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東西估計是寶寶們最常見的相處模式了,尤其是有二孩的家庭。孖寶今年兩歲半,倆娃一起生活一起長大,從小就喜歡搶彼此的東西。每天上演世界大戰:搶零食搶玩具搶被子,即使是一模一樣的,也要爭奪一番甚至大打出手。大寶比較沒有攻擊性,但是會捍衛自己的玩具,將它緊緊抱在懷中不放手。小寶身體比姐姐壯實,也更有攻擊性,看到喜歡的,就會直接撲上去搶。溝通教育試過,黑臉發火試過,效果都不佳。
那麼,當面對孩子愛搶奪的壞習慣時,我們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是因為「其他小孩的玩具更好玩」嗎?其實,孩子搶東西搶玩具,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建立明確的「物權」意識和概念。下面,是小朋友對「物權」概念的理解:
我喜歡這個東西,它就是我的。在小朋友的意識裡面,是沒有「我」和「你」的界限,他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家孖寶在求抱抱的時候,不是跟我說:「媽媽來抱我呀。」而是說:「媽媽來抱你呀。」在他們的意識裡,壓根還沒分得清「我」跟「你」,也就是說,這時候寶寶還分不清楚自己和他人的物品,他們對物權的定義是:「眼之所及,只要是我喜歡的,就都是我的,其他人一概不許碰」。一旦覺得自己的東西被「侵犯」了,他們就會委屈憤怒,情緒激動。
最初是我發現(玩)的,它就是我的。這種情況多見於公共場所。之前在小區的健民中心,當時有一個小朋友正在玩滑梯。為免發生碰撞,我牽著孖寶在樓梯後面排隊等候,可是小朋友滑到一半,就硬生生地在滑梯中間停了下來,怎麼也不肯往下滑。再後來,索性滑下去之後一個逆行走上去再從中途滑下,反正就是霸佔著滑梯不給我們玩。孩子的媽媽可能覺得小男孩蠻橫無理,過去要求他趕緊下來,他卻一臉不情願:「滑梯是我的,你們都不許玩。」其實,小男孩的行為並不是出於自私,而是因為這時候,他對物權的定義是:「滑梯是我最初發現(玩),其他人不能玩」。
這個東西是由我加工出來的,它就是我的。這個情況常見於搶積木、拼圖或橡皮泥等需要手工組裝的玩具。比如大寶去鄰居莉莉家玩橡皮泥,她用一罐泥團捏了一隻小貓,還搓了好多圓柱形的小泥棒。對于大寶來說,無論是樣子可愛的小貓,還是造型簡單的小圓柱,都是她捏出來的,她就能拿回家。她不知道,這些橡皮泥就算她能捏出千手觀音來,也是屬於莉莉的。這時候,她對物權的定義是:「我把這個東西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所以它是我的。」
玩具送出去了,但我可以隨時要回來,因為它始終都是屬於我的。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以前我們很流行收集一種有香味的小珠子,俗稱「小香珠」。那次表妹來家裡玩,我們玩得興起,我頭腦一熱就把收集到的一包小香珠送她了。沒過一陣子,我就開始後悔,捨不得了,結果在表妹準備回家的時候,我硬是要把小香珠搶回來。當時,奶奶很語重心長地跟我說:「東西送出去了,就是表妹的了,如果你想重新拿回來,得經過表妹的同意。」一開始,我以為奶奶偏心,還哭鬧了好一陣子。後來,我才漸漸意識到」送「的意義,才知道東西送出去了,就是屬於別人的了。在當時的我看來,物權的定義是:「小香珠是爸爸給我買的,就是我的,我可以隨意支配,送出去了也可以再要回來。」
把孩子的和大人的物品分開放,用標籤、個人專屬小角落等方式幫助寶寶更好地理解「物權」等概念。在家裡,我會專門開闢出兩個小角落,把兩個孩子的衣服、洗漱用品、餐具等物品分開放,單獨放在專屬於他們的衣櫃、收納箱子裡,並貼好標籤。這樣,姐弟的東西不會混著放,更不會跟大人的混在一起。他們可以自主使用自己小柜子裡面的東西,是這個角落的小主人。
如果我們想要挪動或者丟棄這裡的東西,會先徵得孩子的同意。同樣,當孩子想要動用我們的物品時,就會先詢問我們的意見。
這樣,他們就能意識到,對於「我自己的」物品,可以有完全的支配權和使用權,但對於「別人的」物品,如果想要使用,是需要經過別人同意的。
引導寶寶理解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概念。上面一條是可以明確區分開來的、專屬於姐弟各自的私人物品。但家裡還有很多像玩具、ipad、兒童馬桶坐墊等姐弟一起使用的東西,這時候,就要跟孩子說明,家裡面的這些東西是要姐弟一起用的,不是單獨屬於哪一個人的。
平時一有機會,我就會抓緊給孩子舉例,比如在圖書館,我會跟孩子說:」你看,圖書館裡面的繪本,是大家都可以看可以借的,這是公共資源。再看看我們家的圖書,只有我們才能看,別人是不能隨意拿走的,因為這是私人物品。
在童裝店,我會指著漂亮的小裙子小襯衫跟寶寶說:「這些衣服所有人都可以買的,如果媽媽付錢了,衣服就屬於我們的了,其他人就不能拿走。但剛剛有個媽媽給小弟弟買了這件襯衫,襯衫就屬於小弟弟的, 咱們就算再喜歡,也不是咱們的了。」對於公共的物品,要按先來後來到的順序排隊,遵守秩序,誰先到誰先玩。
給孩子灌輸「輪流」的概念。既然公共物品是誰先到誰就先玩,不能霸佔,這時我們就可以趁機給孩子灌輸「輪流」的概念。比如姐姐在看一本圖書,弟弟也想看,我們可以設一個鬧鈴告訴姐姐:「等下當鈴聲響的時候,就輪到弟弟看啦。」同時也告訴弟弟:「等下鬧鈴響的時候,你才可以看這本圖書,現在要讓姐姐先看,因為是她比你先拿的。」
幫助孩子建立」交換「的觀念。有些小孩,很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時,會上來直接搶。這時,家長不要馬上否定和打罵孩子,可以引導、幫助他們建立物品交換的意識。
比如上文提到的,大寶在莉莉家玩橡皮泥,當她想把橡皮泥小貓摟在懷裡要拿回家時,我攔住了她,並且說:「寶寶你看,莉莉家有橡皮泥,我們家也有拼圖,我們用拼圖跟她換過來玩一下好嗎?」大寶點頭答應之後,我拿著拼圖走到莉莉面前:「莉莉,大寶想借你的橡皮泥玩一下,我們用拼圖跟你交換,等過一會再換回來好嗎?」莉莉之前來我們家也很喜歡玩這幅拼圖的,所以欣然答應了。大寶拿到了橡皮泥,也很高興,興高採烈玩了一下午,就還給了莉莉。
所以以後每次出門,我都會讓大小寶各自帶上一兩件玩具,用來跟別的小朋友互換。我發現,自從有了第一次交換的經驗之後,大小寶更樂於把自己心愛的玩具跟其他小朋友輪流照顧或玩耍了,也更願意跟別人分享了,從而結交到非常多的好朋友。
如果孩子拒絕分享,父母應理解並尊重,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小孩,確實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尤其是月齡小的孩子,心智還不夠成熟,講道理、溝通不一定能聽得懂。家長不應就此判定孩子的行為太自私。畢竟對於寶寶來說,這些都是他們心愛的「寶物」呀。
此時,我們可以嘗試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來緩解他們對玩具被搶的失落感。比如,小寶把姐姐的玩具搶走,如果上述方法都試過還是談不攏時,我會用各種好吃的、更好玩的玩具來吸引他們,或者直接抱起來走到窗戶旁,讓他們看樓下的汽車、天上的飛機,以此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這樣,孩子就不會再糾結剛剛的玩具了。這個方法可以很好地緩和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
你們家的小孩也會搶東西搶玩具嗎?有什麼妙招,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END.
我是孖寶麻麻,堅持用愛管教,溫柔而堅定。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帳號:奇異果醬。
看完文章,記得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