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多數家長可以接受孩子的社會、情緒或學習方面的困難,而一旦涉及品格問題時,他們會有更深層的本能反應。」——《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是的,我們可以接受孩子學習差,厭學,貪玩,但是,如果孩子有品格上的問題,比如偷竊、撒謊、吸毒、犯罪等問題,我們就會認為這個孩子的品格有問題,甚至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比起其他域,親社會域天然地對於孩子來說有著更大的壓力,因為它涉及一個孩子和別的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的衝突。現今一些人仍然持有的傳統觀點認為,孩子永遠不會自發地從自私自利轉變為對別人感同身受、為別人著想,除非他們被要求這樣做。」——《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自身成長的原因,更多的時候他們不會對人有更多的共情表現。他們幾乎不會體諒父母為他操勞的一切,很少與家人分享情感方面的感受;如果不是家長的強烈要求,就算是已經病得躺在床上不起來,他也只會在餓了的時候問一句:「你怎麼了?」或者才會幫忙倒水找藥;他們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自己的感受上,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上是孤單無助的……所以,人們常常把這個時期的孩子稱為白眼狼,忽視孩子的感受,甚至放棄對孩子的關心和引導,讓他成長為一個真正對人漠不關心的人。
「親社會的發展首先在於孩子對共情的親身體驗。即使在行為不端的時候,被愛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所以它被列為自我調節的總原則。」——《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沒有人喜歡「白眼狼」這個稱呼,即使這個人是一個孩子。對於父母來說,這個時間我們可能更需要默默地承受住孩子對我們的冷漠,也要承受他們在這個時期的自私與無情。就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只要帶著關心與愛護走過這個時期,孩子就會從彆扭的狀態慢慢恢復正常。
這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在這段時期裡,作為父母,我們會傷心,會落淚,會委屈,會憤恨,但無論我們有多大的難受,都必須承受住,因為給我們這些痛苦的人是我們的孩子,親生的孩子。
作為成年人,我們的痛苦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進行轉換,同樣,在這樣的自我調節過程中,孩子雖然就像沒看見一樣,但其實他在時時刻刻地關注著我們的一切行為。
青春期孩子的冷漠也許是因為過去我們對他的關愛少了一些,也許是他遇到了某些困難而我們無法接受與理解,所以他就把所有的感情都收了回去,用冷漠的外表來掩飾自己脆弱的內心。其實,他們在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無條件的接納與關愛。
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我們必須先付出自己的關心與愛護,理解與接納,才能讓像冰山一樣的孩子重新接納我們。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孩子沒有與我們產生共情是一個品格的缺失,因為真正的共情是雙向的。因此,孩子在對我們表現出冷漠的時候,那麼首先我們就必須反省一下,最近是不是因為他的某些行為沒有得到我們的認可,或者我們總是以為了生活的名義而忽略了對他們的關愛和陪伴,再或者孩子是不是最近身體不適而又不願意對我們說起……
「如果父母或其他人由於孩子缺乏共情而時常懲罰孩子,在他們本來需要安慰的時候卻大喊大叫,在孩子需要我們理解的時候讓事態升級,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不但不會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反而會讓孩子具有反社會行為傾向。」——《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這就是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學壞的主要原因,試想一下,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回到家裡,因為我們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安慰與關愛,我們會不會生氣,會不會因此而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有些時候,成年人因為缺乏共情都會失去理智,更別說處於青春期還無法或者說不會自我調節的孩子。
我們在與別人相處時,一個微笑,一個溫暖而有力的握手,一個輕輕的擁抱,都會向對方傳達友好的意圖,希望我們的善意能讓對方感受到,並且希望對方和自己有同樣的感覺,產生一種共情的安全感。
成年人之間的友好相處方式,完全可以代入家庭中與孩子相處,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的就是這樣平等的成人式的相處方式。當我們給了孩子安全感,那麼他們就會卸下一身的刺,重新回到溫暖的家庭氛圍中來。
「我們需要在與別人相處時感到安全,這種需求如此之大,它甚至支配著我們對自己孩子的態度。」——《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其實孩子也會想要幫助別人,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怎麼去做。更大的原因在於,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嘗試向我們伸出幫助的小手,比如幫忙洗個碗,嘗試炒個菜,或者做其他家務。那個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嫌棄他們的笨拙,寧願自己很快地打掃好,也不願意孩子在幫忙時會不小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破壞。
「孩子也的確需要有共情能力。這不僅僅是指,孩子需要別人意識到他的苦惱並且給予積極反應,同樣重要的是他也需要去幫助別人。但有時需要別人共情的需求變得非常強烈,會壓倒、甚至阻礙去幫助別人的本能。」——《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如果從小就讓孩子與我們一起做家務,並且認可及感謝他在勞動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辛苦,那麼孩子就很容易成為一個願意幫助別人的人。就算他在青春期有過一段時間的彆扭,也很快能在父母的理解與關愛中走出。
「一個純粹的共情回應,沒有那麼多的話,並且通常不需要語言。相反,環繞肩膀的手臂、一個溫柔的輕拍或背部的撫摸,伴隨舒緩的節奏,就是簡單有效的安慰。」——《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這樣的方式,在孩子焦慮與煩躁的時候特別有用,孩子通常拒絕我們的長篇道理,但很少會拒絕我們給予的溫柔輕拍和背部的撫摸。當然,他們還會這樣做:接受了我們無言的肢體安慰,還是會把我們趕出他們的房間,讓他一個人靜靜地呆著,可是只要他接受了這樣的行為,就意味著他焦慮和煩躁的時候會越來越少,因為他明白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無條件地接納他的行為與語言。
沒有一個人是真正冷漠的,他需要的不過是理解與關愛,只要他擁有了,怎麼可能會永遠冷漠下去呢?除非這些理解與關愛是假的,為了獲取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的。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怎麼會有利益的算計呢?又不是寫小說。
20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