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起來有多可怕?
此前有個新聞,10歲的小男孩,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去學校。
面對父親的管教,兒子卻氣憤地說:「我不是你兒子!」
兩人對峙許久依舊無果。
最後孩子將自己反鎖在房中,對父親說:「出去,別管我。你不出去我像跳樓!」
面對如此叛逆的孩子,父母十分無奈。
孩子的各種難管,常常把家長折磨得要崩潰。
你說東,他偏往西。喜歡唱反調,專門就做父母不喜歡的。
說不得罵不得,脾氣特大,動輒不是把自己鎖屋裡,就是離家出走。
對父母越來越不耐煩,頂嘴,甩臉,直接拒絕交流溝通。
心理學上將這種,孩子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出現情緒不穩定,行為衝動,思維偏激的現象,稱為進入「叛逆期」。
家有「叛逆兒」,如有一顆行走的火藥桶子,敏感、情緒化、一點就爆。
可是這一切,真的只是「叛逆期」作祟嗎?
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
孩子叛逆的背後,你真的讀懂了嗎?
叛逆的本質是求助
在心理學上,叛逆實則是自我意識強烈爆發的表現,是打破「原我」獲得「新我」的過程。
對於孩子叛逆,父母們不必當做洪水猛獸。
每個健康的人,一生中都要經歷叛逆的時期。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主角伊桑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叛逆孩子。
上課搗蛋,不交作業,已經留學2年三年級。
各科成績墊底,把要家長籤名的成績單餵狗。
假裝生病,偽造請假條逃課。
撒謊,打架,搞破壞一個不落,把父母氣到抓狂。
心理學家傑弗裡·伯恩斯坦說:「叛逆背後的心理動機是無助,本質也是無助。」
沒有人發現伊桑從小就患有讀寫障礙,在他的眼裡,字母都在跳舞,根本沒辦法識別,沒辦法集中精力。
就連「翻到第幾頁第幾行」這麼簡單的操作,對他來說也很困難。
而這一切,對於其他人來說是如此輕鬆……
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依然把最簡單的ABC和123寫得像天書一樣,依舊掛科考0分,即將面臨退學。
作家劉娜說:「搗蛋,是孩子向父母發出的求救信號。」
如果父母及時察覺他的無助,將他從困頓中解救出來,他自然沒必要用調皮搗蛋的行為,來掩蓋自己的無能。
如果父母及時看到他的需求,並且適時提供幫助,內心得到滿足的孩子,自然不需要用叛逆的方式博取關注。
越叛逆的孩子,其實越無助。
他表現出來的種種叛逆,不過是在向父母呼救:看看我,幫幫我!
樊登老師說:「一個人最無助的時候,情緒起主導作用,於是每次跟父母的溝通不是逃離就是對抗。」
孩子的行為不會孤立存在,叛逆的表面下,可能是他的內心在「哭泣」。
叛逆,不過是孩子與父母溝通無效所誕生的產物,亦是孩子最無助時發出的變相求教,試圖引起父母關注。
叛逆的背後,是愛的匱乏
曾看過一個視頻,原本乖巧可愛的姐姐性情大變,動不動就撒潑打滾,打父母,揍妹妹,不可理喻……
原來,自從家裡添了妹妹,所有人都冷漠了她,姐姐仿佛成了多餘的人。
於是,姐姐也要求抱抱,卻被責怪你都多大了。
她開始一次次表現自己,卻都被忽視了。
她甚至學著幫忙幹活,卻成了理所當然。
失落,委屈,難過,姐姐強烈的意識到「媽媽只愛妹妹,不愛我了。」
所以當她發現不聽話才能引起媽媽注意時,不聽話就會成為她綁架父母的慣用伎倆,消極但有效。
因為媽媽批評她時,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她身上,這樣反而會感覺被重視。
因為媽媽每次失控揍了她後,會因為愧疚而對她特別好。
教育家蘭海老師說:「孩子的問題,不是他的行為,而是內心需要。」
可惜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孩子叛逆的情緒和行為,忽略了孩子的真實需求。
《解碼青春期》書中提到一個「推壓杆效應」:
即人們在坐木質的過山車時,會反覆的推壓杆,檢驗壓杆安不安全。不斷挑戰父母底線的孩子,就就檢查推壓杆一樣,需要反覆試探確認父母的愛。
該書的作者喬西·西普曾經也叛逆得厲害,作為一個孤兒,他需要送往合適他的家庭。
但每次被送往寄養家庭裡,他都會不斷的搗亂,做各種壞事惹怒家長。然後暗中計算,多少天就會被趕走。
直到他遇到了一個無論怎樣惡作劇,捅窟窿,都包容接納他的養父,他的生命才有了轉機。
有一次,他因無證醉酒駕駛被捕,父親說了一句影響他一生的話:
「你視自己是一個麻煩,但我們視你為一個機會。」
感動之餘,他開始悔過上進,最後他成為了著名的青春期方面的研究專家。
愛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所有頑固的壞習慣和叛逆行為背後,都是愛匱乏的痛苦吶喊。
如果每個父母都能聽到叛逆背後的吶喊,就不會簡單的跟孩子對立,堵死溝通的情感渠道,忽視孩子的內心情感需要了。
不敢叛逆的孩子,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
叛逆的孩子,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不叛逆的孩子呢?
通常來說,不叛逆的孩子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很好地渡過了叛逆期,表現不那麼明顯。但更多的是另一種,他們由於外界尤其是父母的壓制,不敢叛逆,言聽計從。
電視劇《第二次也很美》中,小女孩許果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和誰做朋友,上什麼小學,都嚴格按照爸爸許朗的要求去做。
有一次,她犯了錯誤,可她沒有像其他小朋友那般一哭二鬧三撒潑,而是試探又隱忍地說:
「爸爸,別生氣了,我錯了,你讓果果自己去罰站好不好?」
懂事得讓人心疼。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從小到大一直聽話的你怎麼樣了?」
一個回答讓人觸動:「一直都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小時候是父母,後來是老師同學朋友領導同事愛人。
很羨慕那些敢於按照自己內心生活的人,也想叛逆一次,和這個世界大戰一場,卻始終沒有勇氣,因為順從慣了不知如何收場。
有時很討厭自己,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但面對現實的時候又慫了,於是繼續卑微地活下去。」
強制聽話不是愛,只是傷害和阻礙。
我們永遠不知道,那個懂事不叛逆的孩子,心裡承受著怎樣的痛苦。
胡慎之老師曾說:「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是他對世界撒的一個巨大的謊,並用這個謊言去贏得生存空間。
叛逆,實質上是開始打破謊言,從而開始走向自我,冒著風險開始接近真實世界的過程。」
孩子叛逆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成不變的聽話。不敢叛逆的孩子,一生都在為他人而活。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孩子種種的不聽話,叛逆,其實都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和錯誤溝通的反饋。
孩子叛逆,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都需要改變了,而不止是孩子。
1.傾聽孩子的內心,了解他想要什麼
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
面對叛逆的孩子時,先別生氣,也不要吼叫。
不妨平靜下來,嘗試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想要什麼。
同事張姐初二的兒子喜歡飛機模型,常常為此不寫作業。
張姐推測他可能是喜歡飛機,於是抓住這點與兒子溝通。
「兒子你喜歡飛機呀?媽媽年輕的時候也可喜歡了呢。不過媽媽喜歡的是製造飛機,那你是喜歡什麼呢?是製造飛機,還是開飛機?」
「喜歡製造飛機的話,要有很好的數學和物理基礎,尤其是你現在初二,正是打基礎的過程。媽媽當時就是因為物理成績太差錯過了心儀的學校,而與當時的夢想失之交臂。」
看到行為背後的訴求,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2.適時幹預,防止走歪
雖然叛逆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是意識覺醒的過程。但是由於孩子思想還未發育完全,在一步步向世界試探的過程中,可能會走歪。
允許叛逆,並不意味著放任叛逆。
身為家長,可以像放風箏一樣,讓孩子隨風自由飄揚。但要一直搖著線,防止風箏撞上路邊的樹,或者傷了人。
3.不安排孩子的人生
曾在書上看過一個案例。
王東從小就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上父母選的幼兒園、小學中學,讀父母選的大學、學父母挑的專業,畢業後去父母覺得好的單位工作、和父母挑選的相親對象結婚。一路穩得沒有任何水花。
但在32歲那年,王東卻像瘋了一樣,和父母大鬧一場,辭了「鐵飯碗」工作,和老婆離婚,背著包去了西藏流浪。
沒有哪一種人生更高貴,每個孩子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任何人都不能打著對孩子好的名義去安排他的人生。
不強迫,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
叛逆過,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被尊重,內心方能更加充盈。
有位心理學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就像一隻小雞,要努力掙脫蛋殼出生。父母會把自己當做蛋殼,不明白小雞為什麼要一直攻擊自己。可是他們都忘了,他們本不是蛋殼,而是下蛋的那隻老母雞。」
孩子叛逆,就是小雞破殼的過程,它不是反抗,是成長。
孩子人生的主色,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
父母能做的,不過是儘可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色筆,幫助孩子去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顏色。
願每個叛逆的孩子,都能早日回歸家庭的懷抱。
圖片信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信息傳播,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