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育兒過程中,孩子愛打人,會是我們家長逃不開的難題,尤其在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
朵朵媽:我女兒一歲五個月,特別愛打人,還愛搶別人東西,現在都不敢帶她到樓下小公園玩了,每次都把別的小孩打哭,又或搶別人的的玩具,我天天跟她說不要這樣,每次答應的好好的,哪知道轉眼又和別家孩子打起來了。各種辦法都想了還是沒用,不知道該怎樣教育,我天天為這事頭痛,覺得自已教育孩子好失敗。
樂樂媽:我兒子剛滿兩周歲,很喜歡打人,見到人就打,不管大人小孩,現在都沒有小孩子和他玩了,我都愁死了,要怎麼辦才好哇?
天天媽:我兒子才一歲半,但他特別兇和野蠻,老打爺爺奶奶,不僅打,還咬人,還用鞋子踹別人,有時候還吐口水給別人,動不動就哭鬧,邊哭邊打人,不讓他打,還哭著在地上打滾。我們一家人脾氣都挺好的,怎麼孩子這麼難纏啊?
從以上三個小案例可以發現,孩子年齡集中在兩周歲前,也就是說,孩子在兩歲前愛打人是比較普遍的。
很多孩子在一歲多,牙牙學語的時候,學會了打人,咬人,發脾氣,砸東西,搶東西……當孩子打人,蠻橫不講理的時候,父母們總會感覺到無奈和不安。
父母們想像中自己的孩子應該是乖乖的,呆萌的,安靜的讓人想永遠抱在懷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孩子的這些行為顛覆了自己對孩子的所有設想和寄望。
如果你的孩子在一歲多會出現打人,發脾氣,出現各種攻擊性行為,也不用過分的擔憂,因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
一、表達的需要
一歲多的孩子正是牙牙學語的時候,說話還是斷斷續續的,很迫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卻很難清楚地表達,當旁人無法理解自己想要的時候,心情會變得壓抑,於是會用咬人或是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二、孩子「自我意識」形成
孩子的思想很單純,TA怎會知道打人是不對,更無法體會被打的人會疼和難過。孩子只正處在一個「自我意識」開始萌發的年齡段,凡是不合TA意的,就什麼都不要,於是動手「排除」TA不要,TA不喜歡的東西,所以動不動就打。TA僅是用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在解決問題,比如打人,咬人,搶玩具等,這些都是很正常的表現,說明孩子的思維正慢慢形成。
三、孩子開始懂模仿了
孩子開始接觸這個新鮮的世界,當孩子看到別的父母在孩子調皮的時候,喜歡用恐嚇或者象徵性打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哭鬧和調皮行為,即使只是輕輕的拍打身體,但是對一兩歲的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只會模仿。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攻擊行為是孩子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但打人,咬人,發脾氣,砸東西,搶東西,終究是不好的行為。父母不能掉以輕心的,要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做正確的引導。
那麼,如何正確引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1 打小朋友
正確態度:及時制止寶寶,鄭重告訴他「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不要用商量的口吻制止,如「我們不打小朋友了,好嗎?」這會讓他覺得打人是可以商量的。
查明原因:寶寶打人的起因通常有9種,如不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爭搶他人的物品、保護自己的物品、爭奪空間、幫助好朋友或受人唆使、遊戲或其他活動的糾紛、他人違反紀律和行為規則、無故挑釁或欺負他人、報復還擊。
教育引導:表明你對他打人的態度,給他講道理。如果寶寶用錯誤方式向小朋友表示友好,就應告訴他,「你喜歡他,可以和他拉拉手」,「告訴小朋友『我喜歡和你玩』」。也可以教寶寶跟別人分享玩具、食物;如果是因為其他小朋友不對,應該用其他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別的小朋友先打你,你要告訴他:「請不要碰我!」或者用力地推開他,還可以告訴大人。如果寶寶情緒十分激動,聽不進道理,可以暫時「冷處理」,等他冷靜後再說。
2 打大人
正確態度:堅決制止並進行批評。但不要用過激的反應強化寶寶打人的意識,如他在玩鬧中打了爺爺,火冒三丈的爸爸一巴掌下去,「看你下次還敢打人!」
查明原因:寶寶打大人的原因與打小朋友的原因不同,更多的是出於模仿、受人指使、學習強化。
教育引導:你首先檢討自身。寶寶的打人行為實際與你的影響有很大關係,有的家庭夫妻爭吵,相互謾罵,大打出手,這些都是寶寶最直接的負面教材;有的爸爸習慣用體罰方式懲罰寶寶,寶寶就容易模仿打人的行為,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所以,當寶寶打大人時,你應以身作則,不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耐心講道理,給寶寶提出希望,告訴他今後努力的方向。當寶寶的打人行為有所反覆的時候,你要保持一顆寬容的、善待寶寶的愛心,允許其反覆,不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