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的五大領域模型

2020-09-09 彥綾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今早學習,突然觸及內心深處,覺得萬分難受。回頭看看在沙發睡著等著到點上學的孩子,心中感慨萬千:一個幼小的孩童所尋求的只不過是父母無條件的接納。

接納孩子的好與壞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是要無條件接納。不要說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都不能完全接納我們,更何況長大之後,要想無條件地被年邁的父母接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也許,我也做不到完全無條件接納我的孩子,但是,我可以去努力嘗試,去努力向這個目標靠近。為人母,是終身制的,有一個孩子來幫助我覺醒,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既然如此,就該好好努力去學習,努力去做好自己。

上一篇講到要去尋找孩子的壓力源,那麼在這一篇裡,作者就告訴了我們壓力源的類別。有了這樣一個清晰的類別,我們在觀察孩子身受的壓力時,就輕鬆了很多。

壓力源種類很多,但大多數可以分為五個基本類別或領域:生物域、情緒域、認知域、社會域、親社會域。

生物域:

生物域包括消耗並儲存能量的各種生理過程和神經系統。生物域的壓力來源很多,包括:營養缺失、睡眠不足或缺少鍛鍊,運動和感覺運動協調方面的困難(比如孩子必須手扶欄杆才可以走上樓梯),聽覺(噪聲)、視覺、觸覺、嗅覺,以及其他形式的刺激,如汙染、過敏源、極高或極低的溫度,等等。

在這個壓力源裡,營養缺失現在似乎很少,但是睡眠不足和缺乏鍛鍊與運動卻是常有的事。

睡眠不足的原因應該很簡單,一是孩子貪玩遊戲與手機,二是學習壓力過大,作業太多。

缺乏鍛鍊這一點,其實與家長的意識有關,有些家長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運動這件事可有可無,卻不知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在成長的路上是不會太順利的。

比如前不久有新聞說,一個中考的學霸因為在太陽底下軍訓就出了差子:儘管學校第一時間就將這位同學送往醫院急救,但結局仍令人痛心:被確診為熱射病,搶救無效身亡。

如果一個孩子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那麼他健康的身體就能承受住一部分其它的壓力源,並能通過運動化解它們。有一些青春期的男孩子就是這樣,要麼踢一場足球要麼打一場籃球,就可以讓原本憤怒的情緒平靜下來,再好好處理眼下的問題。

「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安靜是什麼,會把精力充沛和亢奮混淆。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態:當安靜、警覺或投入的時候身體感覺如何,或者什麼時候他們進入了能量不足或高度緊張的狀態,以及他們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感覺更好。」——《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情緒域:

情緒壓力包括緊張、陌生、困惑或者情感的糾結。

情緒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要說是孩子,就是作為父母的成年人,都常常在情緒域的壓力下崩潰,甚至失去理智。

在情緒域裡,如果我們想要幫助孩子緩解情緒壓力,首先我們就得調整自己的情緒問題,否則在遇到問題時,我們在憤怒或者焦慮時要求孩子情緒穩定,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更多的時候,父母本身就是導致孩子情緒不穩定的來源,而且是重要來源。

因為父母對孩子有無數可能或者不可能的期望,父母總是抱著「這事應該如此」的念頭,要求孩子這樣或者那樣,讓孩子承受力變得脆弱不堪,只能通過發洩情緒來緩解壓力。

「父母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孩子分辨出何時自己或別人的情緒過度了,告訴他應該怎樣擺脫情緒困擾,並逐步地平靜下來。」——《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在這個壓力源裡,本身就對父母的情緒管理提出了拷問。

認知域:

認知壓力主要指的是思考和學習,包括許多心理過程,比如記憶、專注、信息加工、推理、問題解決和自我意識。

「認知壓力指的是:對內、外刺激的覺察有限,或者孩子對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信息的認知感到困難;孩子難以理解感覺信息主要是由於不能識別圖形模式,或者讓他處理問題時有太大的信息量和太多的步驟,或者信息展現得太快或者太慢,或者信息太過抽象、暗含了過多的潛在信息和超出他們常識的信息;除此之外,認知壓力還包括需要孩子過長時間地集中關注某些事物。」

「受到認知壓力的表現包括:注意力問題、學習困難、自我意識缺失、在任務轉換和處理挫折方面有困難、動力不足等。通常,有認知壓力的孩子往往在生物域和情緒域也同樣有壓力。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會有助於減少孩子的壓力,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的能量來處理認知任務。」

在壓力源的認知域裡,對父母認知的拷問也同樣是深入靈魂的。因為我們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常常是根據我們原本的認知來要求孩子。而我們曾經所受的教育與生活經驗,常常成為我們認知的局限邊界,我們以為我們所做的所看到的所認知的就是對的,但是,卻忘了社會在不斷地發展,我們的生活圈子與認知圈子成了正比。原本可以通過學習來拓展邊界,卻往往以累作藉口,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或者複製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教養方式來要求孩子,控制孩子。

我不能說長輩的教育方式是完全錯誤的,但是很多東西已經早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孩子要面對的卻是我們無法預測也無法了解的未來,所以,我們的局限性,就成為孩子們在認知域中的壓力源。

社會域:

社會域涉及是否有能力調節行為和思考方式來適應社會情境,包括社交智能和人際關係技巧、學習和使用社會接受的行為等。

「社會壓力包括:對社會環境感到困惑或者社會環境對自身的要求過高,人際交往產生衝突,受到別人的侵犯或目睹侵犯行為,因為不能理解自身的言行會對周圍人產生的影響而導致的社交衝突,等等。」

「受到社會壓力的表現包括:難以建立或維持友誼,參與小組活動或討論時感到困難,難以理解社交暗示,被社會排擠,遇事退縮,有侵犯行為或常恐嚇他人,欺負別人或被別人欺負,等等。」

我的孩子剛剛經歷了高一分班,他從原來熟悉的班級調整到了一個新的班級裡,在新的班級裡,他只有一個老同學和他作伴。他的老同學在給他的留言中寫到:你是一個溫和的人,偶爾有人欺負了你,你也只是笑笑而不在意。

我沒過問孩子是因為什麼事情被人欺負了,也許這件事很小,只是同學之間的口角之爭,或者肢體上有一些小衝突,只要老師沒有對我說,他也沒有對我訴苦,我就不會去過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相信他有他的處理方式。因為他懂得,讓人不是怕人,忍讓的前提是這些小虧他能吃,底線與大是大非問題他卻可以守住。而且他也知道怎麼來保護自己,所以,他不想我我知道,我也就不去追問。

在這一點上,我以為,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常常引導他如何與人相處,明白自己的底線在哪裡,遇到危險時如何向人求助,那麼到了孩子青春期的時候,他就能很好地與人相處。但這個的前提是,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家是他的港灣,不會因為他犯錯就會被責罰。

親社會域:

親社會域包括:共情、無私、重視內在標準和價值觀、參與集體活動、具有社會責任感、先人後己或者顧全大局。親社會域還包括靈性、審美、人文和智力方面的發展。

「親社會域的壓力源包括:不得不處理他人的強烈情緒,被要求優先考慮他人的需要,個人和同伴之間價值觀的衝突,道德上的不確定性,或者內疚。」

「受到親社會域的壓力的表現,通常和我們在社會域中的很相似,通常是開始於共情的缺乏,在以團體為基礎的社會情景下尤其明顯,孩子在其中感到焦慮、被排擠或者感到孤立,受制於小組中佔上風的孩子,被迫接受新觀點,而這些觀點與孩子自身道德或行為準則相悖。」

在親社會域的壓力源裡,其實孩子受的壓力與父母的關係同樣非常的大。如果父母對孩子冷漠、父母情緒敏感不安、父母的價值觀有衝突,那麼孩子在親社會的表現就不會很好,常常會在群體中感到孤獨或者被排斥,或者會為了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觀點。


在這五個領域中,能量耗竭或者高度緊張狀態的行為表徵包括:易怒、注意力缺乏、退縮、狂躁、焦躁不安、侵犯他人,或者喜怒無常。

在這五個領域裡,任何一個域中的任何壓力都可能引發一個壓力循環,壓力循環一旦開始,就會帶動其他域的連鎖反應,這就意味著孩子的反應會變得更強烈。

在過去,當我的孩子與我發生矛盾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和他把道理講清楚,但事實是,無論我怎麼和他講道理,他都不會聽。通過學習之後,當他情緒激動時,要麼我就暫時退出戰場,調整我自己的狀況;要麼就是輕輕拍拍他的背部,告訴他沒關係,我們可以重新開始。

無論是孩子還小的時候,還是看起來已經是大人了的青春期孩子,在父母的面前,他需要的永遠是我們無條件的接納,幫助孩子找到平靜與安寧的狀態。只有做到這一點,就不管孩子的壓力源是哪一個領域,我們都可以很好地接住,然後平心靜氣地進行處理。

2020.9.5


相關焦點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的作用
    時間一久,儘管控制的結果並不怎麼樣,但我們都認為自我控制是絕對正確的,因為我們如果不進行控制,那麼將會有這樣或者那樣不好的結果。 當我們在自己身上多次進行自我控制失敗後,就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控制玩遊戲的時間,控制睡懶覺的時間。 自律是自我控制的一種,但經過我多年的實踐後發現,自律其實是一種更好的自我調節的後果。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可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學習,才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才需要引導孩子學習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在孩子初中時期,我並不能做好自我調節這件事,更多的時候我都採用自我控制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但總有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時候。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當我明白他起床困難的原因來自哪裡後,到了高中我就不再為這個事情而煩惱:他起不來,我就設置到鬧鐘,親自去哄去拉他起床,偶爾他會在睡不夠的情況下有起床氣,但更多的時間都是風平浪靜,娘倆不再為這個事情爭吵。「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
  • 我不是壞孩子 共情和親社會域:更好的自我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是的,我們可以接受孩子學習差,厭學,貪玩,但是,如果孩子有品格上的問題,比如偷竊、撒謊、吸毒、犯罪等問題,我們就會認為這個孩子的品格有問題,甚至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比起其他域,親社會域天然地對於孩子來說有著更大的壓力,因為它涉及一個孩子和別的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的衝突。
  • 我不是壞孩子 共情和親社會域:更好的自我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自身成長的原因,更多的時候他們不會對人有更多的共情表現。他們幾乎不會體諒父母為他操勞的一切,很少與家人分享情感方面的感受;如果不是家長的強烈要求,就算是已經病得躺在床上不起來,他也只會在餓了的時候問一句:「你怎麼了?」
  • 我不是壞孩子:需要更多
    「我們需要運用自我調節的第一步並對『我很無聊』這句話的意義進行重構,其實它表示的是:『我覺得不舒服。』」——《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作為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絕大部分都喜歡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如果可以,其實他們很不願意呆在家裡。一是活動空間小,二是父母太嘮叨。
  • 我在東大學教育|齊默爾曼三階段自我調節學習循環模型
    寫在前面:在「我在東大學教育」主題分享中,我想把我在東京大學修士課程中學習到的一些關於教育的專業知識深入淺出地總結和分享出來。希望通過分享,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於教育的前沿知識和理論。當然,我想通過這種總結和分享,我也可以把學習到的內容再一次深入思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今天,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在自我調節學習理論的這個領域中,具有代表性地位的齊默爾曼三階段循環模型。
  • 我不是壞孩子:生物域:吃、玩、睡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一般來說只要在孩子表現了一些「不良行為」之後,只要我們能耐心地平靜地不加判斷地去詢問孩子,他一般還是會給出答案的。往往那些答案很讓人意外,因為我們會想不到自己無意間的舉動會給孩子造成一些錯覺。
  • 我不是壞孩子,壓力下的父母:何去何從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當孩子入學後,善變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天性之一。這不是壞事,因為善變意味著他們可能願意更多不同方式的學習或者生活,但對於父母來說,這樣的善變就意味著他們常常搞不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他們常常不知道孩子做這些事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 我不是壞孩子:情緒域  閣樓的怪物
    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尤其是當他們受困於可怕的主觀體驗時。」——《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現在我能接住他情緒激動了,就會等他平靜這後,問問他當時為什麼發脾氣,再問他那個時候的感覺是什麼。 比如,我每天早上在他靠大沙發上休息時開著檯燈學習,在前段時間,檯燈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帶著眼罩學習。
  • 心理問題的三因素模型:支持系統-負性刺激-自我調節
    我總結了一個「三因素模型」,歸納了導致心理問題的3種主要因素。原因之一,在於是否在父母之外,能獲得其他親人支持,也包含我下面會談到的,親情之外的支持。(2)友情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有些人在不好的家庭中成長,也得不到其他親人支持,但可能有朋友陪伴,提供有力支持,化解生活經歷中的負面影響。友情的支持,不是吃喝玩樂的朋友數量,而是能夠傾訴、信任,有深度情感聯結的朋友數量。
  • 李靜 ∣ 指向自我調節學習的學生自我評價研究述評
    [1]隨著學科逐漸分化,自我評價也開始作為正式的術語在不同的學科中出現。如哲學領域把自我評價作為一種自我認識,強調主體的覺醒,自我意識走向自覺。哲學中的自我評價主要指的是作為主體的我對作為客體的我的一種自我認識。
  • 你不是「壞孩子」
    你不是「壞孩子」批改學生的日記,不經意中就被打動了。她給這篇自命題日記命名——《來自一個「壞孩子」的自述》,字體算不上漂亮,但看得出她很認真。文中這個「壞孩子」為世俗所不能接受的種種的「壞」其實是孩子天真幼稚的表現。這個「壞孩子」一路孤單地成長著。她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有一顆敏感而脆弱的心。讀著,我的心也不覺有些沉重。透過文字,我似乎看見一個女孩的模樣:她沒有乖乖的學生頭,臉上似乎掛著什麼都無所謂卻很乾淨的笑。
  • 心理學等研究領域中的中介與調節效應
    除了這兩種變量外,還有其他類型的變量,如中介變量(mediator)和調節變量(moderator),兩種類型的變量在回歸分析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本章我們將在回歸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的框架下討論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使用複雜的統計模型研究心理學領域中複雜的變量關係。
  • 第1141篇:變則通:自我調節的學習
    我頗為認同,且感嘆自己確實該多讀書,因為許多當下的困惑都在最近讀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沉思錄》《教育心理學》中找到了答案。曾經與小夥伴兒聊天,感嘆自己沒怎麼認真讀書寫作,大家在鼓勵及安慰之餘,也會說自己的狀態同樣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然而如何做到持續性學習?伍爾福克在《教育心理學》模塊31中講到的「自我調節學習」,給了我一些啟示。
  •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方一凡,你憑什麼?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方一凡,你憑什麼?文|煙火生活壞孩子,幹啥都不行;好孩子,哪兒哪兒都好,是很多家長與老師根深蒂固的觀念。在這種偏執中,不是壞孩子,而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受到的委屈最多,被埋沒的也最多。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有一個劇情觸動了擁有老師與媽媽雙重身份的我。
  • 我不是壞孩子  社會域:觀察社會性發展的新透鏡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其實,我也挺擔心孩子的社會技能,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著獨特的交友方法和思想,與成年人比起來,他們更注重自己的朋友是否與自己興趣相同,是不是有共同的交流語言。他們的友誼很純淨,幾乎沒有太多的雜質,沒有太多的利益計較。 比如我的孩子,如果他的朋友請他設計宣傳單,那麼他一定會做到夜半三更,哪怕只能睡三個小時就必須起床上學。
  • MPlus 基礎篇: CFA,EFA,中介,調節調節模型
    #.1 連續變量的EFA#.2 類別變量的EFA2 中介模型的檢驗2.1 中介模型2.2 Bootstrap1.3 use model constraint 設定中介模型2.5 調節的中介3 調節模型檢驗3.1 潛變量調節模型3.2 簡單效應分析及交互作用圖
  • 合理調節情緒 積極關懷自我
    所以,從概念上我們知道,情緒調節的使用範圍更廣泛一些,它既可以包括我們採用某些策略降低消極情緒,也可以包括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減弱積極情緒或增強消極情緒。早期的應對方式是弗洛伊德(1973)提出來的,又叫做自我防禦機制,包括三個重要的概念:本我、超我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