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點,常常以例子型單選的形式進行考查,由於這一部分的理論相對抽象難懂,下面我們就這一理論分別從水平、階段、特點以及對兩難問題的回答來進行闡述:
(1)前習俗水平(具有關於是非善惡觀念,但是純外在的,是從行動結果及自身的利害關係來判斷)。
此水平分為兩個階段,階段1:服從和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特點是兒童只根據後果來判斷行為的好壞,為了免遭懲罰而聽從權威人物的命令,尚未具有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準則。對於道德兩難問題的可能回答是"海因茨不能去偷藥,因為如果被抓到的話會坐牢的"或者"海因茨應該偷藥,如果不偷藥,將來會有很大的麻煩,會受到譴責"。階段2:樸素的享樂主義或功利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特點是以個人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來考慮是否遵守規則,滿足自己需要的或者對自己有好處的就會遵守。對於道德兩難問題的回答是"不應該偷藥,如果妻子在自己出獄之前就去世的話,沒有任何好處"或者"應該偷藥,抓到的話,可以把藥還回去,這樣就不會受過過多的懲罰。如果從監獄出來還能和妻子團聚,短期服刑也不算什麼"。
(2)習俗水平(個體著眼於社會及其希望考慮問題,遵從道德準則和社會習俗,維護傳統的社會秩序)。
此水平也分為兩個階段,階段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也叫做人際和諧的道德定向階段,特點是兒童在進行道德評價時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一個"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並以此為標準展開思維和行動。對於道德兩難問題的回答是"應該去偷藥,因為做丈夫的就應該照顧好妻子。若不偷藥,妻子死了,別人會罵他沒良心"或"不應該偷藥,不僅僅藥劑師會認為偷藥者是個罪犯,任何人也會這麼想"。階段2:尊重權威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特點是兒童更加廣泛地注意到維護普遍的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履行個人責任,強調對法律和權威的服從。對於道德兩難問題的回答是"不應該偷藥,因為如果人人都去偷的話,社會就會沒有秩序可言"或者"應該偷藥,因為挽救妻子是丈夫的責任".
(3)後習俗水平(超越現實道德規範的約束,本著自己的良心從事道德判斷,達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此水平也分為兩個階段,階段1: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特點是個體認識到規則是人為的、民主的、契約性質的東西,當法律不符合公眾的利益時,就應該修改。對於道德兩難問題的回答是"應該去偷藥,認為人生命的價值遠大於藥劑師財產的所有權"或者"不能去偷藥,不能因為一個人感到絕望就允許偷盜。動機是好的,但是好的動機不能證明手段是正確的"。階段2:良心或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特點是個體已經認識到了社會規則、法律的局限性。開始基於自己的良心或人類的普遍價值標準判斷道德行為,對於道德兩難的可能回答是"應該去偷藥,因為沒有什麼比人的生命更有價值"。
下面通過兩道真題來進行鞏固練習:
1.【單選題】科爾伯格研究兒童的道德認知所採用的方法是( )。
A.對偶故事法 B.兩難故事法 C.觀察法 D.問卷法
1.【答案】B。解析:科爾伯格用"道德兩難故事法"(即讓兒童對道德價值上相互衝突的兩難情境故事作出判斷),並解釋作出這種判斷的理由,然後確定被試道德認識發展的水平。
2.【單選題】"誰讓藥劑師賣的那麼貴呢,便宜一點就不行嗎",對此回答最有可能處於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的( )水平。
A.前習俗 B.習俗 C.後習俗 D.公正
2.【答案】A。解析:相對功利階段的兒童道德判斷來自對自己需要的而滿足,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是看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處於前習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