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竹伸介的「蘋果」:到底是小行星,還是隔壁阿姨的頭?

2021-01-19 澎湃新聞

當大人給孩子寫書時,對童年的遺忘總是困擾著所有兒童文學工作者。然而,對于吉竹伸介來說,這可能真的是一種天生的能力,即用兒童的邏輯來創作繪本,不僅能讓孩子感到親切,也能帶領我們成人重回童年。這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兒童哲學與教育理念,我們不妨從繪本《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來進行討論。

我們怎麼樣接近一個蘋果?

這個故事的導火索僅僅是孩子的一個小疑問。有一天,男孩放學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一個蘋果,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也許這不是蘋果呢?」由這個疑問開始,男孩的想像力無止境地膨脹開來:機器蘋果,蘋果雞蛋,蘋果房子,宇宙墜落的小行星,蘋果的兄弟,蘋果過去曾到過的地方……這真是佛教所謂的「一花一世界」,插上想像的翅膀,一個蘋果也是一個世界。

表面上看,吉竹伸介的「蘋果」關乎的是想像力的問題,但更確切地說,是意識構造問題,就是我們到底是怎麼樣「看」一個蘋果的。現象學家胡塞爾對於意識構造的分析曾指出:「意識的充實過程不僅確認了我們的意向,而且會有某些出乎意料之外,也就是位於原意向焦點之外的『盈餘』,這種盈餘就是以偶然性的方式發生的。」意識的盈餘表明了我們的意識具有極大的自主性與創造性,這就是為什麼吉竹伸介能夠創造出一個如此多姿多彩的蘋果世界的原因。

但通常,我們看到蘋果是不會去想這是不是蘋果,如果不是,它又會是什麼的問題。因為很少有大人能像繪本家這樣恢復對於事物的驚奇觀照和其最初在場的完整世界。就像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所舉的例子,我們每天拿著錘子在錘,這種上手的狀態不曾讓我們思量,我們不會去關心這個錘子的結構以及它的因緣關聯。同樣,普通人不會對我們拿在手裡啃的蘋果產生興趣,不會像植物學家那樣去探究它的結構,也不關心這個蘋果的前世今生,因為我們對它太習以為常了。

吉竹伸介

然而,吉竹伸介卻從蘋果的結構開始追問這個蘋果到底是什麼,到底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他所做的工作早就超出了兒童繪本領域,嚴肅地說,這更像是哲學家的工作。海德格爾說:「用具是在作為因緣聯繫的世界境域中與我們照面的。」用他自己的例子來說,錘子與錘打有緣,錘打又與修固有緣,修固又與房屋有緣,房屋又是為我們人的某種存在可能性的緣故而存在的。這種看不見的「因緣聯繫」實際上就構成我們生活的「境域」。同樣,吉竹伸介的「蘋果」之所以能與那麼多看似不相干的東西發生指引關聯,以至於似乎成為了整個世界的表徵,那些形狀類似的東西都能夠自由地穿梭在這個「蘋果的世界」,就是因為吉竹伸介用藝術的方式構畫出了一個因緣和合、意蘊豐富的世界。正如海德格爾所堅持的:「只有通過藝術作品,用具的『可靠性』才被啟示出來,聚集在這個用具上的意義境域才被開啟出來。」

當然,不去思考一個蘋果有沒有可能不是蘋果,這是我們的正常狀態,日常的生活就是遵循預定軌道和確定的習慣,就像海德格爾說的:「人類的生活日益被一種固定的認知和行動架構所佔領,而割斷了與包含無數可能性之源的生活世界的關聯。」而這種掙脫其實也是對成人世界的逃遁:畫家把蘋果當作活的東西,就像持有萬物有靈論觀點的孩子會問:「蘋果是不是還活著?蘋果會不會有靈魂?」但這卻是作為大人的吉竹伸介設法嘗試的事情。

為什麼邀請孩子來改造蘋果?

從一個蘋果引出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這件事情讓我聯想到在幼兒園看到的一幕:兩個小男孩用兩塊木板玩了半小時,一會兒他們說是在賽龍舟,一會兒他們說是在乘坐宇宙飛船遨遊太空,一會兒又說是在滑雪。他們一邊玩一邊喊,那種興奮的感覺讓我這個大人非常詫異:不就是兩塊木板嗎?

吉竹伸介的「蘋果」於我們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去感受一種童年的情調,去理解孩子看世界迥異於成人的方式。

「這會不會不是一個蘋果呢?」要是你的孩子向你提出這個問題,你會如何反應呢?會像吉竹伸介一樣把問題接住了再拋回給孩子嗎?——如果這個蘋果不是蘋果,那它也許是什麼呢?面對孩子的發問,我們往往更多地是以成人的二元對立框架去回應的:真與假、有用與沒用、合適與不合適。或許孩子更應該做的事情是乖乖地把蘋果吃掉,而不是問這些無聊的問題。這裡其實涉及了我們所有成年人長大過程中所丟失的東西:好奇心。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在《智慧之路》中談及我們成長的代價:「孩子們常常具有某些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反而失去的天賦。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好像是進入了一個由習俗、 偏見、 虛偽以及全盤接受所構成的牢籠。在這裡我們失去了童年的坦率和公正,兒童對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往往作出本能的回應。」

每個孩子對於蘋果的本能回應都是不一樣的,吉竹伸介的「蘋果」到底是什麼東西,是小行星,還是隔壁阿姨的頭,並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只是每個孩子不同的生活體驗。我曾經在幼兒園上課的時候把蘋果放在談話圈的正中央,請孩子們隨意提問,有些孩子關心蘋果為什麼是紅色的,有些孩子關心世界上為什麼會有蘋果這樣東西,更有一些孩子關心吃蘋果為什麼有助於健康。當孩子看到這個蘋果的時候,他想起的或許是媽媽每天給他削蘋果的場景,或許是她在美術課學習如何給蘋果上色的場景,又或許是他像牛頓那樣被蘋果砸中過……當吉竹伸介賦予蘋果一種現象學的意義,他邀請孩子們一起來改造蘋果,目的就是把鮮活的生活世界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創造關於蘋果的意義。

吉竹伸介作品

瑞士的兒童心理學研究大師皮亞傑曾說:「知道一個物體或一件事情,不是簡單地看看它,而是把它構成心理的摹本或意象。知道一個物體,就是要作用於該物體,更改、轉變該物體,並了解這一轉變的全過程,其結果是理解該物體被建構的方式。」在吉竹伸介的繪本裡,眼前的這隻蘋果不是現成的,靜態地被放置在桌子上的,而是等待孩子們去重新建構,重新追問意義的。因為我們無法在意義空泛的世界生活,如果蘋果只能是蘋果,那樣的世界我們會感到無聊。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在兒童對世界的探索中發現,兒童不僅通過事物的外表去認識其內在本質及事物與自己的關係,還想藉此知道他之所以喜愛它、嚮往它、迷戀它的原因。兒童渴望知道生活的意義,但遺憾的是兒童的許多問題在課堂上都無法得到關注,久而久之這些問題變得不再重要,以至於當我們長大成人後也失去了追問的勇氣,以及伴生的思考能力。在這點上,吉竹伸介的「蘋果」還原了孩子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最後,讓我們用列夫·託爾斯泰的小詩來向吉竹伸介的「蘋果」致敬,感謝他把創造意義的權利還給了孩子,感謝他給予我們成人一次重拾童年情調的機會:

在兒時,剛步入人生,

抓住了它的所有秘密,

感到,生活遠不止是

我們的感官告訴我們的那些。

後來我們喪失了這種超前感覺

以及對生活的深度的

事後感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吉竹伸介
    在物理界,蘋果因牛頓而出名!在電子界,蘋果因賈伯斯而出名!在繪本界,蘋果因吉竹伸介而出名!吉竹伸介小時候是個怕生、內向的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後來因為想當一名製作電影道具或玩偶的手工藝人,學了筑波大學藝術研究科的綜合造型專業。畢業後,他進入一家遊戲公司,為了緩解壓力,常在工作間隙畫插畫,30歲時才出版了自己首本插畫集。
  • 吉竹伸介:告訴孩子世界不是非此即彼
    日本繪本作家吉竹伸介日本繪本作家吉竹伸介的書從2019年開始引入到中國,第一本書《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受到好評,這個故事的導火索僅僅是孩子的一個小疑問——有一天,男孩放學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一個蘋果,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也許這不是蘋果呢?」
  • 繪本作家吉竹伸介的魅力在哪裡?
    在活動現場,著名旅日華人作家、吉竹伸介系列作品中文版譯者毛丹青與愛心樹童書繪本主編白佳麗一同為大家介紹,日本繪本作家吉竹伸介的《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好無聊啊好無聊》《揉一揉啊捏一捏》《脫不下來》四部超人氣作品。
  • 吉竹伸介:不僅有想像力,還有「人」
    哦,還可以是月亮啊,當然,還有吉竹伸介知名的蘋果。還有挖耳勺、小板凳這樣日常的東西,治療小傷疤的創口貼,隨風飄過的塑膠袋,還有偶遇的嬰兒......想到親人就在這些日常中守護著我們,我們就可以對他們,對自己都放心了吧。死後的世界,很開心,是嗎?這小孩也越看越興奮——簡直開始期待去世了(囧,腦洞爆棚)。可是就這樣了嗎?吉竹伸介就只是描述一個可愛的死後世界?
  • 吉竹伸介:做個對孩子說「沒關係」的人
    記者丨何安安2019年8月,日本童書作家吉竹伸介的《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好無聊啊好無聊》等幾部作品在國內首次出版,引發了一陣「蘋果旋風」。近日,吉竹伸介的新作《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看得見看不見》新書首發活動舉行,該書的作者吉竹伸介、中文版譯者毛丹青,在日本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與《三聯生活周刊》主筆陳賽、心理專家汪冰及新經典國際童書集團CEO李昕等一同參與了活動。近日,「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吉竹伸介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圖為吉竹伸介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參與了現場活動。
  • 「愛心樹」引進日本繪本作家吉竹伸介代表作
    本報訊(記者丁楊)日本知名繪本作家、插畫家吉竹伸介的繪本代表作《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已由新經典文化旗下童書品牌「愛心樹」引進推出,同時還推出這位作者的《好無聊啊好無聊》《脫不下來啦》《揉一揉啊捏一捏》等繪本佳作。
  • 這是蘋果嗎、好無聊……日本繪本屆頂流吉竹伸介代表作推出中文版
    吉竹伸介代表作《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等的中文簡體版書封 鍾欣 攝中新網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 應妮)這是蘋果嗎?在「這也許不是個蘋果」的想法驅使下,書中的小主人公開始想像它會是什麼:外星人?蘋果房子?吃完會變大的神奇水果?
  • 日本繪本作家吉竹伸介最新萌作《夏美變變變》來華
    《夏美變變變》,[日]吉竹伸介著,特桃譯,雲南美術出版社2018年6月版創作繪本僅五年,橫掃日本乃至亞洲各大獎項吉竹伸介,百萬級銷量繪本作者,已連續三屆獲得日本最具影響力專業繪本獎吉竹伸介出生於1973年,在藝術研究系綜合造型專業畢業後,以插畫家身份活躍於童書插畫、裝飾畫、廣告設計等多個領域。現在他還是兩個孩子的爸爸。
  • 吉竹伸介丨再一次,我被「不可思議」的他治癒了
    吉竹伸介繪本作家、插畫家。1973 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吉竹伸介因為想當一名製作電影道具或玩偶的手工藝人,學了 筑波大學藝術研究科的綜合造型專業。畢業後,他進入一家遊戲公司,為了緩解壓力,常在工作間隙畫插畫,30歲時出版了自己首本插畫集。
  • 國際繪本界「流量擔當」吉竹伸介系列作品首發,「好無聊」的繪本...
    因為這場發布會的主角——日本著名繪本作家吉竹伸介系列作品,其中一本就叫做《好無聊啊好無聊》。如果你還不知道吉竹伸介是誰,那你可就OUT了。他是當下日本繪本界的「頂級流量擔當」,作品長期霸佔各大書店C位。2013年憑藉繪本《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出道,迅速躋身TOP作家行列。
  • 吉竹伸介:做個對孩子說「沒關係」的人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記者丨何安安 2019年8月,日本童書作家吉竹伸介的《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
  • 開售 | 讓孩子拓展思維、腦洞大開的寶藏繪本-吉竹伸介新作
    這顆「蘋果」就是來自日本現象級繪本作家吉竹伸介的作品《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這幾本也不例外,出版社和我說,吉竹伸介本人是需要每個環節都要確認的,從定書名、封面設計、到文本編輯。出版社也是談了5年才拿到版權,用了差不多1年時間出版,花了6年時間打造了這幾本書,聽完我還是被結結實實震驚了一把。
  • 作者|吉竹伸介——繪本界的幽默大師
    那麼言歸正傳,今天我要來分享的繪本作家很特別,他是吉竹伸介。他的繪本跟以往我們我們認知的繪本「該有的樣子」似乎有些出路。他的插圖可能稱不上是最優秀的,他的故事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根本也不是個故事。但是,他的繪本絕對是我至今閱讀過的最好笑最幽默的。
  • 吉竹伸介的新書看了十幾遍,想真誠地對作者說一句:受教了!
    從去年6月到現在,我們這已經是第四次推薦吉竹伸介的書了。剛剛出版的《看得見看不見》和《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又是讓孩子著迷、引大人深思的兩本書。童書媽媽的讀者們很多早已是吉竹伸介的粉絲了吧!據我們編輯部內部目測,吉竹伸介的粉絲們一聽說他出了新書,第一反應是「是什麼書?我要看!」一個個二話不說的鐵粉勁頭,讓人見證了他的強大魅力。那我們就立馬把小程序碼貼在這裡,供心急的吉竹鐵粉們下單使用,五折買到2冊吉竹的新書!下單前200名還會贈送《這是蘋果嗎也許吧》精美便籤本一本。
  • 書單|孩子長大前必必必必讀的「吉竹伸介」,繪本界頂級流量
    ——吉竹伸介吉竹伸介,被稱為「日本繪本界新生代神級代表」「國際繪本界頂級流量」……獲獎無數:他本人非常擅長「提問」,事實上,孩子就是用提問的方式認識世界的。作 者:【日】吉竹伸介 著出版社: 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推薦指數:★★★★★豆瓣評分:9.7
  • 吉竹伸介兩本新作首發預告!今年我們最愛的日本繪本大叔,沒有之一!
    其中包括了2013年40歲出道的吉竹伸介大叔的處女作,也是代表作,《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 這6本在今年愛心樹制定的目標是爭取全部上市,而且他們真的做到了!(要知道今年整個童書市場出新書的節奏因為各種原因都慢了許多,是非常艱難的一年。)
  • 日本當紅繪本作家吉竹伸介帶來腦洞大開新作重新定義「正常」
    出版社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應妮)作為日本當下最紅的繪本作家,吉竹伸介以腦洞大開聞名。他日前攜新作《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看得見看不見》在線上與中國讀者見面,引來數十萬粉絲的預約觀看。吉竹伸介在日本的新書首印量達7萬冊,對於繪本來說這是一個天文數字,在日益冷淡的日本出版界也實屬罕見。
  • 書單 | 孩子長大前必必必必讀的「吉竹伸介」,繪本界頂級流量
    ——吉竹伸介吉竹伸介,被稱為「日本繪本界新生代神級代表」「國際繪本界頂級流量」……,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這是蘋果嗎?因為除了砸在牛頓上那顆蘋果,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第二個蘋果!腦洞大開的夏美到底變了些什麼?媽媽到底能不能猜中?夏美小朋友到底能不能乖乖入睡呢?當疲憊的媽媽遭遇腦洞大開的小朋友,一場溫馨、爆笑的拉鋸戰開始啦......
  • 吉竹伸介 | 13本最全作品合集 · 為童心世界代言
    在成為兩個孩子的爸爸後,吉竹伸介40歲出版了首部繪本作品《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迅速躋身TOP作家行列,此後開始開掛般的創作,受到全世界讀者的喜愛。他是日本12萬小學生票選最喜歡童書榜上榜最多作家,連續七屆11次獲得MOE繪本書店大獎5次奪冠。
  • 疫情下依然最受歡迎的國際頂流繪本作家吉竹伸介最新物權教育繪本
    聽完書音老師的分享沒多久,正好看到一本圖畫書,日本超人氣繪本作家吉竹伸介的《我的橡皮筋,不給你》,看完後才更深刻的理解了那位畫《孔融讓梨》的小朋友的心情,也第一次認真的理解了一個詞——物權。不得不感嘆,吉竹伸介可真厲害呀!這本書能讓我們在平凡溫馨的日常生活裡,看懂孩子的腦洞,喚醒大人的想像力。或許,看過這本書,我們的孩子也能學會用思維導圖來畫出屬於自己的想像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