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
教育綜合基礎知識速記刷題班
(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這一知識點在歷年教師招聘考試中曾多次考察,考察形式以客觀題為主,即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形式出現。出題角度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側重識記類考查,二是側重理解類考查,尤其是兒童道德發展各階段特點的理解。
(一)道德兩難故事法
道德兩難故事是指在一個故事中提出兩個相互衝突而難以抉擇價值問題,讓兒童聽完故事後,回答一系列的問題,以此判斷其道德發展的水平。在科爾伯格採用的「道德兩難故事法」中,最典型的是「」海因茲偷藥」的故事。
科爾伯格圍繞這個故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讓被試參加討論,如:海因茲該不該偷藥?為什麼該?為什麼不該?海因茲犯了法,從道義上看,這種行為好不好?為什麼?通過大量的研究,科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二)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理論。三水平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六階段是指每個水平中又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
水平一:前習俗水平(0~9歲)
處於這一水平的兒童,其道德觀念的特點是純外在,對權威的外在服從。這一水平包括2個階段。
水平二:習俗水平(9~15歲)
處於這一水平的兒童,其道德觀念的特點是能注意到社會期望,著眼於社會的期望和要求。這一水平包括2個階段。
水平三:後習俗水平(15歲以後)
處於這一水平的兒童,其道德判斷已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準,主要履行自己選擇的道德準則。這一水平包括2個階段。
易混淆點一: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VS維護權威或秩序的定向階段
【小試牛刀】
1.科爾伯格用( )來研究兒童道德判斷能力,提出兒童道德認知是經過三水平六階段。
A.道德兩難故事法 B.三山實驗 C.雙生子爬梯實驗 D.期望實驗
1.【答案】A。解析:科爾伯格提出道德發展階段論,採用「德兩難故事法」,最經典的就是「漢斯偷藥」的故事,讓兒童對道德兩難問題作出判斷。
2.「好孩子」取向階段屬於科爾伯格的哪一水平?( )
A.前習俗水平 B.習俗水平 C.後習俗水平 D.超習俗水平
2.【答案】B。解析:科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理論。三水平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六階段是指每個水平中又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好孩子」取向和「維護權威取向」屬於習俗水平。
3.屬於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中「前習俗」道德發展階段的( )。
A.服從與懲罰定向階段 B.好孩子階段
C.維護社會秩序、尊重權威階段 D.普遍原則
3.【答案】A。解析:科爾伯格將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每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六個階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層次發展,前習俗水平包括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4.在回答「漢斯偷藥」的兩難問題時,皮皮認為漢斯偷藥是不對的,因為偷東西犯法,要坐牢。這說明皮皮的道德發展處於( )的階段。
A.以服從與懲罰為取向 B.以工具性目的為取向
C.以「好孩子」為取向 D.以維持社會秩序為取向
4.【答案】A。解析:題幹中皮皮認為偷東西不對是因為偷東西是犯法、要坐牢的,說明他服從權威旨在逃避懲罰,因此選擇以服從與懲罰為取向這一階段。D選項為易混淆項,因為看到題幹中描述了「犯法」,很多考生第一反應是認為皮皮是以法制觀念來判斷,屬於維持社會秩序取向階段,而忽略了「要坐牢」這一關鍵詞,忽略了皮皮為了避免懲罰才會遵守法律。
5.張麗在進行道德判斷時,能夠超越某種規章制度,更多地考慮道德的本質,而非具體的原則,問處於科爾伯格道德階段論的哪一個階段?( )
A.社會契約 B.相對功利 C.遵守法規 D.普遍倫理
5.【答案】D。解析:普遍倫理取向階段是以公正、平等、尊嚴判斷是非,道德判斷超越規章制度,更多考慮道德本質,而非具體準則。
6.小菁常在課堂上玩手機,小娜提醒小菁學校規定課堂上不能玩手機,可小菁不聽。因此小娜認為小菁不是好學生。根據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小娜的道德發展屬於( )階段。
A.懲罰和服從 B.相對功利 C.遵守法規 D.道德倫理
6.【答案】C。解析:題幹中識別階段的關鍵在小娜的判斷標準是「學校規定」。維護權威或秩序的定向階段要求要遵守社會規範,認定規則中所定的的是事項是不能改變的。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