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的一個心理學常考點,一般會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因為科爾伯格把人的道德發展分為了三個水平,每個水平包含兩個階段,所以一般我們也把他的理論稱之為「三水平六階段」。
科爾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兩難故事法」,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漢斯偷藥」。故事的主要情節是這樣的:歐洲有個婦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本城一個藥劑師發明的鐳才能治好她。病婦的丈夫漢斯找到藥劑師,卻被索價2000元,這個藥價足足高出了藥成本的十倍。漢斯只能到處借錢,可最後只湊夠1000元。漢斯不得已,只好懇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帳,以便能快點救活妻子。但藥劑師一口回絕他,說:"不成!我研製此藥就是為了賺錢。"漢斯因此走投無路,於是乎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在夜黑風高的晚上,撬開藥劑師的店門,為妻子偷來了藥。
故事講完以後,研究者會向被研究的兒童提出問題:這個丈夫應該這樣做嗎?科爾伯格帶著問題,採用縱向法,對72名10~26歲男孩的道德判斷進行長達10年的跟蹤測量,並對所得結果在其他國家進行驗證。最終,柯爾伯格於1969年提出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如下:
這一水平的兒童的道德判斷著眼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和自身的利害關係,包括兩個階段:
(1)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以懲罰與服從為導向,由於害怕懲罰而盲目服從成人或權威。道德判斷的根據是是否受到懲罰,認為凡是免受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所以這個階段的兒童會回答不該去偷藥,因為偷藥會受到懲罰,是不好的。
(2)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好壞的評價首先是看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有時也包括是否符合別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把這種關係看成類似買賣的關係,認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所以這時候兒童會在回答之前會想知道漢斯的妻子對他好不好?如果好,他們就覺得漢斯應該偷藥,因為把妻子救活符合他自己的利益;如果不好,他們就覺得漢斯不應該偷藥,因為不符合他的利益。
這一水平的兒童的特點是:能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範,意識到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輿論的希望和規範的要求,並遵守、執行這些規範。包括以下兩個階段:
(3)尋求認可(或好孩子)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人際關係的和諧為導向,對道德行為的評價標準是看是否被人喜歡,是否對別人有幫助,是否會受到讚揚。為了贏得別人的贊同,當個好孩子,就應當遵守規則。所以這個時期的兒童會想知道其他人是怎麼看的?如果大多數人都支持漢斯偷藥,那麼他們就覺得應該偷藥,因為偷藥符合大家的意見;如果大部分人都反對漢斯偷藥,那麼他們也會覺得不應該偷藥,因為偷藥不符合大家的意見。
(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服從權威為導向,服從社會規範,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守法。所以處在這個階段的兒童會回答不該偷藥,因為偷藥觸犯了法律,是不好的。
該水平的特點是:道德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準,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行為的基本依據。包括以下兩個階段:
(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識到法律、社會道德準則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變的,一般他們不違反法律和道德準則,但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人的行為,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所以這時兒童會覺得既然漢斯偷藥救人會觸犯法律,那麼說明現在的法律考慮的還不夠多,應該進一步修改。
(6)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個體判斷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規則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如正義、公平、平等、個人的尊嚴、良心、良知、生命的價值、自由等為依據。在這個階段的兒童會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沒有什麼是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的,所以他們會認為漢斯無論如何也該去偷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