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禾禾媽媽
各位父母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困惑?
孩子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區裡玩耍,喜歡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他就直接搶,搶不著的話,就開始動手打人、踢人或者推人,並且不分輕重。
對於這種行為有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愛打人總比被挨打好的多,也有家長認為小孩子在幼兒園打打鬧鬧很正常,讓老師處理下就行,家長不用插手。
然而「孩子愛打人」並不像各位家長想的那麼簡單!
其實孩子愛打人問題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攻擊性行為,心理學家韋斯特對這種行為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幼兒期的攻擊性行為跟成人期的犯罪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幼兒攻擊性水平越高,犯罪的可能性就越高。
其實導致孩子形成愛打人行為的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種:
1.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問題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模式有關係,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
①絕對權威家庭:這類父母過於控制孩子的自主性,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當孩子打人後,這類父母的處理方式,往往是將孩子打一頓,這使得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了攻擊,並產生逆反心理。
②過度溺愛家庭:這類父母則與絕對權威家庭相反,他們一般不會在意孩子打人的行為,並且總是替孩子的打人行為找藉口,使得孩子誤認為自己的不良行為受到了鼓勵,導致孩子缺乏同理心,所以他們的某種需要一旦受到限制,就會大哭大鬧或者動手反抗來達到目的。
2.外界環境影響
模仿是人類的本能,尤其是對孩子而言,模仿是他們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完善知識結構的必經過程。
隨著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孩子用於看視頻的時間也逐漸增多,處於「模仿敏感期」的孩子認知能力低,無法判斷外界環境中暴力場面的好壞,使他們不知不覺中模仿學習了打人行為,此外,現實生活中成年人做了壞的演示或者壞的榜樣,也是孩子觀察模仿的來源。
3.生理因素影響
有些天生愛熱鬧、愛發脾氣的「難帶型」嬰兒,在長大後容易產生愛打人的行為;另外有些體格強壯的幼兒由於受荷爾蒙分泌影響,也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男孩總比女孩愛打人,但是生理因素是造成孩子打人行為的次要因素。
孩子愛打人不僅會對別人造成傷害,還會影響自身的健康成長,作為家長必須引起重視。
當兩個孩子打起來了,家長該怎麼辦?
有的家長一見到孩子之間吵架或者動手打架,便會立即介入替孩子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
孩子在一起玩耍,發生吵鬧、打架的行為都是很正常的,當孩子間發生矛盾時,家長應該保持冷靜,不要急於介入,更不要代替孩子解決矛盾!
學齡前兒童邏輯思維還沒完全形成,對於他們來說,親身體驗帶來的結果,比家長抽象的說理更有效。
為孩子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孩子提供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能學會傾聽,激發內在的「同理心」,還可以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同時這種親自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又為孩子未來生活中處理類似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有利於孩子社交能力的提升。
當然不急於介入,並不等於不介入,如果在一定的時間內,孩子之間的矛盾並沒有自我消化、解決,這時家長就該適當的介入,不然孩子會誤認為自己的打人行為是受到默許的。
家長在介入時首先要保證公平公正、冷靜客觀的態度,其次弄清楚孩子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最後對「打人者」和「被打者」要區別對待。
對於「打人者」:家長應該堅決地制止和糾正,要讓「打人者」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認識到打人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後果,讓他們知道只有與同伴建立良好的關係,才會被集體接納。
對於「被打者」:家長應引導孩子採取適度、合理的還擊策略,例如:當自己受到他人攻擊時,進行有效的回擊,不僅可以阻止攻擊者的侵犯,還可以自我保護不受傷害,幫助孩子樹立平等的人際交往觀。
如何徹底戒掉孩子「愛打人」的行為?
有研究者認為,孩子攻擊性行為的起因是挫折,也就是當孩子朝著特定的目標前進時,受到阻礙所產生的挫折感,這種挫折感反映到行為上就是對人、對物產生的攻擊性行為。所以想讓孩子徹底的戒掉打人的壞習慣,就要先幫孩子認識並克服這種挫折感。
1.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當孩子遭遇他人不友好的行為時,如果聽到對方解釋說「我不是故意的」,則他們一般會選擇原諒對方,而當孩子認為玩伴是故意做出對自己不友好的行為時,他們更傾向於攻擊對方。也就是說,孩子對交往對象行為原因的認知,決定著他隨後的行為,因此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對孩子打人行為的戒除有重要的作用。
皮亞傑曾說:孩子在7歲前是屬於感知運算期和前運算期,這個時候孩子們主要是靠與外界環境的互動、相互刺激去提升自己的認知力的,而思維力的發展又是以認知力的提升為前提的。
提升孩子認知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通過帶孩子走出家門,來開拓孩子的眼界,提升孩子的觀察力;對於內向不善交流的孩子,家長應該先教給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 像合作、協商、分享、輪流等交往技能,提高孩子的語言交流能力、談話技巧,以此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學會建立和維護秩序,幫助孩子得到社交的門票,從而被其他孩子所接受。
2.轉變家庭教育觀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言行舉止都有父母的影子,好的家庭教育會給孩子帶來終生受益的影響。
有的孩子性格溫順,小朋友欺負他,他也不會還擊,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就在家裡教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之類的話,結果導致孩子認為打人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以後遇到問題也可以用打人解決。
不管孩子被打,還是打別人,家長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打人這種行為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當孩子出現言行問題時,家長首先應該反思自己平時的言行是否得當?其次父母應該從孩子的成長著眼,嘗試著和孩子講道理,並教他們如何與人正確的溝通和交往,而不是睚眥必報、斤斤計較,甚至放縱孩子恃強凌弱。
3.限制外界環境影響
不可否認,視頻節目可以讓孩子學到很多東西,但是孩子天生愛模仿,所以給孩子看一些優質節目,孩子則模仿其中的優質內容,反之則亦然,所以家長應該對孩子可能接觸到的外界環境,尤其是手機、網絡視頻進行篩選和控制,儘可能強化正面影響,減少負面影響。
大家好,我是禾禾媽媽,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圖文源於網絡,如侵請聯繫刪除,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