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時代全面到來,孩子的教育問題成了讓父母們頭疼的事情——除了學習之外,怎樣形成好的習慣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是父母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
「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後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
而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更是說過:
「很多社會的問題都可歸結於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歸結於哪兒呢?歸結於人的早年。」
看來,兒童教育可謂是社會教育的重中之重,那麼,在熊孩子們形成習慣和塑造性格的3-12歲,作為父母親,該如何實行有效的管教呢?
約翰·羅斯蒙德這本《有效管教指南》可以給你不少實用方法。
作者約翰·羅斯蒙德,是美國知名的實戰派育兒問題專家、家庭心理學家。在他30年諮詢生涯和無數次家長面談中,他總結出一整套可複製的、被上萬對父母驗證過的有效管教經驗,即《有效管教指南》。
這本書先客觀分析孩子淘氣背後的原因,讓父母體諒和寬容孩子的淘氣,緊接著就給出了有效管教的7大法則,告訴家長在孩子教育中一定要遵守的有效原則,接下來有了原則還不夠,怎樣有具體管教措施呢?
約翰·羅斯蒙德隨後給父母獻上施展權威的7大法寶,通過7大法寶,解決孩子的壞毛病,作者還通過各種案例展示,充分表明這些法寶對孩子問題解決的有效性,最後,作者給了廣大父母育兒方面的7條建議,讓父母改變以往的思維模式,更好地教育孩子。
首先,我們來看看,約翰·羅斯蒙德在《有效管教指南》一書中,給到大家的有效管教7大法則,個人認為,相對比較實用的有以下5條——
作者認為,成功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是一個做事果斷、目標明確、指令言簡意賅的領導者。因此,家長在傳達指令和對孩子的期望時,用語越簡潔,就越有威嚴,指令也會更清晰。
反之,如果家長喋喋不休的解釋很多,反而降低了權威性,聽起來像勸導。
當孩子的壞毛病開始萌芽時,就要及時扼殺,不要容忍造成更壞的惡果,指令只說一遍,選擇合適的時期嚴懲。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就必須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並且讓他感受到痛苦,為了讓孩子承擔責任,一定要給孩子提一個讓他無法接受的條件,這樣才能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和痛苦的感受,再也不想犯同樣的錯誤。
孩子犯錯後 ,父母不應該去威脅或者警告孩子,再或者心軟給孩子機會或是談條件,而是應該簡潔平靜地指出孩子「犯規」,然後給予懲罰,這樣讓錯誤的結果呈現清晰化。
在孩子管教的過程中,不要把壞毛病的緩解和治癒混為一談。如果你在症狀緩解時就停止治療,那就很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復發,而復發問題通常比原始問題棘手得多,因此一定要徹底治癒壞毛病,才能放鬆警惕。
接下來,作者給出了施展父母權威、讓孩子逐漸改掉壞毛病的7大法寶:
包含規矩卡、口頭警告、規矩表格、課堂問題報告卡、趕出"伊甸園"、"故意壓人"、"醫生"建議等等,我們重點來講講規矩卡和趕出伊甸園。
作者認為這是矯正孩子行為的良好開端。
具體做法是,準備3—5張有顏色的小長方形紙片,和立志要讓孩子改掉的問題清單。
用冰箱磁貼把問題清單貼在冰箱上,用磁性夾子把規矩卡貼在問題清單旁邊。每當孩子出現了清單裡的問題的時候,就把孩子帶到冰箱前,告知他違反了清單中的問題,然後從夾子上取走一張規矩卡,讓孩子靜坐5~15分鐘小板凳,當所有的規矩卡用完的時候,孩子就必須要承擔做壞事的後果。
讓孩子從小就明白正確的行為規範,越早越好。而規矩卡,就是在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行為規範,和做事底線,避免在外界交往中出現出格的行為,害人害己。
當孩子的行為問題非常嚴重或頻繁,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需要動用鐵律,將孩子趕出「伊甸園」了。
所謂「伊甸園」,就是孩子的房間。孩子的房間是舒適自由的,他可以自由自在看漫畫、玩遊戲、看視頻、玩玩具等等,因此作者把孩子的房間稱作「伊甸園」。
那麼,如果把孩子房間裡他喜歡的IPAD、遊戲機、漫畫書、玩具,通通都清理掉,孩子一定難以接受。所以,作者建議,在對孩子犯下極端嚴重問題進行懲罰時,動用趕出「伊甸園」這個法寶很有效。
趕出「伊甸園」,就是清除孩子房間內一切不必要的東西,只留下一張床、衣櫃、書桌、檯燈、學習用品、必須的衣服;
取消孩子的所有課外活動、並且暫緩一切不必要的消費,無限期地取消孩子的所有特權。
只有得到過,才明白失去有多麼痛苦!趕出「伊甸園」,正是通過痛苦法則強迫孩子改掉壞習慣的方法。
為了記憶深刻,作者認為,趕出「伊甸園」最短需要14天,在目標問題行為改正後,才能恢復孩子房間的一切。
李玫瑾教授說: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心理撫養。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能決定真正的命運。」
我是 《有效管教指南》這本書,對於想要給孩子良好習慣教育、但是又苦於缺少方法和技巧的父母來說,是一本很好的指南!
只要父母結合自己孩子的情況,靈活去運用這些方法,相信一定能有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