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玩具店的暢玩區,一個胖嘟嘟的小男孩和一個瘦小的小男孩爭搶一個汽車玩具。兩個寶寶爭得面紅耳赤,都說「玩具是我的。」兩個孩子的家長在旁邊無奈的告訴他們:「玩具是全部人都可以玩的,不屬於哪個孩子……」然而,兩個孩子聽不進,仍舊堅持玩具是自己的。
很多爸媽應該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心中也有疑惑:
「明明家裡已經有相同的玩具了,為什麼還要搶別人的?」
「玩具已經送給別人了,孩子還是抱著不撒手,吵著要帶回家,整得大人很尷尬。」
「玩具本來就是別的小朋友的,非得要搶,不明白他為啥一直說是自己的。」
········
孩子搶別人玩具的這些「迷惑行為」,家長著實看不懂。生氣、訓斥,效果並不好,無奈至極。
孩子的問題,得從孩子的角度去分析。
孩子愛搶別人玩具,主要是因為:4、5歲的孩子,他們對物權的理解,與成人不一樣。
孩子對「物權」的理解:
帶著孩子去逛商場,他想把自己看上的玩具帶回家,如果父母不給買,就會抱著不撒手,並且哭喊著說:「這個玩具是我的」。
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但在孩子的世界裡,這是合理的。因為他們的世界裡還沒有明確的「你的」,「我的」界限,只是單純的認為,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一個小女孩正在玩積木,這個時候小男孩加入了,並且動手「創作」了一個小汽車。小男孩臨走的時候還不忘帶上它,於是就發生了爭搶,嘴裡還不停重複著:「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如果你認為這樣的孩子很貪婪,那就誤會了。玩了別人的還要帶走,說明他們不懂得,玩具變了樣子,仍舊還是那個玩具。
在公園裡,一個女孩在玩蕩鞦韆,不一會兒又跑去玩沙子。等她回到鞦韆這裡的時候,發現其他的小朋友在上面玩得很開心。女孩不樂意了,不高興的說:「這個鞦韆是我的,你不能玩,趕緊還給我」。
如果你覺得這個女孩太自私,就說明你太不了解孩子了。4、5歲的孩子,思想裡還沒有「公共資源」的概念,很容易形成「我先玩的就是我的」,這種物權意識。
有一個2歲半的小女孩,送一個布娃娃給玩伴過生日。在生日會進行時,玩伴開始拆玩具,這時讓媽媽尷尬的一幕發生了,小女孩撲上前就爭搶,還說「玩具是我的,讓我拆」。
很多大人可能會想「既然不想送,那就別送唄,這麼小氣。」,其實這時小朋友對這件玩具的理解是「玩具是我和媽媽買的,就是我的」,她還不明白「送」的意義,也不知道送出去了就屬於別人的了。
很多孩子身上都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壓箱底的玩具,自己平時連碰都不碰。但當其他小朋友想過來玩的時候,孩子反而會與他們爭搶,不讓別人碰。孩子可能還會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玩「。
大人這時會在心裡想:「自私鬼,自己不玩了也不肯給別人玩。」其實這時小朋友對物權的定義是「玩具是我的,我要捍衛我的玩具所有權」,這些小孩還不懂「分享快樂」的意義。
了解完孩子爭搶玩具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給孩子精準的教育。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辦呢?
比起枯燥乏味的講道理,我更喜歡德培DAP理念下的育兒方式。
德培DAP理念主張孩子在遊戲中,以實踐經驗、親身經歷的方式充分發揮自主性學習。
「物權」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孩子理解起來很費勁。倒不如把抽象概念,以遊戲的方式,轉化成具象的表達,讓孩子逐漸理解什麼是「我的」,「你的」,「他的」和「大家的」。
比如,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玩「物權消消樂」的遊戲。
提前準備一些爸爸、媽媽、孩子的私人物品及家庭公共物品,放在盒子裡打亂,然後平均分給玩遊戲的兩個人。規則很簡單,只要連續三個及以上的物品是隸屬於某個人的,就可以把這些東西收到自己的籃子裡。最後誰籃子裡的東西多,誰就贏。
如果覺得用實物不方便的話,也可以列印出物品對應的圖片。
德培DAP非常重視孩子的可持續發展,但對一項事物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基於這一點,德培課程在設計過程中,會更多的將一項活動隨著孩子的不斷探索而深入。
帶著孩子一起玩「物權消消樂」遊戲的過程中,也可以進一步探索。找機會慢慢地給孩子講:「我的」才有自我支配權,「你的」,「他/她的」需要徵求別人同意,「公共的」是誰先到就誰先玩,遵守秩序,不能霸佔。讓孩子掌握物權規則,才能更有效的改掉愛搶別人玩具的毛病。
德培DAP理念,注重孩子的獨一無二性,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基於這些「不同」,給孩子提供有目的的引導,實現因材施教,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很多小孩在爭搶玩具時,看到對方哭了還堅持搶,甚至不惜把對方推倒在地,這是同理心不足的表現。為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可以先陪孩子玩一個「演練遊戲」。有位媽媽是這樣做的:
有一天,妹妹搶了哥哥的變形金剛,還把剛拼好的變形金剛摔碎了。哥哥很不開心,但也沒有兇妹妹。這個時候,這位媽媽給了一個提議:「要不咱們來玩個遊戲吧,你們每個人拿出5個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放到桌子上,誰搶到就是誰的,要求就是不準打人,限時1分鐘」。
遊戲結束,妹妹卻哭了,說道:「媽媽,哥哥搶了很多。」
媽媽問她:「你看,玩具被搶了,是不是很難過?」妹妹點點頭。
「你剛才搶哥哥的變形金剛也是一樣呀,哥哥也很難過。以後不能搶了,想玩哥哥的玩具,你要徵求他的同意。哥哥也一樣哦。」
後來,這位妹妹看到別的小朋友在搶玩具,還會奶聲奶氣的說:「別搶啦,玩具會傷心的!」
沒有打罵,沒有訓斥,用一個小遊戲,不僅讓孩子換位思考,擁有同理心,而且還掌握了物權思想。
孩子們天生是不守規矩的「小動物」,爸媽們的任務,是把他們養成「人」。所以,理解孩子,當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