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當老師叫家長的時候,可能是父母比較「難為情」的時刻,因為老師的責備有時會讓家長和孩子都丟了面子。比如孩子誤拿別人的東西。
念念今年4歲,是一個十足的小暖男,平時比較乖,待人友善而且懂禮貌,街坊鄰居都誇獎念念,而媽媽也臉上有光。
但是前段時間,念念媽接到了幼兒園老師打來的電話,說她家兒子偷東西了,聽到後心裡很納悶,心想自己的孩子怎麼可能偷東西呢?於是趕緊往幼兒園跑。
到了之後,念念媽對老師講:「沒有證據,不應該錯怪孩子吧?」於是老師調出監控,發現念念真的拿了老師的U盤。
念念爸爸一看,火冒三丈,正準備教訓兒子的時候,被念念媽媽阻止了。隨後讓兒子將U盤還給老師,並向老師說對不起。
幼兒園老師嘆了口氣說:「以後不能偷東西了,知道嗎?這樣是不對的。」念念媽一聽,立刻將孩子摟入懷中,並告訴老師:「請您不要輕易把偷字安在我兒子身上。」說罷,扭頭就走。
回到家後,念念媽問兒子:「為什麼要藏起來U盤啊?」孩子說自己太喜歡了,想把它帶到家裡來,可以一直看著它。而高情商的媽媽不僅弄清了原因,還保護了孩子的尊嚴,這種做法值得家長稱讚。
其實,像念念這種「小偷小摸」的行為,在孩子的兒童時期比較普遍,通常來說,在5-8歲這段時間會達到頂峰。這種行為多半是由於沒有物權意識所導致的。
但如果家長不給予正確引導的話,孩子發展下去是很危險的,但是不能打罵,因為這樣非但不會有好的效果,反而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要像念念媽媽一樣,先了解孩子「偷」東西的原因,主要有5種原因。
1)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好
「攀比心態」其實在幼兒園時期就有了,但由於家庭情況的不同,很多孩子看到別人擁有的,就想得到,但因為父母不給買,所以只能選擇「偷」。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反思是不是總是拒絕孩子,其實在一定的經濟範圍內,可以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如果超出範圍,那父母需要把孩子的興趣轉移到經濟允許的事情上來。
2)孩子的道德觀念尚未成熟
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自己想要的,就必須要得到。對於這類孩子,父母要及時和孩子溝通這樣做的後果,給他們灌輸正確的思想觀念。
3)缺愛導致的心理原因
現在的父母忙於生計,所以對孩子的照顧就比較少,大多是老人來帶。而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就會採用「偷」的方式來尋求爸爸媽媽的疼愛。
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要花一點時間來陪伴孩子,畢竟錢是賺不完的,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彌補的。
4)只是為了尋求冒險和刺激
有些孩子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會刻意去體驗一些極具「冒險」的行為,所以選擇「偷」,面對這種情況,父母為孩子提供正確的刺激活動,並在活動中鼓勵孩子的表現,認可他們的能力,讓孩子擁有成就感。
5)有人做了「不良榜樣」
孩子非常擅長模仿,很多時候不是他們刻意而為之,或許只是在模仿他人的行為,雖然家長沒有偷竊行為,但有貪小便宜的心態,這樣孩子就認為,「偷」也是一種貪小便宜的方式。
這種情況下,家長必須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對於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家長最好能在10歲之前予以糾正,否則孩子長大後,就很難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