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同學早年移民到了溫哥華。去年聖誕節前夕,全家回國度假,我們久違重逢一起聚會。她帶著八歲的女兒一起來的。
小傢伙長得眉清目秀,非常可愛,尤其一雙大眼睛,撲閃撲閃的,惹得我這喜歡女兒卻缺女兒的油膩叔叔芳心亂跳。我自然想多逗她玩,還秀了一下我那十幾年不用的英語。當我結結巴巴,帶著方言口音的ChineseEnglish艱難說出口時,她瞪大雙眼,竭力想要聽懂的表情深深刺痛了我。MG!我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面對一個孩子,卻如同一個剛剛牙牙學語的嬰兒,竟然不知道怎麼表達。
小姑娘用微笑化解了我的尷尬,然後就一邊自己玩去了。顯然她覺得和這位陌生叔叔溝通太困難,不和你玩了。
小姑娘一口流利純正的加拿大口音,她是加拿大出生長大,在家那位同學要求她講中文,在外自然是英文。我趕緊向同學請教起孩子英語學習的事情。
我那位同學本身從事的也是和教育相關的行業,主要是為一些出國留學的高中生、大學生服務。他在國外多年,可是他說,自己的英文水平,顯然也沒有自己僅八歲的女兒地道。What?這下我心裡好受點了,哈哈。
那位同學認為:越早創造合適的語言環境,孩子英語學習就越好!應該所有的語言學習都是如此吧。
據說這是有相關科學研究作為依據的。
人的基因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記錄了我們人類進化過程中很多優秀的能力,比如,嬰幼時期學習語言的能力。並且這種能力隨著年齡增大,尤其是當母語已經很強大並形成牢固的母語思維的時候,慢慢減弱。因此,學習英語或者其他外語,越早啟蒙越好。
家長會問,那他們聽得懂麼?
英語我不擅長,但是想想我們學習自己母語的時候。
從在媽媽肚子裡,我們就不停地同他(她)對話。出生後,孩子除了吃喝哭尿拉笑,啥也不會。可是,爸爸媽媽們依然不停地和他們交流,耐心地教他們。這應該是一種人類基因裡遺傳下來的本能吧。因為這非常有效,一歲多後,寶寶聽說能力的突飛猛進,我們都習以為常了。
就是這再平常不過,大家都千篇一律地學習母言的過程,造就了我們強大的母語。那英語呢?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們沒有那樣的語言環境啊!在國外,狗的叫聲都是英語口音,可是我們自己都不擅長地道的英語,那要怎麼創造語言環境呢?
這要感謝現在通訊發達的社會環境、網絡環境和科學技術啦。以前要想創造口味地道的母語環境非常困難,現在可是容易多了。
有條件的,可以各種外教培訓班,沒條件或者覺得那些培訓班太貴的,有心的家長可以自己來創造。各種碟片,英文兒歌,動畫,等等。資源很多的。建議選擇原汁原味的原版。關於這個,下次寫一篇單獨和家長朋友們探討。
總之,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觀規律,學習語言也是如此。語言是越早啟蒙越好,從聽說開始(啟蒙階段讀寫不用著急,先聽說,才是讀寫),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有趣好玩,多陪伴孩子,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