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處理青春期孩子的問題上,有時候父母要保持專注和清醒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沒有動手揍那個淘氣包,就已經是我們的理智在約束著行為了。
「從孩子進入學前班到高中畢業,你往往發現自己經常深陷戰鬥:孩子不願意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或者不明白你到底希望他做什麼,或很難做到你想要他做的,或者乾脆忘記了他應該做的事情。」——《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當孩子入學後,善變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天性之一。這不是壞事,因為善變意味著他們可能願意更多不同方式的學習或者生活,但對於父母來說,這樣的善變就意味著他們常常搞不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他們常常不知道孩子做這些事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也許,上一刻親子關係還在風和日雨,一下秒就會變成讓父母意想不到的狂風暴雨。
孩子每天都在生活和學習中接觸不同的新事物,有些是我們安排的,有些是學校安排的,有些是老師額外安排的,但更多的是他所接觸到的人影響。
所以,我們就會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原本乖巧可愛的孩子,漸漸變成一個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容器」。是的,之所以在這裡用「容器」來形容孩子,是因為他們在小的時候還無法把這些學習到的東西轉變成自己的技能之一。當他們到了青春期,這個「容器」裡的各種思想越積越多,絕大多數他們都比較贊同,而父母則不太認可。因為父母一旦認可,就意味著失去對孩子的控制權。
「有這些問題之上的是『零容忍』的氣氛,父母一直會處於緊張狀態,擔心他們的孩子可能會做或說一些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的事情。最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只會接受自己熟悉的觀念,只要一超過這個範圍,覺得自己無法控制,而無法控制則意味著不安全,意味著未來充滿了危險與困難。
就像我們的父母在我們小時候要求我們要這樣要那樣,而我們常常與他們作對一樣,我們的孩子也在重複著我們曾經走過的路。
我們的父母認為如果我們不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學習和生活,那麼未來就會變得非常可怕。但事實是,過去的未來也就是現在並沒有可怕到哪裡去,甚至過得比我們父母當年好得太多。
然後,我們又重複著曾經父母對我們所做的一切,形式倒是有了更多的變化,可是內容卻幾乎不變:我們緊張著孩子的未來,擔心他在未來過不好,而我們則希望孩子信任我們,讓我們可以在更多方面幫助他們,他們只要聽話照做就行。
「父母們的壓力往往很高,這不是因為他們為了孩子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惱火,而是因為他們太想保護自己的孩子了,或者當孩子在困難中掙扎的時候,他們想要幫助或撫慰他們。」——《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父母的壓力來自於對孩子的保護,而孩子的壓力來自於對父母對自己的保護,不客氣地說是想更多地控制孩子,最好控制到他聽從我們的意見結婚生子,作為父母的一生才能體現得完美。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觀念差異,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循環。從有人類開始直到很遙遠的未來,只有父母,只要有孩子,矛盾與壓力就永遠存在,而且核心內容幾乎不變。
「今天,當孩子們爭辯說『但大家都在這樣做』時候,我們應該明白這裡『大家』可能就是孩子引以為自身標準的影響力巨大的網上文化。」——《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其實孩子口中的「大家」並不僅僅指網絡文化,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他們會在一些方面順大流,但也會在更多的方面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他們會傾向於結成一個志同道合的小團隊,一起聊天學習打遊戲,一起為某一個目標分工合作。
如果我們對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使用禁令,想迫使他重新回到聽話照做的路子上來,那麼是絕對會遭遇反抗的。當然,也有意志力和手段非常強硬的父母讓孩子在成年之後還是回到聽話照做的狀態,這樣的父母心滿意足地看著孩子過著他們心目中幸福的生活,至於孩子心裡是不是真的幸福,他們是不會管的。就算是知道了孩子心裡不開心,他們就會哭著說:「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怎麼就不會體諒下我?」
我們在要求孩子體諒我們時,是否我們也做到了真正體諒孩子?
「事實上,很少有人會完全意識到我們的育兒方式,更不用說為自己『歸類』了。更多的情況是:我們往往採取我們自己被養育的方式來養育孩子。但是我們討論教養方式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忽視了在這個等式中的變量:孩子。」——《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這幾年陪讀的生活,我通常在照顧著孩子學習外的生活。在初中時孩子很多自己的事情還能自己做,到了高中,巨大的學習壓力就讓他忙不過來,所以,在他生活上的幫助,我就做得更多了一些。
當然,有些事我不願意做時,我們就會小小的吵上幾句;有些我想要他做的他不願意時,我們同樣也會小小地吵上幾句。我們總是隔上一段時間就會爭吵上幾句,然後各自歇火,但就在這樣的磨合中,我們都在不斷地相互了解對方,包容對方。
對於孩子來說,我是家庭教育中的變量;對於我來說,孩子就是家庭教育中的變量。其實,在家庭教育中,不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是互為變量。因為沒有一個人永遠會生活在昨天,也沒有一個人時時刻刻都保持一樣的狀態。
在孩子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先承擔起自我調節的作用,然後再用結果去影響孩子。
那麼,如何培養自己我調節的習慣呢?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給出了答案,有十種方法來培養這個習慣,它們分別是:
1.找尋模式
2.關注目標
3.循序漸進
4.發現你的孩子積極主動參與,要表現興奮
5.期盼意外的發現
6.謹慎使用大詞
7.別太糾結元認知
8.任何時候進行自我調節都是合適的
9.誰的軌跡需要改變
10.私人定製
當然,結尾還有一個家長自我調節指南,不多五條而已。
提高作為父母的自我覺察
創建支持最優自我調節的條件
原諒自己
冷靜是目的
找時間與你的孩子玩,享受時光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一個問題:我們在要求孩子聽話照做時,是非常篤定我們的想法是正確的,那麼在學習過程看到正確的道理時,我們是否有能力去聽話照做呢?
20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