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讀懂孩子的心」-叛逆時的特別關愛你給了嗎

2020-10-09 閒書碎片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叛逆時的特別關愛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的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是美國有名的家庭教育專家。他經常出現在美國的公共媒體上,已幫助了2000多個叛逆的孩子和家庭重建親子關係。

叛逆的孩子通常容易發脾氣,喜怒無常,總是拒絕大人的要求,不接受大人的管教,人際關係也受到嚴重的挑戰,經常氣憤不已地大喊大叫,等等。

父母可能嘗試過不理他、獎勵他、貼小紅花等很多強硬或柔軟的方法,但都不太起作用。因為叛逆的孩子缺乏成熟的情感,他不能夠理智地處理各種各樣的挫折,不能夠從錯誤中很快地吸取教訓。簡單地用這些處理成人的方法來對待他不會有效。

還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叛逆的時候說:「沒關係,這是一個叛逆期,叛逆期過了就好了。」實際上,消極、被動地等著孩子的叛逆期過去,孩子的叛逆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父母用這個藉口放棄了自己去努力的可能性。有的人20歲,有的人30歲,我見過有人甚至40歲才開始回歸家庭。

叛逆控制不好的話,除了回歸家庭的周期會很長,還有很多叛逆的孩子最後會出現沮喪或者抑鬱的情緒,甚至會導致犯罪。父母要真正地學習理解孩子的叛逆。


理解叛逆的孩子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英文直譯的名字是「用十天去減少孩子的叛逆」。作者所開發的十天的計劃是在他本人已經擁有25年諮詢經驗的基礎上完成的。

第一天,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叛逆。

誘發一個孩子叛逆有多種多樣的可能:

  • 他在學校裡被同伴拒絕;
  • 學習遇到困難;
  • 與父母相關的問題,比如說父親酗酒,母親用暴力的方式管教他;
  • 外部的創傷,比如說性騷擾;
  • 對自己的外貌形象不佳的焦慮;
  • 兄弟姐妹之間存在的衝突;
  • 認為叛逆是一件很酷的事。

多種多樣的原因會誘發叛逆,但是歸根結底,所有叛逆的孩子都不知道怎樣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他們最需要的是幫助

這時候,請父母永遠記住:你一點兒都不孤獨。那些在電視上看起來很棒,接受採訪,或者看起來非常和睦的家庭,只是其中一面,另外的一面是很多家庭都存在著孩子叛逆的問題,只是多和少的問題而已。

你只要堅持下來,平靜地面對叛逆的問題,堅持10天,你就會看到改變。第一天,家長要檢查自己是否有以下行為:

  • 對孩子微笑了嗎?
  • 眨眼睛嗎?
  • 有沒有拍拍孩子?
  • 有沒有跟孩子站得很近?
  • 對孩子說「我愛你」,跟孩子目光接觸,然後擁抱他,點頭、握手。
  • 參加學校的會議。
  • 給予表揚。
  • 給予讚美。
  • 敦促他上課。
  • 安排他的生日聚會。
  • 敦促他參加各種活動……

這些活動每做一項,就給自己一個肯定的評價。當你做到了以上所有的方面,即使你的孩子口頭上不承認,也會在心裡非常高興和感激。

父母的消極行為,也可做如下檢查:

  • 有沒有吼叫?
  • 有沒有嘲笑?
  • 有沒有諷刺、挖苦?
  • 有沒有打罵?
  • 有沒有忽視?
  • 有沒有嘮叨?
  • 有沒有說教?
  • 經常打斷、羞辱孩子。
  • 批評。
  • 引發內疚。
  • 刺激、挑釁。
  • 撒謊。
  • 跟其他家長說閒言碎語。
  • 威脅。
  • 貶低。
  • 摔東西。
  • 否定感受。
  • 沒有耐心。
  • 不切實際的期望。
  • 過於嚴厲的後果。

如果你檢查以後,發現錯的事做得太多了,也不要太難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讓自己減壓,父母對一個孩子的行為和態度以及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照顧好你自己才是對孩子負責的行為。

父母可以鍛鍊身體、看電影,和家人處好關係,讓自己的狀態變好。當你放鬆時,孩子的叛逆就會減輕。

  • 你的孩子需要你幫助他克服叛逆行為。

第二天,要學會理解叛逆的孩子。

沒有父母會說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大部分家長並不理解自己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幾乎都會覺得不被家人理解,家人也確實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那樣,理解是最有效的消除叛逆的方法

  • 傾聽是關鍵,父母不要帶著評判聽孩子說話,不要總是想給他建議,說應該怎麼樣。這種話講出來的時候會讓孩子放棄講述,因為你又開始「上課」了。如果你不表達出理解,孩子會感受不到你的愛。
  • 要減少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和積極面,你才能夠耐心地傾聽下去。很多父母之所以不願意傾聽,是因為他們一聽孩子講話,就已經有結論了。總下結論叫作「不會聊天」

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傾聽狀態:

  • 第一,不要給予未經請求的建議,孩子沒有問你應該怎麼做,你就不要說「你應該怎麼做」,這種話不是傾聽的語言;
  • 第二,不要輕易跟孩子談論家長自己的感受和經歷,孩子在講他的事,你卻在想講你的事,這是傾聽的大忌;
  • 第三,別忽視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他的痛苦並不重要

有一天,我兒子早上起來發現他的書包前一天放在我們另一個家裡,沒帶回來。他緊張得要命,覺得沒有帶書包可怎麼上學,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他媽媽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你為這麼小的事就哭,將來怎麼做男子漢?」

這就是忽視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更加委屈、更加難受,他的表現會更糟糕。父母沒幫他快速從難過中走出來,導致孩子事後不再向父母傾訴。

要想做到良好地傾聽,得蹲下來或者坐下來,認真地跟孩子有眼神的交流,耐心地聽孩子講,多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

第三天,要做的是在大喊大叫的陷阱邊上學做情緒教練。

很多家長習慣於用喊叫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因為太有效了。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只要大喝一聲,小孩兒就會立刻愣住。從此,父母只要一喊、聲音一高,孩子就聽話。只要父母的聲音不高,孩子就不聽話,因為他等著父母喊他。他認為只要不喊他,一切就是正常的。他並沒有學會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他並不知道這件事情的邊界在哪兒,只是憑家長的吼叫來判斷事情的正確性。

經常採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會有對別人人身攻擊、語言攻擊或者缺乏積極的行為表現。父母大喊大叫的時候,孩子其實找到了父母的弱點,成功地幹擾了父母,並且他也學會了大喊大叫。

大喊大叫的誘惑就在於它看起來非常有用,但它導致孩子懷疑父母到底是不是愛他。它讓孩子覺得特別孤獨、害怕。只要父母一翻臉、聲音一高、一拍桌子,孩子立刻會覺得父母不愛他,他會把自己的一切錯誤都歸咎為「反正你不愛我」

他會用叛逆的辦法來跟父母對抗,這就是父母越喊,孩子叛逆得越嚴重的原因。

我們想像一下,假如配偶或者你的領導每天衝著你大喊大叫,你覺得你能改好嗎?反正我的經驗是不會,我的經驗是想辦法對抗,證明我是對的,或者我做這件事不讓他知道,等等。


當你想大喊大叫,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怒時,你可以先告訴孩子:「我現在真的快要瘋掉了,在我平靜下來之前,我得先處理好我自己的情緒問題。」跟孩子說完,就去幹自己的事。

找到大喊大叫的原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般有如下原因:

  • 一是來自遭受強烈挫折的反應,覺得自己無能,怎麼連這件事都搞不定;
  • 二是我的父母這樣對我,我也學會了大喊大叫;
  • 三是大喊大叫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 四是大喊大叫是唯一的選擇。

想要避免大喊大叫,要學會做一個傾聽者,通過理解讓自己平靜下來。

要意識到自己憤怒的信號,讓自己冷靜或者先離開,等自己平靜的時候再處理這個問題。

用輕聲細語來替代大喊大叫,聲音越小,威力越大。當你把孩子拉到一邊,小聲地、認真地跟他說話,會比你大聲地喊他,更容易讓孩子聽得進去。

還有一些奇招,比如,想像一下你家正在做電視直播,像真人秀一樣,到處都有攝像機。這時候,你會喊嗎?會在十幾億觀眾面前瘋狂嗎?在這一刻,你會冷靜。

還有就是想像一下美國總統就站在你身邊,你還會喊嗎?

還有一個挺絕的招,就是想一想這是你最後的日子。假如這是要離別的日子,你還會這樣跟孩子度過今天嗎?

當你能夠用這麼多的方法去提醒自己的時候,大喊大叫的習慣會逐漸減少。這時,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你減少了大喊大叫,孩子更容易關注你所說的話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比如,我兒子的書包忘帶這件事,我送他上學的路上拉著他的手,一邊走一邊跟他談心,發現時間有點兒緊張了,差幾分鐘就要遲到了。

我問:「你覺得今天咱們為什麼可能遲到呢?」

他說:「時間可能浪費在哭上了。」

我說:「那你覺得哭有用嗎?」

他說:「哭其實沒什麼用。」

他接下來問我:「爸爸,什麼情緒才有用呢?」

當他跟我討論什麼情緒才有用時,我說:「有用的情緒是樂觀的情緒、積極的情緒、正向的情緒,這種情緒會有用。沮喪、痛苦、抱怨、難受,通常是沒有用的,而且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糕。」

他聽著聽著,就很高興地跟著我去上學了。

當父母輕聲細語地跟孩子講話的時候,他幾乎記得住父母說的每一句話。

超越權力之爭

第四天,要超越權力之爭。

權力爭奪是孩子認為他有權力這麼做,而父親認為「你必須聽我的」。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個4歲的女兒。有一天,他女兒把一個香蕉皮扔在地上,就去玩了。爸爸讓女兒把香蕉皮撿起來,女兒說不撿。爸爸說必須撿,否則別的都不能玩了。

女兒去看電視,爸爸把電視關掉;女兒去看書,爸爸把書收起來。女兒拿一個水果給她爸爸吃,她迴避那個香蕉皮,但想和爸爸緩和關係。爸爸說:「對不起,我現在不能吃,因為你沒撿香蕉皮。」女兒「哇」的一聲就哭了,這就是典型的權力爭奪。

沒有什麼比你和叛逆的孩子之間進行權力爭奪更加糟糕的事了。權力爭奪戰通常非常激烈、情緒化,而且可能醜態百出,往往落得兩敗俱傷。

你以為你在堅持原則,其實,只是你的心在受輸贏感的控制。

叛逆的孩子對自己有什麼權力抱著不切實際的期望,他認為自己跟父母是平等的,才會有權力爭奪。權力爭奪之後,他會強烈地感覺到父母不愛他。

避免權力爭奪的重要工具叫作「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就是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永遠是愛他的。這時,父母跟孩子之間不需要進行權力爭奪,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共同協商來解決,因為目標是一致的,大家的目標都是愛這個家。

父母越是放棄掌控權,對孩子產生的積極影響就越多。有這樣一句話:「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要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如果父母讓孩子知道他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他可以做出選擇,父母只是給出建議,孩子可能就會更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

超越權力之爭,父母要改變心態,記住:應對叛逆孩子時,不要操控他,而要賦權,讓他自我感覺良好;當你心平氣和、果斷而堅決地表達你的看法和信念的時候,你的孩子更可能會聽;沒有哪個成年人講過由於父母太理解他們而度過一個可怕的童年。

改變你的心態後,學會給孩子選擇權

告訴孩子不同選擇的結果,冷靜、堅定地提出具體的要求,而不是跟他進行權力的爭奪。《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裡有19個秘訣:

1.想一想「預防」,也就是在平靜的時候多加強溝通和愛;

2.思考用回應代替反應;

3.嘗試把自己懸在天花板上來看孩子;

4.注意時間和過渡;

5.觀察你在做什麼示範;

6.注意你的情感節奏;

7.一直堅持你的界限;

8.說出你的想法後就走開;

9.有禮節地提出要求;

10.想一想「妥協」;

11.避免負面標籤;

12.顧及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13.運用幽默;

14.用恰當的方法向孩子表達他有權力;

15.記住少說為妙;

16.給予選擇,並且要求選擇;

17.說「我理解,但是」;

18.給你的孩子賦權;

19.不是每件事都會引發權力之爭。

在我家,當我和嘟嘟有可能面臨權力之爭的時候,我的辦法就是共同制定規則

比如玩手機,我說:「嘟嘟,你覺得玩手機怎麼樣是合適的?前提是爸爸要告訴你它的危害性,第一是對眼睛不好,第二是我怕你上癮。上癮之後會導致你沒心思幹別的任何事,那樣的話,你的人生就完蛋了。」


講完後,讓他來選擇,他自己定的是每天最多玩五局遊戲,超過五局就一定把手機還回來。

有時候,他一天一局遊戲都沒打。他並不需要父母每天一定盯著他玩夠這五局才行,因為他很放鬆,他覺得這不是一件敏感的事。

反過來,如果他只要一拿手機,我就非要讓他還給我。產生這種權力爭奪後,他會覺得玩手機是一件特別過癮的事。很多孩子後來就變得玩手機特別上癮。


強化積極轉變

第五天,要強化孩子的積極轉變,懂得誇孩子,要在他做對事的時候告訴他為什麼是對的。

口頭表揚的方式特別有助於塑造孩子的行為。不要輕易用物質來進行「賄賂」,千萬不要以為給他買一雙鞋就代表了表揚。你給他買雙鞋,他未必知道這件事好在哪兒。最有利的獎勵是簡單的、沒有任何成本的口頭表揚:

  • ·表揚的時候,態度一定要真誠。

同一件事情不要重複提及太多次,別讓孩子覺得不舒服。

  • ·表揚的時候說出事實。

比如說:「今天早上,咱們在時間那麼趕的情況之下,你還能夠堅持不遲到,這說明你特別重視不遲到這件事,你是一個守時的孩子。」


  • ·表揚越及時越好。
  • ·表揚要多樣化和見機行事。

不要吝惜你的表揚,認為對孩子表揚過多會讓孩子驕傲是過慮了,很多父母的眼睛整天就盯著孩子的錯誤。

此外,父母可以邀請孩子來做一個遊戲,讓孩子參與設計一個獎勵池。表揚可以出乎意料,但你答應的獎勵一定要給孩子。除了表揚孩子,偶爾表揚自己一次也是很不錯的,也會讓自己更有動力。


第六天,要依靠紀律來約束。

孩子被表揚了很多次,逐漸出現了很多正確行為,也與你建立了親密的感情。接下來要有可靠的紀律,可靠的紀律是關愛和理解。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對他的關愛和理解的時候,他會傾向於不輕易犯規

不肯悔改有時候是叛逆的孩子偽裝自己的一種表現方式,比如說,他有時候特別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注: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想要報復、充滿嫉妒、感到害怕、身體不舒服。

使用後果懲罰不會有好的效果,因為孩子對懲罰強度已經逐漸適應了。父母為了達到一定的效果,會變得越來越嚴厲,懲罰逐漸升級,甚至失控。同時,孩子的恐懼、憤恨、痛苦會淹沒他們學習的潛力

正確的方法是學會換位思考,這才能讓孩子承擔後果的同時又做到「非控制」。

比如說,哥哥打了妹妹,爸爸如果大喊「你給我立刻回房間」,這就是控制的手法,爸爸表達的是自己憤怒的情緒。哥哥有可能被嚇壞或者哭,離開房間,甚至影響他和妹妹的關係。

非控制的方法是說:「你剛剛打了你的妹妹,我感到很擔憂,我希望你回到房間想想自己的行為。等我們大家都平靜下來後,我們再來討論這件事。」這樣,你給出的是建議,是非控制的手法。

紀律約束有一些注意事項:言行要一致;孩子出現不當行為後,要及時給予糾正,或者做出處罰;願意協商。

想要發揮出最佳管束孩子的能力:

  • 還要樹立好的榜樣;設定限制,但別強加太多規則
  • 制定家庭規則時,儘可能讓孩子多參與;
  • 幫助孩子理解規則以及破壞規則的後果;
  • 私下給予回應;
  • 告訴你的孩子你多麼愛他;
  • 做積極行為選擇,比如幫孩子從錯誤裡學到人生經驗。

我想特別強調的是,懲罰結束之後一定要告訴孩子:「我不喜歡的是你剛剛的那個行為,而不是你這個人,爸爸媽媽無條件地愛你。」只有無條件的愛存在,懲罰才會有效。否則,懲罰會成為孩子叛逆的理由和藉口,他最後會說「我之所以叛逆,就是因為你們根本就不愛我」。

紀律是靠愛來維繫的。

愛也需要紀律,如果父母沒有紀律,不能夠回應叛逆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就會失去威信和孩子對父母的尊重。

當下,縱容型的家長導致的叛逆性的孩子和專制型的家長導致的叛逆性的孩子一樣多。很多家長小時候被父母管得太嚴了,所以對孩子過度縱容。

溫柔但是有邊界永遠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原則。有兩個長得很像的名人的孩子在看守所相遇,兩家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一家是完全縱容,一家是嚴格控制,孩子都沒有很好地成長起來。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父母都沒有完成無條件的愛和給孩子邊界的責任

第七天,要調動家人的支持。

不要僅靠你一個人跟孩子互動,你的配偶、家裡的老人、你的兄弟姐妹都可以加入與孩子的互動。單親家庭也一樣可以想辦法獲得更多親友的支持,讓大家都融入孩子的生活。

作者傑弗裡給了建議:父母之間要結成聯盟,夫妻關係要遠遠優於親子關係;綜合運用策略;做讓大家一起開懷大笑的事,比如全家一塊兒看電影,一塊兒做拼圖遊戲,一塊兒搭樂高,一塊兒猜字謎,一塊兒出去春遊、野餐。

第八天,要減少孩子在學校裡的叛逆行為。

孩子在家裡和在學校裡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有的叛逆孩子會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爭執,逃課、不做作業,不參加班級活動。

老師對學生的自我認知的影響是巨大的。叛逆的孩子很難適應並且管理好他們的挫敗感和其他情緒。他們通常會向那些讓自己感到威脅的老師和同學發起攻擊

他們不停地告訴自己和他人「老師是不公平的」,以此來確認自己的感覺。這未必被界定成說謊,因為這就是叛逆孩子當下的感受。

當老師向你反映孩子有紀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用如下方法:

  • ·保持冷靜、堅決和非控制的態度;
  • ·積極、主動地了解更多的情況;
  • ·參與其中,成為解決問題的夥伴,而不是認為「這事不歸我管」;
  • ·找專業人士進行溝通和請教;
  • ·對自己想要什麼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 ·告訴老師,他需要了解你的孩子的哪些方面;
  • ·表揚老師;
  • ·支持學校的工作而不惱火。

你如果能夠做到這幾點的話,孩子在學校裡的問題,老師會更願意幫你來解決它,你和老師會有很好的互動。

第九天,要克服頑固性的障礙。

比如,孩子注意力缺失、抑鬱症、焦慮、酗酒、有健康問題,諸如心悸、腸胃問題、頭痛、肥胖、失眠等。

遇到這些情況,要尋求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士的幫助。

第十天,要從長遠來看,以減少叛逆的行為。

孩子的叛逆可能會反覆,一段時間狀態好了,過一段時間又出現叛逆。當孩子用叛逆來試探你的耐心的時候,請你不要失去信心,堅持下去,不要恐慌,思考自己的價值,保持前進的步伐,承認自己的不足,遠離消極、質疑的陷阱

對孩子始終保持寬鬆的態度,邀請老師、家人共同參與。同時,也不要忽視你自己的業餘生活。當你有了精彩的人生時,孩子才會感受到真正安全。

我總結這十天行為的關鍵原則是不要試圖控制孩子,不要試圖用強權來「屈打成招」。解決叛逆最好的方法,是了解他為什麼要叛逆,傾聽、尊重他,給他選擇權,跟他一塊兒制定「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的規矩。

要看到他的優點,表揚和肯定他,教他養成更多正確的行為習慣。

最重要的是避免權力上的爭奪——父母不應該跟孩子是權力爭奪的關係。父母應該是幫助孩子的角色,當孩子會崇拜父母、喜歡父母的時候,他才更願意跟父母在一起。

愛永遠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做到無條件地愛,父母自身的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很重要。當父母有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的時候,才不會輕易被孩子小小的叛逆行為激怒。

大的叛逆都是從小的叛逆開始的,小小的叛逆能激怒你去罵他、打他,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叛逆。這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你能夠冷靜,而不會輕易發飆,你能夠和顏悅色地跟孩子談話時,孩子一定會發生改變。

相關焦點

  • 叛逆不是天生的,孩子叛逆的背後是你沒「讀懂」他
    孩子叛逆的背後,父母真的讀懂了嗎?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當時的感受。叛逆就像一顆等待萌生的種子,在孩子的身體深處蠢蠢欲動。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孩子種種的不聽話,叛逆,其實都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和錯誤溝通的反饋。孩子叛逆,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都需要改變了,而不止是孩子。看見,是改變的開始。心理學有研究,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面動機,父母如果不能看到他這一點,孩子的生命力就會得不到釋放和引導,會走向兩個方向:攻擊別人或攻擊自己。只有看見孩子叛逆背後的動機,才能給予合適的幫助與引導。理解,是打開孩子內心的通道。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更是為了喚醒家長找回自己,提升自己
    這本書的原版書名是Ten Days to a Less Difiant Child,如何在十天內減少孩子的叛逆。作者讓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如何改變他們自己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從書名來看,中文版傳遞的信息更加鮮明——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對叛逆孩子的家長來說,這不亞於一個清晰明確的信號。不是孩子的錯,那是誰的錯呢。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伯恩斯坦博士指導你10天改變叛逆孩子
    他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告訴我們:你可以不打、不罵、不動氣,10天就能重獲掌控權,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讓你的家庭回歸安寧和溫暖!眾所周知,叛逆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特點:非常容易發脾氣、喜怒無常、幾乎總是拒絕大人 要求他們做的事。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願意接受成人的權威。這些孩子的人際關係受到嚴重挑戰, 他們常常氣憤不已地大喊大叫「你們對我太不公平了」 或者「你們為什麼總是懲罰我」。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治癒叛逆、重建和諧親子關係 你只需要十天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我們大多數父母沒有這個認知,沒有耐心,孩子就用叛逆來反抗我們。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傑弗裡·伯恩斯坦,曾經幫助了2000多個叛逆的孩子和家庭重建親子關係。他認為,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 孩子偷手機,父親暴打致亡: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今天,只想以生命的名義向那些懵懂的成人說一聲: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叛逆從來都不是孩子的錯!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的話,它卻是你辛苦付出的裡程碑,它在用自身特有的一些現象提醒你,你的孩子又長大一些了!所以,在此基礎上,我們至少要有這樣一個清醒的認知: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它是孩子成長時期必經的山川大河!
  • 叛逆都是孩子的錯?叛逆只發生在青春期?簡單幾招搞定孩子叛逆
    一般家長認為,叛逆只發生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其實,一個孩子3個成長階段都可能會出現叛逆:2-3歲時,由於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進入「寶寶叛逆期」;6-8歲時,孩子進入「兒童叛逆期」;12-18歲時,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期」
  • 孩子叛逆的真相:是在求救。專家說:叛逆往往比順從更重要
    一件叫孩子起床上學的小事,都能上演你和孩子的爭奪大戰,家失去了往日的安靜和溫暖,嚴重影響了你的情緒、甚至工作。叛逆孩子真的無藥可救了嗎?有沒有好的辦法,可以有效管理孩子的叛逆行為,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讓家庭重新回歸安寧和溫暖呢?《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術》將帶領我們尋找改變叛逆孩子的神奇方法。
  • 孩子叛逆全是他們的錯嗎?父母應該怎樣與叛逆的孩子相處?
    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經常對孩子不耐煩的吼叫、批評、嘮叨和說教,有沒有經常打斷他們的談話,有沒有忽視和否認他們的感受。關於與孩子相處的難題,我們並不是在孤軍作戰,其實有成千上萬的父母和我們處於一樣的境遇,即使那些看起來很幸福的家庭也是一樣,他們也或多或少地有著養育叛逆孩子的苦惱。養育出一個好孩子並不簡單,也不容易。父母們為孩子好的初心也都毋庸置疑,但是如何與叛逆的孩子和平相處,說到底,掌握好科學的方法才是王道。
  • 方水中心學校: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11月12日,翠屏區方水中心學校德育處邀請翠屏區第二屆家庭教育講師團指導老師吳紅英、胡豔到校,開展「面對孩子的叛逆,家長應該怎麼辦?」家長會專題講座及現場諮詢會。會議由德育主任劉小墁主持,全校200餘名家長到場聆聽和學習。
  • 為什麼男孩更容易叛逆?讀懂孩子叛逆的3個真相,養成暖男並不難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叛逆?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已經接待了不低於10位家有兒子的來訪者。其中也有的家庭兒女雙全,卻唯獨只諮詢同一件事:"怎樣矯正叛逆期男孩的行為?"怎麼,難道叛逆的只有男孩嗎?
  • 別把孩子的「抑鬱」當「叛逆」
    媽媽進門就說:「孩子今年上初三,兩個月前發現孩子用刀劃手腕,結果孩子說上網查了,自己得了抑鬱症。可她玩cosplay (一種角色扮演)的時候一點都不抑鬱。」母親語氣中帶著責備和不信任。孩子低頭坐著,沒有解釋。問及孩子時,她欲言又止。徵得母女倆的同意,我建議媽媽先去診室外。慢慢地,孩子說起了自己的情況:其實一年前自己就有了變化,心情不好,整日悶悶不樂,覺得很壓抑。
  • 不是孩子叛逆,而是你先背叛了孩子
    原創 文/曉斐幾年以後我才明白和孩子同一條心是什麼意思。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特別的偉大,為了孩子可以付出所有。就像現在很多家庭的很多家長一樣,覺得自己在傾儘自己可以付出的一切在愛著孩子。卻從來沒有意識到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那是在用自己覺得最愛的方式在控制或試圖改變著孩子。
  • 孩子叛逆、總和你對著幹?別怕,越早越好
    孩子叛逆起來有多可怕?此前有個新聞,10歲的小男孩,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去學校。面對父親的管教,兒子卻氣憤地說:「我不是你兒子!」兩人對峙許久依舊無果。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孩子叛逆的背後,你真的讀懂了嗎?
  • 孩子叛逆怎麼辦?——啟贏教育
    孩子叛逆,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時常讓父母感到「頭疼」。許多父母也常常抱怨,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那麼,孩子叛逆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嗎?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和叛逆期孩子相處?
  • 愛孩子,請先讀懂孩子的心
    樊登的《讀懂孩子的心》分享了一些育兒書籍中重要的教養規律,以及作者自己在親子教育中的心得體會。我們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控制孩子,也不是毫無邊際地放縱孩子,而是讀懂孩子的心,並與孩子一同成長。蒙氏教育體系認為,孩子在6歲以前擁有四個很重要的特徵:一是敏感期,他們會用手、嘴來感知和探索世界,這時候大人不應阻止他們;二是孩子會特別重視外部的秩序,比如某件東西原來在左邊的位置,突然移到右邊了,孩子一定要讓它恢復原樣才會停止哭鬧;三是內部定向,孩子會要求自己的身體也要符合一定的規律;四是孩子的智力發展是通過自己來完成的。
  • 你相信青春期孩子會叛逆,你家孩子就會叛逆
    說到青春期,家長們往往如臨大敵——就會想到叛逆、個性張揚、不斷挑戰世俗和規則……說到家有「中二少年」,家長們都能心領神會這種艱難,真的是這樣嗎? 有一位心理學家卻說,青少年的問題其實沒那麼普遍。如果你相信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叛逆的,你家孩子就一定會是叛逆的。這個假設之所以成立,是你自找的。
  • 家有叛逆「熊孩子」如何教育,樊登力薦一書,教您讀懂孩子的心
    青春期,孩子或多或少地都會出現叛逆的傾向,家長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有的家長會不知所措,有的家長會用大吼大叫來處理問題,有的家長甚至會使用暴力手段:男子單打,女子單打或者男女混合雙打,這些做法其實都是不可取的,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問題呢?
  • 孩子的叛逆是個寶!
    叛逆不是病,是孩子一生中總要經歷的一站曼妙風景,是孩子的寶貴財富。但一旦中年遭遇一些變故或者特殊事件的時候,會反彈得更加叛逆。到四十多歲心靈重塑的時候,那種反彈的叛逆力量,代價卻不是一般的大。那麼面對孩子的叛逆,我們要置之不理,全盤接受嗎?
  • 孩子「叛逆」家長怎麼辦?
    幸福人生大講堂由深圳市文明辦、市關愛辦主辦,深圳市愛心與共幸福促進中心承辦,2020年從8月起,在深圳中心書城單周星期一20時開課,內容涉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叛逆和不叛逆都是成長過程許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並對周遭事物都傾向於批判態度,尤其是對父母。這些表象常被認為是叛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