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喬姆斯基老爺子和史蒂芬·平克觀點,語言學習能力,是大腦自帶的結構決定的,是天生技能。
喬姆斯基 & 史蒂芬·平克
語言習得有關鍵期。雖然大腦具有終身可塑性,但是語言學習確實是不同年齡大腦學習策略不同,越早越輕鬆。
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生命階段,語言的大腦習得策略不同。大孩子和成年人學習外語的方法,無法簡單遷移到幼兒身上。幼兒對外語的習得策略,跟母語習得是高度一致的。
首先要釐清的是,語言學習和文字學習雖然都建立在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語義)上,但學習的內容是不同的。也即,聽說和讀寫是兩種學習。語言學習,是建立語音和語義的對應關係;文字學習,是建立符號和語義的對應關係。
然後,我們來看看,如何能比較容易的建立語音和語義的對應關係。類比0-3歲階段母語的學習,我們會發現孩子是先聽後說。外語的啟蒙也遵循這個規律:先聽後說。語言的組成不外乎音素、單詞/詞組、語法。聽是語言的輸入,說是語言的輸出。
關於聽。泛聽「磨耳朵」的目的,是讓孩子對英語的音律、音素、語調、語序逐漸熟悉起來。英語兒歌童謠、生活對話、小故事等等,都是比較好的泛聽素材。精聽,是建立語音和語義關係的重要一步,根據孩子的興趣、採用遊戲化策略,選擇繪本、視頻素材,從易到難,帶領孩子看看聽聽,從此中得到趣味。
關於說。說話從模仿開始,孩子啟蒙階段的說有三個層次:會發音,會說出單詞,會複述視聽材料中的句子。由於我們的非母語環境,要實現「說」的目標,就要動腦筋親身上陣、或選擇合適的APP鼓勵孩子跟讀,創造生活中使用語言的機會(諸如,讀詞遊戲,用英語講故事,用英語完成小劇情的表演等等)。
有很多父母(主要是媽媽),為孩子的語言啟蒙做出了讓人驚嘆的努力,為我們開出了長長的英語啟蒙的書單。我的觀點是,市面上經典的英語分級讀物很多,書單並不那麼重要,孩子願意聽、喜歡看是關鍵。
汪培珽和她的《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細看了汪培珽這本「英文耳朵」,最給我啟發的是她對閱讀這件事情的觀念。比如,給孩子念書的時候只是讀,不嘮嘮叨叨問孩子問題,而是耐心等待哪天孩子自己來問問題;又比如,她會支持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挑書、挑錄音帶。在這些行動中,體現了對孩子主體性的尊重,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進一步加深。而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更接受父母的引導。
再次感嘆,魔鬼在細節中,知易行難!
寶媽寶爸,您家孩子的英語啟蒙是如何做的呢?
學1More創想法·做學習的創想家
關注,看到有深度的育兒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