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的作用

2020-09-09 彥綾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努力一些!我們經常聽別人這麼對自己說。當嘗試幫助我們的孩子取得成功時,我們也經常會對孩子這麼說。但是,貌似我們努力越多,就越難以實行自我控制,目標的實現也更加遙不可及。我們痛恨自己的軟弱,孩子同樣會這樣,自責和羞愧對孩子的學業和生活沒有任何幫助,而這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通常情況下,我們鼓勵一個人,或者勸說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會說:「你要控制下自己。」我們會對想減肥的人說:「你控制下飲食。」我們會對貪玩的孩子說:「你要控制下你的貪玩的時間。」我們會對自己說:「我們要對自己很多念頭欲望進行控制。」

而且,我們不僅僅是這樣說,也還是這樣做。時間一久,儘管控制的結果並不怎麼樣,但我們都認為自我控制是絕對正確的,因為我們如果不進行控制,那麼將會有這樣或者那樣不好的結果。

當我們在自己身上多次進行自我控制失敗後,就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控制玩遊戲的時間,控制睡懶覺的時間。

自律是自我控制的一種,但經過我多年的實踐後發現,自律其實是一種更好的自我調節的後果。

自我控制往往是與壓力作對抗:抵抗生活的壓力,抵抗學習的壓力,抵抗工作的壓力,抵抗家庭的壓力。就以情緒為例,我以為控制情緒之後我就能獲得更好的結果,但往往是情緒在控制時只是被壓制,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當控制失敗後,進一步的情緒爆發只會導致歇斯底裡的崩潰。

最後,我們常常自卑地說:「我的自控力太差了。」

後來,在堅持運動的過程中,我發現如果在運動時,能稍微地改變下時間或者運動方式,也可以獲得良好的運動效果。於是我就在運動的時候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以及適合自己的運動時間。

慢慢地,我明白了原來這樣的改變方式叫自我調節,它讓我在累的時候懂得放棄,在輕鬆的時候可以輕輕拿起。因此,我不再糾結於運動強度或者執著於某一種運動方式,只要達到我的目的,那就採用讓我最放鬆的那種。

在讀書方面也是如此,原來我會強迫自己去完成一些高難度的書籍,哪怕讀得頭暈目眩,也要逼迫自己。今年我就沒有這樣做,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在這個學習計劃上,放開自己的理解觸角,讓自己不論在閱讀什麼書籍時,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於是,閱讀在自我調節的狀態下,閱讀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在不斷地增加和積累。

目前,儘管我的生活中還存在很多壓力,但我卻已經不再害怕這些壓力的產生,更不會害怕這些壓力會把我壓垮。因為我明白,壓力的存在只不是在告訴我,我還沒有找到適合的方法來解決它,對於這種壓力,我在這方面的自我調節能力還沒有挖掘出來,沒關係,我會繼續尋找。

既然道理在我身上有了一個很好的應用,那麼,我就把這個方法也同樣應用到與孩子的關係上。我不再把視覺放在孩子的行為表現上,而是去挖掘他當時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是不是在學校或者在學習上遇到了問題,或者在交友上遇到了什麼問題。

儘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一些行為還會把我推到理智的邊緣,可是在自我調節的作用下,我也能很快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重頭尋找與孩子恢復關係的契機。

不得不說,自我調節的方式改了我,也改變了我家青春期的孩子。雖然他現在還會在某些時間突然暴怒,但在我的冷靜下,他也能很快平息自己的憤怒的情緒。也許讓他暴怒的問題還是存在,可是他已經能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冷靜地處理問題。就算當時不能完全處理好,我們都能各退一步,把事情暫時擱置下來,第二天再處理。

在自我控制失敗的情況下,我們會痛恨自己的失敗,也會自卑於失敗的結果。在自我調節的情況下,我們不害怕失敗,因為我們知道一個方法解決不了它,那就重頭來過,尋找新的方法。

現在,我遇到問題而產生情緒時,我會常常問題自己:「為什麼這件事讓我憤怒或者焦慮?它觸動了什麼我內心害怕的事情?」

這樣的自問在開始時很難,也常常會被忘記。我的方法是拿筆寫下來,放在我可以常常看見的書桌上,只要看到,我就會立刻追問自己。一次找不到答案就過一再找,多問自己幾次,總會找到答案的。

這個方法我還沒有教給我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還暫時顧不上問自己這麼多的問題,他要思考的事情太多了:某個遊戲又推出了什麼樣的新武器?今天老師布置的任務完成了沒有?英偉達推出新的顯卡讓經銷商們哀鴻遍野,等等。

雖然他還不會進行自省自問,但我這邊的潛移默化還是讓他有了很大的改變。就目前來說,他的成績提高還需要時間來慢慢證明,但情緒管理上卻是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因為,在他顧及不到的地方,我可以去關注和發現他的壓力源,找準了壓力源,就可以根據現場情況採取疏導的措施,讓他從壓力源中緩解出來。

「學會閱讀孩子的行為特徵,理解孩子行為的意義,找出並減少孩子的壓力源,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有清醒的自我意識,而不是試圖抑制或控制他在想什麼,會感覺到什麼,或者做什麼。你會幫助孩子體驗到什麼是『冷靜』的感覺,以及當他們覺得有必要的時候如何建立這種感覺。」

本書的兩位作者給了我們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通過自我調節的五個步驟來觀察孩子,幫助孩子慢慢建議自我調節的行為。

自我調節的五個步驟:

(1)識別跡象,並重新定義行為。

(2)識別壓力源,問一問自己,為什麼是現在呢?

(3)減少壓力。

(4)反思。意識到何時自己處於壓力過度的狀態。

(5)做出反應。發現什麼可以幫助你平靜、放鬆和恢復體力。

壓力無處不在,面對壓力,我們需要的不是力量,而是內心的平靜。自我控制給不了我們內心的平靜,因為它只是把壓力暫時地壓制下去,但自我調整卻能讓我們認清現在,並在不斷的尋找方法的過程中調整自己,直到找到解決壓力源的辦法。

2020.9.3


相關焦點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可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學習,才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才需要引導孩子學習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在孩子初中時期,我並不能做好自我調節這件事,更多的時候我都採用自我控制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但總有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時候。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當我明白他起床困難的原因來自哪裡後,到了高中我就不再為這個事情而煩惱:他起不來,我就設置到鬧鐘,親自去哄去拉他起床,偶爾他會在睡不夠的情況下有起床氣,但更多的時間都是風平浪靜,娘倆不再為這個事情爭吵。「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的五大領域模型
    不要說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都不能完全接納我們,更何況長大之後,要想無條件地被年邁的父母接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許,我也做不到完全無條件接納我的孩子,但是,我可以去努力嘗試,去努力向這個目標靠近。為人母,是終身制的,有一個孩子來幫助我覺醒,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既然如此,就該好好努力去學習,努力去做好自己。
  • 我不是壞孩子 共情和親社會域:更好的自我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是的,我們可以接受孩子學習差,厭學,貪玩,但是,如果孩子有品格上的問題,比如偷竊、撒謊、吸毒、犯罪等問題,我們就會認為這個孩子的品格有問題,甚至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比起其他域,親社會域天然地對於孩子來說有著更大的壓力,因為它涉及一個孩子和別的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的衝突。
  • 我不是壞孩子 共情和親社會域:更好的自我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自身成長的原因,更多的時候他們不會對人有更多的共情表現。他們幾乎不會體諒父母為他操勞的一切,很少與家人分享情感方面的感受;如果不是家長的強烈要求,就算是已經病得躺在床上不起來,他也只會在餓了的時候問一句:「你怎麼了?」
  • 我不是壞孩子:生物域:吃、玩、睡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一般來說只要在孩子表現了一些「不良行為」之後,只要我們能耐心地平靜地不加判斷地去詢問孩子,他一般還是會給出答案的。往往那些答案很讓人意外,因為我們會想不到自己無意間的舉動會給孩子造成一些錯覺。
  • 我不是壞孩子,壓力下的父母:何去何從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當孩子入學後,善變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天性之一。這不是壞事,因為善變意味著他們可能願意更多不同方式的學習或者生活,但對於父母來說,這樣的善變就意味著他們常常搞不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他們常常不知道孩子做這些事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 我不是壞孩子:需要更多
    「我們需要運用自我調節的第一步並對『我很無聊』這句話的意義進行重構,其實它表示的是:『我覺得不舒服。』」——《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作為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絕大部分都喜歡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如果可以,其實他們很不願意呆在家裡。一是活動空間小,二是父母太嘮叨。
  • 我不是壞孩子:情緒域  閣樓的怪物
    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尤其是當他們受困於可怕的主觀體驗時。」——《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現在我能接住他情緒激動了,就會等他平靜這後,問問他當時為什麼發脾氣,再問他那個時候的感覺是什麼。 比如,我每天早上在他靠大沙發上休息時開著檯燈學習,在前段時間,檯燈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帶著眼罩學習。
  • 你不是「壞孩子」
    你不是「壞孩子」批改學生的日記,不經意中就被打動了。她給這篇自命題日記命名——《來自一個「壞孩子」的自述》,字體算不上漂亮,但看得出她很認真。文中這個「壞孩子」為世俗所不能接受的種種的「壞」其實是孩子天真幼稚的表現。這個「壞孩子」一路孤單地成長著。她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有一顆敏感而脆弱的心。讀著,我的心也不覺有些沉重。透過文字,我似乎看見一個女孩的模樣:她沒有乖乖的學生頭,臉上似乎掛著什麼都無所謂卻很乾淨的笑。
  •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方一凡,你憑什麼?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方一凡,你憑什麼?文|煙火生活壞孩子,幹啥都不行;好孩子,哪兒哪兒都好,是很多家長與老師根深蒂固的觀念。在這種偏執中,不是壞孩子,而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受到的委屈最多,被埋沒的也最多。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有一個劇情觸動了擁有老師與媽媽雙重身份的我。
  • 我不是壞孩子  社會域:觀察社會性發展的新透鏡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其實,我也挺擔心孩子的社會技能,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著獨特的交友方法和思想,與成年人比起來,他們更注重自己的朋友是否與自己興趣相同,是不是有共同的交流語言。他們的友誼很純淨,幾乎沒有太多的雜質,沒有太多的利益計較。 比如我的孩子,如果他的朋友請他設計宣傳單,那麼他一定會做到夜半三更,哪怕只能睡三個小時就必須起床上學。
  • 《社會心理學》--自我調節-工作自我概念讀後感
    自我調節是指人們控制和指導自身活動的一種方式。人們對自己的了解是全面的,掌握著自身的大量信息,包括他們的個人特徵和願望,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構思。人們制定目標並追求目標,正如王健林所說的一句話「裡一個小目標,先賺他一個億。」在此過程中,人們利用自己的社會技能和自我調節能力來適應不同的情況。
  • 正念與領導力:正念對領導者自我調節作用,是情緒崩潰前的緩衝墊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正念在緩和領導者情緒衰竭與自我評估領導行為(變革型領導與濫用監督)之間關係中的自我調節作用。我們借鑑Glomb注意自我調節框架,以及自我調節的雙過程模型,進一步探討領導者注意的調節作用。具體來說,我們認為正念能使領導者調節對情緒衰竭的認知和情感反應,而情緒衰竭又與積極的領導者行為相關。領導者行為對工作場所至關重要,因為領導者行為與員工福利和組織功能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
  • 我不想當學霸,我想當壞孩子,我想被老師批評,我想考倒數第一
    不知道為什麼,如今考上大學的我,心中總是感覺有一件心事未了。總是感覺自己的高中好像不是那麼完美,缺少了一些什麼東西。今天我看到那些沒有交作業的同學,我終於知道我的高中缺了什麼。我的高中缺少了考倒數第一,當壞孩子的一個經歷。
  • 你並不是一個壞孩子
    一個自稱叫陳小衛的人打電話給我。電話那頭,他滿懷激動地說:「丁老師,我終於找到你了。」他說他是我10年前的學生。
  • 《社會心理學》--自我調節-<自我覺知>讀後感
    自我調節也受我們的注意方向的影響,也就是注意力的形象,特別是注意是指像內部自我,還是指向外部環境,也就是說,究竟我們是專注於自身,還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他人對我們的觀點上。通常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於外部環境,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常常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他人和他人對我們的觀點身上,但偶爾我們也會將注意力指向我們自己。當我們在照鏡子時、拍照時或者其他能體現自我的行動時,我們往往將注意力集中於自身。
  • 自我調節的重要性
    傾訴欲太強並不是件很好的事情,不光是負面能量,還有我們的成就,成績,未來規劃,生活點滴,去哪裡玩,我們都想去分享一下。擁有強大的傾訴欲望,這是一種巨大思維陷阱,生活在傾訴與分享裡,會讓你失去處理情緒和自我調節的能力,任何事都不會解決,不知道怎麼處理。
  • 李靜 ∣ 指向自我調節學習的學生自我評價研究述評
    [1]隨著學科逐漸分化,自我評價也開始作為正式的術語在不同的學科中出現。如哲學領域把自我評價作為一種自我認識,強調主體的覺醒,自我意識走向自覺。哲學中的自我評價主要指的是作為主體的我對作為客體的我的一種自我認識。
  • 「壞孩子」?其實不然
    作業經常不交、平時愛打架、不聽父母和老師的話……這也許就是班主任眼中的「壞孩子」。在我的教學生涯中,就遇到過這樣一位「壞孩子」。「彭老師,小天剛才又打了張晨,還吐了他一臉的水!」值日班長匆匆從教室裡奔過來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