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總愛搶別人玩具?德培DAP:3個妙招培養孩子物權意識

2020-10-14 京華合木教育

在一家玩具店的暢玩區,一個胖嘟嘟的小男孩和一個瘦小的小男孩爭搶一個汽車玩具。兩個寶寶爭得面紅耳赤,都說「玩具是我的。」兩個孩子的家長在旁邊無奈的告訴他們:「玩具是全部人都可以玩的,不屬於哪個孩子……」然而,兩個孩子聽不進,仍舊堅持玩具是自己的。

很多爸媽應該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心中也有疑惑:

「明明家裡已經有相同的玩具了,為什麼還要搶別人的?」

「玩具已經送給別人了,孩子還是抱著不撒手,吵著要帶回家,整得大人很尷尬。」

「玩具本來就是別的小朋友的,非得要搶,不明白他為啥一直說是自己的。」

········

孩子搶別人玩具的這些「迷惑行為」,家長著實看不懂。生氣、訓斥,效果並不好,無奈至極。

孩子的問題,得從孩子的角度去分析。

孩子愛搶別人玩具,主要是因為:4、5歲的孩子,他們對物權的理解,與成人不一樣。


孩子對「物權」的理解:


1、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帶著孩子去逛商場,他想把自己看上的玩具帶回家,如果父母不給買,就會抱著不撒手,並且哭喊著說:「這個玩具是我的」。

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但在孩子的世界裡,這是合理的。因為他們的世界裡還沒有明確的「你的」,「我的」界限,只是單純的認為,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2、經過「加工」的,就成了「我的」了

一個小女孩正在玩積木,這個時候小男孩加入了,並且動手「創作」了一個小汽車。小男孩臨走的時候還不忘帶上它,於是就發生了爭搶,嘴裡還不停重複著:「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如果你認為這樣的孩子很貪婪,那就誤會了。玩了別人的還要帶走,說明他們不懂得,玩具變了樣子,仍舊還是那個玩具。


3、「我先玩的就是我的」

在公園裡,一個女孩在玩蕩鞦韆,不一會兒又跑去玩沙子。等她回到鞦韆這裡的時候,發現其他的小朋友在上面玩得很開心。女孩不樂意了,不高興的說:「這個鞦韆是我的,你不能玩,趕緊還給我」。

如果你覺得這個女孩太自私,就說明你太不了解孩子了。4、5歲的孩子,思想裡還沒有「公共資源」的概念,很容易形成「我先玩的就是我的」,這種物權意識。


4、不懂得「送給別人」的意義

有一個2歲半的小女孩,送一個布娃娃給玩伴過生日。在生日會進行時,玩伴開始拆玩具,這時讓媽媽尷尬的一幕發生了,小女孩撲上前就爭搶,還說「玩具是我的,讓我拆」。

很多大人可能會想「既然不想送,那就別送唄,這麼小氣。」,其實這時小朋友對這件玩具的理解是「玩具是我和媽媽買的,就是我的」,她還不明白「送」的意義,也不知道送出去了就屬於別人的了。


5、「這是我的,別人不能玩」

很多孩子身上都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壓箱底的玩具,自己平時連碰都不碰。但當其他小朋友想過來玩的時候,孩子反而會與他們爭搶,不讓別人碰。孩子可能還會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玩「。

大人這時會在心裡想:「自私鬼,自己不玩了也不肯給別人玩。」其實這時小朋友對物權的定義是「玩具是我的,我要捍衛我的玩具所有權」,這些小孩還不懂「分享快樂」的意義。



了解完孩子爭搶玩具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給孩子精準的教育。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辦呢?

比起枯燥乏味的講道理,我更喜歡德培DAP理念下的育兒方式。


1、遊戲方式,邊玩邊學「物權」

德培DAP理念主張孩子在遊戲中,以實踐經驗、親身經歷的方式充分發揮自主性學習。

「物權」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孩子理解起來很費勁。倒不如把抽象概念,以遊戲的方式,轉化成具象的表達,讓孩子逐漸理解什麼是「我的」,「你的」,「他的」和「大家的」。

比如,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玩「物權消消樂」的遊戲。

提前準備一些爸爸、媽媽、孩子的私人物品及家庭公共物品,放在盒子裡打亂,然後平均分給玩遊戲的兩個人。規則很簡單,只要連續三個及以上的物品是隸屬於某個人的,就可以把這些東西收到自己的籃子裡。最後誰籃子裡的東西多,誰就贏。

如果覺得用實物不方便的話,也可以列印出物品對應的圖片。


2、深入探究,掌握物權規則

德培DAP非常重視孩子的可持續發展,但對一項事物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基於這一點,德培課程在設計過程中,會更多的將一項活動隨著孩子的不斷探索而深入。

帶著孩子一起玩「物權消消樂」遊戲的過程中,也可以進一步探索。找機會慢慢地給孩子講:「我的」才有自我支配權,「你的」,「他/她的」需要徵求別人同意,「公共的」是誰先到就誰先玩,遵守秩序,不能霸佔。讓孩子掌握物權規則,才能更有效的改掉愛搶別人玩具的毛病。


3、有目的引導,換位同理他人

德培DAP理念,注重孩子的獨一無二性,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基於這些「不同」,給孩子提供有目的的引導,實現因材施教,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很多小孩在爭搶玩具時,看到對方哭了還堅持搶,甚至不惜把對方推倒在地,這是同理心不足的表現。為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可以先陪孩子玩一個「演練遊戲」。有位媽媽是這樣做的:

有一天,妹妹搶了哥哥的變形金剛,還把剛拼好的變形金剛摔碎了。哥哥很不開心,但也沒有兇妹妹。這個時候,這位媽媽給了一個提議:「要不咱們來玩個遊戲吧,你們每個人拿出5個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放到桌子上,誰搶到就是誰的,要求就是不準打人,限時1分鐘」。

遊戲結束,妹妹卻哭了,說道:「媽媽,哥哥搶了很多。」

媽媽問她:「你看,玩具被搶了,是不是很難過?」妹妹點點頭。

「你剛才搶哥哥的變形金剛也是一樣呀,哥哥也很難過。以後不能搶了,想玩哥哥的玩具,你要徵求他的同意。哥哥也一樣哦。」

後來,這位妹妹看到別的小朋友在搶玩具,還會奶聲奶氣的說:「別搶啦,玩具會傷心的!」

沒有打罵,沒有訓斥,用一個小遊戲,不僅讓孩子換位思考,擁有同理心,而且還掌握了物權思想。


孩子們天生是不守規矩的「小動物」,爸媽們的任務,是把他們養成「人」。所以,理解孩子,當好父母。


相關焦點

  • 小孩總愛搶別人玩具?德培DAP:3個妙招培養孩子物權意識
    ········孩子搶別人玩具的這些「迷惑行為」,家長著實看不懂。生氣、訓斥,效果並不好,無奈至極。孩子的問題,得從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孩子愛搶別人玩具,主要是因為:4、5歲的孩子,他們對物權的理解,與成人不一樣。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從小培養孩子「物權意識」,很重要
    不少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都會因為搶其他小朋友或是和被其他小朋友搶玩具而哭鬧不止,甚至是大打出手。有時看著孩子帶傷回家,讓父母都心疼不已。其實,父母不知道的是,解決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就足夠了。
  • 孩子喜歡搶對方玩具,物權意識在作怪
    我心想如此明事理的父母,怎會培養出孩子的&34;。家長也很疑惑,為何他們喜歡搶別人東西呢?主要有這3個原因。第一個原因:物權意識模糊。年幼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缺乏清晰的認知,也無法分辨自己行為的對錯。他們的物權意識也較為模糊,不懂得&34;和&34;之間的區別。
  • 孩子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是自私嗎?培養物權意識比分享更重要
    其實不是,這是孩子在捍衛自己對物品的所有權,即使孩子才2歲,但一旦明確誰是物品的主人,孩子就會捍衛主人的使用權和分配權,而物權意識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物權意識2歲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逐漸進入了「物權敏感期」,會有捍衛自己權利的意識。
  • 物權思維:孩子愛搶玩具,不是「壞」,家長別因為誤會傷了孩子
    「家裡明明有很多玩具,看到別人的,還是要搶」、「大家一起分享玩具多好,偏偏喜歡自己拿著玩具玩,孩子真的太小氣」、「就怕孩子小來搶玩具,養成壞習慣,長大更惹別人討厭」。家長們發一些自家孩子搶玩具的牢騷,屢見不鮮。其實,關於孩子愛搶玩具的問題,有原因可以解釋,並不是因為「壞」。
  • 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先別說孩子,家長要讀懂孩子「心理秘密」
    你家孩子有沒有這種情況:小時候不懂事,看到別人玩什麼玩具自己就想要,儘管自己也有相似的但總覺得別人的東西更好,肢體動作比語言發展得快,搶不過就哭,就打。有時候我們都來不及阻止,事情就已經發生了。怎麼處理孩子之間搶玩具的事情,也是很多父母們共同疑惑苦惱的問題。
  • 如果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走,家長幫孩子「搶回去」很重要
    一歲半到兩歲之後,孩子將逐漸形成自主意識和物權意識。這時候家長給孩子建立起物權意識以及「我的東西」的觀念就很重要了,軟弱或者討好型父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甚至會讓孩子將來不敢捍衛自己的權利,不會保護自己。
  • 孩子玩具總被搶,家長怎麼辦?別總叫孩子讓步,物權意識要重視
    前幾天跟一位鄰居聊天,她擔心的跟我說,她兒子的性格太溫順了,別人搶他的玩具,從來不懂得反抗,只知道哭,作為媽媽,該怎麼處理這種情況呢?其實,作為一個帶孩子的全職爸爸,我也經歷過好幾次這樣的狀況,在探討之前,先分享一下我們家孩子的經歷。
  • 培養孩子正確的物權意識是關鍵
    「笑口常開」:這小男孩也太沒家教了,怎麼能沒經過別人同意就亂吃別人的東西呢?……不可否認的是,這男孩偷喝別人的奶茶的確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是物權意識薄弱的表現。作為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有此類的行為習慣,應引起重視並加以糾正。否則,會容易讓小孩從小養成「手腳不乾淨」的壞習慣,將來難免會因此誤入歧途。
  • 寶寶愛搶玩具,試試這5招管教,能有效改掉孩子壞習慣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孩子們到底為什麼總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呢?是因為「其他小孩的玩具更好玩」嗎?其實,孩子搶東西搶玩具,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建立明確的「物權」意識和概念。下面,是小朋友對「物權」概念的理解:我喜歡這個東西,它就是我的。
  • 孩子玩具被搶,該不該搶回來?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會忽視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所謂的物權意識就是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3歲的時候,已經能夠意識到「願意」與「應該」的區別,4歲的時候,則會出現對自己認識活動和語言的意識。
  • 孩子不分享玩具,就是自私:錯,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從說不開始
    ,強行讓孩子去和別人分享他的玩具,或者是不管孩子的意願如何自己做主把孩子的玩具送人。孩子不願意將自己的喜歡的玩具和別的小朋友分享,說明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了。在這個階段孩子很喜歡說:「我的,這是我的!不給!」現實是,遇到自家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而別家孩子撒潑打滾時,家長大多會面子掛不住,和自己孩子商量把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玩,被孩子拒絕後,會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有時家長還會強行把玩具搶過來給其他小朋友玩。
  • 從物權意識看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
    這個時期,通過物權意識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一旦擁有了某些物品的所有權,就會形成一種主人翁精神,這有助於培養三種意識:自主意識:激發孩子形成主動管理物品的積極性,家長通過適當引導就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
  • 那個內向愛哭的孩子,終於敢把被別人搶走的玩具搶回來了
    孩子玩具被搶,作為家長是應該息事寧人,還是幫孩子「搶」回來呢?當遇到孩子物品被其他孩子搶走時,不同觀念家長,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1、選擇息事寧人的家長這位媽媽有個28個月的兒子,當天她和孩子帶了鍬去玩沙子,來了一個小孩要和她兒子換鍬,她兒子不同意換。
  • 寶貝第一次爭搶玩具?原來是物權意識在發展
    2、了解寶貝物權意識的發展規律寶貝快11月了,孩子的物權意識也在不斷地發展,規律大致如下:0-1歲,我的東西誰都可以拿;1-2歲,我喜歡的就是我的;這個知識解決了魚寶媽媽心裡的1個疑惑。有一個大哥哥在我們這一群家長心裡不受歡迎,因為他每次都是直接過來,拿(搶)著自己喜歡的玩具就走。他能玩別人的玩具,別人不能玩他的玩具。我們覺得他很自私,有些家長甚至會把玩具搶回來。
  • 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是自私嗎?不是的,自我意識形成期需正確引導
    為什麼有的孩子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呢?3歲以前的孩子自我意識還沒有發育完善。一般孩子兩三歲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做事情開始從「我」出發,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可以有針對性的引導孩子理解別人的情緒。家長可以跟孩子說:「你搶小哥哥的玩具,他是不是很傷心?他是不是生氣了?」「如果現在小哥哥來搶你的玩具,你會不會生氣?會不會傷心呀?」當孩子能夠體諒到他搶別人的玩具會讓別人很傷心或者引起別人的憤怒時,他肯定不會毫無顧忌去搶了。
  • 三歲孩子不願「分享」?其實是「物權意識」萌芽,父母要及時引導
    文章原創丨乖媽媽媽,幼兒園小朋友不跟我玩,還搶我的玩具!總有一些孩子不喜歡分享,父母以為是孩子還小,其實是「物權意識」萌芽了。2-3歲是孩子的高發期,父母別忽視不少2-3歲的孩子都會不斷地說「這是我的」,習慣霸佔一切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看起來很「小氣」,其實就是「物權意識」。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乖?不,也許孩子正在經歷「物權意識」階段
    常常能夠聽到有些父母會說自己的孩子真小氣,自己的玩具什麼的從來不捨得分享;帶孩子出去玩其他小朋友想要玩孩子的玩具,孩子一把搶回來護在胸口,結果惹得一旁的孩子哇哇大哭,搞得媽媽覺得很沒面子。孩子不分享也許正在經歷「物權意識敏感期」階段不了解孩子發展情況的媽媽們很可能會把孩子的這種「護短」行為歸因於孩子性格小氣、自私,而並沒有意識到這也許正是孩子在經歷某個特殊的行為意識階段。
  • 你把孩子養成老實人,就別怪別人欺負他!培養物權意識太重要了
    導讀:你把孩子養成老實人,就別怪別人欺負他!培養物權意識太重要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你把孩子養成老實人,就別怪別人欺負他!培養物權意識太重要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搶別人玩具怎麼辦?
    這時候兩個孩子的家長也過來了,搶玩具那個孩子的家長連忙道歉,讓孩子把東西歸還,可她就是不肯,也哭了起來,弄得家長一時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這是因為孩子從一歲多起,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們會覺得我所能見到的都是我的,所以,會經常因為「搶玩具」爆發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