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歲家長必看:如何有效管教你的孩子

2020-11-02 素說漫談書影

隨著二胎時代全面到來,孩子的教育問題成了讓父母們頭疼的事情——除了學習之外,怎樣形成好的習慣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是父母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

「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後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

而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更是說過:

「很多社會的問題都可歸結於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歸結於哪兒呢?歸結於人的早年。」

看來,兒童教育可謂是社會教育的重中之重,那麼,在熊孩子們形成習慣和塑造性格的3-12歲,作為父母親,該如何實行有效的管教呢?

約翰·羅斯蒙德這本《有效管教指南》可以給你不少實用方法。

作者約翰·羅斯蒙德,是美國知名的實戰派育兒問題專家、家庭心理學家。在他30年諮詢生涯和無數次家長面談中,他總結出一整套可複製的、被上萬對父母驗證過的有效管教經驗,即《有效管教指南》。

這本書先客觀分析孩子淘氣背後的原因,讓父母體諒和寬容孩子的淘氣,緊接著就給出了有效管教的7大法則,告訴家長在孩子教育中一定要遵守的有效原則,接下來有了原則還不夠,怎樣有具體管教措施呢?

約翰·羅斯蒙德隨後給父母獻上施展權威的7大法寶,通過7大法寶,解決孩子的壞毛病,作者還通過各種案例展示,充分表明這些法寶對孩子問題解決的有效性,最後,作者給了廣大父母育兒方面的7條建議,讓父母改變以往的思維模式,更好地教育孩子。

首先,我們來看看,約翰·羅斯蒙德在《有效管教指南》一書中,給到大家的有效管教7大法則,個人認為,相對比較實用的有以下5條——

1、簡潔溫柔法則 :

作者認為,成功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是一個做事果斷、目標明確、指令言簡意賅的領導者。因此,家長在傳達指令和對孩子的期望時,用語越簡潔,就越有威嚴,指令也會更清晰。

反之,如果家長喋喋不休的解釋很多,反而降低了權威性,聽起來像勸導。

2、壞毛病扼殺法則 :

當孩子的壞毛病開始萌芽時,就要及時扼殺,不要容忍造成更壞的惡果,指令只說一遍,選擇合適的時期嚴懲。

3、痛苦法則和教父法則 :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就必須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並且讓他感受到痛苦,為了讓孩子承擔責任,一定要給孩子提一個讓他無法接受的條件,這樣才能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和痛苦的感受,再也不想犯同樣的錯誤。

4、裁判法則 :

孩子犯錯後 ,父母不應該去威脅或者警告孩子,再或者心軟給孩子機會或是談條件,而是應該簡潔平靜地指出孩子「犯規」,然後給予懲罰,這樣讓錯誤的結果呈現清晰化。

5、盤尼西林法則:

在孩子管教的過程中,不要把壞毛病的緩解和治癒混為一談。如果你在症狀緩解時就停止治療,那就很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復發,而復發問題通常比原始問題棘手得多,因此一定要徹底治癒壞毛病,才能放鬆警惕。

接下來,作者給出了施展父母權威、讓孩子逐漸改掉壞毛病的7大法寶:

包含規矩卡、口頭警告、規矩表格、課堂問題報告卡、趕出"伊甸園"、"故意壓人"、"醫生"建議等等,我們重點來講講規矩卡和趕出伊甸園。

規矩卡(適用於3—13歲的孩子)

作者認為這是矯正孩子行為的良好開端。

具體做法是,準備3—5張有顏色的小長方形紙片,和立志要讓孩子改掉的問題清單。

用冰箱磁貼把問題清單貼在冰箱上,用磁性夾子把規矩卡貼在問題清單旁邊。每當孩子出現了清單裡的問題的時候,就把孩子帶到冰箱前,告知他違反了清單中的問題,然後從夾子上取走一張規矩卡,讓孩子靜坐5~15分鐘小板凳,當所有的規矩卡用完的時候,孩子就必須要承擔做壞事的後果。

讓孩子從小就明白正確的行為規範,越早越好。而規矩卡,就是在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行為規範,和做事底線,避免在外界交往中出現出格的行為,害人害己。

趕出「伊甸園」:

當孩子的行為問題非常嚴重或頻繁,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需要動用鐵律,將孩子趕出「伊甸園」了。

所謂「伊甸園」,就是孩子的房間。孩子的房間是舒適自由的,他可以自由自在看漫畫、玩遊戲、看視頻、玩玩具等等,因此作者把孩子的房間稱作「伊甸園」

那麼,如果把孩子房間裡他喜歡的IPAD、遊戲機、漫畫書、玩具,通通都清理掉,孩子一定難以接受。所以,作者建議,在對孩子犯下極端嚴重問題進行懲罰時,動用趕出「伊甸園」這個法寶很有效。

趕出「伊甸園」,就是清除孩子房間內一切不必要的東西,只留下一張床、衣櫃、書桌、檯燈、學習用品、必須的衣服;

取消孩子的所有課外活動、並且暫緩一切不必要的消費,無限期地取消孩子的所有特權。

只有得到過,才明白失去有多麼痛苦!趕出「伊甸園」,正是通過痛苦法則強迫孩子改掉壞習慣的方法。

為了記憶深刻,作者認為,趕出「伊甸園」最短需要14天,在目標問題行為改正後,才能恢復孩子房間的一切。

李玫瑾教授說: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心理撫養。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能決定真正的命運。」

我是 《有效管教指南》這本書,對於想要給孩子良好習慣教育、但是又苦於缺少方法和技巧的父母來說,是一本很好的指南!

只要父母結合自己孩子的情況,靈活去運用這些方法,相信一定能有好的結果。

相關焦點

  • 《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
    通過學習正面管教,你將學會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訴求,比如,你會發現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其實是無辜的,是你錯怪了孩子; 通過學習正面管教,你將獲得許多實用的小技巧、小工具,比如,應對孩子發脾氣時的工具——憤怒選擇輪; 通過學習正面管教,你將能更有效地與孩子溝通,比如,同樣是「你做了些什麼
  • 陪孩子走過3~6歲——如何正面管教你的3~6歲孩子(1)
    3~6歲的孩子,可愛迷人、精力充沛;3~6歲的孩子,經常被貼上各種「不良行為」的標籤。3~6歲這幾年,是孩子們最美妙、最興奮的幾年,同時,也是大人們最驚喜、最頭痛的幾年。作為父母,只有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 精讀爆款書籍《正面管教》教你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
    本 周 解 讀 書 籍 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通過閱讀這篇文章,你將學習到以下乾貨:-懲罰和嬌縱為什麼對孩子都不好,並且不管用?-怎樣用既不懲罰又不嬌縱的正面管教方法培養孩子受益終生的良好品質?-如何用正面管教方法自動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如何贏得孩子與父母和老師的合作?-如何消解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
  • 陪孩子走過3~6歲——如何正面管教你的3~6歲孩子(2)
    即所有的養育都應該建立在孩子與父母,或是其他看護人,雙方感覺都很好的時候,也就是說,這時,你的管教才是真正有效而持久的。同樣,這也是正面管教3~6歲孩子的要義所在。放手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放手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記住,你所做的這一切並非出於無奈的妥協,也不是默默期待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能變得「守規矩」。而是在踐行「鼓勵、讚賞」的神奇魔力。當然,你更需要學會引導你的孩子如何運用自己的力量和思考去解決問題、習得並練習社會技能。
  • 正面管教的3個誤區,家長必看
    有一些家長會用打擊式教育的方式,來激勵孩子。但很多時候,這樣的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適得其反。和打擊式教育相對的「正面管教」,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了解。但剛開始接觸正面管教的家長,難免遇到問題。下面的3個誤區是新手家長經常犯的,快來看看,你有沒有踩過雷吧。 畢淑敏在《請為你的誇獎道歉》裡,寫過一個故事:朋友去北歐一個教授家做客,在他家看見了他美麗的小女兒。小女孩5歲左右,一頭耀眼的金髮,眼珠是湛藍的顏色。朋友把禮物給小女孩,她很有禮貌地笑著說謝謝。
  • 如何長期有效的管教孩子 10分鐘解讀《正面管教》
    所幸,總有一些家長、教師、專家學者們願意分享自己的育兒心得、教學經驗以及最新的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他們告訴我們,孩子的成長規律是有跡可循,有法可依的。、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特別值得推薦。了解了孩子的錯誤目的,將有助於你採取最有效的行動,幫助孩子達到他們真正的目的: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02和善與堅定是正面管教的基石作為父母、長輩,我們太習慣於用懲罰、說教以及其他形式的責難、羞辱和痛苦來促使孩子做得更好了。
  • 調皮的孩子這樣管教,成為好學生!家長:錯怪孩子了
    文/小六教育論有些孩子在管理的過程當中非常的不配合老師,經常和老師頂嘴,就算老師叫家長他也滿不在乎,這下可讓老師和家長發了愁,也不禁疑問,調皮的孩子應該如何管教?其實,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管教辦法。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調皮的孩子為什麼不聽你的話,老師和家長應該怎麼管教才能使他們成為好學生。首先,我們要知道他們為什麼調皮。有些家長平時工作太忙,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希望得到家長的注意,於是故意調皮搗蛋,不配合老師。還有些學生是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自己這樣是對的,不一定非要聽老師的話,所以不配合老師,堅持自我。
  • 0-14歲家長必看,你為什麼更容易採取「暴力」手段管教孩子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對孩子進行過「暴力」,要麼是吼,要麼是打。打罵孩子似乎是所有家長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家長心裡犯嘀咕,「小時候很聽話的一孩子啊,怎麼現在就專門跟我對著幹呢」?還有的家長會說「不聽話,還是打的輕」,其實孩子不聽話還真可能是挨打造成的,我有一篇文章《為什麼你的孩子越打越不聽話?》就專門分析了孩子挨打的時候,都埋下了哪些「惡果」的種子。
  • 陪孩子走過3~6歲——如何正面管教你的3~6歲孩子(3)
    02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每個孩子生來都有自己的需求,在開始正面管教之前,我們需要就孩子的這些需求有一個清楚的了解。當你明白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之後,才能愛孩子如他所是,給孩子如他所願。在3~6歲這幾年,你的孩子會從一個幾乎什麼也不會做的小小人兒,逐漸長成一個能做很多事的小大人兒。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父母,你的職責之一就是學會放手。
  • 貓媽正面管教沙龍家長課堂02班
    第一天1.怎樣看待養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煩心事。2.了解和善而堅定地對待孩子的重要性。3.有效的聆聽孩子的方法。4.如何用啟發式問題和孩子交流。 第二天1.從負面感受中走出來的方法。2.幫助孩子找到可接受的表達憤怒情緒的方法。
  • 家有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這樣管教更有效
    而父母本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生永久的老師,缺乏父母管教的孩子會變壞,父母使用錯誤的方式去管教,孩子會變得更壞。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對於孩子人格的塑造有著直接的聯繫,「好媽媽」遠勝於「好老師」。
  • 導師貝媽第47屆2021年3月正面管教家長講師認證班(哈爾濱)
    你知道嗎?多少家長在憑藉著本能養育著孩子?多少家長如果願意往前一步推開一扇門,將會有多少孩子回歸家庭?你知道嗎?如果這個世界上有2種職業可以改變世界, 那麼就是父母和老師,而正面管教講師可以將這兩個職業合二為一。你能想像嗎?
  • 【幼兒園家長】如何用愛管教孩子
    最愛孩子的是父母,最應該管教孩子的也是父母,但有的家長卻說自己既不會愛也不會管,因為愛多了孩子不聽話,管多了反而孩子感受不到愛。那麼這些困惑的家長是如何管教孩子的呢?你不準!你必須!強勢的家長習慣對孩子下命令,對孩子說話的語氣簡單粗暴,這是溝通方式出了問題。很多父母對於如何教育孩子,未來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並沒有明確的目標。看到別的孩子吃什麼牌子的奶粉,就給自己的孩子買相同的牌子;看到別的孩子去什麼輔導班,就讓自己的孩子報什麼輔導班。別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家長覺得自己盡了力,也算對得起孩子。
  • 建議家有3-12歲孩子的家長都讀讀這本實用百科全書
    今天給各位家長隆重推出一本非常實用的百科全書—著名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的親子教育力作《孩子來自天堂:正面養育的5個原則和技巧》。推薦理由:《孩子來自天堂:正面養育的5個原則和技巧》是著名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的親子教育力作,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全球暢銷200萬冊,被譯為50多種文字,獲得了非常多的父母的親睞。該書17萬字,8小時左右的閱讀量,如果你的孩子正處在3-12歲,而你又是希望孩子更有同理心,希望孩子有良好決策能力的父母,那麼,你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
  • 家長如何管教青春期的孩子,還不會讓孩子嫌煩?
    家長如何管教青春期的孩子,還不會讓孩子嫌煩?家長如何管教青春期的孩子,還不會讓孩子嫌煩?02 孩子犯錯時,3招教你如何管教那麼,當孩子真的犯錯時,除了大吼大叫,應該如何管教?能不能打動孩子?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話能打動孩子再和他交流,不打無準備之仗。有的話,連你自己都不能接受,孩子怎麼可能接受呢?能說到孩子的心坎裡去,才是最有效的,這在心理學中叫作「共情」。
  • 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做好這4點,你的管教才能行之有效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常常收到來自家長們的求助。其中有一類求助特別多,也比較典型,那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9~16歲)越來越叛逆,父母該如何管教?無論是習慣、性格還是為人處事,青春期孩子的表現常常會超出父母們的承受能力,父母們對此頭疼不已。
  • 【博佳家長課堂】打孩子是一種有效的管教方式嗎?什麼時候絕不能打!家長鬚知
    這一數據甚至比中國還高,中國只有50-60%的家長說他們在調查前一個月體罰過孩子。「終止體罰兒童全球行動」調查了6大洲(北美、南美、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17個國家,只有3個國家家長表示不會打孩子,它們是紐西蘭、瑞典和阿根廷。瑞典和阿根廷分別於1979年和2016年立法禁止體罰兒童。看來,用「打」來管教孩子,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一種糾正孩子行為的方式。
  • 鼓勵你成為一名正面管教家長講師 |導師貝媽2019年7月銀川認證班
    學習怎樣帶導和幫助父母們共同體驗孩子挑戰性行為的問題所在和有效的解決方法。學習如何在家庭建立互相合作,彼此尊重的和諧氣氛。認知孩子在家庭裡不當行為的原因和解決方案。學習如何在家庭會議上有效培養孩子良好品格和社會生存能力的方法。
  • 來自一位老師的求助:如何管教6、7歲的孩子,家長一定要看
    文/婷媽逛論壇,看到一個求助貼,內容如下:發貼的看起來應該是一位女老師,她覺得現在管教孩子太心累了。調皮的孩子太多,和他們好好說話他們不聽,非得要去兇他們有會有所收斂。這種孩子會不斷試探你的底線,只要你稍微放鬆一點,他就開始違反紀律,上課嘰嘰喳喳、交頭接耳,上課隨便下位置,走來走去。
  • 今晚直播 | 如何讓孩子愛上數學?K~12孩子家長必看
    說起孩子的數學成績,很多家長都頭疼不已,從低年級過渡到高年級,孩子數學成績變差屢見不鮮。究其原因都出在了興趣上,40%以上的孩子會隨著年級的增長越來越牴觸數學。為何越來越多的孩子討厭害怕數學?如何帶孩子走進數學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