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打人?可能不是孩子性格叛逆,而是來自孩子「領地意識」

2020-08-27 哺苗育兒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文|哺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有些孩子在公園和他人一起玩耍的時候,會因為一些小問題發生爭吵,比如鞦韆誰先玩誰後玩,有時候兩個孩子還會將爭吵升級為打架,導致雙方都受傷。其實這都是來自孩子的「領地意識」。

當孩子缺乏領地意識的時候就會出現打人的現象,家長們要清楚孩子的心理再對孩子進行準確的引導教育。


01什麼是領地意識?

領地意識就是孩子對自己的物品有保護意識,不能隨意的讓他人進行侵犯,當別人觸碰到了他的東西,他們就會出現自我保護的行為,當處理不當的時候,就會出現對他人出現攻擊性,以保護自己的東西。當孩子因為一件物品和他人發生了爭吵時,應該都是他們的領地意識對自己事物的保護舉動。家長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時,應該多加注意,及時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讓孩子能夠更好的規範自己的行為。


02孩子的領地意識有什麼表現

1. 對自己的東西非常保護

孩子擁有領地意識的時候,是對自己的東西擁有非常強的保護意識,會保護自己的每一個物品,當他人觸碰他的東西時,孩子會出現一些反抗行為,不希望他人隨意的觸碰他的專屬物。


2. 會採取一些保護自身的行為

其實領地意識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物品有一種保護意識,對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其實也是會擁有保護意識的,比如有些孩子會選擇買有密碼鎖的日記本,這樣寫的日記就不會隨意的被他人看到,不僅保護了自己的日記本,還保護了自己的隱私。


3. 與他人相處會出現防備狀態

孩子出現領地意識的時候,與他人相處會出現防備狀態,害怕他人觸碰到他的隱私,不會將自己的所有都表現在他人面前,也不會隨意將自己的秘密告訴他人,這樣的孩子雖然能夠保護好自己,但其實內心會非常缺乏安全感,家長們一定要多注意孩子的狀況,及時地給予孩子安全感。

03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領地意識?

1. 給孩子灌輸領地意識

很多孩子其實會擁有領地意識,但卻不是很清楚懂得領地意識到底是什麼,領地意識的重要性有哪些,所以當孩子出現領地意識的時候會對自己的東西充滿保護欲望而出現打人的行為時,家長應該及時給孩子灌輸領地意識,讓孩子分清界限,知道什麼界限是不可以進行侵犯他人的,什麼界限是可以對他人進行分享的,什麼界限是需要對自己的隱私進行保護。當孩子清除的知道領地意識之後,他們就能夠很好的處理因為領地問題而產生的矛盾,減少爭吵打人的現象出現。


2. 尊重孩子的需求

家長應當尊重孩子的需求,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滿足孩子的需求,但也不能孩子的所以需求都進行滿足,這樣很有可能會混淆孩子的領地意識,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就會和他人進行爭搶東西。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仔細考慮該需求是否對孩子有益,再對孩子進行,滿足需求,這樣孩子的領地意識才會被保護。


3. 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孩子擁有領地意識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家長們也需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孩子領地意識過強並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孩子會因為保護自己的東西而不願意將東西與他人進行分享,久而久之就變成一個自私的人。家長應該不厭其煩地引導孩子去分享自己的東西,讓孩子漸漸從分享中獲得快樂,懂得分享的意義和樂趣,成為一個樂於分享的孩子。

讓孩子清楚地知道領地意識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多孩子就是不清楚這樣的界限感,所以會出現打人的現象出現,為了防止孩子出現打人的現象,家長要耐心引導孩子,給孩子以身作則,讓孩子能夠清楚地分清界限,不做傷害他人的行為,更有方寸的進行生活。

耐心的教育引導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家長們一定要堅持住,現在對孩子付出的努力,孩子長大後會收穫成果的。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愛打人?把握孩子打人"敏感期",輕鬆整治孩子打人問題
    鄰居小李地寶寶已經快兩歲了,但最近這孩子卻成了整個小區的名人,因為不管和誰玩小李家的寶寶總要惹出一點事端,而且還會伸手打別人。對此小區裡面的孩子也都不再和他一起玩,而小李也因此苦惱不已,他甚至猜想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 孩子總愛打人?孩子的暴力,有時不是本性,而是通過這一點獲得的
    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性格暴躁,愛打人發洩情緒,很多家長都歸咎於孩子的天性。愛打人並不是天性,但是這個不良習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社交以及未來的生活,家長要注意及時引導。
  • 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孩子愛打人,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區裡玩耍,喜歡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他就直接搶,搶不著的話,就開始動手打人、踢人或者推人,並且不分輕重。 對於這種行為有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愛打人總比被挨打好的多,也有家長認為小孩子在幼兒園打打鬧鬧很正常,讓老師處理下就行,家長不用插手。
  • 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孩子愛打人,父母該怎麼辦?
    孩子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區裡玩耍,喜歡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他就直接搶,搶不著的話,就開始動手打人、踢人或者推人,並且不分輕重。對於這種行為有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愛打人總比被挨打好的多,也有家長認為小孩子在幼兒園打打鬧鬧很正常,讓老師處理下就行,家長不用插手。
  • 孩子攻擊性太強?了解孩子的「領地意識」,破解攻擊性背後的秘密
    這是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孩子不願意分享,也就是孩子的"領地意識"正在逐漸加強,假如作為家長的我們對於孩子的"領地意識"沒有重視,那麼很容易導致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許多矛盾,甚至會導致孩子經常發出一些暴力性行為。作為家長必須了解孩子的"領地意識",破解攻擊性背後的秘密。
  • 孩子喜歡劃「三八線」,是「領地意識」開始萌發,科學引導很重要
    這是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領地意識」認知模糊導致。 愛打人的孩子是因為脾氣差嗎?也許是缺乏「領地意識」導致 李女士的兒子軒軒還差2個月就滿3歲了,平常在家一個人玩的時候還算乖巧聽話。但是,每次李女士帶著兒子到小區樓下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歡跟他玩。
  • 幼兒打人罵人有攻擊性,不一定是叛逆,可能是缺乏「社交力」
    孩子很生氣,就把手裡的玩具朝媽媽砸過去,但朋友覺得孩子還小,可能比較叛逆,就沒在意。現在,孩子打人的行為愈演愈烈,在家裡不止會打她,也會打爺爺奶奶,她很擔心。其實,「叛逆期」的概念我們都有聽說過,也覺得年齡小的孩子打人很正常,但正是這種想法阻礙了你知道孩子打人的真相,也忽視了孩子打人可能帶來的後果。
  • 不是孩子叛逆,而是你先背叛了孩子
    原創 文/曉斐幾年以後我才明白和孩子同一條心是什麼意思。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特別的偉大,為了孩子可以付出所有。就像現在很多家庭的很多家長一樣,覺得自己在傾儘自己可以付出的一切在愛著孩子。卻從來沒有意識到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那是在用自己覺得最愛的方式在控制或試圖改變著孩子。
  •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是因為到了13歲,而是沒得到父母足夠的愛
    但是,儘管青春期孩子稚氣未脫,卻有渴望獨立的思想意識,他們不再覺得自己是小孩子,對於父母和老師說的話,不但聽不進去,還偏執易怒,往往其他人一句話沒有說在心坎上,就會暴跳如雷,同時感到委屈痛苦。通常來說,青春期出現在13至17歲左右,由於孩子身體發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這個階段可能略微提前或是延後。但是,對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把「叛逆」的標籤,輕易地放在孩子身上。因為孩子在初高中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所謂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幼年、童年和少年時期,所接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積累。
  • 孩子總愛亂打人,背後的真相是...
    ,小的時候還只是頑皮愛搞破壞,現在和比較老實的小夥伴交往的時候,就愛欺負別人,說了很多次也不聽。01找出原因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應該首先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而不是直接打罵孩子。如果家長發現孩子亂打人,第一件事應該是詢問孩子為什麼打人,讓孩子說出事情的原由,然後再和孩子好好講道理。不要不問原由的打罵孩子,打壓孩子的自尊心,不然可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孩子愛打人?可能是家長這一點忽略了,影響了孩子的社交狀況
    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性格暴躁,愛打人發洩情緒,很多家長都歸咎於孩子的天性。愛打人並不是天性,但是這個不良習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社交以及未來的生活,家長要注意及時引導。
  • 父母需要更新的觀念:不是孩子很叛逆,而是父母
    比如說,有家長跟我說,他的孩子特別叛逆、不聽話、愛頂嘴,在我跟這位家長溝通時發現,他也特別不聽話,不聆聽,總喜歡說,你不對。有的家長跟我說,他的孩子特別固執,我發現他更固執。孩子由於成長的需要,想自己倒水喝,想選擇自己喜歡的款式的衣服穿,家長覺得孩子做不好,會燙到自己,選的衣服會不好看,家長要幫孩子做了,孩子不樂意,鬧情緒,家長就說孩子不聽話,開始叛逆了。
  • 叛逆不止是青春期,孩子成長路上的3次叛逆,應對方法不一樣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有時候會突然地叛逆,從原來的乖寶寶變成了讓家長頭疼的混世魔王,之前養好的習慣和性格好像沒有學過一樣,一下子又顯示出了孩子的頑劣本性,你罵他他不聽,你打他也只能得到孩子暫時的屈服,而如果不打不罵只是說教,同樣也很難讓孩子聽從家長的指示。
  • 孩子的叛逆從來不是突然,而是長年累月的必然
    每年都會看到太多家有叛逆期孩子的案例,面對孩子的叛逆,家長朋友們很是無奈,甚至幾近崩潰。有的孩子突然從聽話到不聽話,更讓大人措手不及,常常抱怨孩子越大越難管,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部部針對孩子教育的「吐槽集結號」很輕易地就被吹響。實際上,孩子的叛逆行為從來都不是突然,而是此前長年累月的必然。
  • 孩子偷手機,父親暴打致亡: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憤恨這世界為什麼總有人不肯善待精靈?憤恨這世界為什麼總有人要用暴戾的手段教育孩子溫暖地活著?憤恨這世界為什麼總有人把孩子逼進叛逆的深淵還覺得自己挺無辜的?一,叛逆從來都不是孩子的錯!你把心裡這份厚重的摯愛傳遞給孩子了嗎?我們吹落一根羽毛都需要費點兒力氣,更何況這麼深沉的一份愛,你是如何傳遞的?關於這個問題,不是你愛了,孩子就應該感知到,而是我愛了,我一定要把這份愛傳遞出去,讓孩子知道!
  • 孩子總喜歡關臥室門,家長的界限意識有多重要?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小沒關係,只不過是打開了孩子的門而已,但其實這是在突破相處界限。這麼做不僅產生了隔閡,家長也會因此毀掉孩子的領地意識。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 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你與孩子分清界限,才是真正愛的教育
    如果你看到這裡感覺到內心不舒服,那麼請你關閉網頁,勸你找些快速破解青春期孩子叛逆之類的題材看看,可能本文要討論的主題『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你與孩子分清界限,才是真正愛的教育』真的不適合你。孩子叛逆問題除了被解決、或者遺憾地解決不了,它還有另一種更內涵的意義:問題的出現不是為了讓我們去馬上解決,而是為了讓我們去反思、去覺察、去感悟自己過往與孩子的教育方式,因此才能脫離對錯的評判體系,才能體驗到脫離「我一定要怎樣」的執念,才有真正的理解孩子,才有接納孩子的開始
  • 孩子為什麼叛逆
    「你再不怎麼樣,我就……」這樣的話熟悉吧,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多父母就嘗嘗使用這樣的方式去「愛」孩子,因為說出了這樣的話以後,孩子會求著爸爸媽媽,不要離開,而且能夠換來短暫的「愛」。父母有沒有想過,這真的是愛嗎?這其實是一種妥協!
  • 孩子變得「一根筋」,不是性格大變樣,很可能是自主意識敏感
    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心理還不是很成熟,但是他們也會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有時候這些想法未必是對的,娃們還會非常固執地堅持,家長會覺得孩子變了,不聽話了,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進入了自主意識敏感期。當孩子的自主意識開始爆棚,說明孩子長大了,本來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但家長需要注意,對於孩子不好的習慣一定要及時糾正,不能因為蒙上「自主意識」的旗幟就對孩子聽之任之,否則害的是孩子。固執,愛說不,娃可能到了「自主意識敏感期」家長:寶寶來啊,媽媽給你餵蛋糕吃。
  • 孩子在學校愛打人怎麼辦?
    另外,以5歲為段,也是具體考慮到了孩子的生理、心理髮育程度,以及孩子對可能的處理辦法的接受程度——簡單地說,5歲前的孩子可能根本就不懂,它自己都不知道它為什麼會打人,更不知道你給它講的道理,所以兩個不同階段的打人原因和處理辦法可能完全不同,混到一起眉毛鬍子一把抓也根本不可能講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