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年教師招聘教育理論試題中,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一直是考察重點,同時由於其抽象的表述,也是廣大考生難以理解的考點。在此,特將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知識點進行梳理,幫助大家更好地備戰。
採用故事:道德故事兩難法(漢斯偷藥)
科爾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故事兩難法」,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漢斯偷藥」。故事的主要情節為:漢斯的妻子得了重病,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藥能夠救她,而這種藥只有一個藥劑師能夠配置出來,藥價十分昂貴。漢斯想了很多辦法都得不到這種藥,他到處借錢也沒有借到,他哀求藥劑師,藥劑師也無動於衷。如果在得不到這種藥,他的妻子便熬不過當天晚上了,於是漢斯到了晚上去偷藥。故事講完以後,研究者會向被研究的兒童提出問題:漢斯該不該去偷藥?
處在不同的道德發展階段的兒童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他們的理由便是研究者做出判斷的依據。
一、前習俗水平
1.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
這個時候兒童還沒有形成道德觀念,還沒有道德意識,他們判斷的依據就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讚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所以這個階段的兒童會回答不該去偷藥,因為偷藥會受到懲罰,是不好的。
2.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這個階段的兒童判斷行為的好壞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這時候兒童會在回答之前提出自己的的問題:漢斯的妻子對他好不好?如果好,他們就覺得漢斯應該偷藥,因為把妻子救活符合他自己的利益;如果不好,他們就覺得漢斯不應該偷藥,因為不符合他的利益。
二、習俗水平
1.尋求認可定向階段(「好孩子」定向階段)
此時兒童的判斷標準變成了符合大家的意見,求表揚。所以他們的提問變成了「其他人是怎麼看的?如果大多數人都支持漢斯偷藥,那麼他們就覺得應該偷藥,因為偷藥符合大家的意見;如果大部分人反對偷藥,那麼他們也會覺得不應該偷藥,因為偷藥不符合大家的意見。
2.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時兒童有了法制觀念,知法守法,並且認為法律是不可以改變的。所以處在這個階段的兒童會回答不該偷藥,因為偷藥觸犯了法律,是不好的。
三、後習俗水平
1.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兒童認為法律是一種契約,是大家共同商量討論出來的,法律也可以重新修訂的。所以這是兒童會覺得既然漢斯偷藥救人會觸犯法律,那麼說明現在的法律考慮的還不夠多,應該進一步修改。
2.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良心道德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兒童會認為人類的道義高於一切,所以沒有什麼是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的,漢斯無論如何也該去偷藥。
總之,要區分六個階段的不同表現,進而判斷屬於哪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