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孩子偷東西,寶媽的做法令人欽佩,正確培養娃的物權意識

2020-07-12 寬哥撩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除了會注重孩子學習和智力方面的培養,對於孩子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也比較重視,因為道德和三觀是做人的根本。有句老話說:&34;,如果孩子小時候做了一些錯誤的行為,但沒有得到父母的糾正和引導,孩子的道德觀就會漸漸扭曲,長大以後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

老師說孩子偷東西,寶媽的做法令人欽佩,正確培養娃的物權意識

哲哲是個4歲的小男孩,一次在幼兒園玩樂高積木時,看到一塊積木上有一個小輪子特別好玩,於是就偷偷把這塊積木裝進了自己的書包,想回家接著玩。老師在收拾積木的時候發現少了一塊,在班上問了半天也沒有找到,這時有個孩子說看到是哲哲把積木裝進了書包,哲哲當時有些害怕,把頭低下不敢看老師。

媽媽來接哲哲放學的時候,老師對哲哲媽說了孩子偷拿玩具的事,哲哲媽蹲下來問兒子為什麼要拿積木,哲哲帶著哭腔說自己很喜歡那個小輪子,所以就想帶回家。哲哲媽沒有生氣,先讓哲哲給老師道了歉,然後對老師說:&34;然後拉著兒子的手回了家。

老師說孩子偷東西,寶媽的做法令人欽佩,正確培養娃的物權意識

其實回想起小時候,很多人都有過把別人的東西偷偷拿過來佔為己有的行為,這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正常現象。小一些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手裡拿的東西就屬於自己,而大一些的孩子會覺得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這件事很好玩。

一、為什麼孩子會出現&34;的行為

著名的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指出,孩子在3歲之前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4歲到8歲之間才會出現有意識的行為。這就是說,3歲之前的孩子完全沒有&34;的概念,把喜歡的東西佔為己有是一種本能。而4歲之後的孩子如果出現了這種行為,那就可能有自身的原因。

老師說孩子偷東西,寶媽的做法令人欽佩,正確培養娃的物權意識

1、沒有物權的意識

物權意識就是指別人的物品不屬於自己,而自己的物品別人也不能拿走的意識。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給孩子灌輸過這種概念,並且有些父母還會拿孩子的玩具和衣服送人,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物權意識的形成。

2、欲望沒有得到滿足

孩子非常想要某種玩具或者其他物品,而家長比較嚴厲,不願意滿足孩子的欲望,孩子雖然不會再繼續要,但是這個欲望被壓抑在內心裡,反而會變得更加強烈。當看到別人擁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忍不住偷偷拿過來,用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渴望。

老師說孩子偷東西,寶媽的做法令人欽佩,正確培養娃的物權意識

3、引起關注

有些孩子從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注,會體驗到強烈的被忽視感,並且內心非常孤獨。就會用一些反常的行為來引起關注,比如經常偷父母的錢或者偷別人東西,雖然這樣引來的關注會有不好的結果,但是總好過一點關注都沒有。這樣的孩子心理上已經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

二,當孩子出現&34;的行為,父母該如何應對

1、保持理智,控制情緒

很多父母遇到孩子&34;東西的時候,都會立馬火冒三丈,覺得孩子是學壞了,所以就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大聲指責甚至棍棒相加,覺得只有嚴厲地懲罰,才能讓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

其實這種過激的反應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反而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創傷。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出現&34;的行為時,應該保持理性,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找到最合適的引導方法。

老師說孩子偷東西,寶媽的做法令人欽佩,正確培養娃的物權意識

2、不要隨意給孩子&34;

孩子大多都是出於好玩的心裡才會去拿別人的東西,這跟道德品質並沒有關係,所以父母不要用&34;等字眼來給孩子隨意貼上標籤。

3、讓孩子形成正確的物權意識

父母平時要告訴孩子,你的東西只屬於你自己,如果別人想拿走的話,必須要和你商量,你同意了別人才能拿走。反過來也一樣,想要別人的東西,必須要先得到同意,然後自己才能拿過來。父母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遊戲,在家和孩子反覆練習,讓孩子學會正確地提出請求。

老師說孩子偷東西,寶媽的做法令人欽佩,正確培養娃的物權意識

4、有效陪伴、合理滿足

父母要多抽時間來陪伴孩子,只有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愛和關注,孩子的內心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就不容易做出偏激的行為。另外對待孩子的需求時,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就要儘量地滿足孩子。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要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不能滿足,避免讓孩子產生匱乏感。

相關焦點

  • 培養孩子正確的物權意識是關鍵
    人們常說:小樹修剪好自然長,小孩調教好自成才。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所以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跟父母的培養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有犯錯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我們的父母進行及時的教育與引導,讓孩子知錯就改,從錯誤中學會成長。
  • 娃不願分享不是小氣,是物權意識「作怪」,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孩子的拒絕分享,其實是因為孩子已經有了物權意識。兒童心理學家指出,所謂物權意識,就是培養孩子的&34;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第二:娃不願分享不是小氣,是物權意識&34;,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 從物權意識看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
    這個時期,通過物權意識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一旦擁有了某些物品的所有權,就會形成一種主人翁精神,這有助於培養三種意識:自主意識:激發孩子形成主動管理物品的積極性,家長通過適當引導就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
  • 為什麼孩子喜歡偷東西?關於「物權」意識,家長應早知道
    這個時候家長其實很煩惱,事情已經發生了,如果貿然把東西再給人家還回去,豈不是證實了孩子是個「小偷」的罪名?再送一說,也不是特別貴重的東西;倘若不還,又擔心孩子下次還會偷偷拿別人東西。偷拿別人東西是一種惡習,如果不好好教育有可能以後孩子走到社會上會犯大錯。為什麼孩子會有偷竊的行為呢?
  •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很重要,你知道嗎?
    培養孩子的&34;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對於小朋友&34;意識的樹立,是家長們極有可能忽略。但對小朋友的成長而言,這又是很重要的。讓孩子能夠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要愛護自己的東西,懂得維護正當的權利,並且尊重他人,這些都是極其重要。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從小培養孩子「物權意識」,很重要
    濤濤經常去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甚至和他們大打出手,這些都是孩子缺少物權意識的表現。因為缺少物權意識,所以孩子無法分辨哪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看到了吸引自己注意力的好東西就想要搶過來據為己有,不管它是不是有主之物。
  • 孩子的物權意識如何培養?家長學會這幾種方法,讓孩子更好成長
    文/小熊育兒日記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如同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張,需要在家長的幫助下,建立起對外界的基本認知。而物權意識的覺醒,則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一課。合理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能夠更好的規範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意識的物權的概念,成長為更加優秀的人。
  • 孩子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是自私嗎?培養物權意識比分享更重要
    其實不是,這是孩子在捍衛自己對物品的所有權,即使孩子才2歲,但一旦明確誰是物品的主人,孩子就會捍衛主人的使用權和分配權,而物權意識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物權意識2歲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逐漸進入了「物權敏感期」,會有捍衛自己權利的意識。
  • 幼兒園老師:你們家孩子「偷」東西,高情商媽媽的做法,值得稱讚
    幼兒園老師:你們家孩子「偷」東西,高情商媽媽這樣處理念念今年4歲,是一個十足的小暖男,平時比較乖,待人友善而且懂禮貌,街坊鄰居都誇獎念念,而媽媽也臉上有光。但是前段時間,念念媽接到了幼兒園老師打來的電話,說她家兒子偷東西了,聽到後心裡很納悶,心想自己的孩子怎麼可能偷東西呢?
  • 幼兒園老師:你們家孩子「偷」東西,高情商媽媽的做法,值得稱讚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當老師叫家長的時候,可能是父母比較「難為情」的時刻,因為老師的責備有時會讓家長和孩子都丟了面子。比如孩子誤拿別人的東西。但是前段時間,念念媽接到了幼兒園老師打來的電話,說她家兒子偷東西了,聽到後心裡很納悶,心想自己的孩子怎麼可能偷東西呢?於是趕緊往幼兒園跑。
  • 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做?愚蠢的父母用錯誤的教育傷害孩子一生
    一個7歲的小女孩在商場偷了幾個玩具,媽媽和店員怎麼問她都不承認。媽媽為了給孩子一個教訓,當場報警,孩子向警察叔叔說家裡經濟條件不好,不敢開口向媽媽要,所以才偷幾個玩具……這是前二天發生在廣東南海的一個真實事件,不少網友點讚媽媽的做法正能量。但我對這位媽媽的做法真的不敢苟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偷東西,可以肯定地說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 發現孩子有偷拿東西的行為,家長該怎麼辦?如何引導孩子改正?
    文 | 呵護寶寶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如果有「偷東西」的行為,家長們千萬別著急,更不能開口罵。孩子們的「物權意識」太弱,我們要加強孩子這種意識,引導孩子正確改正。二、家長要了解孩子偷東西背後的秘密1、 物權意識薄弱物權意識就是孩子對於物品所有權的認識,孩子們有時候分不清物品是否屬於自己,大部分孩子會認為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
  • 當知道孩子偷東西,這位父親的做法藏著大智慧
    提起偷,可能讓很多父母為之一驚。我們也經常收到很多父母這方面的困擾:我家孩子偷東西,怎麼辦?發現孩子偷拿我錢包裡的錢,我該怎麼處理?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父母既擔心又害怕。因為我們常常會把孩子的偷竊問題與道德問題劃上等號,並且對孩子未來充滿擔憂:「這孩子現在學會偷東西,長大還得了!」
  • 為什麼孩子總愛偷東西?孩子偷東西背後的秘密,家長都知道嗎?
    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出現「偷拿」的行為,家長們不要著急給孩子定性,實際上是因為孩子「物權意識」過於薄弱,家長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改變孩子的行為。朋友又接著說:「孩子還小,你別嚇著她了,物權意識不夠所以才放口袋了,你慢慢講,別兇孩子」。我這才了解到孩子缺少了這方面的意識,都是我平時的教育上的過失。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多關注孩子,尤其是當孩子出現這類行為時,切忌不要貼上「偷竊」的標籤,以免嚇到孩子。
  • 呆狸育兒知識:培養寶寶物權意識的方法
    可告訴孩子,那是哥哥姐姐的東西,你要先問哥哥姐姐願不願意借給你!」 2、訂立規矩,學會詢問與商量 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 當孩子偷東西,或許是正常的!心理學家:道德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
    但有一次,班主任老師卻委婉地表示,班級裡陸續有小朋友反映自己丟了些鉛筆、橡皮之類的小東西,還告狀說是自己女兒"偷"的。朋友一聽,心裡立刻感到很生氣。畢竟朋友家教甚嚴,家境也不錯,給女兒提供的衣、食、學習用品不說是最高檔,也屬於十分不錯的水平。朋友想:"我家孩子什麼都不缺,怎麼可能拿別人家孩子的東西?一定是有人污衊我女兒。"
  • 孩子為什麼偷東西,不是道德處理問題,背後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1.缺乏「物權意識」 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是因為他的物權意識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孩子分不清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在他們的腦海中,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都是我的,我只是想把它拿回家而已,並沒有別的意思。
  • 孩子經常順手牽羊,其實是缺乏物權意識,家長要注意
    孩子經常順手牽羊,其實是缺乏物權意識,家長要注意7歲的洋洋現在正是2年級。這天晚上媽媽在給孩子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新的筆記本,這與父母平時給孩子買的純顏色筆記本有著不同的外觀,更符合孩子的喜好。讓孩子做出偷東西的錯誤選擇,你知道多少?1. 物權意識模糊的錯誤行為低年齡段的孩子們心中缺乏明確的物權意識,認為自己手裡拿著的就是自己,不知道別人的和自己的。
  • 孩子偷了東西,父母應該怎麼辦?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經常會不詢問別人的意見就擅自拿走某樣東西。這倒未必是真的「偷」,而是他們心裡根本就沒有「你的」、「我的」這樣的概念。三到五歲左右的孩子還沒有建立「邊界」意識。他們仍然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物權的概念,還不清楚哪些物品是屬於自己的,哪些是屬於他人的。
  • 孩子偷東西,家長應該怎麼做?這樣做才不會讓孩子越陷越深
    阿梅的孩子今年上幼兒園,這天,老師打電話跟阿美說孩子偷東西了。這讓阿梅感到非常驚訝,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會做出這種事,但老師給阿梅發來了監控視頻。從視頻中可以清楚看到,孩子的確拿了老師的U盤。阿梅非常生氣,就把孩子叫過來好好地批評了一下,甚至說出孩子以後會成為小偷的話。事後,阿梅帶著孩子把U盤還給了老師,還讓孩子跟老師說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