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心裡都有一個這樣的聲音,小時候盼著孩子快點長大,可是長大了是真的氣人啊,尤其是上了一年級之後就特喜歡和大人對著幹,比如說,你要給他換洗衣服,她就偏不換,讓他好好吃飯,多吃點蔬菜,因為蔬菜能補充維生素,但是他就偏要挑食,而且還專挑肉吃或是自己喜歡吃的吃,叫他晚上早點睡覺,他就故意翻過來翻過去睡不著,跟他說放學後先寫作業,寫完了再玩,他就說先玩,玩完了再寫,等寫上了,也是手腳閒不住,邊寫邊玩。
總之,你說往東他就偏偏往西,你想讓他幹的事情,他就偏偏和你擰著來,家長越生氣,他就越幸災樂禍的蹬鼻子上臉的反抗 。
這是因為一年級孩子正處在對外部控制的依賴性逐漸減少的初期,有著較強烈的我要說了算的內心訴求,可是媽媽呢對孩子內在微妙的成長卻沒有心理預期,就像外人總能看見長個,可是在身邊卻覺察不出有什麼變化,媽媽還像往常一樣習慣性的提出要求給出指令,還習慣性認為孩子理應乖乖的聽話,按說的去做,卻不知孩子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孩子,那些以往在正常不過的安排和言行,恰恰刺激了這個階段孩子想說了算的敏感神經。
於是,對抗就開始了,沒有做好準備的媽媽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不順從,會感到相當的不適,第一時間呢 會比較惱火,會想方設法的去壓制指責,但是越是如此,孩子越會像彈簧一樣反彈,站在媽媽的角度呢,會生氣的覺得孩子翅膀硬了,怎麼那麼的不聽話,可是,從孩子的立場呢,他也會委屈的認為為什麼不能聽他的,那到底聽誰的對呢。
親子之間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每一個階段的成長都是要靠多次擺脫對父母的依賴來實現,一旦發現孩子出現對著幹的言行,你要有意識的提醒自己不要掉在因孩子脫離你的掌控而焦慮和恐慌的情緒中,而是要為孩子邁出真正走向獨立第一步感到欣喜,雖然不聽話的行為屬實令大人氣憤,但是如果孩子不懂得反抗,恐怕更令人擔心,一味的對成年人言聽計從,將來唯唯諾諾,毫無主見,隱忍,必是性格的常態,因此,看見孩子對抗背後的成長意義,才能讓你在即將燃起的戰火面前平復心緒,而好的心態是處理麻煩問題的前提。
如果孩子事事找茬,並且還軟硬都不吃,除了前面說的原因外,他一定是從對著幹的過程中中找到了鬥爭的樂趣,所以只要察覺到孩子想要對著幹你就可以這樣:
(1)高懸免戰牌
當你感覺到孩子就是張嘴鬥氣,你就立馬停止和他對話,比如天冷了,你讓他裡面多穿一件內衣,孩子偏說不冷,你就把衣服放在他眼前轉身就離開,穿不穿是他的事情,話呢,點到為止,讓孩子失去鬥爭的出口,如同拳頭打在海綿上,在沒味也沒勁的場景下,他就會知趣地收斂自己;
(2)將計就計
對那種孩子也明知是為他好,卻依然迷心眼子作人的事你就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沒肉就不吃飯的行為,你不必和他講道理,只需要連續幾頓,頓頓都吃肉,幾天下來他就吃膩了,就會長教訓,以後在吃東西這件事情上他就不會太任性;
(3)讓權給他
對必須要做的事情,遵循呢,結果你定,方式和過程讓孩子來選擇,比如玩和寫作業,不要上來就追著孩子寫作業,更不要反覆嘮叨寫完了再玩,心理才能輕鬆,寫的時候要一心一意等等,而是,每天放學先問孩子是媽媽陪你寫還是你自己寫,如果媽媽陪寫,一切安排就要聽媽媽的,孩子百分之百會選擇自己寫。
如果是自己寫,就先要說明作業有多少,預計用多長時間來完成,準備去用哪個時間段來完成,要家長什麼時候去檢查,籤字,作業的速度、準確性、工整程度,要達到什麼標準,並約好,如果做不到怎麼辦,這就是適時的,有序的放手,讓權力給孩子,使其體驗獨立自主的掌控感,孩子越是自己說了算,他就越會對自己的事情操心,真的操心了,他就會體會獨立做事有太多的不容易,進而理解媽媽的不易,反過來就能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
如果確實哪一次沒有控制住,你和孩子陷入激烈的對抗當中,你就要學會將壞事變為好事,事後呢,抓住娘倆心情愉悅,融洽的時候和孩子就關於逆反對著幹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溝通,步驟呢就是:
1、客觀複述娘倆『對著幹』的起因、經過。
2、說出過程中自己內心的感受,讓孩子在冷靜時,體會媽媽的用心。
3、詢問孩子當時是怎麼想的,面對媽媽的語言、態度,心情是怎麼樣的?不管孩子如何表達,都要給予理解。
4、相互換位思考後, 明確表明,有自己的主意是好事,不同意父母的觀點也沒有問題,可以就問題本身討論,但是不可以用不禮貌的態度表達,只有好好說話,他的想法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視。
以後只要孩子表現出叛逆,你都如法炮製,超不過3次,孩子就會領悟到和父母說話要有分寸,孩子頂嘴的行為就會適可而止,孩子對待你的方式是你教會的,你若抬杆,他定是反抗,你若尊重,他必還以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