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更是為了喚醒家長找回自己,提升自己

2020-12-02 翰德林學堂

孩子叛逆,現在成了許多家長的心病。尤其是一些事業有成的家長,在外面能夠戰勝千軍萬馬,對家裡對孩子卻是愛莫能助,無能為力。小時候與父母親密無間,大了怎麼像變了個人,說不得碰不得,無法交流。究竟是什麼讓孩子叛逆?打開孩子心扉的金鑰匙在哪裡?

沒有孩子生來就叛逆,也沒有父母天生就會做父母。孩子,都是父母心態的投射和外現。孩子所謂的「叛逆」,正是為了喚醒家長要找回自己,活出自己最美好的人生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讀後深有同感。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博士是美國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擁有20多年的家庭諮詢經驗,曾經成功幫助過1000多個與叛逆孩子「過招」的家庭。他認為,父母想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自己。而真正地理解孩子,能最有效地減少叛逆。「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而從長遠減少叛逆角度來說,父母擁有精彩人生,孩子才會真正覺得安全。

這本書的原版書名是Ten Days to a Less Difiant Child,如何在十天內減少孩子的叛逆。作者讓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如何改變他們自己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

從書名來看,中文版傳遞的信息更加鮮明——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對叛逆孩子的家長來說,這不亞於一個清晰明確的信號。不是孩子的錯,那是誰的錯呢。如果家長成天盯著孩子、只想在孩子身上下功夫,那麼不僅徒勞無益,而且還將給自己給孩子徒增更多、更大的煩惱。

透過《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減少孩子叛逆的十天計劃,家長對孩子叛逆的實質認知越究竟,對書中積極作為的簡單實用的操作性建議會更容易理解,他們採取的行為才會越有效。

那麼,孩子叛逆的實質是什麼呢,它是要告訴家長什麼呢?

從更深的層面解讀孩子的叛逆: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是為了喚醒家長找回自己。

父母只有深入探究自己、覺知自己的言行併力行改變,才可以逐漸地將自己從親手編織的孩子叛逆的牢籠中解脫出來。

那麼對於父母而言,這個過程中有哪幾個核心點呢?

1時刻覺知為人父母的角色和擔當

「你是父母,他是孩子」,從事20多年家庭教育的田羽老師曾警醒一位立場不清的家長。素位而立,擔任什麼角色,就要承擔什麼責任。為人父母,就要做出父母的樣子。這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

那麼,如何做好父母呢?第一,要成為孩子的方向和榜樣。第二,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三、要喚醒孩子內心夢想的種子,開啟孩子內在驅動力。

做好父母包括處理好夫妻關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夫妻關係是五倫之首,是子女成長的土壤。伯恩斯坦博士也在書中說道,「你的婚姻越牢固,孩子的叛逆行為就越少。」

為人父母,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修煉自己、超越自我的過程。

2父母愛孩子,首先要學會愛自己

家長如果說叛逆的孩子是一塊堅冰,那麼家長自己也是一塊堅冰。哪裡有愛,哪裡就會有溫暖,再堅硬的冰塊也會被融化。

父母之道在於「慈」,慈心入骨。家長內心有愛,才能給出愛,才能給孩子創造利於成長的快樂健康的環境,孩子的品質和命運才會得到不斷提升。在孩子一生中,父母是愛的源泉和靠山。

什麼是愛?愛是沒有條件的付出和奉獻,猶如太陽照耀大地,沒有要求,沒有控制,給予完全自由。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中,關於如何減少孩子叛逆的十天計劃的第一天,作者就專門教導家長識別自己為人父母的行為(包括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同時告誡家長「關照好自己有助於幫助孩子」。換言之,愛孩子要從家長覺知自己、愛自己開始。愛自己的家長,就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對孩子大喊大叫,也不會與孩子爭奪控制權——這正是叛逆孩子的家長普遍存在的兩大誤區。

為人父母者,不妨捫心自問檢測一下,自己是否愛自己。自己對自己有過真誠的關懷和愛嗎?對自己是否支持、鼓勵、表揚或者獎勵過自己?允許自己犯錯嗎,自己做錯了事,能夠包容和接納自己,而不給自己貼上一個負面標籤?是否拿當下的自己跟以前的自己比較,而不是跟別人相比?自己一直是正向思維並正向努力著嗎?自己給自己的空間是自由自在的嗎?

答案如果「不是」,當下便是家長踏上找回自我之旅的開始。

孩子的「叛逆」,也正是喚醒家長自愛並尋求不斷地自我提升和突破。

3用心讀懂孩子的需求,加上循循善誘的引導,所謂的叛逆會自然消失。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大多數家長並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並沒有讀懂孩子的需求。

正如伯恩斯坦博士在書中所說,消除叛逆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理解,傾聽是其關鍵——全身心地、不帶私心雜念的傾聽。誠然,如果能夠讀懂孩子內心的語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孩子是鮮活的生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他一樣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認可,需要關愛,也需要經歷自己的人生。

換位思考,當家長自己被管教、被壓制,會開心嗎,會反抗嗎?將心比心,在家長的成長記憶中,最溫暖、最喜悅的感覺和最美好的時光,都與關愛、理解、認可、讚美和鼓勵有關,從來都不是打壓和控制。孩子何嘗不是如此。

中國家庭中有很多的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去經歷失敗和痛苦,於是忍不住越位「代駕」,代規劃代經歷。家長常常忘了,錯誤和失敗,也正是孩子成長的經歷和機會。一輩子誰都要摔過跟鬥,沒有摔過怎能把路走得更穩呢。家長一味包辦,孩子一生的意義和美好又何在呢。

曾經有家長諮詢18歲孩子的叛逆,實際上,孩子過了18歲就擁有了自己的人生,如果家長還說孩子叛逆,則表明家長依然在管控他。面對長大成人的孩子,家長應該允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允許他選擇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學習和生活,家長同時適時提供為人處事的最好建議就足矣。叛逆期,僅涉及未成年人,不包括成人

不經意間翻看到長大成人的孩子之前的照片,回想起曾經的歲月,恍如隔世。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幕幕,也正是我平行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畫面。孩子一時的「叛逆」也好,一段時期的「叛逆」也罷,對照後來所理解所經歷的,都是存在誤區、需要成長的家長自己當時給孩子貼的一個個標籤罷了,隨著共同的成長,最終都成為了過去式隨風而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無人能夠替代,家長自我成長的陪伴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現在,孩子與我們相處得越來越和諧,家中也洋溢著越來越多的溫暖——不需要言語,在空氣中都可以感受到愛的寧靜和美好。感謝自己不斷的學習成長,這一切的到來是那樣的自然而然,令人踏實和喜悅。

祝福每個孩子都快樂茁壯地成長,也祝福每位家長都能從為人父母中收穫成長的智慧和喜悅!

相關焦點

  • 方水中心學校: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11月12日,翠屏區方水中心學校德育處邀請翠屏區第二屆家庭教育講師團指導老師吳紅英、胡豔到校,開展「面對孩子的叛逆,家長應該怎麼辦?」家長會專題講座及現場諮詢會。會議由德育主任劉小墁主持,全校200餘名家長到場聆聽和學習。
  • 養了4年的孩子發現不是自己的,糊塗的爹媽該不該找回親生孩子?
    導讀:養了4年的孩子發現不是自己的,糊塗的爹媽該不該找回親生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養了4年的孩子發現不是自己的,糊塗的爹媽該不該找回親生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伯恩斯坦博士指導你10天改變叛逆孩子
    他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告訴我們:你可以不打、不罵、不動氣,10天就能重獲掌控權,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讓你的家庭回歸安寧和溫暖!眾所周知,叛逆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特點:非常容易發脾氣、喜怒無常、幾乎總是拒絕大人 要求他們做的事。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願意接受成人的權威。這些孩子的人際關係受到嚴重挑戰, 他們常常氣憤不已地大喊大叫「你們對我太不公平了」 或者「你們為什麼總是懲罰我」。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孩子種種的不聽話,叛逆,其實都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和錯誤溝通的反饋。孩子叛逆,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都需要改變了,而不止是孩子。看見,是改變的開始。心理學有研究,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面動機,父母如果不能看到他這一點,孩子的生命力就會得不到釋放和引導,會走向兩個方向:攻擊別人或攻擊自己。只有看見孩子叛逆背後的動機,才能給予合適的幫助與引導。理解,是打開孩子內心的通道。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讀懂孩子的心」-叛逆時的特別關愛你給了嗎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叛逆時的特別關愛《叛逆不是孩子的錯》的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是美國有名的家庭教育專家。他經常出現在美國的公共媒體上,已幫助了2000多個叛逆的孩子和家庭重建親子關係。叛逆控制不好的話,除了回歸家庭的周期會很長,還有很多叛逆的孩子最後會出現沮喪或者抑鬱的情緒,甚至會導致犯罪。父母要真正地學習理解孩子的叛逆。理解叛逆的孩子《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英文直譯的名字是「用十天去減少孩子的叛逆」。
  • 孩子偷手機,父親暴打致亡: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今天,只想以生命的名義向那些懵懂的成人說一聲: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叛逆從來都不是孩子的錯!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的話,它卻是你辛苦付出的裡程碑,它在用自身特有的一些現象提醒你,你的孩子又長大一些了!所以,在此基礎上,我們至少要有這樣一個清醒的認知: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它是孩子成長時期必經的山川大河!
  • 叛逆都是孩子的錯?叛逆只發生在青春期?簡單幾招搞定孩子叛逆
    叛逆,是一個讓很多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問題。有個叛逆的孩子,家長註定苦不堪言,然而那個我行我素的孩子更不會在與父母的對抗中找到快樂。叛逆,給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會帶來痛苦。一般家長認為,叛逆只發生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其實,一個孩子3個成長階段都可能會出現叛逆:2-3歲時,由於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進入「寶寶叛逆期」;6-8歲時,孩子進入「兒童叛逆期」;12-18歲時,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期」
  • 青春期,叛逆的不是孩子,是家長?|精選
    作者 | 劉純婷1很多人都覺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叛逆,就是家庭矛盾的開端。我覺得這是個誤會。這個誤會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誤會矛盾是從青春開始的,一般來說,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戰爭早就開始了,只不過在之前的戰爭中,孩子總是那個輸的人。
  • 孩子太過叛逆?家長了解海格力斯效應,快速糾正孩子的叛逆
    孩子太過叛逆?家長了解海格力斯效應,快速糾正孩子的叛逆讓許多家長做些苦惱的就是孩子叛逆的表現,每一個家長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一些孩子沒有辦法理解他們,往往會辜負父母的苦心,常常會做一些父母並不喜歡的事情。最近宋小姐就因為孩子叛逆的表現,非常的苦惱。雖然孩子成績平論力很好,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卻出現了成績下降的情況。
  • 叛逆不是天生的,孩子叛逆的背後是你沒「讀懂」他
    叛逆就像一顆等待萌生的種子,在孩子的身體深處蠢蠢欲動。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一般人都承認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就好像毛毛蟲沒有破繭而出,就無法變成美麗的蝴蝶。然而,對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長們大多不能像對待毛毛蟲那樣寬容,能夠同情他的掙扎,期待他的成長。
  • 父母的焦慮|被孩子的叛逆摧毀了的中國家長
    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是家長們的必殺技,有的家長覺得只有在氣勢上壓過孩子,才能震懾住孩子。可越是跟孩子較勁的家長,越是清楚,自己較勁越深失敗就越慘烈。在兒子叛逆的整個過程,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也想著改變自己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希望用溫暖和愛來喚醒他,想著這樣做之後,他會對我的態度好一點,但是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只能奏效一兩天,幾天過後孩子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最近,他又迷戀上手機遊戲了,我試圖阻止他玩手機,我怕長此以往下去,不僅影響他的學習成績,還會對他的眼睛造成一定的傷害。
  • 白茶清歡:孩子叛逆,家長要注意
    遇見白茶清歡,喚醒最美的自己。有的家長放棄事業,專門陪伴孩子,可孩子還是油鹽不進繼續叛逆;有的家長成天都把嘴巴擱在孩子身上,可自己就算是說得口乾舌燥,孩子依然一句都沒聽進去;有的家長把除了作業以外的所有事情,都幫孩子打理好了,可孩子依然不知好歹,不懂感恩;有的家長放下身段委曲求全,可換來的並不是孩子的善解人意,反而是變本加厲的叛逆……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奔騰的野馬,家長把握不了方向,根本不知道孩子下一秒會給自己怎樣的
  • 解碼青春期: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這個題目其實是兩本書的名字,就叫做《解碼青春期》和《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我覺得它們合在一起完美地詮釋了青春期孩子的表現,以及家長需要如何正確地看待青春期的孩子,所以就偷了個懶,以書為名了。但本文主要解讀的是《解碼青春期》,以及在讀完本書後,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實例,給家長提的一些建議。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治癒叛逆、重建和諧親子關係 你只需要十天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我們大多數父母沒有這個認知,沒有耐心,孩子就用叛逆來反抗我們。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傑弗裡·伯恩斯坦,曾經幫助了2000多個叛逆的孩子和家庭重建親子關係。他認為,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 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錯愛的家長,別再說自家孩子小小年紀就叛逆
    當家長送孩子去學校的時候,往往會盯著他們說您又升了一級,在學校應該要更聽話了,要更加好好學習了,要考出更好的成績了。這些話寄託著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深無限期待。這沒有什麼不對,但現實卻往往是事與願違,常常會有家長抱怨,自家孩子是越大越不聽話,甚至於用「叛逆」來形容孩子的不聽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叛逆」這個詞在教育中廣泛地運用。我認為,這個詞被普遍誤讀了。什麼是叛逆?
  • 叛逆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的強勢
    你為什麼和孩子有溝通障礙呢?為什麼孩子到了十幾歲就會開始走叛逆期呢?其實不是孩子叛逆了,是他覺醒了,他是明白怎麼回事了,他是有自己的思想了。當你覺得你控制不了你的孩子的時候你會抓狂,你會發脾氣,就會找各種理由去訓斥他,責怪他。
  • 家長當心了,別把孩子的「抑鬱」當「叛逆」
    後來越來越重,半年前開始用刀劃手腕,也並不是想死,只是看著血從身體裡流出來感覺心情好一點,感覺是一種發洩吧。作為接診的醫生,我非常心疼孩子,不知道她在這麼多的日日夜夜裡如何獨自承擔這份痛苦。遂向孩子媽媽解釋病情,孩子目前的診斷是「抑鬱症」。
  • 青春期孩子叛逆,其實是成長的開始,家長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這是我在諮詢中聽到最多的話,顯然家長對孩子的「叛逆」的現象痛苦不已,總是想盡辦法來「修理」孩子!但在我看來,不是孩子「叛逆」了,而是父母需要「成長了」!有哪個父母可以拍著胸脯說,我的成長就一定比孩子快?我的經驗就一定可以幫助到孩子?
  • 一個抑鬱的父親,一個叛逆的娃,如何一起遇見未知的自己
    看似不一樣的問題,一個關於自己,一個關於孩子,這兩天一直在思考這兩個問題的聯繫,從我這幾個月走過來的經歷來分析,這其實是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會出狀況,是因為家長出了狀況,那怎麼才能幫到孩子,那就把自己關照好,孩子就會好起來,那怎麼才能關照好自己呢
  • 孩子叛逆怎麼辦?家長如何去教育叛逆的孩子呢?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開始叛逆,特別是現在孩子都早熟,叛逆的年齡也越來越小,做父母的應該從這些方面關注孩子,幫助孩子安穩度過叛逆期。孩子因為感到或憂慮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背叛心思,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建立'自我'與外界的對等位置。背叛心思儘管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思,但是當它反應激烈時卻是一種失常的心思。那孩子背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