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在2、3歲左右的時候,每天都會有特別多的問題問我和他媽媽。
有一次開車出去玩,經過紅綠燈的時候,我要左轉,我就變道到了左邊的車道上,孩子坐在後面還想讓我在這個車道開。我就跟他說:「爸爸要左轉,就要開到左轉車道,而不能在直行車道上呆著了。」
孩子就問:「為什麼直行車道不能左轉?」
我就說:「因為我們在直行車道左轉,警察叔叔看到了就會扣我們分的。」
孩子繼續問:「什麼是扣分?」
我其實說到扣分,我就有點後悔了,因為要跟他解釋一年扣分不能超過12分,不然的話就要去學習理論知識了,通過了才能繼續拿著駕照開車。我就只能硬著頭皮去解釋了。解釋完了我估計他也沒怎麼聽懂。
當孩子再有「為什麼遇到紅燈要停?為什麼限速80」的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就跟他說:「紅燈了如果不停下來,超速的話,警察叔叔就要罰錢了。」孩子估計對罰錢也沒啥太大概念,有的時候我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也會不耐煩,用一句「這是規則,沒有為什麼」來去解釋交通規則。孩子對「規則」這個詞就更蒙了。於是,我就請求孩子媽媽幫助,繼續做一下解釋工作。
為什麼孩子對「規則」這個詞不太理解,是因為「規則」這個詞比較抽象,認知上不是很好理解,不像「警察叔叔」、「大灰狼」等具體的事物容易讓他理解。而孩子要想熟悉社會上的規則(準則),需要時間。科爾伯格認為這個年齡應該是9歲,在9歲的時候,孩子能熟悉社會的方方面面的規則,能了解一個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社會規則。用科爾伯格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達到了「習俗水平」。而在9歲之前,還處在「前習俗水平」。(「前習俗」就是指沒有達到習俗之前)
當孩子繼續追問我一些交通規則的問題時,我就會說違反了規則的話,警察叔叔會把我們的車扣下來不讓我們回家了。孩子這才大概能了解到做錯事情了是有懲罰的。也就是說,孩子對於道德層面的認識最開始是基於懲罰。這也就是科爾伯格所說的「懲罰與服從取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在判斷一個事情的好壞的時候主要是看成人的要求和對懲罰的逃避。
孩子現在5歲多,能識別馬路上限速的標誌和數字,我開的速度超過了限速的數字的時候,他就會在旁邊一直嘮叨:「爸爸、爸爸,超速啦,要扣分了。」(服從與懲罰階段)
記得我小時候,上了飯桌就用手拿著吃東西,我大姨一筷子打在我手上,那感覺是相當酸爽,現在還讓我記憶猶新。從此之後,我上飯桌,就乖乖地拿著筷子了。(服從與懲罰階段)
當我長大有了孩子後,孩子上桌用手拿著吃東西的時候,我沒有打他,他沒有那種「酸爽」的感覺,所以當我告訴他要拿著筷子吃飯的時候,他基本上不怎麼搭理我。有的時候也能理解他。因為現在他使用筷子的熟練度還不好,當他想要吃到一個好吃的排骨的時候,最省事的方法一定是拿在手上去吃肉啃骨頭。他也不會怎麼管爸爸媽媽說的「吃飯要有吃飯的樣子、要養成吃飯的好習慣」的很抽象的說教。孩子其實就處在「相對功利(尋求快樂)階段」。孩子不會覺得拿在手上吃東西有什麼不好,反而覺得很省事,滿足了自己的需要。
孩子有了妹妹後,妹妹要玩他的玩具,他有時也不會給妹妹。但是孩子也比較糾結,因為他也很喜歡妹妹,有時也會因為妹妹更喜歡呆在媽媽旁邊而很沮喪地認為妹妹不喜歡他了。有的時候我會說妹妹小,你要學會分享。但是我這麼說基本沒啥效果。但是我要是說,你是好哥哥,分享玩具給妹妹玩,爸爸給你買冰糖葫蘆。孩子覺得分享了後對自己有好處,就願意和妹妹分享了。(但我也不敢一直用這個強化,擔心孩子在這件事情上變得功利)這其實就是「相對功利(尋求快樂)階段」。
上面就是科爾伯格前習俗水平所包含的兩個階段,分別是:服從與懲罰階段與相對功利(尋求快樂)階段。
服從懲罰階段的孩子更多是依靠成人的要求和會不會有懲罰去判斷一件事情的好壞,所以這個時期家長的價值觀的引導就非常重要;相對功利階段的孩子對世界有了更多認知,可能知道了家長之前說的什麼「大灰狼會把你帶走」或者「警察叔叔會把你帶走」之類的話是嚇唬人的,孩子更多是用對自己有利、滿足自己需要的思想去對事物的好壞進行判斷。
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我們先講這一水平兩階段。剩下的兩個水平四個階段,我們下次再講。
推薦閱讀: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前兩個階段)
上一篇:教育常考人物——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