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東大學教育|齊默爾曼三階段自我調節學習循環模型

2021-03-02 倪說我聽

寫在前面:

在「我在東大學教育」主題分享中,我想把我在東京大學修士課程中學習到的一些關於教育的專業知識深入淺出地總結和分享出來。希望通過分享,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於教育的前沿知識和理論。當然,我想通過這種總結和分享,我也可以把學習到的內容再一次深入思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今天,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在自我調節學習理論的這個領域中,具有代表性地位的齊默爾曼三階段循環模型。齊默爾曼是美國教育心理學的教授,他在1986年的一篇量性方法的論文中提到過有關於自我調節學習模型,並在2000年時明確提出了三階段循環模型,在03年將三階段的循環模型用一張圖解釋清楚,在09年再次更新了這個理論。什麼叫做自我調節學習呢?其實這個概念一開始是由由社會心理學家Bandura提出來的,不過因為研究者們的視角不同,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結合研究者們對於自我調節學習本質的共同理解來說,自我調節學習是一個由認知、動機、行為、環境等多種因素參與的相互作用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自己自主學習並可以不斷結合實際不斷調整學習的進度、方法等的一種學習能力。可以進行自我調節的學習者,往往都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他們都相信對學習過程進行調節控制是有利於學習能力或者學習效果的提高,而且他們願意為此付出時間和意志努力。同時呢,學習者還可以運用已有的知識觀念確立明確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也可以自己去監控行為過程,有效地掌握和運用認知、動機和行為等學習策略;因此,自我調節學習過程是一個可以不斷循環而且不斷提高的過程。 

在社會認知自我調節學習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自我調節學習模型就是齊默爾曼(Zimmerman)的三階段自我調節學習循環模型。

如上圖所示,分別是:準備階段,實行階段和評估階段。在準備階段中,主要包括任務分析、計劃、目標激活和設定目標等小的項目;在實行階段,即與任務實際交互的階段中,包括監視和控制過程和進度的項目;最後在評估階段,就是學習者需要在預測未來情況時進行反映和適應,包含自我評估以及自我反思。其實結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學習來思考這個模型,是很容易理解的。當你有了一學習任務,比如學英語,在一開始的準備階段,就必須先進行學習英語的任務分析,需要先找到一個要達成的目標(比如在託福考試裡考100分,或者可以在6個月時與歐美朋友自由聊天等),做一個學習英語的學習計劃,還要給自己一個達成這個目標的動力,這個動力可以是獎勵自己一個旅行,或者大餐,動力也可以是單純地可以交更多的朋友。
之後便可以進行實行階段,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自己管理學習進度,看看自己一開始設定的計劃是否符合自己的實際進展情況,每天,每周,每月地去確認自己的學習進度,並同時改善學習計劃和方法。再之後便是評估階段,評估標準就是,到了6個月時,是否可以與歐美朋友自由聊天,又或者考試是否達到自己的理想分數等。這個階段中還需要進行自我反思,不管有沒有達到學習目標,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怎樣的收穫和體驗,以及如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如何規劃下一階段的學習進程。
所謂的這個人「會不會學習」,其實說的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調節的學習能力。一個會學習的人,會在準備,實行和評估的階段中,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學習策略,不斷地去提高自我調整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循環中,不斷成長,不斷提高。以上就是齊默爾曼的三階段自我調節學習循環模型的解釋。

參考文獻:

Panadero, E., & Alonso-Tapia, J. (2014). How do students self-regulate? Review of Zimmerman’s cyclical model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ales De Psicología / Annals of Psychology, 30(2), 450-462.

Zimmerman, B.J. (2000). Attainment of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M. Boekaerts, P.R. Pintrich, &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 13-39). San Diego, CA: Aca- demic Press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86).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strategi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4), 614628.

歡迎與我一起,學習如何學習。

相關焦點

  • 自我調節學習 ——概念框架變化和新範式、技術系統及教學支持的願景
    儘管申克(1990)的第一個概念框架只包括了目標設定、自我效能和自我調節,但隨後他將這個概念框架闡述為三個階段——計劃、表現控制和自我反思(Schunk,2001)——這與齊默爾曼早期提出的三階段模型相似(見圖1)。
  • 李靜 ∣ 指向自我調節學習的學生自我評價研究述評
    基於訪談,他們探索出自我評價大體上包含著自我評價標準的確定、自我評價的實施、內部反饋的提供、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判斷這幾個階段,並且是不斷循環的階段,學生在對自己的學習做出判斷後,會重新回到評價標準的確定,為自己下一步的學習制定相應的目標、標準或改進。[9]這一內在機制道出了自我評價的本質,即自我評價其最終指向是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自我調節。
  • 第1141篇:變則通:自我調節的學習
    我頗為認同,且感嘆自己確實該多讀書,因為許多當下的困惑都在最近讀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沉思錄》《教育心理學》中找到了答案。曾經與小夥伴兒聊天,感嘆自己沒怎麼認真讀書寫作,大家在鼓勵及安慰之餘,也會說自己的狀態同樣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然而如何做到持續性學習?伍爾福克在《教育心理學》模塊31中講到的「自我調節學習」,給了我一些啟示。
  • 學習分析視域下教師在線自我調節學習幹預設計與實證研究
    關鍵詞:學習分析;幹預框架;幹預機制;幹預策略;在線自我調節學習學習分析視域下教師在線自我調節學習幹預設計與實證研究教育信息化2.0時代,信息技術引入教育,不但改變了教育的場景,還讓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其中,一個顯著特徵表現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與學成為主流[1]。
  • 如何增強孩子的學習力之前提和原理篇——自我調節學習
    有學習力的孩子看起來是:「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並且會堅持去做」。所以,我們總聽那些學霸的家長們說:「我也沒怎麼管的,都是自己在學的呢。你們也別管太多了,管的越多越不好。」 那副何不食肉糜的樣子真是讓人有點咬牙切齒。然後有些人就會覺得:「嗯,也可能這就是天生的吧。」然後有意無意地就放棄對孩子進一步的推進了。但實際上,教育的本質,就是能夠讓孩子達到自己資質的最上限。
  • 心理問題的三因素模型:支持系統-負性刺激-自我調節
    我總結了一個「三因素模型」,歸納了導致心理問題的3種主要因素。這種相對影響受自我調節能力影響。如果人的自我調節能力好,可能支持系統少些,負性刺激數量可以承受多些,強度大些,也不會出現心理問題;反之,自我調節能力差,可能支持系統不少,較少的負性刺激,也可能導致心理問題。自我調節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 齊默爾曼演奏《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6歲學習小提琴,先後師從蘇聯小提琴家格拉多夫、德國小提琴家加沃裡洛夫、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首席科雷博斯。 小時候,他鑽在桌下玩耍時,總能聽到父親與幾個朋友在演奏室內樂。他還記得,父親是黑膠唱片的發燒友,周日的家中總是全天放著各種小提琴唱片,才5歲時,他就深為前蘇聯小提琴家列奧尼德·科岡的錄音而著迷,「有一天我自己跟父親說,我想學小提琴。」
  • 林朝湃:家長教養方式對小班幼兒學習品質的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和家長參與的調節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對教養方式與幼兒學習品質之間的影響機製做探討。具體包括:考察不同教養方式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影響,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考察家長參與在自我效能感和學習品質之間的調節作用。見圖1。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的五大領域模型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在這個壓力源裡,本身就對父母的情緒管理提出了拷問。 認知域:認知壓力主要指的是思考和學習,包括許多心理過程,比如記憶、專注、信息加工、推理、問題解決和自我意識。 「受到認知壓力的表現包括:注意力問題、學習困難、自我意識缺失、在任務轉換和處理挫折方面有困難、動力不足等。通常,有認知壓力的孩子往往在生物域和情緒域也同樣有壓力。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會有助於減少孩子的壓力,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的能量來處理認知任務。」 在壓力源的認知域裡,對父母認知的拷問也同樣是深入靈魂的。
  • 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學習策略
    根據學習策略覆蓋的成分,邁克卡等人將學習策略概括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於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學習過程。計劃策略、控制策略和自我調節策略都屬於元認知策略。              回想自己的語言學習歷程,有不少有意識的自我調控。
  • 埃斯比約恩-哈根斯及齊默爾曼的整合生態學
    為了與其他整合生態學(integral ecology)相區別,埃斯比約恩-哈根斯及齊默爾曼把 integral(整合)、ecology(生態學)2個英語單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使用 Integral Ecology來標識自己的整合生態學。為了方便,本文把埃斯比約恩-哈根斯及齊默爾曼共同創立的整合生態學簡稱為埃斯比約恩-哈根斯及齊默爾曼整合生態學或整合生態學。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主要指的是「由自我施加對自我的控制」,即個體在環境中不斷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運用自我調節能力,如學習,減肥,情緒管理等等。擁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可以讓人在做事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我不是壞小孩子,我只是壓力大》如今我反思當年他的行為,才突然明白,小學時他能自覺起床,一是因為每天晚上九點就睡下,每天早上七點才起床,睡眠充足,而且學習壓力也不重;到了初中之後,功課壓力明顯增強,再加上進入初中後的男孩在校活動量比小學大了很多,睡眠時間明顯不如小學階段,所以他起床困難也就在所難免。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我不是壞小孩子,我只是壓力大》如今我反思當年他的行為,才突然明白,小學時他能自覺起床,一是因為每天晚上九點就睡下,每天早上七點才起床,睡眠充足,而且學習壓力也不重;到了初中之後,功課壓力明顯增強,再加上進入初中後的男孩在校活動量比小學大了很多,睡眠時間明顯不如小學階段,所以他起床困難也就在所難免。
  • 經典模型第一講: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
    人格:超我、自我、本我人格: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裡,人的心理分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和價值觀判斷,能夠超越自我認知,人格能力的那股力量;本我是人生活動的各種欲望;自我介於超我和本我之間,協調本我和超我。
  • 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心理、思維及行為活動的內容、過程及結果的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意識是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意識的水平制約著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形成和發展進行調節的能力。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 【國旗下的演講】自我調節 高效學習
    我是來自15級視覺(3)班的於園芳。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演講是《自我調節 高效學習》。調節學習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會讓我們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認識首先是處理好學與玩之前的關係,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放在學習上。但是學習並不是學生生活的唯一,我們不能只會埋頭讀書。處理學和玩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應該學會勞逸結合,學習時專心致志,活動時生龍活虎。
  • 教育心理學第十一章名詞解釋自我調節學習
    研寶微信號:bfsyanbao名詞解釋1、自我調節學習:指學習者主動激勵自己並積極使用適當的學習策略的學習。2、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複雜的方案。3、認知策略:邁克卡等人將學習策略分為三種,包括認知策略(複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監視策略、調節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時間管理策略、學業求助策略)。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的作用
    時間一久,儘管控制的結果並不怎麼樣,但我們都認為自我控制是絕對正確的,因為我們如果不進行控制,那麼將會有這樣或者那樣不好的結果。 當我們在自己身上多次進行自我控制失敗後,就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控制玩遊戲的時間,控制睡懶覺的時間。 自律是自我控制的一種,但經過我多年的實踐後發現,自律其實是一種更好的自我調節的後果。
  • 孩子自我意識什麼時候形成的?這些關鍵階段,需要用心教育
    這個階段是孩子對評價特別在意的階段。人的個性的初步形成,是從學前期開始的,而且孩子的評價體系也在逐步完善。特點三:能動性能動性指的是,孩子會主動的根據周圍環境來進行改變,不斷形成不斷更重自己的自我意識,然後通過自我意識不斷調節自己的行為。當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能夠做出相應的改變,這就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