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20年4月22日,高中女生在寫了13個對不起後,選擇自殺;
男孩在教學樓走廊被母親打了兩巴掌,江夏第一中學的九年級男孩跳樓身亡;
因玩電腦被母親訓斥,洛陽一15歲少年賭氣輕生跳橋被眾人救回;
因與母親發生口角,17歲男生跳橋身亡,母親阻止未果;
....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件屢次發生,背後的原因和缺失到底在哪裡?
我們做錯了什麼,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對此有更多、更深刻的認識。
一、花季雨季,是我們最不能忽視的年紀。都是少年,本是青春最好的年華,這樣的慘劇,或許正在某地發生。
青春期,最怕的不是叛逆,是自尊心。
叛逆無非是打遊戲、談戀愛、發脾氣、摔東西,可自尊心受創則極有可能會承擔無非挽回的結果。
都是少年過來人,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經歷:
被父母當自己同學面訓斥,心理會難受很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不是親生的。
甚至有自殘的衝動,想要被父母關注、詢問,說到底只是想證明父母愛自己、在乎自己。
跳樓少年與跳橋少年無例外的是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只不過衝動沒有給父母一個機會表達你深處的愛,只剩下父母歇斯底裡的抓狂。
來看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
1、2013年中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共計79例;
2、在美國每年約有1000名大學生選擇自殺。9到17歲的青少年中21%有可以診斷的心理健康問題或上癮症狀。
大約10.7% 的美國青少年有抑鬱症,5.9%有嚴重焦慮症狀, 而自殺已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美國疾控與預防中心2013年春季在上萬名9到12歲的學生中做過一項調查:
15%的青少年很嚴肅地考慮過自殺;8%的青少年過去一年中實施過自殺;
3、自殺學生年級佔比;
要看清這個問題,要從成長本身去看。成長伴隨獨立,派生出對立。
1、初中以後,獨立和對立成為孩子最重要的兩種情緒,這兩種情緒則是叛逆與自尊的來源。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慢慢具有的認知,他們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依靠父母。
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不厭其煩地叮嚀,他就會厭煩,從而產生反抗心理,萌發對立的情緒。
青少年的情緒調控機制還在建設中,衝動佔上風是常態。
如果發生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面前管教他們,他們的「逆反心理」會更強烈,極易做出衝動的舉動,跳樓、跳橋等自殺行為。
獨立與對立,叛逆與自尊,會在父母一味地嘮叨、控制中擠壓、爆炸。
2、養孩子「無度」,對孩子可能真的「有毒」。
既然成長帶來的叛逆是必由之路,那麼父母要學會一定的放行。
只有一定的放行,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框架和認知能力。
還記得小時候父母因一件事情對自己由衷的肯定與讚美,無論多久一直在內心裡珍藏著,那些畫面和聲音應該永遠記錄著吧。
同理,有一些被父母的數落,也深深地印刻在骨子裡。
小時候的學走步、學說話、學穿衣、學吃飯等等這些都是探索中學會的,這個探索和學習中我們樹立了信心,擁有了學會帶來的成就感。
自主感與成就感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也是探索這個世界的原動力,被剝奪自主感和成就感的孩子,實際上是被剝奪了心理健康的基礎框架。
身邊邊有個大姐,喜歡或者說習慣給孩子包辦衣食住行,甚至能包辦的今天下雪了,要穿哪一件羽絨服的程度,當然在目前的全能控制下,孩子的成績出類拔萃,是許多父母羨慕的典範好學生。
唯一的問題就是婆婆媽媽,什麼事都喜歡和媽媽講,喜歡徵求媽媽的意見,這是不是性格上的缺乏自我和自主,現在還不得而知。
這應該算是控制型父母,被「控制型」父母養大的孩子,情緒壓抑,掙脫做自己是要背負一生的主題。
膽怯、壓抑、自卑、缺乏自我等人格缺陷等揉進了他們一生的性格之中。
有些情緒的爆炸不一定是在孩童時期,極有可能在成年後才慢慢地凸顯,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成年或者中年人越來越多的尋求心理健康諮詢。
還記得前段大火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嗎?
原著作者紫金陳說過:我有時候覺得,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是一生的。
電視劇中朱朝陽原型就是作者本人,從電視劇中我們也能捕捉到性格與人生的一些關聯。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創傷後應激障礙症候群(PTSD)
成年之前,我們說青春有叛逆,父母要放行,那麼成年之後呢?
王朔致女兒書中說,希望姑娘內心強大到混蛋一樣,比什麼都重要。
作為一名職業作家,對人生、社會、世界的感知都是敏感而精準的,在他們看來人生是故事,社會是故事,整個世界也不過一個故事。
故事裡的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功名利祿的重要程度都敵不過內心強大這一個事。
學業無成、事業無成、悲歡離合、幸與不幸、生老病死有的是人生常態,有的是旦夕禍福,有的人可以輕鬆面對,可以輕鬆釋懷,但有的人始終無法走出陰霾。
有人說養娃最大福利的是讓自己重新活了一遍,放下自己的執著,離人生真相更進一步。
但是真正理解這個事的只有少數父母,多數父母還是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妥妥噹噹」,生怕耽誤在了起跑線上。
難道孩子的文化課教育不重要嗎?
當然重要,一定很重要,這畢竟是多數人逆襲的主要途徑之一。
事實上,重視孩子在心理建設方面的成長,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孩子自己,也是為了不去傷害別人。
「我教我女兒20年如何去保護自己,但你教過你孩子不去傷害別人嗎?」
這是一位在校園中霸凌中失去女兒的母親說過的一句話。
校園霸凌事件竟然也會發生在小學生身上。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可能一生都會在與過去的自己抗爭。
職業的緣故,會接觸到很多教育培訓機構,與負責人一聊會發現多數人功利性非常強,處心積慮投其所好的賺家長的鈔票。
唯一欣慰的一點是有一天來了一個蔣老師,自稱要做一個有關孩子成長心理健康的工作室。
他說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缺,最缺的是心理疏導。
孩子啊,童年需要什麼疏導嗎?
年代不一樣了,孩子所接受的事物遠比我們那個年代多得多。
最後,蔣老師在我的堅持下給他的工作室也換了一個名字「將來教育」。
四、我們總是教孩子要變得優秀,卻沒有人告訴他們接受自己的平庸。平庸是多數人的人生,接受平庸應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還記得大連理工男自殺的事件嗎?10月13日,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一個研究生在實驗室內自殺身亡,死前在微博留下了自己的遺書。
他用平靜的語氣述說著自己自殺前的心路歷程,在讀研3年裡,他努力做實驗,但總是出不來數據;在面臨延遲畢業的壓力下,他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錢鍾書說:「一個人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識妄人」。一個中年人猶狂,就是一個笑話,人到中年,沒有大才大用,大富大貴,就要接受自己的平凡平庸。
我們喜歡自己的孩子,無論其長相美醜、年齡大小。
因為,你還是嬰兒的時候,只要一笑,就像太陽出來,屋裡也為之一亮。
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希望他健康快樂是最初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