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文/曉斐
幾年以後我才明白和孩子同一條心是什麼意思。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特別的偉大,為了孩子可以付出所有。就像現在很多家庭的很多家長一樣,覺得自己在傾儘自己可以付出的一切在愛著孩子。卻從來沒有意識到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那是在用自己覺得最愛的方式在控制或試圖改變著孩子。而在這個過程中一步一步奠定你看看我想的多周到,你看看我多麼有智慧,你看看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看看沒有我怎麼可能有現在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看到自己被自我蒙蔽的雙眼,看到背後自以為是的操控和自我的認可肯定的滿足。才開始明白,這一切的一切除了迎合著我有多好,我有多偉大,我有多能幹,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的殘忍。在一次次肯定自我的過程中,一次次打擊和否定著成長中的孩子。在一次次貶低孩子,讓孩子承受被否定,被批判,被質疑的苦痛中,那個想要操控一切的自我越來越膨脹。
感覺孩子小的時候,很少任由他自己做他想做的事。說了帶他去遊樂園玩兒,可總是在他還沒有玩盡興的時候,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告訴他我們要回去了。
在他非常認真的做某件事的時候總是會以給他拍拍照,給他好吃的,讓他配合做一些自己要求的事情而打擾他。會任由著自己的情緒好壞去決定是否履行對他的承諾。甚至有時候會因為自己的各種原因而對孩子撒謊。在我們大人的認知裡。他們都是小孩,只有大人的事情才是重要的;只有大人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只有大人才有爭執的權力和理由;大人做什麼都可以打著為了孩子的藉口。似乎大人不會錯,錯的永遠是孩子。
於是,當我們發現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只會覺得是孩子自己有問題,因為他不努力,因為他笨,因為他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好。而完美忽略自己曾經是怎樣的打擾和無時無刻的擾亂他的注意力;忽略了自己到底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怎樣的無法專注,無法集中的環境。
於是,當我們發現孩子撒謊時,只會覺得是孩子學壞了,只會覺得孩子越長大越難管,只會覺得孩子問題一大堆。而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習慣性的對孩子撒謊,還會美其名曰的對外大言不慚的說是為了孩子好;只會用暴力去懲罰孩子撒謊的行為,和為孩子有這樣的行為而感覺丟人。而沒有真正去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到底給孩子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沒有感受到孩子因為害怕受到家長的懲罰而撒下的各種謊言。
於是,當我們發現孩子越來越沉默,不願意再跟你說任何話時。你只會去揣測孩子的叛逆和忤逆是不是青春期惹的禍;只會去判定孩子就是開始越來越不在乎父母。而把以前跟周圍所有人一起否定他,別人說他不行,不好時,你還會添油加醋的附和的事情忘到了九霄雲外。以為是孩子把你隔離了,卻不知,無數個你附和別人的看法否定他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把曾經小小的他隔離到了天際。不是孩子叛逆了,是你早就背叛了。
於是,當孩子越來越敏感,多疑,懷疑自己,沒有自信的時候。你只是會嘆息怎麼越長大越就是那個沒有出息的樣子;怎麼越來越中了你很害怕他成為的那個樣子。而你真的沒有感受到自己內在的那個潛意識,那裡面就是希望他是那個永遠要重視你,永遠覺得你很厲害,你很棒,無論怎樣都離不開你的懦弱無能的,處處需要依靠你的孩子。
千萬別不信,很多家長潛意識裡都是通過掌控孩子的一切來證明自己,藉助孩子來擴張自己在家庭裡的地位。因為很多成年人活的已經沒有自己。內在所有想要證明自己,需要通過什麼證明自己,認可自己的欲望和內在需求,需要通過一個渠道得到釋放和呈現。而在家庭關係中,特殊的情感連結和身份元素,就給了家長和孩子這樣一個特別的渠道。而這也是可以通過孩子就可以看到父母或家庭模式的重要原因。
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論相信大家都有所聞。當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獲得滿足時。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來逐一實現自我的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後面的被尊重的需要,繼而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很可怕的是,當某一個沒有自我的時候,他或她的一系列的需要就會找到一個可以代替其實現的出口,這個出口一般會是他較為方便掌控的人或事。這也是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
所以,這也是現代心理學家庭教育理念中一直會強調的一個觀點:當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樣子時,孩子就可以成為他自己想要的樣子。親愛的家長們,此刻是不是最應該思考的是:我想成為怎樣的我自己!
~end~
(圖片來自網絡,原創者可以自行撤回或聯繫刪除。感謝,感謝,再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