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總和你對著幹?別怕,越早越好

2020-09-09 博沃思未來教育


孩子叛逆起來有多可怕?
此前有個新聞,10歲的小男孩,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去學校。


面對父親的管教,兒子卻氣憤地說:「我不是你兒子!」


兩人對峙許久依舊無果。


最後孩子將自己反鎖在房中,對父親說:「出去,別管我。你不出去我跳樓!



面對如此叛逆的孩子,父母十分無奈。


孩子的各種難管,常常把家長折磨得要崩潰。


你說東,他偏往西。喜歡唱反調,專門就做父母不喜歡的。


說不得罵不得,脾氣特大,動輒不是把自己鎖屋裡,就是離家出走。


對父母越來越不耐煩,頂嘴,甩臉,直接拒絕交流溝通。


心理學上將這種,孩子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出現情緒不穩定,行為衝動,思維偏激的現象,稱為進入「叛逆期」。


家有「叛逆兒」,如有一顆行走的火藥桶子,敏感、情緒化、一點就爆。


可是這一切,真的只是「叛逆期」作祟嗎?


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


孩子叛逆的背後,你真的讀懂了嗎?


01

叛逆的本質是求助


在心理學上,叛逆實則是自我意識強烈爆發的表現,是打破「原我」獲得「新我」的過程。


對於孩子叛逆,父母們不必當做洪水猛獸。


每個健康的人,一生中都要經歷叛逆的時期。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主角伊桑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叛逆孩子。


上課搗蛋,不交作業,已經留學2年三年級。


各科成績墊底,把要家長籤名的成績單餵狗。


假裝生病,偽造請假條逃課。


撒謊,打架,搞破壞一個不落,把父母氣到抓狂。



心理學家傑弗裡·伯恩斯坦說:「叛逆背後的心理動機是無助,本質也是無助。」


沒有人發現伊桑從小就患有讀寫障礙,在他的眼裡,字母都在跳舞,根本沒辦法識別,沒辦法集中精力。




就連「翻到第幾頁第幾行」這麼簡單的操作,對他來說也很困難。


而這一切,對於其他人來說是如此輕鬆……


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依然把最簡單的ABC和123寫得像天書一樣,依舊掛科考0分,即將面臨退學。


作家劉娜說:「搗蛋,是孩子向父母發出的求救信號。」


如果父母及時察覺他的無助,將他從困頓中解救出來,他自然沒必要用調皮搗蛋的行為,來掩蓋自己的無能。


如果父母及時看到他的需求,並且適時提供幫助,內心得到滿足的孩子,自然不需要用叛逆的方式博取關注。


越叛逆的孩子,其實越無助。


他表現出來的種種叛逆,不過是在向父母呼救:看看我,幫幫我!


樊登老師說:「一個人最無助的時候,情緒起主導作用,於是每次跟父母的溝通不是逃離就是對抗。」


孩子的行為不會孤立存在,叛逆的表面下,可能是他的內心在「哭泣」。


叛逆,不過是孩子與父母溝通無效所誕生的產物,亦是孩子最無助時發出的變相求教,試圖引起父母關注。


02

叛逆的背後,是愛的匱乏


曾看過一個視頻,原本乖巧可愛的姐姐性情大變,動不動就撒潑打滾,打父母,揍妹妹,不可理喻……


原來,自從家裡添了妹妹,所有人都冷漠了她,姐姐仿佛成了多餘的人。



於是,姐姐也要求抱抱,卻被責怪你都多大了。


她開始一次次表現自己,卻都被忽視了。


她甚至學著幫忙幹活,卻成了理所當然。


失落,委屈,難過,姐姐強烈的意識到「媽媽只愛妹妹,不愛我了。」



所以當她發現不聽話才能引起媽媽注意時,不聽話就會成為她綁架父母的慣用伎倆,消極但有效。


因為媽媽批評她時,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她身上,這樣反而會感覺被重視。


因為媽媽每次失控揍了她後,會因為愧疚而對她特別好


教育家蘭海老師說:「孩子的問題,不是他的行為,而是內心需要。」


可惜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孩子叛逆的情緒和行為,忽略了孩子的真實需求。


《解碼青春期》書中提到一個「推壓杆效應」:


即人們在坐木質的過山車時,會反覆的推壓杆,檢驗壓杆安不安全。不斷挑戰父母底線的孩子,就就檢查推壓杆一樣,需要反覆試探確認父母的愛。


該書的作者喬西·西普曾經也叛逆得厲害,作為一個孤兒,他需要送往合適他的家庭。


但每次被送往寄養家庭裡,他都會不斷的搗亂,做各種壞事惹怒家長。然後暗中計算,多少天就會被趕走。



直到他遇到了一個無論怎樣惡作劇,捅窟窿,都包容接納他的養父,他的生命才有了轉機。


有一次,他因無證醉酒駕駛被捕,父親說了一句影響他一生的話:


你視自己是一個麻煩,但我們視你為一個機會。」


感動之餘,他開始悔過上進,最後他成為了著名的青春期方面的研究專家。


愛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所有頑固的壞習慣和叛逆行為背後,都是愛匱乏的痛苦吶喊。


如果每個父母都能聽到叛逆背後的吶喊,就不會簡單的跟孩子對立,堵死溝通的情感渠道,忽視孩子的內心情感需要了。


03

不敢叛逆的孩子,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


叛逆的孩子,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不叛逆的孩子呢?


通常來說,不叛逆的孩子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很好地渡過了叛逆期,表現不那麼明顯。但更多的是另一種,他們由於外界尤其是父母的壓制,不敢叛逆,言聽計從。


電視劇《第二次也很美》中,小女孩許果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和誰做朋友,上什麼小學,都嚴格按照爸爸許朗的要求去做。


有一次,她犯了錯誤,可她沒有像其他小朋友那般一哭二鬧三撒潑,而是試探又隱忍地說:


「爸爸,別生氣了,我錯了,你讓果果自己去罰站好不好?」



懂事得讓人心疼。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從小到大一直聽話的你怎麼樣了?」


一個回答讓人觸動:「一直都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小時候是父母,後來是老師同學朋友領導同事愛人。


很羨慕那些敢於按照自己內心生活的人,也想叛逆一次,和這個世界大戰一場,卻始終沒有勇氣,因為順從慣了不知如何收場。


有時很討厭自己,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但面對現實的時候又慫了,於是繼續卑微地活下去。」


強制聽話不是愛,只是傷害和阻礙。


我們永遠不知道,那個懂事不叛逆的孩子,心裡承受著怎樣的痛苦。


胡慎之老師曾說:「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是他對世界撒的一個巨大的謊,並用這個謊言去贏得生存空間。


叛逆,實質上是開始打破謊言,從而開始走向自我,冒著風險開始接近真實世界的過程。」


孩子叛逆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成不變的聽話。不敢叛逆的孩子,一生都在為他人而活。


04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孩子種種的不聽話,叛逆,其實都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和錯誤溝通的反饋。


孩子叛逆,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都需要改變了,而不止是孩子。


1.傾聽孩子的內心,了解他想要什麼


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


面對叛逆的孩子時,先別生氣,也不要吼叫。


不妨平靜下來,嘗試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想要什麼。


同事張姐初二的兒子喜歡飛機模型,常常為此不寫作業。


張姐推測他可能是喜歡飛機,於是抓住這點與兒子溝通。


「兒子你喜歡飛機呀?媽媽年輕的時候也可喜歡了呢。不過媽媽喜歡的是製造飛機,那你是喜歡什麼呢?是製造飛機,還是開飛機?」


「喜歡製造飛機的話,要有很好的數學和物理基礎,尤其是你現在初二,正是打基礎的過程。媽媽當時就是因為物理成績太差錯過了心儀的學校,而與當時的夢想失之交臂。」


看到行為背後的訴求,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2.適時幹預,防止走歪


雖然叛逆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是意識覺醒的過程。但是由於孩子思想還未發育完全,在一步步向世界試探的過程中,可能會走歪。


允許叛逆,並不意味著放任叛逆。


身為家長,可以像放風箏一樣,讓孩子隨風自由飄揚。但要一直搖著線,防止風箏撞上路邊的樹,或者傷了人。


3.不安排孩子的人生


曾在書上看過一個案例。


王東從小就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上父母選的幼兒園、小學中學,讀父母選的大學、學父母挑的專業,畢業後去父母覺得好的單位工作、和父母挑選的相親對象結婚。一路穩得沒有任何水花。


但在32歲那年,王東卻像瘋了一樣,和父母大鬧一場,辭了「鐵飯碗」工作,和老婆離婚,背著包去了西藏流浪。


沒有哪一種人生更高貴,每個孩子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任何人都不能打著對孩子好的名義去安排他的人生。


不強迫,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


叛逆過,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被尊重,內心方能更加充盈。



有位心理學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就像一隻小雞,要努力掙脫蛋殼出生。父母會把自己當做蛋殼,不明白小雞為什麼要一直攻擊自己。可是他們都忘了,他們本不是蛋殼,而是下蛋的那隻老母雞。」


孩子叛逆,就是小雞破殼的過程,它不是反抗,是成長。


孩子人生的主色,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


父母能做的,不過是儘可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色筆,幫助孩子去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顏色。


願每個叛逆的孩子,都能早日回歸家庭的懷抱。


圖片信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信息傳播,如侵刪

相關焦點

  • 愛貝英語丨孩子總和你對著幹?讀懂他的「叛逆」,你才能成為好父母
    沒想到的是,當時孩子居然這樣懟媽媽:「你用你知道的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而我不知道你知道的呢?」 伊能靜說:「兒子的一番話,像一棒子打在自己頭上。」 父母總是不自覺地,用自己的經驗給孩子建議,並總是希望孩子聽話。但是,孩子大了以後,會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會被父母忽視。
  • 孩子總和你對著幹?讀不懂他的「叛逆」,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心理學上將這種,孩子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出現情緒不穩定,行為衝動,思維偏激的現象,稱為進入「叛逆期」。家有「叛逆兒」,如有一顆行走的火藥桶子,敏感、情緒化、一點就爆。可是這一切,真的只是「叛逆期」作祟嗎?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孩子叛逆的背後,你真的讀懂了嗎?
  • 孩子總和家長對著幹?多是陷入「海格力斯效應」,家長需軟硬兼施
    文/心蕊編輯/心蕊在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不可能是時時刻刻充滿平靜的,暴風雨也是時有發生。對於親子間爆發的矛盾,許多家長歸結於孩子總是和父母對著幹。一個巴掌拍不響,父母必然要做好自我檢討。孩子為何總和家長對著幹?1、 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與作用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階段,孩子逐漸形成個性鮮明的自我意識,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渴望自己做出決定,獨立的解決一些事情。此刻他們就不願意聽從父母的安排。就形成了父母眼中的&34;。
  • 初中後孩子總和你對著幹?讀不懂他的叛逆,你永遠成為不了好父母
    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孩子叛逆的背後,你真的讀懂了嗎?求助無門的他,變得焦躁,易怒,厭學,不自覺的和父母對著幹。這件事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一碰就痛,一痛就忍不住衝父母發火。多少年過去了,他依舊只能獨自舔舐自己的傷口。樊登老師說:「一個人最無助的時候,情緒起主導作用,於是每次跟父母的溝通不是逃離就是對抗。」
  • 被娃氣的牙痒痒,孩子逆反總和大人對著幹怎麼辦?
    很多家長心裡都有一個這樣的聲音,小時候盼著孩子快點長大,可是長大了是真的氣人啊,尤其是上了一年級之後就特喜歡和大人對著幹,比如說,你要給他換洗衣服,她就偏不換,讓他好好吃飯,多吃點蔬菜,因為蔬菜能補充維生素,但是他就偏要挑食,而且還專挑肉吃或是自己喜歡吃的吃,叫他晚上早點睡覺,他就故意翻過來翻過去睡不著,跟他說放學後先寫作業,寫完了再玩,
  • 孩子總和你對著幹?背後這幾個原因,幫你正確的家庭教育
    朋友的孩子小東是個13歲的男孩子,今年剛上初中,記得朋友經常誇孩子聽話。可是最近,朋友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常常和她對著幹,讓他往東走,他偏向西去。「就是孩子沒有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才會和父母對著幹。一、孩子和對父母對著幹,是成長的需求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三個叛逆期:2-3歲為寶寶叛逆期;
  • 孩子叛逆,脾氣暴躁厭學嚴重,跟家長對著幹,一張評價表就搞定!
    為了孩子寫作業,家裡弄的雞飛狗跳。爺爺血壓升高,奶奶差點暈倒,爸爸大喊大叫,媽媽跳的老高,但孩子照樣我行我素。作業寫了三四個小時,還沒有完成,第二天早晨早點叫醒,繼續寫,結果還沒完成,被老師在群裡罵了個狗血噴頭。這都是一家人嬌慣的原因,現在的孩子是家裡管不住,學校不敢管,社會管不了,天馬行空,獨往獨來。在家裡性格叛逆,脾氣暴躁,說話的嗓門比大人要高十倍,出門玩耍,比兔子跑的還快。
  • 孩子和你「對著幹」,你除了憤怒還能咋辦?教你一招搞定叛逆男孩
    導讀:孩子和你「對著幹」,你除了憤怒還能咋辦?教你一招搞定叛逆男孩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和你「對著幹」,你除了憤怒還能咋辦?教你一招搞定叛逆男孩!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不聽話,總和父母對著幹怎麼辦?
    平時讓他幹什麼他也不幹?無論是嚴厲的說,還是懲罰他,都沒用,越是不讓幹的事情,他就越想幹,作為成年人,我們先想想自己,你喜歡被人安排乾這幹那嗎?如果你沒聽別人的安排,願意受到威脅,會懲罰嗎?你想做的事情都不讓做,但是又不給一個充分的理由,你喜歡這種感覺嗎?
  • 孩子學外語越早越好嗎?
    外語累計學習時間比年齡更重要1、累計學習時間是指學習一種能力或知識所持續的時間總和。2、有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開始學習外語年齡越小,累計學習的時間可能更多,也有可能更少。母語底子越強外語學得越好1、孩子兩歲之前,由於自身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語言思維體系,如果身處多種語言環境之下,很容易造成思維混亂,引起思維負擔,此時的主要任務是學好自己的母語。2、千萬不要在孩子一門語言還沒學會就教他第二門語言,一味尋求時間上的最早機會帶來欲速不達的後果。
  • 你知道為什麼孩子總和你對著幹嗎?
    那麼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對著幹呢?對著幹其實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體現,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想要突出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並且家長習慣安排孩子做事情,反而會激起孩子對於自尊心的維護。本來孩子打算自己吃飯的,結果家長不斷地以各種理由給孩子夾菜、幫孩子安排,孩子認為可以自己做好,就會認為家長不信任自己,那麼就會試圖採用拒絕吃飯等和家長對著幹的形式去反抗,意圖告訴家長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
  • 孩子老跟父母對著幹該怎麼辦?
    前兩天一寶媽在粉絲群問我,她說:「我家小孩現在真的太難管教了,事事都跟我對著幹,打又不得罵又不聽,該怎麼辦」?我問她你家孩子幾歲了,她說9歲。同時也會對父母管控自己的行為感到反感,如果父母平時在孩子眼裡的威信不高,就會出現跟父母對著幹的現象。要想孩子糾正過來,父母不妨從這幾個角度去解決。
  • 怎麼教跟父母對著幹的青春期孩子?日本這位老師,給出了另類答案
    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孩子會跟你對著幹的原因,你越是期望他成龍成鳳,ta越是怎麼讓你失望絕望怎麼來。那麼,如何挽回這樣的孩子?可能你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已經無可救藥,而鍵盤俠們會說你行你上,再嘲諷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不好意思要啪啪打臉了。
  • 越不讓幹什麼孩子越是偏要幹,小小年紀就如此叛逆,究竟是為何?
    以至於有時只是為了「與大人對著幹而對著幹」——那個水果原本自己還想吃,可就是因為大人幫自己拿過來了,所以就立即露出不悅的神情,死活都不願意嘗一下。什麼安全、舒服、利益,仿佛與大人對著幹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 為什麼孩子總和父母對著幹?
    近日,有網友問我:一個二年級男孩,有時候在家長面前會表現得比較反叛,跟家長對著幹,但是孩子在別人面前就不是這樣。孩子這樣做,我分析有四種可能性。如果你做到了高控制型,小孩不會輕易挑戰你的權威。第二種家長屬於專制型,特點是低溫暖,高控制。就是說對小孩的情感關懷比較少,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超理性的一個行為,對小孩的管制比較苛刻。
  • 孩子小時候很乖,一長大就對著幹怎回事?把它想成好的開端很重要
    、甚至出現你不讓做的事情偏要做的對著幹,都是他們獨立人格迫切的自我觀點捍衛,在自我意識活躍下他們對自由,包括動手獨立便有了迫切的渴望,這也是他們為什麼會變得不聽話、處處和家長對著幹。一說起「不讓孩子做的事情偏要做」,很多家長都自顧自己生氣、抱怨,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看到的所有事情自然也負面化,以至於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給出的評價也非常低,所以說當孩子出現叛逆和我們對著幹的行為時,作為家長一定要把這件事優勢化,只有把它想成良好的開端才能調整好自己、也調整好孩子的情緒。
  • 孩子喜歡和父母對著幹,該怎麼辦呢
    現在的孩子物質上都不缺什麼,但是依舊喜歡和父母唱反調,年齡小的挑食,出門喜歡打別的小朋友。年齡大一點的就開始父母說東就是西,專業懟父母365天。所以在面對孩子這些問題的時候,父母也是愁腸百結,找不到原因,一部分可能是因為孩子到了叛逆期,另外一部分還是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所以,在面對孩子和父母對著幹的時候,父母要找到原因,並且對症下藥,才會看到成效。
  • 孩子學鋼琴是越早越好嗎?不!大錯特錯!
    孩子學鋼琴是越早越好嗎?不!大錯特錯!有家長後臺私信江老師:江老師您好,我孩子4歲了,想讓孩子學習鋼琴,孩子學鋼琴是越早越好嗎?是需要現在報名嗎?現在很多樂器教學培訓班都是給家長傳輸一個觀點:兒童樂器學習要越早越好。甚至很多樂器培訓班都說,樂器學習要從寶寶做起,建議寶媽寶爸們從3歲至4歲就要開始重視孩子們的樂器興趣培養,甚至讓孩子在三四歲時就開始學習鋼琴。江老師以一名鋼琴教師的身份來說,孩子學習鋼琴並不是越早越好。
  • 孩子英語啟蒙是越早越好嗎?
    我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面對一個孩子,卻如同一個剛剛牙牙學語的嬰兒,竟然不知道怎麼表達。小姑娘用微笑化解了我的尷尬,然後就一邊自己玩去了。顯然她覺得和這位陌生叔叔溝通太困難,不和你玩了。小姑娘一口流利純正的加拿大口音,她是加拿大出生長大,在家那位同學要求她講中文,在外自然是英文。我趕緊向同學請教起孩子英語學習的事情。
  • 為什麼孩子總和你對著幹?作為家長,還是先找找自己的原因吧
    都說孩子到了青春期才會開始叛逆,但是其實只不過是到了青春期受到生理因素的影響,叛逆的孩子更多了而已。其實孩子的叛逆行為無論是在什麼年齡段都有。那麼面對孩子的叛逆問題,家長們也是頭疼的很,不知道怎麼才能降服這頭小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