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努力一些!我們經常聽別人這麼對自己說。當嘗試幫助我們的孩子取得成功時,我們也經常會對孩子這麼說。但是,貌似我們努力越多,就越難以實行自我控制,目標的實現也更加遙不可及。我們痛恨自己的軟弱,孩子同樣會這樣,自責和羞愧對孩子的學業和生活沒有任何幫助,而這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通常情況下,我們鼓勵一個人,或者勸說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會說:「你要控制下自己。」我們會對想減肥的人說:「你控制下飲食。」我們會對貪玩的孩子說:「你要控制下你的貪玩的時間。」我們會對自己說:「我們要對自己很多念頭欲望進行控制。」
而且,我們不僅僅是這樣說,也還是這樣做。時間一久,儘管控制的結果並不怎麼樣,但我們都認為自我控制是絕對正確的,因為我們如果不進行控制,那麼將會有這樣或者那樣不好的結果。
當我們在自己身上多次進行自我控制失敗後,就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控制玩遊戲的時間,控制睡懶覺的時間。
自律是自我控制的一種,但經過我多年的實踐後發現,自律其實是一種更好的自我調節的後果。
自我控制往往是與壓力作對抗:抵抗生活的壓力,抵抗學習的壓力,抵抗工作的壓力,抵抗家庭的壓力。就以情緒為例,我以為控制情緒之後我就能獲得更好的結果,但往往是情緒在控制時只是被壓制,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當控制失敗後,進一步的情緒爆發只會導致歇斯底裡的崩潰。
最後,我們常常自卑地說:「我的自控力太差了。」
後來,在堅持運動的過程中,我發現如果在運動時,能稍微地改變下時間或者運動方式,也可以獲得良好的運動效果。於是我就在運動的時候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以及適合自己的運動時間。
慢慢地,我明白了原來這樣的改變方式叫自我調節,它讓我在累的時候懂得放棄,在輕鬆的時候可以輕輕拿起。因此,我不再糾結於運動強度或者執著於某一種運動方式,只要達到我的目的,那就採用讓我最放鬆的那種。
在讀書方面也是如此,原來我會強迫自己去完成一些高難度的書籍,哪怕讀得頭暈目眩,也要逼迫自己。今年我就沒有這樣做,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在這個學習計劃上,放開自己的理解觸角,讓自己不論在閱讀什麼書籍時,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於是,閱讀在自我調節的狀態下,閱讀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在不斷地增加和積累。
目前,儘管我的生活中還存在很多壓力,但我卻已經不再害怕這些壓力的產生,更不會害怕這些壓力會把我壓垮。因為我明白,壓力的存在只不是在告訴我,我還沒有找到適合的方法來解決它,對於這種壓力,我在這方面的自我調節能力還沒有挖掘出來,沒關係,我會繼續尋找。
既然道理在我身上有了一個很好的應用,那麼,我就把這個方法也同樣應用到與孩子的關係上。我不再把視覺放在孩子的行為表現上,而是去挖掘他當時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是不是在學校或者在學習上遇到了問題,或者在交友上遇到了什麼問題。
儘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一些行為還會把我推到理智的邊緣,可是在自我調節的作用下,我也能很快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重頭尋找與孩子恢復關係的契機。
不得不說,自我調節的方式改了我,也改變了我家青春期的孩子。雖然他現在還會在某些時間突然暴怒,但在我的冷靜下,他也能很快平息自己的憤怒的情緒。也許讓他暴怒的問題還是存在,可是他已經能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冷靜地處理問題。就算當時不能完全處理好,我們都能各退一步,把事情暫時擱置下來,第二天再處理。
在自我控制失敗的情況下,我們會痛恨自己的失敗,也會自卑於失敗的結果。在自我調節的情況下,我們不害怕失敗,因為我們知道一個方法解決不了它,那就重頭來過,尋找新的方法。
現在,我遇到問題而產生情緒時,我會常常問題自己:「為什麼這件事讓我憤怒或者焦慮?它觸動了什麼我內心害怕的事情?」
這樣的自問在開始時很難,也常常會被忘記。我的方法是拿筆寫下來,放在我可以常常看見的書桌上,只要看到,我就會立刻追問自己。一次找不到答案就過一再找,多問自己幾次,總會找到答案的。
這個方法我還沒有教給我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還暫時顧不上問自己這麼多的問題,他要思考的事情太多了:某個遊戲又推出了什麼樣的新武器?今天老師布置的任務完成了沒有?英偉達推出新的顯卡讓經銷商們哀鴻遍野,等等。
雖然他還不會進行自省自問,但我這邊的潛移默化還是讓他有了很大的改變。就目前來說,他的成績提高還需要時間來慢慢證明,但情緒管理上卻是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因為,在他顧及不到的地方,我可以去關注和發現他的壓力源,找準了壓力源,就可以根據現場情況採取疏導的措施,讓他從壓力源中緩解出來。
「學會閱讀孩子的行為特徵,理解孩子行為的意義,找出並減少孩子的壓力源,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有清醒的自我意識,而不是試圖抑制或控制他在想什麼,會感覺到什麼,或者做什麼。你會幫助孩子體驗到什麼是『冷靜』的感覺,以及當他們覺得有必要的時候如何建立這種感覺。」
本書的兩位作者給了我們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通過自我調節的五個步驟來觀察孩子,幫助孩子慢慢建議自我調節的行為。
自我調節的五個步驟:
(1)識別跡象,並重新定義行為。
(2)識別壓力源,問一問自己,為什麼是現在呢?
(3)減少壓力。
(4)反思。意識到何時自己處於壓力過度的狀態。
(5)做出反應。發現什麼可以幫助你平靜、放鬆和恢復體力。
壓力無處不在,面對壓力,我們需要的不是力量,而是內心的平靜。自我控制給不了我們內心的平靜,因為它只是把壓力暫時地壓制下去,但自我調整卻能讓我們認清現在,並在不斷的尋找方法的過程中調整自己,直到找到解決壓力源的辦法。
20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