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個媽媽問:孩子總喜歡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也不知道在幹什麼。有幾次裝作和他說話,出屋時自然地把門敞開,不一會兒,孩子又把門關上了。最近還在門上貼「隨手關門」的紙條,提醒不要打擾。
心裡特別不舒服,一家人為什麼這樣冷漠,也沒人打擾他礙著他,說幾句話有什麼的,幾歲的年紀哪來的秘密。
在她的問題下,有很多人提及自己小時候類似的往事:
「因為鎖了門,門鎖就被爸爸撬了」
「從窗戶監視我的一舉一動,現在獨自看書也會害怕。」
「因為貼上隨手關門的字條,被媽媽臭罵一頓,要求不許關門。」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小沒關係,只不過是打開了孩子的門而已,但其實這是在突破相處界限。這麼做不僅產生了隔閡,家長也會因此毀掉孩子的領地意識。
什麼是「領地意識」?也就是防衛自己的領域不被他人侵犯的自我防禦機制,領地意識和年齡無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如果家長多次無界限侵犯,孩子就會有被監視、不被信任和尊重的感覺。
在之後的生活中,或者對周圍的環境缺乏信任感,變得暴躁易怒、情緒不定。又或者對自己的東西表現的毫不在意,在面對他人時不會有防範意識。
這種情況下,家長就需要做到以下三點,掌握與孩子相處的界限。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自身對於生命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紀伯倫《論孩子》
可能孩子一開始只是關上了一扇物質的門,並不是心裡的門。家長不必時刻戰戰兢兢,而是應該真正信任他們,尊重他們的隱私。
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事件:媽媽覺得女兒每天在筆記本上寫寫寫,耽誤學習成績,於是撕了孩子的筆記本。
孩子直接選擇絕食,從此再也不願與媽媽對話,最後流著眼淚只說了一句話:那是我的小世界啊,是我最重要的東西!孩子至今不願意和媽媽說話。
所以,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家長要先做到尊重孩子的隱私。比如:
孩子關上門就不要妄圖打開,也許孩子需要的是可以關上門的權利和自由。
孩子的本子、秘密基地家長不要隨意亂翻,保護屬於他的小世界。
如果孩子在門上貼了「請不要隨意進出」,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這是孩子在提醒你,不要隨意進出他房間的信號。
歸還屬於孩子的小世界,一切親密的關係必先是從尊重開始。至於是選擇走出來與你分享,還是選擇自己消化,選擇權在孩子手裡。
既然孩子是獨立於父母之外的個體,那麼我們就要給足孩子獨處的空間。
哪怕空間很狹小,孩子也不會產生被窺探的恐慌情緒,因為他知道爸爸媽媽是信任他的,在家庭中感受被尊重是一件幸福的事。
每個人對待事情的反應都是不同的,孩子也是如此。
有些孩子可能希望有自己的小秘密,心裡難過了也是在屋裡玩自己的。有些孩子比較樂於分享,心裡難過可能就會選擇說出來。
就像朋友家的孩子,從小性格就比較內斂,第一次讀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回家也不和媽媽說,只窩在角落悶頭玩樂高。
只要問過孩子,孩子不想說朋友絕不打擾,還會告訴孩子:你不想說的媽媽絕不會強迫你,但是只要你想說,媽媽都願意傾聽。
大概也是因為她從不逼迫孩子的緣故,這樣舒適的距離感讓孩子很喜歡和她分享自己的世界。
所以,如果孩子對一些東西情有獨鍾,或一些行為較為執著,那一定是他比較在意的,家長不要過度幹涉,適時的抽身出來,並且告訴孩子:
「你不想說的媽媽不會強迫你,但你想說我都在。」
「你想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媽媽會為你創造空間,但不會幹涉你、打擾你。」
適時的距離感是親情中的美化劑,最大的愛不是我愛你,而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不過多幹涉他們的喜好,讓孩子在充分的信任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未來的樣子,就是父母行為最好的補償。我們常說教育要有耐心,在此基礎上我認為我們還需要克制,克制心中對孩子的控制欲。當父母放鬆自己,孩子也會在輕鬆的氛圍裡向你袒露心聲。
原創:藍莓果教育 梅老師 | 來自公眾號:藍莓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