「你怎麼樣關我什麼事!」孩子冷漠又自私,可能是缺乏共情意識

2020-12-14 梅媽育兒心經

一、引言

今天在地鐵站的時候遇見兩個小女孩,她們在商量周末要去哪裡玩的事,聽起來兩個人應該是鄰居加同學,因為她們兩個人說周末要在樓下見面,可是聽起來感覺兩個人又不是很熟悉。

其中一個小女孩子就一直說個不停,暢想著周末要去哪裡玩,能在那裡幹什麼事,如果中午不回來能夠吃些什麼好吃的。她把自己想像的周末的生活都告訴了自己的朋友,可是朋友卻興致缺缺,甚至還會出言打破她的幻想,這讓我作為一個路人都覺得有些不妥。

畢竟在與人相處的時候,需要的是互相理解,誰都不願意在自己的暢想美好事物的時候被澆一頭冷水。但是現在的社會偏偏有很多孩子願意打破同伴的幻想,認為早日讓其認清現實才是最重要的,在我個人看來,有這樣想法的孩子冷漠又自私。

特別是現在很多孩子面對朋友或者同學的提問,總是回答"你怎麼樣關我什麼事!"孩子這種冷冰冰的回答很容易給給人留下不好的影響,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少的危害。

二、孩子冷漠又自私的不良影響

一方面孩子的自私讓他的人際關係變差

人一生下來就離不開別人:誰只為自己活著,誰就枉活一世。——弗·誇爾斯

如果孩子自私的話,他們會把自己隱藏的很好,不讓別人走進自己的世界,也不屑於走進別人的世界,這樣孩子的人際關係會很差。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是很需要朋友的,因為很多不能與家長分享的小秘密,孩子可以與自己的朋友分享,讓朋友給自己獻策。如果孩子的人際關係比較差,他們的小秘密就會留在心中,無法表達,這樣孩子就會變得壓抑。

另一方面,孩子的冷漠會讓他們陷入自閉的深淵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自己興致勃勃地跟朋友說"我今天買了一個很好看的筆記本,待會給你展示一下",朋友冷不丁地回復一句"不用,不感興趣!"你會有什麼感受?相信無論是誰,面對這樣的狀況都會很失落,想著下次再也不要跟他分享了。

其實,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孩子的冷漠會勸退很多人,畢竟沒有人願意同一個愛澆別人冷水的人做朋友,久而久之,沒有朋友的孩子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很有可能讓自己陷入自閉的深淵。

孩子自私又冷漠的行為對自己的成長是不利的,他們很容易把自己困在情緒的泥沼之中。要想要解決孩子冷漠又自私的心理問題,家長可以試試培養他們的共情意識,因為共情意識強的孩子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優點。

三、孩子共情意識強的益處

第一,孩子的換位思考能力強

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馬克思

如果孩子的共情意識強的話,孩子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會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別人跟他們分享什麼事的時候,善於換位思考的孩子會站在朋友的角度替他分析,給他提供事情的解決方案,畢竟有些時候旁觀者清,擁有換位思考能力的孩子,在人群之中是很受歡迎的。

第二,孩子會較少受情緒問題的困擾

如果孩子的共情意識強的話,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會很強。比如說朋友之間因為一些很沒必要的事吵架了,兩個人的情緒都很激動,互相說了很難聽的話,並且說以後再也不要來往了。

共情意識強的孩子冷靜下來,可能就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替自己的朋友找藉口,覺得朋友也不是故意的,所以他們可能就會主動地找朋友道歉。

共情意識強的人大多都很少受情緒的影響,因為他們會在冷靜的時候,復盤事情的前因後果,從中找出讓自己不好的地方,找出能夠讓自己情緒緩和的點。

共情意識強的人在生活中,生活的會更加自在,因為它們擁有較強的復盤能力和換位思考能力。這樣的孩子會比自私又冷漠的孩子過得更開心,所以家長可以試著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讓孩子的成長之路多點理解。

四、家長培養孩子共情意識強的方法

方法一:家長要經常跟孩子聊天,交換秘密

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其實很簡單,家長多陪孩子聊天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共情意識自然會增加。有些孩子,在與家長剛開始交流的時候,是很不願意跟家長分享自己想法的,因為他們覺得家長跟自己有代溝。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採用"極限一換一"的方式,通過用自己的秘密交換孩子秘密的方法,來獲得孩子內心的想法。

方法二:經常帶孩子感受外界的事物

很多孩子的共情能力差,是因為孩子把自己困在書面的表達之中,他們想用最簡單的語言,最直接的方式回復同學的提問或者傾訴,孩子的這種想法過於單純,因為現在很多孩子的抗擊打能力比較差,他們不能接受太過直接的方式。

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因為孩子的思維固定化,與人相處的時候,不可以過於的公式化,要有人情味,所以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外出,讓他們感受周圍的人與事,學會婉轉的表達。

方法三:不跟孩子講過多的道理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很願意跟孩子講道理,企圖用大道理讓孩子的共情意識變得強一些,家長的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孩子小的時候,聽了過多的大道理很容易讓他們變得麻木,孩子的思想麻木了,何來共情意識一說?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減少說的頻率,多帶孩子感受。

五、結語

如果孩子在家過於受寵的話,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私,等孩子進入集體之中,沒有家長了,也就沒有人會事事寵著孩子,這讓孩子的心理落差會很大,他們很容易變得冷漠,以此來掩飾自己的失落。

孩子變得冷漠又自私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共情意識,所以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多溝通,不跟孩子講過多的道理直接帶孩子感受外界變化的方式,增加孩子的共情意識,提高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

相關焦點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劉先生原本以為女兒會安慰自己,沒想到8歲的女兒卻說:「公司倒閉和我也沒關係,是你自己能力差。」說完之後,女兒跟劉先生要一萬塊錢買限量版鞋子。,剛開始可能不會有什麼異常,但是時間久了,這個沒被關注的問題會被放大,孩子會習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對他人無法產生共情的情緒,導致孩子性格發生變化,變得孤僻、內向。
  • 孩子冷漠自私?可能是缺乏「同情心」,家長要儘早做好三件事
    原來前兩天同事因為感冒身體不舒服,於是便讓孩子幫忙收拾下房間。可是已經上初中的孩子卻翹著二郎腿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同事忍著咳嗽說道「你就不能幫媽媽做點事嗎?」孩子忙著玩手機隨即說道「你沒看見我打遊戲呢嗎?你想幹就自己幹,我沒時間。」同事被孩子氣的不輕,眼看著到了飯點,自己也沒有力氣做飯,於是告訴孩子點外賣應付一下。
  • 自私的孩子很冷漠?這兩件事上就該自私些,「假大方」會害了孩子
    02自私的孩子很冷漠?,所以,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不能太在意讓孩子分享,大方,面對以下兩種情況,要學會「自私些」。這個時候,寶寶的「自私」實際上是一道保護鎖。這裡的「自私」並不是冷漠,而是在保全自己的基礎之上,選擇更安全更理智的方式對受難者施加幫助。這裡的「自私」,是給寶寶「不做虧本買賣」的一個重要警示。
  • 我不是壞孩子 共情和親社會域:更好的自我
    「親社會的發展首先在於孩子對共情的親身體驗。即使在行為不端的時候,被愛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所以它被列為自我調節的總原則。」——《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沒有人喜歡「白眼狼」這個稱呼,即使這個人是一個孩子。對於父母來說,這個時間我們可能更需要默默地承受住孩子對我們的冷漠,也要承受他們在這個時期的自私與無情。
  • 我不是壞孩子 共情和親社會域:更好的自我
    「親社會的發展首先在於孩子對共情的親身體驗。即使在行為不端的時候,被愛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所以它被列為自我調節的總原則。」——《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沒有人喜歡「白眼狼」這個稱呼,即使這個人是一個孩子。對於父母來說,這個時間我們可能更需要默默地承受住孩子對我們的冷漠,也要承受他們在這個時期的自私與無情。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出自私冷漠的孩子,因沒做好一點
    自私冷漠是一種性格缺陷自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是一種缺乏責任感的消極心理。從小唯我獨尊,不懂分享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為自私冷漠的人。自私冷漠的人外表看起來好像對什麼都不在乎,但內心往往非常痛苦。從孩子的發展過程來說,他們在嬰兒時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大人都圍著我轉,滿足我的需要」,嬰兒的這種意識是正常的。嬰兒期,寶寶什麼都要依賴成人的幫助,這種意識能讓他們更好地生存,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生命的本能選擇。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如果父母還繼續用特殊對待的方式,什麼都圍著孩子轉,孩子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習慣。
  • 娃不懂替人著想是自私嗎?跟品德無關,而是缺一技能,從小要培養
    相反,如果父母對待孩子比較冷漠,常常忽視他的需求,也很少給予陪伴和關愛。那麼,孩子大腦中與"情感"相通的那部分神經元聯結,可能就會由於比較少運用到,而逐漸枯萎甚至徹底關閉。他對別人"情感"的反應,便是表現冷漠或者遲鈍。
  • 冷漠,並不一定是因為自私和恐懼,可能是因為這三點,你中招沒?
    不少人抱怨人心越來越冷漠,大家都習慣袖手旁觀,甚至常常是見死不救,更讓人心寒的,是有些受害人即便是遭受痛苦甚至命懸一線時大聲呼救,也很少有人願意站出來,施以援手。針對這種現像,很多人認為因為人們的自私和恐懼心理,可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冷漠,並不一定是因為自私和恐懼。
  • 如果孩子有「自私」行為,家長應該怎麼樣教育呢?
    有很多媽媽在抱怨說,說自己的孩子比較「自私」,家裡有什麼好東西,第一時候就「藏」起來獨自享受,從來不會主動和爸爸媽媽分享。正因為如此,這些媽媽就很擔心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是一個「自私的人」。 那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孩子自私是什麼背景下形成的?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而具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則會與之相反,他們做每件事時,都會考慮到他人,不讓他人為難。也就是古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說到互相幫助、互相體諒,然而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幫助,自己卻不願意付出。這樣的孩子,沒有人會願意與他交朋友,這樣也導致了孩子社交能力差,人緣差。
  • 天生性格冷漠,最自私,最無情,最不會為別人考慮的三個星座
    但是有些人不一樣,他們可能在對你好的時候會很大方,什麼都可以給你,但是如果遇到一些事情,可能就會什麼都和你分開,什麼都不再跟你分享,你就會覺得對方很自私很無情,而且從來沒有為你考慮過。但是這只不過是因為你做了什麼事傷害了他的心,讓他不再覺得跟你分享,為你付出是值得的事情。
  •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無疑是一件很難的事。但這種「共情」方式使用在孩子身上時,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負面情緒變本加厲。因為家長的「共情」在孩子眼中可能只是一種不走心的安慰,在這種安慰過後,父母依舊會責怪孩子。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安撫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將責任推給別人,這種共情方式看似是在安慰孩子,但實際上卻是另一種溺愛孩子的方式。即使要做到共情,也不能完全忽略事實經過。在孩子的負面情緒面前,很多家長會選擇放任孩子,不去幹預孩子做任何事,即使孩子做錯了事,家長也不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
  • 總是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如何緩解「共情疲勞」
    這樣時間一長,我就不想跟人有太多接觸,總想一個人待著,但又怕讓別人覺得我冷漠。我該怎麼辦?你也會這樣嗎?總是不自覺地捲入別人的情緒漩渦,感到無力、疲憊和深深的挫敗。來看今天的文章吧。如果你幹了一天家務,身體很疲憊,你會很自然地做到沙發上休息;考了一天試,腦子很累,會聽聽音樂放鬆放鬆;可當你頻繁地共情他人,感到疲倦、無法繼續共情的時候,卻會在心裡升起一種負罪感:我是不是太冷漠了?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冷漠」,就像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一樣,是非常合理的一種心理需求。
  • 孩子閉口不談或冷漠回應,到底是因為什麼?
    孩子把自己關在房內,久久不開門,你會怎麼辦?朋友在微信裡煩躁地訴說著最近家裡發生的事兒。一日,一家三口想傍晚出去走走,朋友讓10歲的兒子先做幾道奧數題再出門。兒子不情不願應付完幾道,朋友看著不滿意又布置了幾道題,結果引爆了親子衝突,兒子把自己關進房內,房門反鎖達四個小時,直到愛人爬窗進屋看到孩子那一刻,懸著的心才落下。
  • 孩子總喜歡關臥室門,家長的界限意識有多重要?
    有幾次裝作和他說話,出屋時自然地把門敞開,不一會兒,孩子又把門關上了。最近還在門上貼「隨手關門」的紙條,提醒不要打擾。心裡特別不舒服,一家人為什麼這樣冷漠,也沒人打擾他礙著他,說幾句話有什麼的,幾歲的年紀哪來的秘密。
  • 共情是高情商的表現!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
    當然,極度敏感細膩的人,如果能在後天學會理智,就會變成一個既能善於發現享受生活美好的人和事,又能不沉溺於外界負面的人和事裡的人。為什麼有的人就是那麼自私為什麼有的人就是那麼無情後來想想其實也可能是我的問題網這也是共情
  • 孩子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是自私嗎?培養物權意識比分享更重要
    在物權意識敏感期,孩子處於前道德階段,缺乏正確的認知能力。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保護好孩子的物權意識,不強迫孩子分享自己強烈想要保護的東西,允許孩子有一些「自私」行為。,我喜歡的都是我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但對「你的」和「我的」還不能分得太清楚,只要是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伸手去拿。
  • 《父母愛情》:江德福不是完美男人,他的性格中藏著自私和冷漠
    而在琢磨之後,我意外地發現了江德福這個男人「自私」的一面。有人可能覺得,這是命運的玩笑。可這也真的體現了人性中最深層的自私和冷漠。但他也沒有做什麼,只是簡單挽留了德華無果後,就放棄了,之後也沒有再想辦法讓德華回來。反而,他還很享受安傑家的老保姆孫媽的照顧,和安傑一起過著幸福的小日子。要不是後來江德華主動回來,可能江德福也會在明知妹妹的處境下,對妹妹的幫扶也會只有逢年過節寄點錢之外,就點到為止了。
  • 從「小惡魔」的身上,我看到了什麼
    安徽10歲女童被殺害,作為母親我疼到揪心。眾多網友對男孩指控為「小惡魔」,犯罪低齡化,而我卻沒有從官方文章看到兩個孩子的母親,母親何在?悲劇發生有一點原因,毋庸置疑,母愛的缺失!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蕪。」母愛的偉大對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作用無可替代。母愛缺失會怎麼樣?
  • 當孩子特別平靜地對我說:「媽媽,咱家養的金魚死了……」
    02那段時間,我還真挺擔心孩子心理健康的,平時和孩子交流、讀繪本、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挺在意有關「生命」,「感恩」,「共情」這些細節的,難道孩子真的缺乏同情心、同理心嗎?其實不是的。理解孩子,孩子才能理解你親子互動中,時常記得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麼想?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有什麼感受?最好不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心理定勢,主觀上先入為主地對孩子「貼標籤,做評判」,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潛臺詞」,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情緒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