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現在成了許多家長的心病。尤其是一些事業有成的家長,在外面能夠戰勝千軍萬馬,對家裡對孩子卻是愛莫能助,無能為力。小時候與父母親密無間,大了怎麼像變了個人,說不得碰不得,無法交流。究竟是什麼讓孩子叛逆?打開孩子心扉的金鑰匙在哪裡?
沒有孩子生來就叛逆,也沒有父母天生就會做父母。孩子,都是父母心態的投射和外現。孩子所謂的「叛逆」,正是為了喚醒家長要找回自己,活出自己最美好的人生。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讀後深有同感。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博士是美國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擁有20多年的家庭諮詢經驗,曾經成功幫助過1000多個與叛逆孩子「過招」的家庭。他認為,父母想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自己。而真正地理解孩子,能最有效地減少叛逆。「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而從長遠減少叛逆角度來說,父母擁有精彩人生,孩子才會真正覺得安全。
這本書的原版書名是Ten Days to a Less Difiant Child,如何在十天內減少孩子的叛逆。作者讓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如何改變他們自己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
從書名來看,中文版傳遞的信息更加鮮明——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對叛逆孩子的家長來說,這不亞於一個清晰明確的信號。不是孩子的錯,那是誰的錯呢。如果家長成天盯著孩子、只想在孩子身上下功夫,那麼不僅徒勞無益,而且還將給自己給孩子徒增更多、更大的煩惱。
透過《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減少孩子叛逆的十天計劃,家長對孩子叛逆的實質認知越究竟,對書中積極作為的簡單實用的操作性建議會更容易理解,他們採取的行為才會越有效。
那麼,孩子叛逆的實質是什麼呢,它是要告訴家長什麼呢?
從更深的層面解讀孩子的叛逆: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是為了喚醒家長找回自己。
父母只有深入探究自己、覺知自己的言行併力行改變,才可以逐漸地將自己從親手編織的孩子叛逆的牢籠中解脫出來。
那麼對於父母而言,這個過程中有哪幾個核心點呢?
「你是父母,他是孩子」,從事20多年家庭教育的田羽老師曾警醒一位立場不清的家長。素位而立,擔任什麼角色,就要承擔什麼責任。為人父母,就要做出父母的樣子。這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
那麼,如何做好父母呢?第一,要成為孩子的方向和榜樣。第二,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三、要喚醒孩子內心夢想的種子,開啟孩子內在驅動力。
做好父母包括處理好夫妻關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夫妻關係是五倫之首,是子女成長的土壤。伯恩斯坦博士也在書中說道,「你的婚姻越牢固,孩子的叛逆行為就越少。」
為人父母,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修煉自己、超越自我的過程。
家長如果說叛逆的孩子是一塊堅冰,那麼家長自己也是一塊堅冰。哪裡有愛,哪裡就會有溫暖,再堅硬的冰塊也會被融化。
父母之道在於「慈」,慈心入骨。家長內心有愛,才能給出愛,才能給孩子創造利於成長的快樂健康的環境,孩子的品質和命運才會得到不斷提升。在孩子一生中,父母是愛的源泉和靠山。
什麼是愛?愛是沒有條件的付出和奉獻,猶如太陽照耀大地,沒有要求,沒有控制,給予完全自由。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中,關於如何減少孩子叛逆的十天計劃的第一天,作者就專門教導家長識別自己為人父母的行為(包括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同時告誡家長「關照好自己有助於幫助孩子」。換言之,愛孩子要從家長覺知自己、愛自己開始。愛自己的家長,就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對孩子大喊大叫,也不會與孩子爭奪控制權——這正是叛逆孩子的家長普遍存在的兩大誤區。
為人父母者,不妨捫心自問檢測一下,自己是否愛自己。自己對自己有過真誠的關懷和愛嗎?對自己是否支持、鼓勵、表揚或者獎勵過自己?允許自己犯錯嗎,自己做錯了事,能夠包容和接納自己,而不給自己貼上一個負面標籤?是否拿當下的自己跟以前的自己比較,而不是跟別人相比?自己一直是正向思維並正向努力著嗎?自己給自己的空間是自由自在的嗎?
答案如果「不是」,當下便是家長踏上找回自我之旅的開始。
孩子的「叛逆」,也正是喚醒家長自愛並尋求不斷地自我提升和突破。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大多數家長並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並沒有讀懂孩子的需求。
正如伯恩斯坦博士在書中所說,消除叛逆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理解,傾聽是其關鍵——全身心地、不帶私心雜念的傾聽。誠然,如果能夠讀懂孩子內心的語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孩子是鮮活的生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他一樣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認可,需要關愛,也需要經歷自己的人生。
換位思考,當家長自己被管教、被壓制,會開心嗎,會反抗嗎?將心比心,在家長的成長記憶中,最溫暖、最喜悅的感覺和最美好的時光,都與關愛、理解、認可、讚美和鼓勵有關,從來都不是打壓和控制。孩子何嘗不是如此。
中國家庭中有很多的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去經歷失敗和痛苦,於是忍不住越位「代駕」,代規劃代經歷。家長常常忘了,錯誤和失敗,也正是孩子成長的經歷和機會。一輩子誰都要摔過跟鬥,沒有摔過怎能把路走得更穩呢。家長一味包辦,孩子一生的意義和美好又何在呢。
曾經有家長諮詢18歲孩子的叛逆,實際上,孩子過了18歲就擁有了自己的人生,如果家長還說孩子叛逆,則表明家長依然在管控他。面對長大成人的孩子,家長應該允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允許他選擇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學習和生活,家長同時適時提供為人處事的最好建議就足矣。叛逆期,僅涉及未成年人,不包括成人。
不經意間翻看到長大成人的孩子之前的照片,回想起曾經的歲月,恍如隔世。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幕幕,也正是我平行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畫面。孩子一時的「叛逆」也好,一段時期的「叛逆」也罷,對照後來所理解所經歷的,都是存在誤區、需要成長的家長自己當時給孩子貼的一個個標籤罷了,隨著共同的成長,最終都成為了過去式隨風而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無人能夠替代,家長自我成長的陪伴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現在,孩子與我們相處得越來越和諧,家中也洋溢著越來越多的溫暖——不需要言語,在空氣中都可以感受到愛的寧靜和美好。感謝自己不斷的學習成長,這一切的到來是那樣的自然而然,令人踏實和喜悅。
祝福每個孩子都快樂茁壯地成長,也祝福每位家長都能從為人父母中收穫成長的智慧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