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是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用以解釋道德認知發展的理論。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心理學時,受到讓·皮亞傑著作的啟發,對兒童面對倫理困境所作的反應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在寫作的博士論文中,創立了這一理論,概述道德發展的階段。柯爾伯格用道德兩難故事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兒童道德判斷可分為三種水平,每種水平又有兩個階段,總共分做三個水平六個階段。
這個水平的特點是:著眼於行為的具體後果與自身利害關係,這個水平有兩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為凡是能夠避免受到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他們道德判斷是根據是否受到懲罰或服從權力。有人也把這個階段叫做利己主義階段或交易性階段。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評價,首先考慮的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時也包括別人的需要,也初步考慮到人與人的關係,但這種關係常常被看成是交易的關係。凡是對自己有利的就好,否則就不好。好與壞的根據是以自己的利益為準,是比較實用的。這一水平的特點有了滿足社會的願望,比較關心別人的需要。這個水平也有兩個階段。1. 人與人之間的定向階段(好孩子的定向),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正確,主要是看他是否為別人所喜愛,是否對別人有幫助或是受別人的讚揚。2. 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意識到法律與秩序的存在,表現為服從權威,服從社會規範,尊重法律的權威,認為只要遵紀守法就是好的。主要特點是:個體的道德評價會以普遍的道德準則和良心為基本依據,超越法律與權威的標準。1. 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在這個階段,認識到法律、習俗的道德準則僅是一種社會契約。契約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說來,這個階段是不違反大多數人的意願和幸福的,但並不同意用單一的規則來衡量一個人的行為。道德判斷靈活了。在這個階段的人從法律上、道義上比較辯證地看到各種行為的是非善惡。2. 普遍的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在判斷道德行為時,不僅考慮到適合法律的道德準則,同時也考慮到不成文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準則。動機才是這一階段的判斷標準,只要動機好的就是好的,他們認為個人為了堅持崇高的原則可以忍受屈辱甚至可以殉難。這種道德判斷已超越某些規章制度,而考慮更多的是道德本質,而不是具體的道德準則。1. 通過「道德兩難故事法」提出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學者是( )2. (辨析題)根據科爾伯格的觀點,道德發展的階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齡階段的人都能達到同樣的發展水平。
參考答案:
1. C
解析:科爾伯格採用「道德兩難故事法」,最經典的就是「漢斯偷藥」的故事,讓兒童對道德兩難問題做出判斷,提出道德發展階段論。故選擇C。A選項,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任何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起來的,人的需要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層次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和理解需要、 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B選項,皮亞傑通過對一些對偶故事的觀察實驗,揭示了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進程,認為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D選項,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作「羅森塔爾效應」「期望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提出,認為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2. 該說法錯誤。科爾伯格提出了提出了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理論。三水平是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六階段是指每個人水平中又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但是學生品德發展受到外部條件影響以及內部條件如認識失調等影響,就算年齡相同的人也不一定能達到一樣的發展水平。故該說法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