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其實是兩本書的名字,就叫做《解碼青春期》和《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我覺得它們合在一起完美地詮釋了青春期孩子的表現,以及家長需要如何正確地看待青春期的孩子,所以就偷了個懶,以書為名了。但本文主要解讀的是《解碼青春期》,以及在讀完本書後,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實例,給家長提的一些建議。
青春期是個一言難盡的時期,自家孩子還沒到青春期的時候,看著別人討論青春期覺得就是在說故事,等自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才知道,青春期動不動就會引發一場事故。
比如你正好好地跟他說著話,你根本不知道哪個詞哪句話戳中了他,他立即像被踩著尾巴的貓一蹦三尺高,把你當仇敵一樣眼睛紅紅地盯著你,朝你一陣吼叫,然後「砰」地摔上房門,不理你了。在你莫名其妙憋著一肚子火無處發的時候,他又好了。
在讀了《解碼青春期》後,我才明白,原來這是青春期孩子所特有的表現,多變、易怒。在這個階段,他們體內的激素正在發生變化,內心缺乏安全感,不斷地尋求自我,也在尋求同伴的關注和認可。他們通常會在家裡表現出自己最壞的一面。
所以,出現上面所描述的場景其實是非常正常的。這就是我想給青春期孩子家長的第一個建議:接納孩子的表現,不管他們表現得多麼惡劣。
孩子的變化就在一夜之間,從一個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脾氣暴躁,根本沒給家長適應的過渡期,所以很多家長無所適從。但孩子不是故意的,他們這樣的表現來源於體內激素的變化,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他們是不受控制的。
由於家長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特徵,以為孩子開始不聽話了,所以面對孩子的舉動特別生氣,有些家長就想和孩子鬥爭到底,想奪回對話語的控制權。
這正犯了青春期孩子的大忌。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認為自己已經「成人」了,他們開始有主人翁意識,想主導他能主導的一切。這個時候如果和孩子爭奪權利,那真的就是一場災難。
而如果家長知道這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所特有的表現,是正常現象,那麼家長就可以平靜地看待孩子所有的表現,甚至以一種喜悅的心情來迎接這一切,因為這說明孩子長大了,到了一個特定的階段了。有什麼事比看著自己的孩子健康順利成長更令人高興呢?
接下來,給家長的第二個建議是:給孩子更多的關愛,不要順著孩子把他們越推越遠。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跟父母的距離仿佛越來越遠了。他們不再喜歡跟你一起出去吃飯、出去遊玩,而是喜歡關在房間裡自己做自己的事,動不動就跟父母生氣,朝他們喊叫,讓父母別理他,讓他自己一個人靜靜。
有些父母把孩子的這些信號理解為:孩子已經長大了,不再需要我們的陪伴了。於是,就放任孩子做自己的事,懶得管他們,樂得清靜,親子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互動也越來越少。我聽過一些家長說,現在跟孩子說話,不管你說什麼,他們就是「嗯」、「哦」,多說兩句就覺得煩,於是乾脆閉口不說了。
作者在書裡用了一個坐過山車系安全帶的例子來說明,其實青少年現在的種種表現,都是在試探父母。他們像把過山車的安全壓杆推開、按下、推開、按下一樣,推你,按你,其實是因為他們想知道,在其他東西都不確定的時候,你是可靠的,你很穩固,你很安全,你能撐得住。
他們的種種惡劣行為都是假象,青少年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所以,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不能順勢把孩子推走,而要想盡辦法把孩子拉近一點,再拉近一點,成為孩子背後那個能給他撐腰的人,孩子才會有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在他們面對一些無所適從的局面時,他們才會安心。因為他們知道,當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一直都在。
第三個建議是父母要及時轉換角色,從保姆型向教練型轉變。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任務是什麼?照顧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培養孩子的各種習慣。父母,特別是媽媽,可以說每天噓寒問暖,關懷無微不至。這是什麼呀?書中用的是空中交通管制員來定義這一角色,不過,我覺得用保姆來形容我們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為他們的付出更適合。
好了,孩子大了,進入青春期,如果父母還採用這種方式來跟孩子互動,會怎麼樣呢?孩子會覺得你很煩!你的噓寒問暖全部變成了嘮叨。
你注意觀察看看,如果孩子大了你每天跟他不停地嘮叨,他是不是會不耐煩?脾氣好一點的忍著不說,全當你是耳邊風;脾氣大一點的,諸如我家兒子,就會衝你大喊大叫:「別再說了行嗎?我都知道!」
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的確,他們的衣食住行不再需要父母過多的操心,他們內心也認為自己已經成人了,有哪一個健康正常的成人需要一位保姆時時在耳邊嘮叨的?
所以,這時候父母應該有意識地進行角色的轉變。
書中說,偉大的教練有三個特質,一是關注個性發展,而不是只盯著結果;二是故意討論「毀滅性」失敗;三是用價值觀而非情緒來管教孩子。這也是教練型父母需要具備的特質。
書裡有一段話我覺得特別具有啟發性:「好的教練強調獲勝,強調結果至高無上,而偉大的教練卻很少談論結果,因為他們懂得我們控制不了結果。…不過,雖然我們控制不了結果,但我們能夠控制我們的準備、我們的性格,以及我們如何應對勝利和失敗。」
所以,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平時對孩子的準備、性格以及如何應對不同局面的能力的培養,關注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我想,如果在過程中我們已經做得足夠好了,那麼,結果如何還有沒有那麼重要呢?或者說,我們可以堅信,只要在過程中我們做好了足夠的準備,我們想要的結果總有一天會來臨,我們只需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
偉大的教練還會跟他的隊員談論一些毀滅性的失敗,因為這些失敗是真實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會嚴重擾亂一個人的生活,會極大的損害一個人的潛能。
聯想到最近國內發生的幾起學生跳樓事件,我覺得有必要跟孩子談論一下這些事。我說的是某大二學生疑似作弊最後跳樓的事,我問兒子對此有什麼看法?
他說,大二的考試,又不是高考,被抓就被抓了唄,以後還可以再考,沒必要跳樓。但是,他接著說,如果是高考作弊被抓…
我問,如果高考作弊被抓就會怎麼樣?他說對於一個上進的人來說,高考作弊被抓就意味著他的人生完了,所以要跳樓。
我一邊給他講就算高考作弊被抓也沒必要跳樓,因為人生不只有一個高考才能過得好,很多人沒考高考照樣過得好好的,一邊在心裡暗自慶幸跟他聊了這個話題,否則,我又怎麼能保證他不會在高考中作弊?又怎麼能保證在那樣的情形下他不會跳樓?
所以,經常跟孩子討論一些毀滅性的失敗,比如考不上大學怎麼辦,參加跑步比賽摔倒了怎麼辦,不慎被人引誘吸毒了怎麼辦等等,有助於幫助孩子進行心理建設,讓他明白,人生任何時候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人生的選擇是多元化的。
而當青春期的孩子犯了錯,或做出一些不良行為時,家長如果還是習慣性地用情緒來管教孩子,那麼你收穫的可能是孩子同樣的情緒回饋或者對你的輕視,而對於解決問題卻毫無用處。
有智慧的家長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成人,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孩子確定如何解決問題的目標和方法。
親愛的家長,你準備做好的教練還是偉大的教練呢?
第四個建議是:家長永遠要保持謙遜而非傲慢的態度。
謙遜和傲慢這一對反義詞用在這裡可能會顯得有點突然,它指的實際上是我們家長對待養育的態度。
就像我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的一樣,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很苦惱,總希望尋求一些有效的解決辦法。但是當你告訴他們,孩子沒問題,問題在家長身上,家長需要學習時,他們就會用一種不屑的語氣說:「怎麼可能?我有什麼問題?我覺得我已經做得夠好了。」這就是傲慢。
謙遜是什麼?謙遜就是在你發現孩子出了一些問題的時候,你會立足於本身去尋找問題的根源,會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會去向別人尋求幫助,會真正落實在行動上去改變。
書中指出我們父母經常會陷入四種陷阱當中而不自知:
舒適陷阱:從來不想做任何費力或困難的事情,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在教育孩子上的表現是:忽略孩子的問題,不聞不問。好像只要不說,問題就不存在。
認可陷阱:想讓每個人喜歡。跟孩子不對抗,不設定界限。不敢否定孩子的行為,怕孩子不喜歡自己。
控制陷阱:需要知道孩子的每一個計劃,想要控制每一個細節,想讓事情完全按你的方式來發展。對孩子是過於蠻橫、過度保護。
成就陷阱:必須被大家認為是最好的,必須贏。對孩子的做法是:對孩子的表現施加壓力,希望孩子在某個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不管孩子自己是否願意。
我們家長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掉入了哪一種或幾種陷阱當中。關鍵是當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之後,能否以謙遜的態度來對待。如果拒絕改變,那麼,就算你知道也沒有用。
本書作者喬西••西普是名孤兒,曾被幾所家庭收養,但因為他自己對人生失去了希望,所以到達每所收養家庭後他的目標就是看自己最快多長時間會被這所家庭踢出去。是的,他通過自己的「作惡」來讓自己被踢出去,然後對人性抱以更壞的想像。
直到他遇到了羅德尼。羅德尼是最後一名收養他的養父,喬西進入他家以後,再度故意做出各種不堪的事,希望羅德尼把他踢出去。三年過去了,羅德尼一直忍受著他的各種胡作非為。
最後,他進了監獄,羅德尼把他保釋出來,並對他說了一句話:「我們不把你看成一個難題,我們把你看作是一個機會。」這句話改變了喬西的一生。
所以,我們家長如果總是把我們的孩子看成是一個難題,那麼,他們就是一個難題,而且會越來越難;而如果你把他們看作是一個機會,那麼孩子呈現給我們的,也將是無限的機會。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為人父母,須有智慧。黃菲智慧父母工作室,與您一起探討如何智慧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