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物權意識如何培養?家長學會這幾種方法,讓孩子更好成長

2020-10-05 小熊育兒日記

文/小熊育兒日記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如同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張,需要在家長的幫助下,建立起對外界的基本認知。而物權意識的覺醒,則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一課。

合理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能夠更好的規範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意識的物權的概念,成長為更加優秀的人。

王女士最近遇到了一點苦惱,她的女兒雪兒今年三歲了,如同很多小女孩一樣,喜歡漂亮娃娃。王女士家裡條件不錯,也很寵愛女兒,在世界各地為女兒購置了許多娃娃,專門定製了一個收納櫃擺放起來。女兒非常愛惜,每天都要和這些娃娃玩上半天。

前些天王女士的表弟帶著女兒來家中做客。外甥女年紀稍大一些,但也還是個小朋友,看著雪兒收藏的漂亮娃娃非常喜歡,忍不住想要一個。雪兒雖然不舍,但還是送給表姐一個娃娃,這讓王女士非常驚訝,以為女兒學會分享,很是為女兒驕傲。

不料表弟帶著女兒離開後,雪兒就陷入悲傷之中,看著收納櫃中空出的位置默默流淚。王女士問她既然不捨得,為什麼還要送給別人呢?沒想到雪兒驚訝的反問:「可以不分享嗎?」

王女士這才意識到,自己平時忽視了對孩子物權意識的培養,導致孩子缺少對於自我權利的認知。孩子到了兩歲左右,萌發出物權意識,需要家長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學會維護自己的所有權,分清分享和贈送的區別。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對於成長有什麼積極意義?

1.維護自己的權利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我權利的意義。分清楚物品的歸屬,才能讓孩子意識到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不想送給他人的物品可以拒絕,不想分享的時候也可以堅決一些。學會維護權利的孩子,將會提升自我認知,才能在成長中保護自己。

2.尊重他人的物品

物權意識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物品,知曉別人的東西不經允許不能觸碰。學會尊重的孩子,更能在社交中得到認可,也可以與他人共情,理解分享的真正意義。如果一個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物品,暫且不說會引發多少不當行為,單單在人際交往是上就會帶來許多阻礙。

3.加強自主意識

孩子通過物權意識的建立,能夠加強自我意識,更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認知。能夠清晰的明確到自己的需求,學會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擁有自主意識的孩子,才能培養出獨立的人格,具有積極的行為引導,在成長中學到更多東西。

如果家長忽視了物權意識的培養,將會讓孩子出現認知錯亂,分不清楚物品的所有,進而出現一些「偷盜」行為。也可能會讓孩子不懂得保護自己,任由他人侵佔自己的物品。所以家長需要重視孩子物權意識的培養,讓孩子分清物品的歸屬意義。

家長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1.制定規矩,明確規則

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規矩,讓孩子明確知道拿起物品之前需要詢問家長是否可以。尤其是在公眾場合,不能不經允許隨意動用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因為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如果家長不能做好規矩的制定,將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導致孩子出現認知混淆。

2.塑造「主人翁」意識

家長可以塑造孩子「主人翁」的意識,比如在家裡來客人的時候,讓孩子幫忙招待。幫助孩子意識到他也是家庭的主人,讓孩子學會如何用家中的物品招待客人,提高孩子的自主意識。促使孩子直觀的體會到如何正確與人相處,建立孩子的物權概念。

3.角色扮演的小遊戲

家長還可以與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的小遊戲,讓孩子扮作物品丟失的角色,親身感受到失去心愛物品的傷痛,才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物權。也可以通過遊戲讓孩子在玩鬧中明白尊重自己的權利,合理保護自己的權利。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並不僅僅是讓孩子明白保護自己,同樣也要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在親子教育中,家長除了基本概念的灌輸,同樣需要注意一些其他問題,關注孩子的每一步成長。

家長在親子教育中,應該格外注意哪些問題?

1.讓孩子承擔「偷」的後果

如果孩子由於缺少物權意識而「偷盜」了他人物品,家長首先要做的是陪同孩子把物品送回,進行誠懇的致歉。可以讓孩子承擔這個不當行為的後果,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牢記物權意識,避免以後再次發生。

2.遵守承諾,不要欺騙孩子

家長需要在生活中遵守承諾,很多時候,家長都會隨口敷衍孩子,信口答應要給孩子購買喜歡的東西。但是卻並未放在心上,經常轉身就忘,辜負了孩子的信任。這種「欺騙」的行為,將會加深孩子對於物品的欲望,更加迫切的想要獲得,甚至不惜偷拿他人的。

3.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應該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無論是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還是「護食」的表現。都不應該在眾人面前進行訓斥,否則將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毀滅性打擊,讓孩子變得在錯誤行為上愈演愈烈。

而是應該冷靜理智的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針對不同的原因做出不同的處理。

美國作家M·斯科特·派克認為:「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做決定的權利。」

我們在培養孩子物權意識的時候,務必要讓孩子明白應該如何正確維護自己的權利。任何人,包括父母,都不該強迫孩子放棄自己的物品,這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課。

若是孩子缺失了物權意識到相關教育,將會產生認知上的混淆,分不清物品的歸屬,不能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分享。極為容易出現各種負面狀況,給孩子帶來不利影響。

你的孩子懂得維護自己嗎?你是如何培養孩子物權意識的?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從物權意識看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
    這個時期,通過物權意識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一旦擁有了某些物品的所有權,就會形成一種主人翁精神,這有助於培養三種意識:自主意識:激發孩子形成主動管理物品的積極性,家長通過適當引導就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
  •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很重要,你知道嗎?
    培養孩子的&34;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對於小朋友&34;意識的樹立,是家長們極有可能忽略。但對小朋友的成長而言,這又是很重要的。讓孩子能夠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要愛護自己的東西,懂得維護正當的權利,並且尊重他人,這些都是極其重要。
  • 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家長學會這4個方法,對孩子很有幫助
    孩子不懂得與他人合作,成了現在很多家庭的困擾。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呢?在如今這個社會當中,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過於寵愛,往往以孩子為中心,導致了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合作等問題。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34;可見,孩子總是獨來獨往是不可行的,為了更好的立足社會,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然而,合作意識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那麼家長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如何將它轉化為實際行動教給孩子呢?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從小培養孩子「物權意識」,很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並教會孩子謙讓,才能夠讓孩子不再因為搶玩具而和別人大打出手。②孩子「吃著碗裡看著鍋裡」有的孩子因為從小物權意識沒有得到家長的良好教育,所以對於物品的歸屬權沒有明確清晰的界限,這會導致孩子有可能養成「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壞習慣。
  • 科普|如何培養自閉症孩子的金錢意識與觀念?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對金錢的觀念與意識與其讓孩子在成年後,面對金錢仍處於「不知如何支配」的情況,倒不如提前培養孩子的金錢意識,從日常生活的零花錢開始,培養孩子的金錢意識吧!,孩子能更好的保管、利用好金錢。
  • 孩子經常順手牽羊,其實是缺乏物權意識,家長要注意
    孩子經常順手牽羊,其實是缺乏物權意識,家長要注意7歲的洋洋現在正是2年級。這天晚上媽媽在給孩子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新的筆記本,這與父母平時給孩子買的純顏色筆記本有著不同的外觀,更符合孩子的喜好。讓孩子做出偷東西的錯誤選擇,你知道多少?1. 物權意識模糊的錯誤行為低年齡段的孩子們心中缺乏明確的物權意識,認為自己手裡拿著的就是自己,不知道別人的和自己的。
  • 孩子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是自私嗎?培養物權意識比分享更重要
    其實不是,這是孩子在捍衛自己對物品的所有權,即使孩子才2歲,但一旦明確誰是物品的主人,孩子就會捍衛主人的使用權和分配權,而物權意識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物權意識2歲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逐漸進入了「物權敏感期」,會有捍衛自己權利的意識。
  • 重視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面對挑戰和困難,孩子能夠更好成長
    孩子成長型思維,都是家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很多時候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有所作為,但卻苦於不知道方法,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成長型思維,孩子如果能夠從小具備這些,將來長大了就能夠更好地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那麼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呢?一個孩子如果能夠在失敗中吸取教訓,找到讓其成長的方式和經驗,那麼就可以說這個孩子具有成長型思維。
  • 老師說孩子偷東西,寶媽的做法令人欽佩,正確培養娃的物權意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除了會注重孩子學習和智力方面的培養,對於孩子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也比較重視,因為道德和三觀是做人的根本。有句老話說:&34;,如果孩子小時候做了一些錯誤的行為,但沒有得到父母的糾正和引導,孩子的道德觀就會漸漸扭曲,長大以後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
  • 你把孩子養成老實人,就別怪別人欺負他!培養物權意識太重要了
    導讀:你把孩子養成老實人,就別怪別人欺負他!培養物權意識太重要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你把孩子養成老實人,就別怪別人欺負他!培養物權意識太重要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培養孩子正確的物權意識是關鍵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所以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跟父母的培養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有犯錯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我們的父母進行及時的教育與引導,讓孩子知錯就改,從錯誤中學會成長。
  • 吉竹伸介新作,了解孩子的物權意識
    我讓佳佳媽別著急,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在孩子2歲多開始產生自我意識之後,接著就會有物權意識,在這之前孩子樂於分享,不是出自自願,是孩子無意識的,可能是他不玩了,或者這個玩具不感興趣,他順手就「分享」給了別人,父母因此誇了孩子,孩子下次就會覺得這樣很好玩,但是他對這個玩具並沒有「我的」的意識。
  • 孩子玩具總被人奪走,別再教娃搶回來,4個方法讓娃學會自己維權
    「不」的能力和物權意識「爛好人」型的媽媽和「佛系」媽媽的做法都不能很好的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小時候是自己的玩具可以隨意被他人搶,長大之後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工作榮譽、升遷機會被他人搶,沒有物權意識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很多時候不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 孩子喜歡搶對方玩具,物權意識在作怪
    我心想如此明事理的父母,怎會培養出孩子的&34;。家長也很疑惑,為何他們喜歡搶別人東西呢?主要有這3個原因。第一個原因:物權意識模糊。年幼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缺乏清晰的認知,也無法分辨自己行為的對錯。他們的物權意識也較為模糊,不懂得&34;和&34;之間的區別。
  • 孩子玩具總被搶,家長怎麼辦?別總叫孩子讓步,物權意識要重視
    從心理學上看,孩子從兩歲開始,慢慢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開始對物體進行歸屬權劃分。這個玩具是你的還是我的,還是大家共享的?物權感的建立,對孩子相當重要,它是孩子安全感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家長必須有明顯的界限感,合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而非使用家長權威,暴力迫使孩子讓出「使用權」或「物權」。在別人試圖拿走自己玩具等類似事件中,父母是孩子心中最權威有力的裁判。
  • 孩子拒絕分享,真的不是自私!是孩子進入了物權意識敏感期
    學會拒絕分享的孩子,也很棒!孩子到了兩歲,就開始進入了【物權意識敏感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很典型的一些行為便是【他們經常說,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 】【什麼東西都不願給別人分享。】美國有一首有趣的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表達的正是兒童的物權意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
  •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責任心,教育孩子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的好處和方法
    你好,這裡是《「成長力」養成術,讓孩子從普通到優秀》系列課程,不講大道理,只分享為人父母可以實操的乾貨,這節課主題是「責任心」的培養。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是為了他將來可以更好地在社會競爭中立足,長大成人後擁有美滿幸福的生活,而這離不開責任心和擔當意識。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乖?不,也許孩子正在經歷「物權意識」階段
    孩子不分享也許正在經歷「物權意識敏感期」階段不了解孩子發展情況的媽媽們很可能會把孩子的這種「護短」行為歸因於孩子性格小氣、自私,而並沒有意識到這也許正是孩子在經歷某個特殊的行為意識階段。當孩子出現不愛分享、非常守護自己的物品的時候孩子很可能是正在經歷「物權意識敏感期」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發生在2-3歲的孩子身上,主要表現為孩子會特別在意自己的物品和東西,不允許任何人觸碰也不願意分享。
  • 如何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讓孩子學會避開危險?家長速度看過來
    其實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可以教一些安全知識的教育,來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了,無論是對於家裡什麼東西可以碰觸什麼東西不應該碰觸,還是面對外面複雜的環境,以及對於陌生人的防範都是需要家長向孩子灌輸和教育的。而且不僅要教會他們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還要教會他們自我保護的方法。
  • 娃不願分享不是小氣,是物權意識「作怪」,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所謂物權意識,就是培養孩子的&34;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如果家長此時能夠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引導,讓孩子能夠考慮別人,那孩子就有可能會出現分享的行為。那麼家長要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