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偷東西,或許是正常的!心理學家:道德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

2020-12-11 孕媽醬

之前有朋友向我求助這樣的問題:女兒剛入學一年級,學習成績還蠻不錯。但有一次,班主任老師卻委婉地表示,班級裡陸續有小朋友反映自己丟了些鉛筆、橡皮之類的小東西,還告狀說是自己女兒"偷"的。

朋友一聽,心裡立刻感到很生氣。畢竟朋友家教甚嚴,家境也不錯,給女兒提供的衣、食、學習用品不說是最高檔,也屬於十分不錯的水平。朋友想:"我家孩子什麼都不缺,怎麼可能拿別人家孩子的東西?一定是有人污衊我女兒。"可過兩天,朋友為孩子清洗書包的時候卻傻眼了——孩子包裡真的有一些不屬於她的小文具。

看著書包裡零零散散的幾塊橡皮、不算精美的自動鉛筆,朋友心裡的想法百轉千回。她怎麼也想不通,自己的女兒怎麼變成了一個"小偷"?作為媽媽,對女兒的教育究竟是哪裡不到位?孩子"小偷小摸"的行為對於崇尚道德,盡職盡責教育孩子的父母無疑具有打擊性。

聽到這兒,我不禁想為孩子們說句話:對於大多數2到7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腦海中並沒有清晰的"偷盜"概念,"小偷小摸"的行為也不能簡單概括為道德問題。如沈從文所說:"偷"是人們增進羞恥心、智育也發達之後的事情。幼年時期,孩子們的"偷拿"行為屬於可能出現的正常現象,因為孩子有偷盜行為就將孩子定罪為"品行不端"或"道德敗壞",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還會對孩子產生心靈傷害。

01兒童道德觀建立的四階段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道德認知發展"的四階段論,他認為兒童道德觀的建立是從他律轉變為自立,從客觀責任感轉變為主觀責任感的過程。父母要想把握孩子們"偷拿"行為的原因,還要從了解孩子們"道德觀"的建立過程開始。

1.第一階段:2到5歲,"自我中心"階段

這時期孩童對"規則"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認識,他們的行為舉動也不具有完全規則性。當成年人對孩子們的"偷拿"行為進行界定時,要意識到他們此時還沒有"自覺性",或者說"自覺性"較差。並且,他們在同學關係、親子關係、價值判斷方面都會表現出明顯的"自我傾向"。以上文中小姑娘偷拿同學文具為例,或許她心中僅僅是"我想擁有這塊橡皮",便自然而然地拿走了他人的物品,而並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是"偷盜"行為。

2.第二階段:6到8歲,"他律道德"階段

對於6到8歲兒童行為的限制,通常需要一位"權威人士"來為孩子明確行為準則。這個"權威人士"在學校生活中通常為老師,在家庭中則為較有話語權的大家長,孩子們對於這些人存在發自內心的崇拜,也會把他們的話看作行為的規範,和判斷行為正確與否的標準。

3.第三階段:8到10歲,初步自律道德階段

這階段的孩子們已經接受過一段時間"行為準則"的薰陶,他們的行為正初步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規範。同時,孩子們已經不再把他人的話奉作"絕對權威",而是開始意識到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證明他們的思維正向"守恆性"與"可逆性"的共存轉化。皮亞傑認為,只有孩子們的行為由"他人限制下的自律"向"自我意識下的自律"進步,才算擁有了真正的道德。

4.第四階段:10到12歲,自律道德階段

這時期孩子的道德意識也被稱為"公正階段",因為在自我意識不斷完善發展,對世界的認知也不斷強化以後,他們的公正觀念和正義感達到高漲期。受公平公正道德觀念的影響,大多數孩子的行為都會傾向平等,構築起新的道德判斷標準。

由此可知,兩到七歲的孩子即便有"偷拿"行為,家長和老師也不能簡單將孩子定義為"道德有問題"。不合理的道德批判不僅不利於這種錯誤行為的改善,還可能讓孩子受到心理傷害,起到負面效果。當然,這也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略"偷拿"行為,一味放縱也會催動道德滑坡。

02孩子為什麼會有"偷拿"行為?

許多家長可能會感到困惑,根據皮亞傑道德認知發展四階段來看,8歲以下的孩子們"偷拿"應該是普遍行為。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偷拿"行為的只是少數孩子,還有孩子特別頻繁地出現"偷拿"行為?實際上,除了道德認知水平的影響,孩子們是否有"偷拿"行為還存在明顯的個體差別,受家庭教育、榜樣作用、需求等等因素的影響。

1.沒有明確的物權意識

通俗來說,物權就是指人們對物品的支配權利,它包括所有權、使用權等。有明確物權意識的兒童,在接收他人物品時會有更多考慮,面對"喜愛"卻"未擁有"的物品,也會產生相應的自我約束。從而,這些孩子的"偷拿"行為會相對減少。

"物權"的概念不是生來便存在於孩子腦海中,它不僅受兒童年齡的影響,還和家庭教育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增加,孩子的"物權意識"會得到提升;在日常生活裡,家長對孩子的不斷灌輸也能使他們產生"物權意識"。

2.孩子缺少心理關懷

有些朋友經常反映道:"家長為孩子提供非常充裕的物質,對孩子可謂有求必應,但孩子還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偷拿行為,這又是為什麼?"觀察發現,大多數物質生活飽滿卻依然"小偷小摸"的孩子,他們的精神需求往往沒能得到滿足。

對於兒童來說,父母的心理關懷是他們構築安全感的主要來源。當家長僅僅為孩子提供好的衣物、用品,卻不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會感到被忽略。這時,他們也有可能通過"偷拿"等錯誤行為吸引家長的注意力。由於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引發的"偷拿"行為無關年齡,不加以引導還可能會更加嚴重。

03孩子出現"偷拿"行為,家長應該怎麼引導?

1.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意識"

"物權意識"除了在孩子的閱歷中樹立,還可以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輸。我們要注意,對孩子"物權意識"的教育不能局限於價格高昂的消費品,也要體現在低廉的小物件中。在生活大小事上,我們要教育孩子不能輕易接受他人的物品,更不能私自把不屬於自己的物品拿走;或者說即便允許孩子接受物品,也要明確該物品屬于贈送,並非孩子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的。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步讓孩子建立起"不屬於自己的物品不能拿",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減少"偷拿"行為的發生。

2.為孩子樹立榜樣作用

家長在引導孩子減少錯誤行為時,可以巧用寓言中的人物為孩子樹立榜樣,在平等交流的語言環境中幫助孩子意識到錯誤。同時,父母還要以身作則,用自身的行為實踐口中的道理。當孩子"偷拿"他人物品之後,我們要先引導孩子意識到"私自拿走他人物品"的行為是不對的,再帶領孩子勇敢承認錯誤,取得他人的諒解。此外,我們還要注意不要輕易對孩子進行道德批判。幼年兒童因為道德認知不成熟,在家長或老師為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很可能讓孩子自暴自棄,產生進一步的錯誤行為。

3.注重滿足孩子的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且要兼顧"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當孩子對某樣物品表現出強烈興趣時,家長可以考慮購買該物品的可行性,並且告訴孩子"購買"或者"不能購買"的理由,取得孩子的充分理解。除了為他們提供適當的物質,我們也要給孩子充分的心理關懷,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這有利於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減少由於精神不滿足引發的"偷拿"行為。

如盧梭所言,"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孩子在幼年時期出現"偷拿"行為,並不一定代表孩子"德行有虧",它只是意味著孩子需要家長耐心、正確地引導。父母要想培養孩子的道德觀念、增進孩子的美德,讓他們成為"君子"而非小人,就從今天做起吧。

相關焦點

  • 孩子偷東西,可能是正常的!心理學家:道德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
    有些父母甚至把偷上升為道德問題,認為孩子的道德有問題!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對於2-7歲的孩子來說,偷東西也並非道德問題,只是他們道德認知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偷」並非道德問題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 娃偷東西很正常,家長別擔心!心理學家:道德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
    娃偷東西很正常,家長別擔心!心理學家:道德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孩子的成長道路是非常緩慢的,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偷東西就是其中一件,一般家長發現孩子偷東西,覺得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孩子偷東西,確實聽起來很嚴重,但並不代表他們就是壞孩子。
  • 孩子偷東西,可能是正常的!這是道德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
    01、偷東西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不管做什麼事情他們都是以自我為標準,不太會去考慮別人會怎麼想,別人會怎麼看,更不在乎這件事情該不該他們做這個,東西是不是他們的。比如孩子看到一個玩具就覺得這個玩具自己特別的喜歡,這種思想的缺失他們就會動手拿著玩具,他們不會去考慮這個玩具到底是誰的,他們隨便拿存不存在什麼道德的問題,所以說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並非沒有道德,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產生道德的這種觀念。
  • 孩子偷東西,是道德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父母要正確引導
    01、孩子關於道德心理發展,將會經歷這幾個階段3、自我道德形成階段 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有了自我道德的一個形成,所以他們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他們也能夠懂得別人的話並不是全部正確的,也能夠自身去思考究竟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最利於自己的,並且不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因此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會變得尊重他人,成為一個有良好品德的小朋友。
  • 孩子「偷東西」先別打罵,這其實是正常的,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孩子偷東西先別打罵,這其實是正常的,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前兩天和同事聊天,有一個同事說她家的寶寶,自從上了幼兒園以後就經常往家裡面拿東西。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是仍然沒有什麼起色,孩子還是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私自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貼紙什麼的拿回了家。
  • 寶寶偷東西與道德認知發展有關,別草木皆兵,「4C法則」輕鬆解決
    沒過兩天,兒子不知道從哪拿來的玩具,嚴肅的教育過孩子,讓他給人家送回去。現在每天孩子出去玩寶媽都提心弔膽的,擔心又不知道從哪偷來東西,孩子要是養成小偷小摸的習慣,以後不走正道可怎麼辦?其實孩子小時候偷東西,不一定非要上升到道德的層面。因為寶寶的這種行為,很可能是道德發展還沒有完善,無法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才出現的問題。
  • 寶寶偷東西與道德認知發展有關,別草木皆兵,「4C法則」輕鬆解決
    瑞士人讓·皮亞傑,是近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在弗洛伊德奠定的心理學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認知發展理論體系,而且研究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皮亞傑將孩子的道德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前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初步自律道德階段、自律道德階段。
  • 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學壞了,「前道德階段」父母要了解!
    我們把這個行為叫做"偷東西",而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就會屢次伸黑手;當家長對孩子進行耐心的教育的時候,孩子則一臉天真的告訴你,他只是拿東西了,你會發現難以教育下去了。一、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學壞了,"前道德階段"父母要了解!
  • 孩子屢次伸黑手?"前道德階段"娃把偷當成拿,父母的管教很重要
    孩子把偷東西當成拿東西,在他的意識裡並沒有偷這個概念,其實是孩子正處於"前道德階段"。這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其中一個階段。皮亞傑將孩子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4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可逆階段、公正階段。其中自我中心階段又叫前道德階段,一般是在孩子2歲到5歲的時候。
  • 「前道德階段」的孩子,分不清拿和偷屢次伸黑手,父母該如何教
    其實,例子裡的東東分不清「拿和偷」,屢次伸黑手私自拿爸爸媽媽的錢、私自拿小朋友的東西,並不是說東東就是喜歡偷東西的壞孩子,只不過是他還處於「前道德階段」。什麼是「前道德階段」?解釋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一下道德認知的概念:道德認知是指個體對社會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的認識。著名發展心理學家 讓·皮亞傑對兒童道德認知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得到社會普遍的認同。
  • "前道德階段"的孩子,分不清拿和偷屢次伸黑手,父母該如何教
    其實,例子裡的東東分不清&34;,屢次伸黑手私自拿爸爸媽媽的錢、私自拿小朋友的東西,並不是說東東就是喜歡偷東西的壞孩子,只不過是他還處於&34;。解釋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一下道德認知的概念:道德認知是指個體對社會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的認識。著名發展心理學家 讓·皮亞傑對兒童道德認知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得到社會普遍的認同。
  • 你的孩子偷拿東西怎麼辦?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有一個七歲半的小孩在超市裡偷拿了東西,被媽媽發現之後,他是拒不認帳,死不認錯。媽媽沒辦法,情急之下只能報警處理,有粉絲評論提問,我們家也有這現象,是不是也可以交給警察處理?先實名佩服一下,但是咱們就別給警察叔叔添亂了。
  • 你的道德水平處於哪個階段?「漢斯偷藥」告訴你
    故事講到這,想問問你,你覺得,「漢斯應該偷藥嗎?為什麼?」「漢斯偷藥是對的還是錯的?為什麼?」「法官應不應該判他的罪?為什麼?」回答這些問題,你是不是感覺到有些左右為難,難以抉擇,因為漢斯處在道德和法律的兩難困境中,偷藥違法,但不偷救不了命。這個故事就是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設計的「道德兩難故事」中最經典的故事—漢斯偷藥,他用這類故事來研究道德認知發展問題。
  • 【理論知識】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是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用以解釋道德認知發展的理論。
  • 2021教師招聘備考之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
    鑑於此種情況,本文在此對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知識點之一——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進行系統的總結梳理,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 ,October 25, 1927 – January 19, 1987)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 孩子為什麼偷東西,不是道德處理問題,背後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孩子喜歡偷東西會被大人看成「大逆不道」的事,因為家長會把偷東西這一行為上升到道德層面,但事實上, 1.缺乏「物權意識」 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是因為他的物權意識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孩子分不清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在他們的腦海中,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都是我的,我只是想把它拿回家而已,並沒有別的意思。
  • 孩子愛打小報告?這是孩子認知規律發展的結果
    你可能會想:「天哪,我的孩子不會將來成為一個「叛徒」吧!」哈哈哈,其實你大可不必擔心,因為這是孩子心理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理論,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前道德階段、他律階段和自律階段。
  • 科爾伯格道德階段理論
    出題角度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側重識記類考查,二是側重理解類考查,尤其是兒童道德發展各階段特點的理解。(一)道德兩難故事法道德兩難故事是指在一個故事中提出兩個相互衝突而難以抉擇價值問題,讓兒童聽完故事後,回答一系列的問題,以此判斷其道德發展的水平。在科爾伯格採用的「道德兩難故事法」中,最典型的是「」海因茲偷藥」的故事。
  •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知識——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是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用以解釋道德認知發展的理論。
  • 科爾伯格是如何劃分道德發展階段?
    熟悉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同學們一定聽說過美國道德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他認為人們也要經過「道德學習」的階段,做出道德決策的能力才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有所提高。科爾伯格認為人的道德發展存在六個道德發展階段,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會做出不同的決定原因在於他們處於道德發展的不同的認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