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父母嚴厲的懲罰,或者淡然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長都是一種「隱性傷害」。
總是聽到很多家長的嘮叨和無奈:
「我家孩子總愛打人,打罵也不管用!」
「高興了打人,生氣了也打人!」
「動不動就跑過來掐我的臉!」
「在幼兒園也喜歡動手對別的小朋友,我每天都在給家長和被打孩子道歉!」
其實孩子到了某個年紀,出現這樣的反應,沒有不正常,只是孩子這個時候的打人行為,是一種肢體語言,是他們在用手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這些都是無意識的,並不是刻意搗亂打人的。
雖然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打人」的行為終究是不好的,這確實也是值得我們嚴肅對待的一件事情。
有的家長剛開始的時候並不當回事,覺得孩子還小,但是孩子越打越順手,後來的不知不覺中,才發現孩子已經變成了小「暴力」了。
甚至還有的家長覺得很有趣,對於孩子的「打人」動作哈哈大笑,並出現了一些錯誤的引導,比如逗孩子說:「寶寶,去打爸爸/去打媽媽!」
一些稍微嚴厲一些的家長,認為孩子學壞了,並嚴陣以待,一定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才行,採用了打罵的教育行為。
其實父母不管是什麼反應,都決定了孩子對不良行為的態度,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了依舊還是出現「打人」的行為,那麼一定是你的處理方式出現差錯。
知道有很多父母都在擔憂,這麼小的孩子就會打人了,會不會有暴力傾向?會不會變成大家口中的「熊孩子」?
低齡孩子喜歡打人,其實這也是他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當然,不同的年齡段,孩子打人的動機也是不一樣的。
2歲以下的孩子「打人」現象,更多的是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一種好奇,覺得是對方在逗自己玩,看看對方的反應,也不存在真正的惡意。
到了2歲左右,孩子的攻擊行為其實也是一種他們情感的表達方式,孩子如果用動作來表達他們自己情緒,跟他們的能力發展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其實孩子常見的打人現象有2種原因造成的:
01 孩子本身的自我意識發展
2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對事情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很渴望由自己來決定。
但是這樣的決定和掌控如果被家人拒絕和阻止,或者是要求沒有被滿足,這時候,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情緒憤怒,開始動手「打人」,發洩自己不滿的情緒。
記得知乎上有一位媽媽曾經寫過:
她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瘋狂地攻擊奶奶,不僅打掉了自己飯碗,還扔掉了筷子,小手不停地去拍打奶奶,又哭又鬧。
原來這一切都是孩子想要碗筷子,可是奶奶卻一直不讓他玩。
孩子在受挫後,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情緒崩潰而開始攻擊奶奶。
孩子打人並不是真正地學壞,只是他們的自主願望遭遇挫折,無法控制情緒,本能地用攻擊來表達而已。
02 孩子模仿他人的行為
孩子打人的原因可能是在模仿別人,比如他們看到家人之間的爭鬥或者是動畫片裡的暴力行為。還有就是家人在表達對於孩子的喜歡的時候,可能也會做一些「拍一下小屁股」「咬一下小胳膊」等的小動作。
有一位媽媽就曾抱怨說:
4歲的兒子看了奧特曼,就經常在家裡打來打去的,家裡所有人,包括他家的寵物狗狗也成為了孩子眼中的怪獸,動不動就開始動手。
另一位媽媽說:
孩子在幼兒園咬了別的小朋友,其實本來在孩子眼裡不是別的壞的意圖,就是想親暱一下,媽媽說,她常常對自己肉嘟嘟的兒子「來上一口」,沒想到孩子學到了,到幼兒園,看到肉嘟嘟的小朋友,都想去「咬一口」。
然而這樣的喜歡行為,讓孩子以為是表達喜歡的一種方式。
孩子打人其實並不是什麼很大的問題,但是家長如何引導才是關鍵。
孩子在剛剛開始打人的時候,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反應:覺得還小,不需要特別地去糾正。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還這麼小,力度又不大,打人也打不痛,就像是一種遊戲,雖然嘴上說「不許打人」,但卻還在樂呵呵地逗孩子繼續玩耍。
甚至還有些爺爺奶奶還會稱讚孩子:「寶寶都會打人啦。」
和前一種情況相反,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打人行為看得很嚴重,甚至用懲罰來制止孩子打人。
但是,孩子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很難去體會到被打人的感受。
孩子不會從被打中學會理解自己給別人造成的傷害,只會在這種方式中學會「以暴制暴」。
同時,父母的慌張反應,也是對孩子不良行為的強化,讓他們更加用這種方式來吸引注意力。
講道理沒有用,打也沒有用,那麼不妨試試看這樣的幾個方法。
01 一定要及時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
一旦開始發現孩子的「打人」行為,作為家長,我們要及時而很嚴肅地制止。
比如,抓住孩子正在攻擊別人的手,看著孩子的眼睛,動作力度不用太大,不要讓孩子感覺到你要打他了,但是要確保孩子不能再次攻擊別人,能夠認真地聽你說話。
制止對於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反思是有效的第一步。
02 嚴肅地跟孩子說出真實的感受
用平靜而有力的語言,讓孩子理解被攻擊人的情緒。
我們可以嚴肅地告訴孩子:「你剛才打媽媽,媽媽很疼,會很難過。以後不準再打媽媽,知道了嗎?」
因為年齡小的孩子還不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需要家長明確地說出來。
如實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
父母要注意,表達自己的感受時要嚴肅、認真,不能笑,否則只能讓孩子覺得更有趣,那麼這一輪的教育就會前功盡棄。
03 引導孩子正確地去表達情緒
接下來,我們需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如果你不開心了,生氣了,可以說出來,也可以哭,但是不能用打,聽明白了嗎?」
當孩子有負向情緒出現的時候,比如生氣、煩躁等,引導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並且有路徑表達出來,才能讓孩子不再執著於肢體的表達。
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父母嚴厲的懲罰,或者淡然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長都是一種「隱性傷害」。
打人的孩子也是無助的孩子,他們強勢的外表下,掩藏的是得不到理解的憤怒和失望。
撕掉孩子愛打人的標籤,察覺孩子的內在需求,給予恰當的釋放引導,才是父母給孩子溫和而堅定的愛,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請記住:孩子,我接受你的所有情緒,但不允許你再有「打人」的行為。
本文為星貓快樂匯原創,我們有趣有料,不驕不躁,做更多家庭的高質量陪伴者,在養育孩子的路途中,與你一起發現孩子的美。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轉載請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