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媽媽記錄自己去接女兒放學的視頻火了。
這段視頻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有趣的地方,只是很簡單地記錄了媽媽每天去幼兒園接女兒,女兒每一次都是哭著從幼兒園出來的。
媽媽似乎覺得女兒每天這樣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有不少網友說「這像極了我每天上學的樣子」之類的話。
但是,也有網友指出,孩子每天哭成這樣,作為家長卻什麼都不知道,還以此為樂,真不知是喜是悲。
仔細想想確實很有道理,孩子一般去幼兒園,哭個兩三天是正常的事情,但是若是天天哭,則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當孩子說出「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這樣的話時,家長必須要上心了。
1.分離焦慮,想媽媽了
三歲一般是孩子的入園年齡,但這個年紀也是孩子分離焦慮最嚴重、安全感最缺乏的時候。
孩子從出生後開始,幾乎一直都是待在媽媽的身邊,或者是其他家人的身邊,已經建立起了一種信任感,只要見不到面,孩子的這種信任感就會消失。
孩子去幼兒園一般會待上一天,在這一天裡見不到能夠給予自己安全感的人,孩子會因為害怕或者是想媽媽而選擇哭鬧,或者是做出其他更過激的行為。
2.自卑感
並不是所有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都具備生活自理的能力,有的孩子衣服不會自己穿、飯勺和筷子不會拿。當看到別的孩子可以自己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孩子的心裡會產生自卑感,並且不敢和別的孩子交朋友。
孩子在幼兒園裡沒有朋友,怕被別人嘲笑,孤獨的感覺也就會越來越重,也不會自己調節,所以只會用哭鬧的方式表示自己不願意去幼兒園。
3.心理落差
孩子在家裡受到的是全家人的喜愛,但是幼兒園裡那麼多人,老師沒辦法一一關注到,孩子的心裡難免會產生落差感。
年紀小的孩子都希望受到老師的重視和表揚,這種落差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到重視和肯定,所以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成了家長的一個難題,家長有自己的工作,每天要忙的事情也很多,對於孩子的關心有時候也不到位。
其實,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在孩子入園之前就想好對策了,而不是等孩子出現了這些問題才想著如何解決,
這套《聰明寶寶入園攻略》就是為孩子入園前做準備的攻略書,值得入手。
這套書由資深幼教合力打造,為寶寶入園前後遇到的問題提供解決辦法;可以減少寶寶入園前的抗拒心理,緩解寶寶入園後的分離焦慮,讓寶寶學會如何處理同伴關係,培養獨立性和好習慣。
這套書有3冊:《幼兒園我來啦》、《想媽媽了怎麼辦》、《我長大了呀》,主要圍繞寶寶入園、入園後想媽媽了、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和好習慣等主題展開,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克服入園恐懼。
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去幼兒園?入園前需要準備什麼?幼兒園生活是什麼樣的等問題,提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告訴孩子想媽媽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想媽媽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如何表達對媽媽的想念等等;
教會孩子當老師沒時間照顧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如何表達自己吃飯、睡覺的想法等等,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和好習慣。
生動豐富的卡通形象和故事情節,讓孩子更加感同身受,更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