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段來自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裡面的一段故事。他告訴我們,高情商媽媽是如何對待孩子入園前的哭鬧。約翰.戈特曼是與榮格齊名的心理學大師,是「美國心理治療師眼中具有影響力的10位心理治療大師」之一,是暢銷書《幸福的婚姻》的作者。
孩子:我不想去幼兒園!
媽媽:你不想去?為什麼呢?
孩子:因為我想和你待在家裡。
媽媽:是這樣啊,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幾次,我也想和你待在家裡,一起玩,而不是趕著出門。但是,你知道嗎?我對辦公室的同事們承諾過,會在9點鐘到,我不想違背自己的承諾。
孩子:這不俊美。我就是不想去!
媽媽(撫摸孩子的後背):我很抱歉,寶貝,但是我們不能待在家裡。我猜你一定感到很失望,是不是?
孩子:是的。
媽媽:還有點傷心?
孩子:嗯。
媽媽:我也感到有點傷心。(這時候媽媽撫摸孩子的後背,讓孩子哭了會)我知道我們該怎麼辦了。想想明天,我們不需要上班,不需要去幼兒園,我們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明天你想幹什麼呢?
孩子:吃冰激淋,看動畫片。
媽媽:不錯,那一定很棒。還有別的嗎?
孩子:我想去動物園看長頸鹿。
媽媽:我覺得可以。
孩子:我還想約小朋友一起。
媽媽:可以,不過我得徵求他媽媽的意見。現在,我們出發吧,好嗎?
孩子:好的。
這個媽媽的回應方式,是在研究中被證明最成功的親子關係模式。她接受了孩子的情緒,用我明白你的感受,你一定感到很失望吧,是不是有點傷心,來幫助孩子表達情緒。在媽媽與自己產生共情之後,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得到了理解。
同時,這個媽媽還能很好的把握行為的界限。儘管他理解孩子的情緒,但是不上學這個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還是必須要做。
除此之外,媽媽在孩子入學前還可以做一些準備:
如果方便的話,在孩子沒有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可以帶孩子去幼兒園看看小朋友的生活。我們可以告訴寶寶:以後我們就在這個幼兒園上學哦。這樣,孩子對即將發生的生活就有一個心理預期。
其實孩子害怕上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爸爸媽媽怎麼不見了,他們不會不要我吧?幼兒園之前,我們可以跟孩子玩捉迷藏遊戲。這樣孩子就知道,看不到不代表不見囉。他就不會害怕父母的消失。
孩子稍大點,爸爸媽媽去上班,孩子是不允許的。這時候,我們不能對孩子撒謊,應該指著家裡的鐘說:「寶寶,我們去上班,當鍾指著6的時候我們就回來啦。」千萬不能騙孩子,媽媽去買菜,一會就回來。一時間,好像是擺脫了孩子的糾纏,但是傷了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如果我們如實相告,並準時回家,孩子就能獲得安全感。
我們家寶寶剛入園那會,他一開始哭,後來不哭了,但是總要求媽媽或者奶奶站在園外等,等他做完操才準我們回家。 幼兒園老師不建議我們那麼做,說讓孩子一斷奶就斷奶。但是借鑑國外的做法,孩子剛入園的時候是允許孩子的親人陪伴孩子一段時間的,這個時長約一個月。當他適應了,感到安全了,家長才漸漸地從幼兒園退出。我覺得這個觀點更有道理。如果把孩子送入一個陌生的地方,家人就偷偷溜走了,孩子會有什麼感覺?
開學的時間就要到了,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