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壞孩子 共情和親社會域:更好的自我

2020-12-27 彥綾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多數家長可以接受孩子的社會、情緒或學習方面的困難,而一旦涉及品格問題時,他們會有更深層的本能反應。」——《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是的,我們可以接受孩子學習差,厭學,貪玩,但是,如果孩子有品格上的問題,比如偷竊、撒謊、吸毒、犯罪等問題,我們就會認為這個孩子的品格有問題,甚至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比起其他域,親社會域天然地對於孩子來說有著更大的壓力,因為它涉及一個孩子和別的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的衝突。現今一些人仍然持有的傳統觀點認為,孩子永遠不會自發地從自私自利轉變為對別人感同身受、為別人著想,除非他們被要求這樣做。」——《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自身成長的原因,更多的時候他們不會對人有更多的共情表現。他們幾乎不會體諒父母為他操勞的一切,很少與家人分享情感方面的感受;如果不是家長的強烈要求,就算是已經病得躺在床上不起來,他也只會在餓了的時候問一句:「你怎麼了?」或者才會幫忙倒水找藥;他們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自己的感受上,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上是孤單無助的……所以,人們常常把這個時期的孩子稱為白眼狼,忽視孩子的感受,甚至放棄對孩子的關心和引導,讓他成長為一個真正對人漠不關心的人。

「親社會的發展首先在於孩子對共情的親身體驗。即使在行為不端的時候,被愛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所以它被列為自我調節的總原則。」——《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沒有人喜歡「白眼狼」這個稱呼,即使這個人是一個孩子。對於父母來說,這個時間我們可能更需要默默地承受住孩子對我們的冷漠,也要承受他們在這個時期的自私與無情。就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只要帶著關心與愛護走過這個時期,孩子就會從彆扭的狀態慢慢恢復正常。

這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在這段時期裡,作為父母,我們會傷心,會落淚,會委屈,會憤恨,但無論我們有多大的難受,都必須承受住,因為給我們這些痛苦的人是我們的孩子,親生的孩子。

作為成年人,我們的痛苦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進行轉換,同樣,在這樣的自我調節過程中,孩子雖然就像沒看見一樣,但其實他在時時刻刻地關注著我們的一切行為。

青春期孩子的冷漠也許是因為過去我們對他的關愛少了一些,也許是他遇到了某些困難而我們無法接受與理解,所以他就把所有的感情都收了回去,用冷漠的外表來掩飾自己脆弱的內心。其實,他們在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無條件的接納與關愛。

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我們必須先付出自己的關心與愛護,理解與接納,才能讓像冰山一樣的孩子重新接納我們。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孩子沒有與我們產生共情是一個品格的缺失,因為真正的共情是雙向的。因此,孩子在對我們表現出冷漠的時候,那麼首先我們就必須反省一下,最近是不是因為他的某些行為沒有得到我們的認可,或者我們總是以為了生活的名義而忽略了對他們的關愛和陪伴,再或者孩子是不是最近身體不適而又不願意對我們說起……

「如果父母或其他人由於孩子缺乏共情而時常懲罰孩子,在他們本來需要安慰的時候卻大喊大叫,在孩子需要我們理解的時候讓事態升級,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不但不會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反而會讓孩子具有反社會行為傾向。」——《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這就是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學壞的主要原因,試想一下,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回到家裡,因為我們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安慰與關愛,我們會不會生氣,會不會因此而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有些時候,成年人因為缺乏共情都會失去理智,更別說處於青春期還無法或者說不會自我調節的孩子。

我們在與別人相處時,一個微笑,一個溫暖而有力的握手,一個輕輕的擁抱,都會向對方傳達友好的意圖,希望我們的善意能讓對方感受到,並且希望對方和自己有同樣的感覺,產生一種共情的安全感。

成年人之間的友好相處方式,完全可以代入家庭中與孩子相處,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的就是這樣平等的成人式的相處方式。當我們給了孩子安全感,那麼他們就會卸下一身的刺,重新回到溫暖的家庭氛圍中來。

「我們需要在與別人相處時感到安全,這種需求如此之大,它甚至支配著我們對自己孩子的態度。」——《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其實孩子也會想要幫助別人,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怎麼去做。更大的原因在於,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嘗試向我們伸出幫助的小手,比如幫忙洗個碗,嘗試炒個菜,或者做其他家務。那個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嫌棄他們的笨拙,寧願自己很快地打掃好,也不願意孩子在幫忙時會不小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破壞。

「孩子也的確需要有共情能力。這不僅僅是指,孩子需要別人意識到他的苦惱並且給予積極反應,同樣重要的是他也需要去幫助別人。但有時需要別人共情的需求變得非常強烈,會壓倒、甚至阻礙去幫助別人的本能。」——《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如果從小就讓孩子與我們一起做家務,並且認可及感謝他在勞動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辛苦,那麼孩子就很容易成為一個願意幫助別人的人。就算他在青春期有過一段時間的彆扭,也很快能在父母的理解與關愛中走出。

「一個純粹的共情回應,沒有那麼多的話,並且通常不需要語言。相反,環繞肩膀的手臂、一個溫柔的輕拍或背部的撫摸,伴隨舒緩的節奏,就是簡單有效的安慰。」——《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這樣的方式,在孩子焦慮與煩躁的時候特別有用,孩子通常拒絕我們的長篇道理,但很少會拒絕我們給予的溫柔輕拍和背部的撫摸。當然,他們還會這樣做:接受了我們無言的肢體安慰,還是會把我們趕出他們的房間,讓他一個人靜靜地呆著,可是只要他接受了這樣的行為,就意味著他焦慮和煩躁的時候會越來越少,因為他明白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無條件地接納他的行為與語言。

沒有一個人是真正冷漠的,他需要的不過是理解與關愛,只要他擁有了,怎麼可能會永遠冷漠下去呢?除非這些理解與關愛是假的,為了獲取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的。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怎麼會有利益的算計呢?又不是寫小說。

2020.9.11

相關焦點

  • 我不是壞孩子 共情和親社會域:更好的自我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是的,我們可以接受孩子學習差,厭學,貪玩,但是,如果孩子有品格上的問題,比如偷竊、撒謊、吸毒、犯罪等問題,我們就會認為這個孩子的品格有問題,甚至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比起其他域,親社會域天然地對於孩子來說有著更大的壓力,因為它涉及一個孩子和別的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的衝突。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的五大領域模型
    不要說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都不能完全接納我們,更何況長大之後,要想無條件地被年邁的父母接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許,我也做不到完全無條件接納我的孩子,但是,我可以去努力嘗試,去努力向這個目標靠近。為人母,是終身制的,有一個孩子來幫助我覺醒,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既然如此,就該好好努力去學習,努力去做好自己。
  • 我不是壞孩子  社會域:觀察社會性發展的新透鏡
    「每個父母都會擔憂他們的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社會技能:知道別人的感受和想法、交朋友、知道什麼時候找父母或教師請教。」——《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其實,我也挺擔心孩子的社會技能,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著獨特的交友方法和思想,與成年人比起來,他們更注重自己的朋友是否與自己興趣相同,是不是有共同的交流語言。他們的友誼很純淨,幾乎沒有太多的雜質,沒有太多的利益計較。
  • 我不是壞孩子:情緒域  閣樓的怪物
    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尤其是當他們受困於可怕的主觀體驗時。」——《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現在我能接住他情緒激動了,就會等他平靜這後,問問他當時為什麼發脾氣,再問他那個時候的感覺是什麼。 比如,我每天早上在他靠大沙發上休息時開著檯燈學習,在前段時間,檯燈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帶著眼罩學習。
  • 我不是壞孩子:生物域:吃、玩、睡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一般來說只要在孩子表現了一些「不良行為」之後,只要我們能耐心地平靜地不加判斷地去詢問孩子,他一般還是會給出答案的。往往那些答案很讓人意外,因為我們會想不到自己無意間的舉動會給孩子造成一些錯覺。
  • 「共情」不是現代社會疾病的心理良藥
    另外一些專家和學者則更加謹慎,他們揭示了「共情」的複雜性。「共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簡化地總結為「懂得設身處地」,但是如此簡單地解讀也許會虛化對「共情」的認識。因此,對於心理分析師塞爾日·提塞隆來說,「共情」這種能力更應該被應用在認知方面,也就是我們思考的能力,或者精確感知自我情感的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當我們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時,就可能對別人的情感造成損害。
  • 我不是壞孩子:需要更多
    「我們需要運用自我調節的第一步並對『我很無聊』這句話的意義進行重構,其實它表示的是:『我覺得不舒服。』」——《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作為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絕大部分都喜歡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如果可以,其實他們很不願意呆在家裡。一是活動空間小,二是父母太嘮叨。
  • 用「共情陪伴」觸摸社會領域教育
    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能否找到有效的載體讓「潛移默化」變得可觸摸?帶著這些思考,我們嘗試將「共情陪伴」理念引入社會領域教育。「共情陪伴」有利於社會領域課程建設心理社會能力,簡稱「心力」,是指一個人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是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且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行為的能力。在日常保教工作中,仔細觀察幼兒心理社會能力現狀,我們發現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幼兒自我認知具有「兩面性」。
  • 我不是壞孩子,壓力下的父母:何去何從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當孩子入學後,善變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天性之一。這不是壞事,因為善變意味著他們可能願意更多不同方式的學習或者生活,但對於父母來說,這樣的善變就意味著他們常常搞不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他們常常不知道孩子做這些事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的作用
    但是,貌似我們努力越多,就越難以實行自我控制,目標的實現也更加遙不可及。我們痛恨自己的軟弱,孩子同樣會這樣,自責和羞愧對孩子的學業和生活沒有任何幫助,而這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通常情況下,我們鼓勵一個人,或者勸說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會說:「你要控制下自己。」我們會對想減肥的人說:「你控制下飲食。」我們會對貪玩的孩子說:「你要控制下你的貪玩的時間。」
  • 情緒敏感是更好的共情嗎?
    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細微表情和態度的變化,當別人有一點不同的意見或者不開心或者遲疑,我都會久久無法忘懷,然後我會盡力去滿足他們的想法和要求。現在我很害怕和其他人成為朋友,因為我害怕他們知道真實的我之後,覺得我虛偽,再也不願和我成為朋友。」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青春期荷爾蒙的快速產生讓他們明顯地不知所措,更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來處理和轉化自己的情緒。一般來說,我們都特別討厭這個時期的孩子,很明顯,他在學校裡的情緒表現比在家裡好多了。可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學習,才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才需要引導孩子學習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當我明白他起床困難的原因來自哪裡後,到了高中我就不再為這個事情而煩惱:他起不來,我就設置到鬧鐘,親自去哄去拉他起床,偶爾他會在睡不夠的情況下有起床氣,但更多的時間都是風平浪靜,娘倆不再為這個事情爭吵。「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
  • 我不是壞孩子  認知域:冷靜、警覺、學習
    在認知域,我們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看到的最常見的問題存在於以下領域:注意力、忽略幹擾、延遲滿足、想法合併、觀點排序、容忍挫折、從錯誤中學習、關注點切換、找因果關係、抽象思維。通常情況下,絕大多數孩子在認知域裡表現出來的問題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也常常有朋友對我說:「根據老師的反應,孩子在上課時總是注意力不集中,要麼東摸一下,西摸一下,要麼就是發呆,或者看著窗子外面不知道在想什麼。」
  • 你不是「壞孩子」
    你不是「壞孩子」批改學生的日記,不經意中就被打動了。她給這篇自命題日記命名——《來自一個「壞孩子」的自述》,字體算不上漂亮,但看得出她很認真。文中這個「壞孩子」為世俗所不能接受的種種的「壞」其實是孩子天真幼稚的表現。這個「壞孩子」一路孤單地成長著。她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有一顆敏感而脆弱的心。讀著,我的心也不覺有些沉重。透過文字,我似乎看見一個女孩的模樣:她沒有乖乖的學生頭,臉上似乎掛著什麼都無所謂卻很乾淨的笑。
  • 培養他的「共情思維」,高情商不是夢
    高情商提升孩子的自我認知一般來說,孩子對於自我的認知都是首要來源社會環境,如果孩子的情商很高,那麼他所獲得的評價就會比較正面。高情商能夠讓孩子更好控制自我情緒情商高的孩子對於情緒是有自己的管理能力的,他們比較不容易被情緒帶著跑。
  • 我選擇,喜歡一個所謂的「壞孩子」有什麼問題?
    「一看就不是正經人!」「趕快分了吧!」這樣的聲音從剛開始的零星點點,再到後面的不斷洶湧,愈演愈烈,愈演愈烈之下還會被冠名「為你好」三個字。「我選擇,喜歡一個所謂的「壞孩子」有什麼問題?」父母朋友往往將我們看得十分脆弱,會覺得我們十分稚嫩,甚至於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只能成為被霸凌的軟弱角色,其實不然現在的95後乃至00後都已經在這個社會中摸爬滾打,雖然我們不如前輩有著豐富的經驗。可是,經驗這種東西從來都不是靠他們給予,從來不是靠他們的話語中學到真正可以治癒傷口的能力。
  •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方一凡,你憑什麼?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方一凡,你憑什麼?文|煙火生活壞孩子,幹啥都不行;好孩子,哪兒哪兒都好,是很多家長與老師根深蒂固的觀念。在這種偏執中,不是壞孩子,而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受到的委屈最多,被埋沒的也最多。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有一個劇情觸動了擁有老師與媽媽雙重身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