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34;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
對於小朋友&34;意識的樹立,是家長們極有可能忽略。但對小朋友的成長而言,這又是很重要的。讓孩子能夠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要愛護自己的東西,懂得維護正當的權利,並且尊重他人,這些都是極其重要。
孩子物權意識是怎麼形成的呢?
0-1歲,我的東西誰都可以玩。孩子還沒有物權意識。
1-2歲,我喜歡的就是我的。能區分自己和他人,但是不明確&34;和&34;的界限。
2-3歲,我的東西別人不能碰。物權意識開始萌芽,孩子進入物權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往往會持續6-12個月。
3-4歲,我的可以分享給你。物權被充分肯定和保護後,孩子開始願意交換和分享自己的物品。
4-5歲,兒童樂園的東西都是我的。學習理解&34;、&34;這個概念。
5-6歲,我願意把我的東西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形成初步成熟的物權意識。
培養孩子物權意識的方法:
1. 明白&34;與&34;的區別。父母必須讓孩子明了借與偷之間的差異,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34;,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2. 時常登記。家長應該為子女準備一本登記冊,指導他們進行物件登記,並向他們說明如何利用好登記冊來管理自己的東西。例如圖畫式登記:畫一桿水槍,標上日期,就代表某日置辦了一桿水槍。當然,家長和子女可以一起商量,創造出更多有趣有效的方法來登記。
3. 將偷(拿)的東西歸還。孩子拿(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歸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發現孩子拿(偷)別人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父母可以批評和處罰他,但不要忘記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學會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會輕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4. 不隨意處置孩子物品。有些成人在沒有得到孩子的許可下,就隨意丟棄或者收藏、挪動他們已經放置好的物件,這些行為往往會讓他們感到不被尊重。有時候,在家長眼裡不重要的東西,在小朋友心裡是非常重要的。
家長的隨意處置,常會打擊到孩子存放物件的積極性,次數頻繁了,就極有可能使孩子養成亂擺亂放、亂扔亂棄的生活習慣。當孩子養成這種不良習慣之後,家長再去指正、批評往往不會再有很好的效果了。
所以,家長應當幫助子女養成好的取放習慣,用了東西要放回原處,並且做好孩子的榜樣,不隨意處置孩子的物件。
如果孩子的物權概念沒有及時建立起來的話,最初可能只是出現隨隨便便拿東西,到後來就有可能發展成偷竊。家長要在苗頭出現時沒有抓住糾正的機會,孩子就有可能認為這種行為並沒有錯,等到釀成大錯時,想糾正已經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