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叛逆,而是你先背叛了孩子

2020-10-03 父母圈

原創 文/曉斐

幾年以後我才明白和孩子同一條心是什麼意思。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特別的偉大,為了孩子可以付出所有。就像現在很多家庭的很多家長一樣,覺得自己在傾儘自己可以付出的一切在愛著孩子。卻從來沒有意識到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那是在用自己覺得最愛的方式在控制或試圖改變著孩子。而在這個過程中一步一步奠定你看看我想的多周到,你看看我多麼有智慧,你看看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看看沒有我怎麼可能有現在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看到自己被自我蒙蔽的雙眼,看到背後自以為是的操控和自我的認可肯定的滿足。才開始明白,這一切的一切除了迎合著我有多好,我有多偉大,我有多能幹,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的殘忍。在一次次肯定自我的過程中,一次次打擊和否定著成長中的孩子。在一次次貶低孩子,讓孩子承受被否定,被批判,被質疑的苦痛中,那個想要操控一切的自我越來越膨脹。

感覺孩子小的時候,很少任由他自己做他想做的事。說了帶他去遊樂園玩兒,可總是在他還沒有玩盡興的時候,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告訴他我們要回去了。

在他非常認真的做某件事的時候總是會以給他拍拍照,給他好吃的,讓他配合做一些自己要求的事情而打擾他。會任由著自己的情緒好壞去決定是否履行對他的承諾。甚至有時候會因為自己的各種原因而對孩子撒謊。在我們大人的認知裡。他們都是小孩,只有大人的事情才是重要的;只有大人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只有大人才有爭執的權力和理由;大人做什麼都可以打著為了孩子的藉口。似乎大人不會錯,錯的永遠是孩子。

於是,當我們發現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只會覺得是孩子自己有問題,因為他不努力,因為他笨,因為他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好。而完美忽略自己曾經是怎樣的打擾和無時無刻的擾亂他的注意力;忽略了自己到底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怎樣的無法專注,無法集中的環境。

於是,當我們發現孩子撒謊時,只會覺得是孩子學壞了,只會覺得孩子越長大越難管,只會覺得孩子問題一大堆。而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習慣性的對孩子撒謊,還會美其名曰的對外大言不慚的說是為了孩子好;只會用暴力去懲罰孩子撒謊的行為,和為孩子有這樣的行為而感覺丟人。而沒有真正去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到底給孩子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沒有感受到孩子因為害怕受到家長的懲罰而撒下的各種謊言。

於是,當我們發現孩子越來越沉默,不願意再跟你說任何話時。你只會去揣測孩子的叛逆和忤逆是不是青春期惹的禍;只會去判定孩子就是開始越來越不在乎父母。而把以前跟周圍所有人一起否定他,別人說他不行,不好時,你還會添油加醋的附和的事情忘到了九霄雲外。以為是孩子把你隔離了,卻不知,無數個你附和別人的看法否定他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把曾經小小的他隔離到了天際。不是孩子叛逆了,是你早就背叛了。

於是,當孩子越來越敏感,多疑,懷疑自己,沒有自信的時候。你只是會嘆息怎麼越長大越就是那個沒有出息的樣子;怎麼越來越中了你很害怕他成為的那個樣子。而你真的沒有感受到自己內在的那個潛意識,那裡面就是希望他是那個永遠要重視你,永遠覺得你很厲害,你很棒,無論怎樣都離不開你的懦弱無能的,處處需要依靠你的孩子。

千萬別不信,很多家長潛意識裡都是通過掌控孩子的一切來證明自己,藉助孩子來擴張自己在家庭裡的地位。因為很多成年人活的已經沒有自己。內在所有想要證明自己,需要通過什麼證明自己,認可自己的欲望和內在需求,需要通過一個渠道得到釋放和呈現。而在家庭關係中,特殊的情感連結和身份元素,就給了家長和孩子這樣一個特別的渠道。而這也是可以通過孩子就可以看到父母或家庭模式的重要原因。

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論相信大家都有所聞。當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獲得滿足時。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來逐一實現自我的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後面的被尊重的需要,繼而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很可怕的是,當某一個沒有自我的時候,他或她的一系列的需要就會找到一個可以代替其實現的出口,這個出口一般會是他較為方便掌控的人或事。這也是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

所以,這也是現代心理學家庭教育理念中一直會強調的一個觀點:當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樣子時,孩子就可以成為他自己想要的樣子。親愛的家長們,此刻是不是最應該思考的是:我想成為怎樣的我自己!

~end~

(圖片來自網絡,原創者可以自行撤回或聯繫刪除。感謝,感謝,再感謝!)

相關焦點

  • 父母需要更新的觀念:不是孩子很叛逆,而是父母
    比如說,有家長跟我說,他的孩子特別叛逆、不聽話、愛頂嘴,在我跟這位家長溝通時發現,他也特別不聽話,不聆聽,總喜歡說,你不對。有的家長跟我說,他的孩子特別固執,我發現他更固執。孩子由於成長的需要,想自己倒水喝,想選擇自己喜歡的款式的衣服穿,家長覺得孩子做不好,會燙到自己,選的衣服會不好看,家長要幫孩子做了,孩子不樂意,鬧情緒,家長就說孩子不聽話,開始叛逆了。
  • 孩子的叛逆從來不是突然,而是長年累月的必然
    每年都會看到太多家有叛逆期孩子的案例,面對孩子的叛逆,家長朋友們很是無奈,甚至幾近崩潰。有的孩子突然從聽話到不聽話,更讓大人措手不及,常常抱怨孩子越大越難管,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部部針對孩子教育的「吐槽集結號」很輕易地就被吹響。實際上,孩子的叛逆行為從來都不是突然,而是此前長年累月的必然。
  • 叛逆不是天生的,孩子叛逆的背後是你沒「讀懂」他
    其實孩子叛逆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的內在都會有叛逆的傾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不要只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而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的原因。叛逆就像一顆等待萌生的種子,在孩子的身體深處蠢蠢欲動。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
  • 叛逆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的強勢
    你為什麼和孩子有溝通障礙呢?為什麼孩子到了十幾歲就會開始走叛逆期呢?其實不是孩子叛逆了,是他覺醒了,他是明白怎麼回事了,他是有自己的思想了。當你覺得你控制不了你的孩子的時候你會抓狂,你會發脾氣,就會找各種理由去訓斥他,責怪他。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伯恩斯坦博士指導你10天改變叛逆孩子
    他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告訴我們:你可以不打、不罵、不動氣,10天就能重獲掌控權,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讓你的家庭回歸安寧和溫暖!眾所周知,叛逆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特點:非常容易發脾氣、喜怒無常、幾乎總是拒絕大人 要求他們做的事。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願意接受成人的權威。這些孩子的人際關係受到嚴重挑戰, 他們常常氣憤不已地大喊大叫「你們對我太不公平了」 或者「你們為什麼總是懲罰我」。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讀懂孩子的心」-叛逆時的特別關愛你給了嗎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叛逆時的特別關愛《叛逆不是孩子的錯》的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是美國有名的家庭教育專家。他經常出現在美國的公共媒體上,已幫助了2000多個叛逆的孩子和家庭重建親子關係。叛逆控制不好的話,除了回歸家庭的周期會很長,還有很多叛逆的孩子最後會出現沮喪或者抑鬱的情緒,甚至會導致犯罪。父母要真正地學習理解孩子的叛逆。理解叛逆的孩子《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英文直譯的名字是「用十天去減少孩子的叛逆」。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孩子種種的不聽話,叛逆,其實都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和錯誤溝通的反饋。孩子叛逆,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都需要改變了,而不止是孩子。看見,是改變的開始。心理學有研究,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面動機,父母如果不能看到他這一點,孩子的生命力就會得不到釋放和引導,會走向兩個方向:攻擊別人或攻擊自己。只有看見孩子叛逆背後的動機,才能給予合適的幫助與引導。理解,是打開孩子內心的通道。
  • 孩子叛逆怎麼辦?家長如何去教育叛逆的孩子呢?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開始叛逆,特別是現在孩子都早熟,叛逆的年齡也越來越小,做父母的應該從這些方面關注孩子,幫助孩子安穩度過叛逆期。孩子因為感到或憂慮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背叛心思,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建立'自我'與外界的對等位置。背叛心思儘管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思,但是當它反應激烈時卻是一種失常的心思。那孩子背叛怎麼辦?
  • 孩子老說這幾句話,不是叛逆而是在求救
    當孩子說「反正我做什麼,都是錯」時,他是真的想跟父母對著幹?還是用看似「叛逆」的語言,來保護自己?「言外之意」,不去感受背後的真實需求、研究原因,而是一味地憑主觀感受就給孩子貼標籤、下定義,認為孩子「沒主見」「不懂事」「沒良心」「膽小怯懦」「叛逆」。
  • 父母3類教育理念誤區,養成的可能不是學霸,而是孩子的叛逆心
    2、 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這類父母認為想要孩子成才,必須嚴格要求孩子。他們平時對孩子期望很高,要求很嚴厲,孩子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事事都要爭第一,一旦孩子取得的成績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值,就會遭受父母的批評打擊,"你看看人家***都能拿第一,你怎麼就拿不到?"
  • 孩子的叛逆之路,何嘗不是父母修行之路
    我在想是什麼讓這位媽媽如此自豪有一個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呢?我認為是母親深刻地認識到孩子進入青春期的狀態是一個標誌,是一個開始長大成人的標誌;是孩子想脫離父母獨自高飛的標誌;是父母該把管理權讓位給孩子的標誌……而這些標誌更深層的含義是什麼呢?是孩子的成長。這是可喜的變化又怎麼不會讓這位母親開心呢?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治癒叛逆、重建和諧親子關係 你只需要十天
    此時必須要用紀伯倫的詩來提醒我們「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孩子因我們而來,卻並非我們的附庸。孩子天生是區別於我們而存在的獨立個體,而非是只能聽我們話的小乖乖。
  • 孩子教育的盲點,青春期最怕的不是叛逆,而是自尊心
    青春期,最怕的不是叛逆,是自尊心。叛逆無非是打遊戲、談戀愛、發脾氣、摔東西,可自尊心受創則極有可能會承擔無非挽回的結果。都是少年過來人,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經歷:被父母當自己同學面訓斥,心理會難受很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不是親生的。甚至有自殘的衝動,想要被父母關注、詢問,說到底只是想證明父母愛自己、在乎自己。
  •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是因為到了13歲,而是沒得到父母足夠的愛
    通常來說,青春期出現在13至17歲左右,由於孩子身體發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這個階段可能略微提前或是延後。但是,對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把「叛逆」的標籤,輕易地放在孩子身上。因為孩子在初高中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所謂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幼年、童年和少年時期,所接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積累。
  • 共情,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感受,是孩子叛逆的最佳解藥
    「沒見過這麼叛逆的孩子,再這樣下去遲早要被他氣出心臟病,罵也罵過打也打過,就是死性不改,要不是擔心他把弟弟弄出心理疾病,我才懶得管他」,一青春期孩子的媽媽沮喪又無力地控訴著。我問她咋回事,孩子叛逆具體表現在什麼行為上?
  • 17歲休學,他不是叛逆,而是同一性混亂
    17歲休學,他不是叛逆她勸過,也罵過但孩子什麼也聽不進去。反而跟她說「我就是這麼沒用,你當我死了好了」。她覺得這是青春期叛逆的反應。但是經過之後幾次我跟孩子的諮詢,我發現他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叛逆,而是同一性混亂。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在你十幾歲的時候是不是有思考過:「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將來要做什麼?」這樣的問題?
  • 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你與孩子分清界限,才是真正愛的教育
    你也許現在就會朦朧地認同我剛才的觀點,但是你仍舊在想,我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問題呢?我這裡先不急著談如何面對,我反問你,為何是面對問題而不是解決或迴避問題?>『先不要急著解決孩子問題,首要任務是關懷孩子這個人本身』,其實可以先將問題放在那裡,不急著去解決問題,也是一門高超的技藝。
  • 《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原來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你不懂孩子
    當孩子慢慢長大,進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了。這讓父母感到很難教育,會經常與孩子發生爭吵。如果讀完此書,你會發現它能幫父母們找到問題的答案。比如:為何孩子的情緒波動會這麼大?為何孩子這麼叛逆?為何孩子總是把朋友放在第一位?這本書深度的剖析了青春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
  • 你相信青春期孩子會叛逆,你家孩子就會叛逆
    說到青春期,家長們往往如臨大敵——就會想到叛逆、個性張揚、不斷挑戰世俗和規則……說到家有「中二少年」,家長們都能心領神會這種艱難,真的是這樣嗎? 有一位心理學家卻說,青少年的問題其實沒那麼普遍。如果你相信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叛逆的,你家孩子就一定會是叛逆的。這個假設之所以成立,是你自找的。
  • 孩子偷手機,父親暴打致亡: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一,叛逆從來都不是孩子的錯!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的話,它卻是你辛苦付出的裡程碑,它在用自身特有的一些現象提醒你,你的孩子又長大一些了!所以,在此基礎上,我們至少要有這樣一個清醒的認知: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它是孩子成長時期必經的山川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