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休學,他不是叛逆,而是同一性混亂
05:00來自檸檬心理課堂
1
前段時間我的諮詢室來了一位訪客,這位媽媽向我求助:
她的兒子今年17歲,現休學在家,每天都把自己鎖在房間。她勸過,也罵過但孩子什麼也聽不進去。反而跟她說「我就是這麼沒用,你當我死了好了」。她覺得這是青春期叛逆的反應。
但是經過之後幾次我跟孩子的諮詢,我發現他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叛逆,而是同一性混亂。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
在你十幾歲的時候是不是有思考過:
「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將來要做什麼?」這樣的問題?
這其實就是在進行自我探索。
如果進行的順利就會幫你形成自我認同感,反之就會像那個孩子一樣,被這些問題綁住,什麼也做不了。
2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提出:
人類的心理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殊的心理任務。
青春期的任務就是確認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
先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自我同一性:
所謂自我同一性就是關於個體是誰、個體價值和個體理想是什麼的一種穩定的意識。
青春期我們會開始探索更深一層的自我意識,它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
自我概念——「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自我評價——「我這個人怎麼樣」;
以及自我理想——「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而每一個方面的思考又包含兩個方向「主體我」和「客體我」。
主體我是觀察者、評價者和認同者;
而客體我是被觀察、被評價和被認同者。
如果主體我跟客體我不一致,那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就會出現問題。
以這個孩子來說:
他之前覺得自己是一個聰明且真誠的人,很看不上大人之間的虛偽。但是他突然發現自己也會做一些虛偽的事情,跟那些討厭的大人一樣。再加上上次,學校競賽的初選沒進去,讓他對自己的能力也產生了懷疑。於是他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評價自己,會經常回想之前的所作所為,越想越覺得自己很糟糕,每天體會到最多的就是羞恥感跟無能感。
這樣的自我排斥其實不僅出現在青春期孩子的身上,很多成人也有。
同一性混亂的最集中表現就是自我評價偏低,多數都是低自尊者。
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有些敏感,喜歡沉浸在幻想中迴避現實,無法跟別人建立深層的、穩定的聯繫。
雖然對現狀不滿,但卻沒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有序的生活,也不清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難以從「是我」「不是我」「我怎麼會這樣」等問題中解脫出來。
用一句話來形容:
同一性混亂的人無法發現自我,他們始終處在迷茫之中,沒有目標和方向,覺得痛苦但卻總是選擇逃避來自我麻痺。
這是一種病態,如果你或者你身邊的人也存在同一性混亂的問題,最好還是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諮詢,這樣才能真正接納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