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除了會注重孩子學習和智力方面的培養,對於孩子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也比較重視,因為道德和三觀是做人的根本。有句老話說:&34;,如果孩子小時候做了一些錯誤的行為,但沒有得到父母的糾正和引導,孩子的道德觀就會漸漸扭曲,長大以後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
哲哲是個4歲的小男孩,一次在幼兒園玩樂高積木時,看到一塊積木上有一個小輪子特別好玩,於是就偷偷把這塊積木裝進了自己的書包,想回家接著玩。老師在收拾積木的時候發現少了一塊,在班上問了半天也沒有找到,這時有個孩子說看到是哲哲把積木裝進了書包,哲哲當時有些害怕,把頭低下不敢看老師。
媽媽來接哲哲放學的時候,老師對哲哲媽說了孩子偷拿玩具的事,哲哲媽蹲下來問兒子為什麼要拿積木,哲哲帶著哭腔說自己很喜歡那個小輪子,所以就想帶回家。哲哲媽沒有生氣,先讓哲哲給老師道了歉,然後對老師說:&34;然後拉著兒子的手回了家。
其實回想起小時候,很多人都有過把別人的東西偷偷拿過來佔為己有的行為,這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正常現象。小一些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手裡拿的東西就屬於自己,而大一些的孩子會覺得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這件事很好玩。
著名的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指出,孩子在3歲之前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4歲到8歲之間才會出現有意識的行為。這就是說,3歲之前的孩子完全沒有&34;的概念,把喜歡的東西佔為己有是一種本能。而4歲之後的孩子如果出現了這種行為,那就可能有自身的原因。
1、沒有物權的意識
物權意識就是指別人的物品不屬於自己,而自己的物品別人也不能拿走的意識。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給孩子灌輸過這種概念,並且有些父母還會拿孩子的玩具和衣服送人,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物權意識的形成。
2、欲望沒有得到滿足
孩子非常想要某種玩具或者其他物品,而家長比較嚴厲,不願意滿足孩子的欲望,孩子雖然不會再繼續要,但是這個欲望被壓抑在內心裡,反而會變得更加強烈。當看到別人擁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忍不住偷偷拿過來,用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渴望。
3、引起關注
有些孩子從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注,會體驗到強烈的被忽視感,並且內心非常孤獨。就會用一些反常的行為來引起關注,比如經常偷父母的錢或者偷別人東西,雖然這樣引來的關注會有不好的結果,但是總好過一點關注都沒有。這樣的孩子心理上已經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
1、保持理智,控制情緒
很多父母遇到孩子&34;東西的時候,都會立馬火冒三丈,覺得孩子是學壞了,所以就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大聲指責甚至棍棒相加,覺得只有嚴厲地懲罰,才能讓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
其實這種過激的反應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反而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創傷。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出現&34;的行為時,應該保持理性,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找到最合適的引導方法。
2、不要隨意給孩子&34;
孩子大多都是出於好玩的心裡才會去拿別人的東西,這跟道德品質並沒有關係,所以父母不要用&34;等字眼來給孩子隨意貼上標籤。
3、讓孩子形成正確的物權意識
父母平時要告訴孩子,你的東西只屬於你自己,如果別人想拿走的話,必須要和你商量,你同意了別人才能拿走。反過來也一樣,想要別人的東西,必須要先得到同意,然後自己才能拿過來。父母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遊戲,在家和孩子反覆練習,讓孩子學會正確地提出請求。
4、有效陪伴、合理滿足
父母要多抽時間來陪伴孩子,只有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愛和關注,孩子的內心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就不容易做出偏激的行為。另外對待孩子的需求時,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就要儘量地滿足孩子。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要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不能滿足,避免讓孩子產生匱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