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媽媽跟我抱怨最近因為佳佳的一些行為很是頭疼,我問她怎麼來,原來是因為很好脾氣性格的佳佳開始不分享東西,還總是拿著自己的東西不放,有時候是在大街上隨便撿來的一個小東西,也能讓她當成寶貝一樣供著,玩具即使不玩,也不給別的小朋友。
佳佳在小區裡一直是非常棒的寶寶,其他父母還總拿佳佳當榜樣,不護東西,樂於分享,佳佳媽也一直以佳佳自豪,誰知道突然有一天就變了個樣。
我讓佳佳媽別著急,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在孩子2歲多開始產生自我意識之後,接著就會有物權意識,在這之前孩子樂於分享,不是出自自願,是孩子無意識的,可能是他不玩了,或者這個玩具不感興趣,他順手就「分享」給了別人,父母因此誇了孩子,孩子下次就會覺得這樣很好玩,但是他對這個玩具並沒有「我的」的意識。
但是當孩子出現「我的」「你的」這些劃分界限的詞時,說明孩子的物權意識出現了。這個時候父母並不是焦慮,而是應該開心,因為這是孩子自我意識又一次飛躍成長,也是孩子終生追逐內心充盈的起點。
《我的橡皮筋不給你》這本繪本,剛好符合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把孩子這個時期的反應刻畫得非常準確,父母看了這本書,也可以更加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
這本書是日本作家吉竹伸介的又一作品,中信出版社出版。吉竹伸介擅長從任何家庭都會發生的平凡小事中尋找樂趣,收集我們常常會忽略的小確幸,帶給孩子幽默樂觀積極的力量。
有趣好玩的故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
女孩在垃圾桶旁邊看到了一個橡皮筋,非常的開心,媽媽說可以把它送給我。太好了!這就是我的橡皮筋了,只屬於我的橡皮筋。既不是哥哥用剩下的,也不需要和其他人分享,也不是從別人那借過來的,它是任何人用任何東西都不能換走的我的寶貝。我要和橡皮筋形影不離,還要用它做很多我想做的事,去我想去的地方。
兩三歲的孩子開始自我意識萌芽,認為什麼都是自己的,說什麼也不愛分享,其實也個時候就是孩子物權意識的萌動,孩子這個時候會在地上撿一些「垃圾」或者小零件,當寶貝一樣護著,作為父母的我們不需要大驚小怪,也不用阻止孩子。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的行為。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讓孩子可以有自己做主的物品,這也是培養孩子積極獨立的開始。
書中有一句話:「哥哥肯定會取笑我的橡皮筋,不過沒關係,哥哥現在還不懂,算了,反正哥哥的寶貝好在哪裡,我也完全弄不懂。但我是個善良的孩子,才不會取笑哥哥的寶貝呢。」
這也是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儘管這個東西在別人那裡看起來沒價值,沒有用處,但是對於喜歡它的那個人來說,就是無價之寶,而做到不嘲笑他人,是最基本的教養。
在書的背面,媽媽收到了一盒糕點,明明應該貪吃的女孩眼裡卻只有一條絲帶,細節滿分。
先學會自私,才能去無私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性格好,為人處事好的孩子,但是這樣的孩子並不是天生的。我記得孩子小時候還他去朋友家,朋友家的孩子和兒子差不多大,兒子去了很喜歡對方的玩具,朋友直接就把玩具給我兒子玩,他兒子不開心了哭起來,朋友卻說:你要分享你的玩具,不然以後別人都不跟你玩了。
我待了一會趕緊帶孩子走了。這哪裡分享,很明顯孩子不喜歡把玩具給別人玩,他已經有了物權意識,卻迫於媽媽的壓力,要把玩具拿出來,這樣對孩子的身心都有影響。在以後和朋友交往中,孩子內心就會把分享和這種痛苦聯繫起來,其結果就是更不會分享友愛了。
繪本中在寫到女孩擁有橡皮筋開心得說到:「這既不是哥哥用剩下的,也不需要和其他人分享,也不是從別人那借過來的,它是任何人用任何東西都不能換走的我的寶貝。」
當孩子的物權意識平穩度過之後,他知道有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是屬於分享的東西,就會學著去分享。分享是內心的自願行為,而不是滿足父母面子的被強迫行為。
孩子不喜歡分享,有時候是因為這個東西只有一個,所以不想分享,當孩子內心足夠滿足的時候,他就會自發地去分享,去友愛他人。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份只屬於自己的東西,不管大人還是孩子。
結語
在故事的最後,女孩的橡皮筋丟了,她很難過,但是情緒過後他很快找到了新的所有物,孩子的心思就是如此簡單。
吉竹伸介的新作果然沒有讓人失望,一樣的生動有趣,總是把大哲學用生動易懂的故事讓孩子們明白,讓孩子自發地去感受去學習。孩子讀這本書,在書中找到自己,家長讀這本書,內心理解孩子的行為。如果你的孩子也正處於物權敏感期,那麼這本《我的橡皮筋不給你》繪本一定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