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寶媽在粉絲群問我,她說:「我家小孩現在真的太難管教了,事事都跟我對著幹,打又不得罵又不聽,該怎麼辦」?
我問她你家孩子幾歲了,她說9歲。
嗯,其實9歲的孩子已經開始進入小「叛逆期」了,為什麼這年齡也會有叛逆期?
因為孩子一生中有三次叛逆期;
2-4歲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稱為「寶寶叛逆期」
6-9歲稱為「兒童叛逆期」
12-18歲是大家熟悉的「青春叛逆期」。
而他小孩正處在兒童叛逆期內,雖說兒童叛逆期跟青春期那種叛逆不一樣,但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管教好,隨著歲數逐漸長大,以後有可能會越來越難教育。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強烈,需要被人認可、尊重、關注,甚至孩子希望獲得控制別人的能力。
同時也會對父母管控自己的行為感到反感,如果父母平時在孩子眼裡的威信不高,就會出現跟父母對著幹的現象。
要想孩子糾正過來,父母不妨從這幾個角度去解決。
其實孩子的內心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
有時候我們都知道尊重孩子,但「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一回事。
只要孩子犯錯或做的事令父母不滿意,很多家長就會潛意識的命令、威脅孩子,尤其是情緒和說話的態度上。
其實情緒和態度,是贏得孩子配合的關鍵因素。
就拿我的小孩來講,當我用高分貝的聲音和家長的權威壓制兒子時,兒子多數時間就會不樂意配合,即使表面上兒子屈服於我,但他的內心表現我一下就能看出來。
如果我意識到問題,馬上跟他道歉,並且溫和地再講一次時,兒子的態度就會立馬轉變,變得好說話起來。
所以,孩子有時候反抗的不是我們的說話內容,而是父母的說話方式。
很多父母有時候會熱衷於扮演「警察」的角色,如果孩子做得好,沒有表揚和鼓勵。但如果孩子一犯錯,隨之而來的批評和懲罰會第一時間來臨。
這樣的行為,有可能讓孩子的潛意識裡認為父母只記壞不記好,叛逆行為就會慢慢的助長起來。
漸漸的會通過反抗來獲取父母的關注,因此,作為父母的,要及時糾正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是等到孩子叛逆、對著幹才去關注他,孩子就不會變得越來越糟糕了。
當孩子的預期回報得不到滿足時,也會出現一定的反抗;
比如孩子明明做到了某件事(學習成績達到了),但提出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沒有信任感(事件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父母反而失言了)。
如果日後自己犯錯還得到更多的指責,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在內心服父母呢?所以,做父母的要抓住機會培養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我意識,儘量避免指責、打擊、幹涉孩子的,造成孩子低自尊,討好型人格。
了解以上孩子的三種心理表現,父母用包容的心去教育,才能更好地讓孩子信服;
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唐.艾裡姆所說: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
各位父母,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