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我的」!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很重要,你知道嗎?

2020-09-05 云云媽媽

培養孩子的&34;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

對於小朋友&34;意識的樹立,是家長們極有可能忽略。但對小朋友的成長而言,這又是很重要的。讓孩子能夠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要愛護自己的東西,懂得維護正當的權利,並且尊重他人,這些都是極其重要。

孩子物權意識是怎麼形成的呢?

0-1歲,我的東西誰都可以玩。孩子還沒有物權意識。

1-2歲,我喜歡的就是我的。能區分自己和他人,但是不明確&34;和&34;的界限。

2-3歲,我的東西別人不能碰。物權意識開始萌芽,孩子進入物權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往往會持續6-12個月。

3-4歲,我的可以分享給你。物權被充分肯定和保護後,孩子開始願意交換和分享自己的物品。

4-5歲,兒童樂園的東西都是我的。學習理解&34;、&34;這個概念。

5-6歲,我願意把我的東西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形成初步成熟的物權意識。

培養孩子物權意識的方法:

1. 明白&34;與&34;的區別。父母必須讓孩子明了借與偷之間的差異,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34;,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2. 時常登記。家長應該為子女準備一本登記冊,指導他們進行物件登記,並向他們說明如何利用好登記冊來管理自己的東西。例如圖畫式登記:畫一桿水槍,標上日期,就代表某日置辦了一桿水槍。當然,家長和子女可以一起商量,創造出更多有趣有效的方法來登記。

3. 將偷(拿)的東西歸還。孩子拿(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歸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發現孩子拿(偷)別人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父母可以批評和處罰他,但不要忘記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學會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會輕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4. 不隨意處置孩子物品。有些成人在沒有得到孩子的許可下,就隨意丟棄或者收藏、挪動他們已經放置好的物件,這些行為往往會讓他們感到不被尊重。有時候,在家長眼裡不重要的東西,在小朋友心裡是非常重要的。

家長的隨意處置,常會打擊到孩子存放物件的積極性,次數頻繁了,就極有可能使孩子養成亂擺亂放、亂扔亂棄的生活習慣。當孩子養成這種不良習慣之後,家長再去指正、批評往往不會再有很好的效果了。

所以,家長應當幫助子女養成好的取放習慣,用了東西要放回原處,並且做好孩子的榜樣,不隨意處置孩子的物件。

如果孩子的物權概念沒有及時建立起來的話,最初可能只是出現隨隨便便拿東西,到後來就有可能發展成偷竊。家長要在苗頭出現時沒有抓住糾正的機會,孩子就有可能認為這種行為並沒有錯,等到釀成大錯時,想糾正已經為時已晚。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從小培養孩子「物權意識」,很重要
    不少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都會因為搶其他小朋友或是和被其他小朋友搶玩具而哭鬧不止,甚至是大打出手。有時看著孩子帶傷回家,讓父母都心疼不已。其實,父母不知道的是,解決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就足夠了。
  • 孩子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是自私嗎?培養物權意識比分享更重要
    其實不是,這是孩子在捍衛自己對物品的所有權,即使孩子才2歲,但一旦明確誰是物品的主人,孩子就會捍衛主人的使用權和分配權,而物權意識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物權意識2歲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逐漸進入了「物權敏感期」,會有捍衛自己權利的意識。
  • 你把孩子養成老實人,就別怪別人欺負他!培養物權意識太重要了
    導讀:你把孩子養成老實人,就別怪別人欺負他!培養物權意識太重要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你把孩子養成老實人,就別怪別人欺負他!培養物權意識太重要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從物權意識看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
    這個時期,通過物權意識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一旦擁有了某些物品的所有權,就會形成一種主人翁精神,這有助於培養三種意識:自主意識:激發孩子形成主動管理物品的積極性,家長通過適當引導就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
  • 孩子的物權意識如何培養?家長學會這幾種方法,讓孩子更好成長
    文/小熊育兒日記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如同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張,需要在家長的幫助下,建立起對外界的基本認知。而物權意識的覺醒,則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一課。合理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能夠更好的規範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意識的物權的概念,成長為更加優秀的人。
  • 娃不願分享不是小氣,是物權意識「作怪」,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孩子的拒絕分享,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有了物權意識。兒童心理學家指出,所謂物權意識,就是培養孩子的&34;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家長要知道孩子的物權意識成熟要經過四個階段:0-1歲,那些東西和我沒關係孩子在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孩子會積極的對自己的身體進行探索,發現自己能夠活動手指、腳趾,甚至發現自己能夠翻身,但是這時候的孩子對外界的探索僅存於自己的身體上,對身體之外的東西還沒有概念。
  • 吉竹伸介新作,了解孩子的物權意識
    我讓佳佳媽別著急,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在孩子2歲多開始產生自我意識之後,接著就會有物權意識,在這之前孩子樂於分享,不是出自自願,是孩子無意識的,可能是他不玩了,或者這個玩具不感興趣,他順手就「分享」給了別人,父母因此誇了孩子,孩子下次就會覺得這樣很好玩,但是他對這個玩具並沒有「我的」的意識。
  • 二胎家庭中確立「物權意識」很重要,大寶並無原罪
    一味地提倡大的應該讓小的真的是正確的嗎?可是,當兩個孩子都處於年齡較小的階段不懂事時,家長又應該如何調節這樣的關係呢?這個理念是一定正確的嗎?物權其實是一個法律用語,在法律上其實是指所有權的意思,也就是能夠對抗其他一切人的權利,自己對手上東西具有絕對的支配權。那麼簡單通俗地來講就是這個東西是歸屬於我的,其他人不能動,那麼孩子認為這個東西是自己的,倘若其它人爭奪,自然會產生爭吵,也會感到不安。
  • 孩子經常順手牽羊,其實是缺乏物權意識,家長要注意
    孩子經常順手牽羊,其實是缺乏物權意識,家長要注意7歲的洋洋現在正是2年級。這天晚上媽媽在給孩子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新的筆記本,這與父母平時給孩子買的純顏色筆記本有著不同的外觀,更符合孩子的喜好。「我給孩子買了最好的東西,她為什麼不知道珍惜?」要偷走那些沒價值的東西?」心痛的孩子媽媽這樣說。
  • 三歲孩子不願「分享」?其實是「物權意識」萌芽,父母要及時引導
    總有一些孩子不喜歡分享,父母以為是孩子還小,其實是「物權意識」萌芽了。2-3歲是孩子的高發期,父母別忽視不少2-3歲的孩子都會不斷地說「這是我的」,習慣霸佔一切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看起來很「小氣」,其實就是「物權意識」。
  • 培養寶寶物權概念的好處
    而被尊重的寶寶,日後寶寶也才能懂得尊重他人的物權。我們都知道即便是至親,也會有一定的界限。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能夠讓孩子學會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界限,逐漸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對孩子順利步入社會,在交往中受到歡迎有著積極的意義。
  • 培養孩子正確的物權意識是關鍵
    ……不可否認的是,這男孩偷喝別人的奶茶的確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是物權意識薄弱的表現。作為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有此類的行為習慣,應引起重視並加以糾正。否則,會容易讓小孩從小養成「手腳不乾淨」的壞習慣,將來難免會因此誤入歧途。
  • "搶到就是我的"!孩子喜歡搶對方玩具,物權意識在作怪
    我頓時火冒三丈,但依然用平和的語氣說:&34;男孩卻作出&34;,對我說:&34;我對他大喊一聲:&34;男孩的媽媽走過來,連聲道歉,將玩具還給女兒。我心想如此明事理的父母,怎會培養出孩子的&34;。第一個原因:物權意識模糊。年幼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缺乏清晰的認知,也無法分辨自己行為的對錯。他們的物權意識也較為模糊,不懂得&34;和&34;之間的區別。和朋友在一起玩樂時,相互分享玩具使其產生錯誤認知:每個人都有物品的所有權。
  • 科普|如何培養自閉症孩子的金錢意識與觀念?
    物權意識對於幼兒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幼兒物權意識則是指具有對自己私有財產的獨佔、保護和處置自由的意識。其實,從18個月開始,大多數寶寶就逐漸產生了自我意識,與此同時,他們的物權意識也逐漸萌芽。那麼,對於我們自閉症患兒也是如此嗎?關於物權意識,很多人認為自閉症一直呆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這種物權意識也一定很強吧?!不然。
  • 德培DAP:3個妙招培養孩子物權意識
    孩子對「物權」的理解:1、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帶著孩子去逛商場,他想把自己看上的玩具帶回家,如果父母不給買,就會抱著不撒手,並且哭喊著說:「這個玩具是我的」。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但在孩子的世界裡,這是合理的。因為他們的世界裡還沒有明確的「你的」,「我的」界限,只是單純的認為,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 德培DAP:3個妙招培養孩子物權意識
    帶著孩子去逛商場,他想把自己看上的玩具帶回家,如果父母不給買,就會抱著不撒手,並且哭喊著說:「這個玩具是我的」。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但在孩子的世界裡,這是合理的。因為他們的世界裡還沒有明確的「你的」,「我的」界限,只是單純的認為,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 孩子拒絕分享,真的不是自私!是孩子進入了物權意識敏感期
    所以面對這樣的狀況,很多家長習慣讓孩子跟大人打招呼。打完招呼之後,熊大人也不會在繼續逗孩子了,開心地應一聲,把東西還給孩子,誇誇孩子真棒,很有禮貌。2但是這個方式真的好嗎?其實,我一直不能理解這個思維,我想很多孩子也不理解。為什麼別人要我手上的東西,我不應該是【同意或拒絕別人】嗎,而是要跟她打?招?呼?
  • 老師說孩子偷東西,寶媽的做法令人欽佩,正確培養娃的物權意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除了會注重孩子學習和智力方面的培養,對於孩子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也比較重視,因為道德和三觀是做人的根本。有句老話說:&34;,如果孩子小時候做了一些錯誤的行為,但沒有得到父母的糾正和引導,孩子的道德觀就會漸漸扭曲,長大以後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乖?不,也許孩子正在經歷「物權意識」階段
    有時候孩子在幼兒園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每天上學書包裡都會放一些玩具,孩子們課間在一起玩的時候孩子總是很「護短」,自己的玩具從來不願意分享,甚至別人碰一下都不行。這種情況可愁壞了一些媽媽,甚至有些媽媽調侃的說「我和孩子爸爸都不小氣啊,這孩子不知道到底隨了誰呢?真是愁人!
  • 孩子不分享玩具,就是自私:錯,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從說不開始
    ,不給你》所傳達的「物權意識」這個問題。繪本《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就是以一個小男孩放學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一個蘋果,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也許這不是蘋果。」開始展開的奇思妙想……繪本《脫不下來啦》是以洗澡時,「我」脫不下來衣服這種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小事入手,展開的漫無邊際的現象……繪本《我的橡皮筋,不給你》則是以一條偶然被發現的橡皮筋作為故事展開,以此來談論孩子的物權意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