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國際書展看上的新書
終於等到了
相信去了今年上海童書展的朋友一定對這個「蘋果」印象深刻,出版社用亮麗的「蘋果橙」、奇思妙想的蘋果房子打造了這個「熱門打卡地」。
這顆「蘋果」就是來自日本現象級繪本作家吉竹伸介的作品《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
在書展第一天,他們展位真的都快擠爆了,編輯和我聊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只好找了個小旮旯,把更多的試讀機會和空間留個這些喜歡吉竹伸介的大小朋友們:
確實是一個有魔力的蘋果啊~
這次開團的就是吉竹伸介的最新作品,一共有4本:
這4本書的主題也是家長們非常關注的,看起來有些嚴肅,但是吉竹伸介表達的方式絕對顛覆你看過的任何一本同主題的繪本。
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孩子,一個對自己、對世界都充滿好奇和想像力的孩子;他不會對這些問題下定論,而是邀請讀者去思考、去想像。
所以,如果問我這幾本書的閱讀年齡建議,我覺得是3歲以上都可以的,小學生、大人或者說3到99歲都OK的,因為我自己就從裡面受益很多。
下面我會分別介紹這套書,感興趣的可以看下我的解讀哦。
著急的可以點擊下面小程序下單:
曾經團隊的小夥伴問過我一個問題,你選書有啥標準嗎?
當時就想到和出版的一個朋友聊天,她說更想推薦給讀者們有意思的書,讓人笑也能讓人哭的書,會讓你在加速生活裡願意為之停留的書,在危難之時給你力量的書,讓你清醒的書。
在看到這幾本書的時候,我就想到了這幾個詞,讓人又哭又笑、為之停留、給你力量又能讓你清醒。
其實在出版行業,最難產的書應該就是日本的了。這幾本也不例外,出版社和我說,吉竹伸介本人是需要每個環節都要確認的,從定書名、封面設計、到文本編輯。
出版社也是談了5年才拿到版權,用了差不多1年時間出版,花了6年時間打造了這幾本書,聽完我還是被結結實實震驚了一把。
吉竹伸介是個我特別喜歡的作者,但是對於他本人我還是蠻好奇的,因為他這個代表作是他在40歲才出版的,沒想到「出道即巔峰」,後續出的幾本書也是維持著非常高的水準,只要他一出書,就會霸佔暢銷榜單。
所以我很八卦的和編輯打聽了下,你們和他們溝通了那麼久,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啊?
和編輯聊完,這才知道吉竹伸介是一個半路出家的繪本作家,他小時候是一個非常怕生、內向的孩子。
甚至他從小就不自覺地就認定「自己不論做什麼都一定做不好」,自卑、膽子小、非常討厭去上幼兒園,每天早上都哭著抓緊媽媽不放,或許你看過他的作品會很驚訝,是的,這些吉竹小時候都有過。後來他大學畢業以後在一家設計公司工作,上班的時候也是經常開小差,在小本子上畫插畫,記錄自己想到、看到的有意思的場景。
但是,我記住了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他本人最擅長的就是「提問」。
在成為兩個孩子的爸爸之後,40歲他出版了第一部繪本作品《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
他想通過這些書告訴大人和孩子們:
《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
教孩子認識世界
小孩是用提問的方式認識世界的,剛剛我說了吉竹伸介是一個很擅長提問的作者,他的每部作品都是由一個問題開始的。
吉竹伸介在繪本中也回應了這些問題,但並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邀請讀者去思考、去想像,讓我們看到無數的可能性。
這本書的開篇是這樣的。有一天,男孩放學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一個蘋果,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這是蘋果嗎?不一定哦。」
由這個疑問開始,男孩的想像力無止境地膨脹開來:
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
你看,認識一個蘋果的過程,也是認識世界的過程。在我們眼中一直很普通的「蘋果」,如果不是蘋果,會是什麼呢?
比如故事裡的牛頓定律、火山爆發、原始人、古代使者進貢、埃及金字塔、太空人,每個都夠給娃好好的拓展一把了,那這個就是帶著孩子一點點認識世界的過程啊。
書裡的每一頁,都是吉竹伸介想像力的呈現。而且,他的想像實在是太有意思了,也會吸引你不知不覺地跟著他一起打開腦洞,一起想像力大爆炸。
《做個機器人假裝是我》
有趣的自我認知圖鑑
從認識世界,再到認識自我,吉竹伸介在這本書中邀請孩子一起說一說「我是誰」。
小健要定製一個機器人,把所有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都交給它做,為了不讓替身穿幫,得讓機器人跟自己一模一樣才行。
那要怎麼向機器人介紹自己呢?來看看他是怎麼介紹的吧:
《機器人》像是一本自我認知圖解,吉竹用了12個主題,從外表、性格、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別人眼中的我是什麼樣的等等各個角度帶著孩子一步一步地認識自己、解析自己,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
這個外表的圖解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我分享幾個主題給大家啊,我真的是邊看邊笑的,相信很多小朋友會非常有代入感的:
我的外表是這樣的——看到過飛碟、睡相差、一興奮鼻孔就會變大、不會單腿跳、襪子經常有破洞;
可以點擊放大查看,很有意思的
我擅長的事情有:眨一隻眼睛、和看不見的敵人搏鬥、把青椒挑出來撥到一邊;
我不擅長的事情有:弄明白女孩的心思、一個人去超市的試吃區、解釋為什麼要買這個玩具。
這本書是可以讀好久的書,完全可以每天讀一頁,和孩子一起介紹自己,一起互動,比如和孩子一起介紹我喜歡的是什麼,我不喜歡的是什麼;
同時還通過一些孩子成長中的小難題,比如尿床這件事,通過討論讓大人和孩子都知道,哦,原來尿床是成長的痕跡;
認識完自己,再認識人群中的自己,老師朋友和父母中的自己。
其實只有充分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害怕什麼,什麼時候會難過,做什麼事情時會感到高興,才能更好地和自己、和這個世界相處。
我非常喜歡在最後這段話:
我是獨一無二的。奶奶說,我們每個人都像一棵造型不同的樹。樹的種類是天生的,我們無法選擇。但我們可以決定怎麼去培育它,裝飾它。
樹的大小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喜不喜歡自己的這棵樹。
這對於大人,也是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話。
《後來呢後來怎麼了》
顛覆性的生命主題繪本
在這裡死亡並不沉重,你可能會讀著讀著就笑了,有時又被戳中淚點,覺得很感動。比如在天堂能見到很多名人,能隨意變換髮型:
可以建各種造型的墳墓,比如燈塔墳墓、蹦床墳墓、大型滑梯墳墓,還有適合拍打卡紀念照的墳墓:
去世的人也不會消失,也許會變成挖耳勺、變成小貓咪、變成蘋果來看望親人。(這裡太有意思了,又想到了這是蘋果嗎?)
「媽媽,我好無聊啊!」想必很多父母都曾聽到孩子發出這樣的感嘆,你是不是也像書裡的媽媽一樣對孩子說「你要不給自己找點兒事情幹」?
在《好無聊啊好無聊》裡,男孩沒有像媽媽說的那樣去做點什麼「把好無聊變得有意思「,而是不停地想各種無聊的事:
世界上第一無聊的遊樂場是什麼樣的?摩天輪很矮、過山車太慢、鬼屋一點也不嚇人、果汁是溫的等等。
一個人幾歲的時候最無聊?大人無聊時會幹什麼?
喏,你看,爺爺在這個故事裡也出現了
最後發現居然挺有意思的,裡面總是會有一些看透一切的那份通透:
「有的人看上去挺開心,其實很無聊吧」,抑或是「有的人好像很無聊,其實很開心吧」
「無聊」是一種很抽象、微妙的情緒,不管大人還是小孩,我們時不時都會冒出無聊的感覺。
但並不需要讓讓無聊消失,相反,正是無聊給孩子創造了感受和思考的契機,把孩子帶入想像力的世界,這些思考、探索的過程是特別好的成長動力。
而且編輯告訴我,在剛剛過去的11月,這本書還入選了《紐約時報》2019年度十佳繪本。
《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
有一天,男孩放學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一個蘋果,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也許這不是蘋果。」在我們眼中一直很普通的「蘋果」,如果不是蘋果,會是什麼呢?從質疑的那一刻起,想像力已經從概念的世界中成功越獄了:這本書裡的想像很放飛,很無釐頭,是一本能讓他們充分發揮這種好奇心和想像力,享受思考帶來的無窮樂趣的繪本,當然對孩子的表達能力的培養也很有幫助。相信孩子如果能從中感受到「自由想像」的樂趣,一個人也可以樂呵呵地讀下去的。
每天都要寫作業,打掃衛生,整理房間……好煩啊!我要訂做一個機器人,所有煩人的事都交給它去做。
機器人替身可不能穿幫,必須跟我一模一樣才行。我要怎麼向機器人介紹自己呢?
「我叫小健。我一興奮鼻孔就會變大,我討厭有鞋帶的鞋,我能同時爬兩棵樹,我不擅長說服媽媽給我買玩具……我長大後也許會成為一個超厲害的肌肉男玩具店老闆!」
爺爺去世後留下一本筆記本,裡面描繪了天堂的模樣,在天堂的觀光計劃,下輩子想變成什麼,還有守護家人的方法,請家人幫自己做什麼樣的紀念品……爺爺想像中的天堂是怎樣的呢?
如果天堂真的像爺爺寫的那麼好玩,我就安心了。爺爺雖然去世了,但好像仍然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著,在一邊看著我們,守護著我們。
看完爺爺的筆記本,主人公小男孩也開始興奮地計劃自己去天堂之後的事情,可很快就發現——有很多很多現在就想做的事!
與其死後再做,不如現在就開始吧!
4
《好無聊啊好無聊》
什麼是無聊?西瓜蟲會無聊嗎?盤子裡剩下的胡蘿蔔會無聊嗎?世界上第一無聊的遊樂場是什麼樣?
300 個無聊的人聚在一起,會不會變成300倍的無聊?
男孩後來高興地發現:一直想各種無聊的事,還挺有意思的!
「無聊」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當孩子嚷嚷「好無聊」,甚至因此煩躁不安時,我們不妨趁機和他們聊一聊什麼是無聊,為什麼會無聊,引導他們認識並接受自己的情緒,和無聊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