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壞孩子:情緒域  閣樓的怪物

2020-09-09 彥綾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記得我的孩子在初中階段,有兩年的時間他那個情緒的變化我完全拿捏不住。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就晴轉陰,更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晴天下一聲大暴雨。

回想起那個時候,我還是忍不頭皮發麻,根本不想再回到那個時間重新再經歷一次。

也經常有朋友說起,現在家裡這隻到了青春期的孩子,脾氣是那麼的捉摸不定,讓人頭痛,讓人疲憊。

我還記得在孩子情緒反覆無常的時候,通常想和他講道理,但是這似乎是根本就行不通的事。就算他情緒穩定良好時,已經答應好的事,在他脾氣上來時,完全就忘了曾經的約定。現在人大了一點,倒還是好了一些,可是也還是有翻臉不認帳的時候。

在孩子脾氣無常時期,我們最想要做的事,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控制他的脾氣,希望他能理性一點,畢竟他已經長大了,不再是三歲的小孩子。但是,現實告訴我們,青春期的孩子在情緒管理方面,確實是小孩子。

「當孩子感到不開心時,父母的第一個想法,就是用一個理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來直接處理這種情況。不幸的是,講道理似乎對情緒激動、不堪重負的孩子沒有太多幫助,告訴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會增加他們的壓力負荷。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尤其是當他們受困於可怕的主觀體驗時。」——《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現在我能接住他情緒激動了,就會等他平靜這後,問問他當時為什麼發脾氣,再問他那個時候的感覺是什麼。

比如,我每天早上在他靠大沙發上休息時開著檯燈學習,在前段時間,檯燈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帶著眼罩學習。可是在前兩天,他突然就對我的檯燈有了意見,說是帶著眼罩都能看到燈光。我是恨不得狠狠地給他一巴掌,胡說八道也得正經一點。

當時我忍住了,但心裡實在是不舒服,因為誰都知道帶著眼罩就讓眼睛隔絕了光線,看不到什麼。在他放學回家後,我看他心情不錯,於是就趁機問他為什麼。結果他說:「雖然是帶著眼罩了,但是眼睛前面有一團燈光。」

這下我明白了,前幾天他靠在沙發上假寐時,我是開著檯燈的,他閉眼時能看到我的檯燈,所以就算他帶著眼罩,存留在腦子裡的印象還是檯燈就在眼前,影響了他還沒睡醒的腦子的判斷。於是我改變了用檯燈的時間,在他起床前用,他起床後我就開頂燈,他靠在沙發上假寐時,我關了頂燈再開檯燈,這下他就乖了,不再說帶著眼罩眼前也有光暈。

所以,觀察孩子的壓力源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許我們會因為孩子們無常的脾氣而大動肝火,但如果找到他的壓力源,就可以換個方式把事情順利解決。

「通常,當孩子在情緒方面掙扎時,你知道,是因為他們表現出來了,但有時你根本沒有絲毫的察覺和懷疑。即使你知道,可知道該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孩子越大,就越能藏得住心事。有時候你明知道他不開心,但他卻不會有什麼特別明顯的表現。

有一天,我和孩子有了矛盾,結果他說在他小時候我也採用了同樣類似的方法對待他。一下子,我就明白了,有些時候,我們在情緒崩潰時的歇斯底裡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惡劣影響。雖然他們不說,平時也好像沒那麼回事,但在特定的時候被觸發時,孩子就會有模有樣的把從我們身上學到的壞習慣表現出來。

當時我聽到孩子說出我過去的惡劣行為時,立刻就向他道歉,並且表示我那個時候的壓力非常大,無法控制住自己,給他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我不求他原諒我,但我還是希望他能時時提醒我不要再走過去傷人傷己的老路。

小風波很快就過去了,孩子也看得到我這幾年所做的努力,也相信我說到做到的能力,他沒說原諒了我,也沒說不原諒我,但我相信,過去造成的傷害,會一直存留在他心裡,也正因為如果,我更要提醒自己:自我調節與管理這兩件事,永遠不能疏忽,永遠不能放棄。

「情緒方面的成長必須由孩子自己體驗。孩子所感受的不只是一種主觀感覺,要複雜得多,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體驗,融合了心理和生理。」——《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通常,我們不喜歡家裡存在不和諧的氣氛,如果某人情緒激動了,我們都希望他能理智地控制住自己,不讓他在家裡把負面情緒表現出來。

現在我不這樣想了,孩子如果有脾氣,那就讓他發洩出來好了,大不了我不開心時自己想辦法調整一下,事後再告訴他,他情緒爆發時我很不開心,就像我衝他發脾氣時他也不開心一樣。因為只有在我這裡能包容他的負面情緒,他才能體會到負面情緒對別人的影響如何。

「孩子需要認識到他們處於過度焦慮或憤怒狀態,需要考慮他們的情緒是否適合當時的情況,如果不是,則能夠使自己平靜下來。」——《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這一點,看似容易,實則做起來非常的難,因為這需要有一個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家長帶領孩子慢慢地進行。因為我從來沒見到過一位情緒無常的家長能引導出一個可以在情緒方面自我調節好的孩子,更多的時候,孩子都在壓抑自己,生怕觸怒家長而換來皮肉之苦,甚至冷漠對待。

想想我自己的過去,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是因為愛孩子,我就不會主動地學習,更不可能會在孩子情緒激動過後緩緩引導他反思自己的行為,也許他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一個有著「不良行為」的孩子了。

「孩子的情緒越激烈,他監控、評估和調整情緒的能力就越差。孩子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平靜,這也應該是父母(或老師)的首要任務。幫助孩子冷靜下來,不是試著強迫他去監控、評估和調整自己的感受。」——《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有一種想法我覺得並不可取,那就是:孩子長大後,青春期過後,就會慢慢變好。人心隔肚皮,孩子那個時候再對父母好,可是造成的傷害卻並不會隨之消失,而是轉身隱藏在內心的某一個角度,耐心地等待著某一個時期突然爆發出來,讓孩子崩潰。

很多成年人的突然崩潰,其實就是因為外部的壓力觸動了內心的傷痛,從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用處……

「如果孩子『卡』在某個情緒裡,往往會本能地對他所害怕或生氣的事情做出反應。對於兒童或青少年來講,發現自己被糟糕的情感包圍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大人的恐懼或憤怒的反應使得孩子更難變得冷靜,更難找到自己的情感平衡。恐懼或憤怒籠罩孩子越多,他就越難配合我們,或理解我們說的是什麼,甚至感覺不到我們是來幫助他應對這一挑戰的。」——《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學得越多,就越發覺得作為父母的責任越是重大。孩子的成績不好,我們可以想辦法提高,但情緒這個事情處理不好,卻是終身的傷害。

「我們應該接受所有的情緒,不要迴避那些讓我們感到不安的情緒。就像我們自己痴迷於一些探索黑暗和令人不安的情緒的電影一樣,孩子也一樣需要在探索令他害怕的情感主題時感到身心安全。我們只有保持冷靜和投入,才能提供這種安全的感覺。這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調節可怕的情緒,而不是卡在裡面或者完全失控。」——《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讓問題暴露在陽光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害怕別人的眼光,害怕別人的解讀,也就是說,我們害怕別人說我們不夠強大,不夠完美,我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害怕因此被懲罰……因為我們確實如此。

所以,當有人用憤怒對待我們時,我們就會用同樣的憤怒去回應對方,我們總想證明我們沒有錯,錯的都是對方。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要認真對待情緒調節這個問題。也許我們不夠完美,但是幫助孩子加強自身對待情緒調節這件事,卻是關乎孩子一生幸福的事,值得我們慎重對待。

2020.9.8

相關焦點

  • 我不是壞孩子 共情和親社會域:更好的自我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是的,我們可以接受孩子學習差,厭學,貪玩,但是,如果孩子有品格上的問題,比如偷竊、撒謊、吸毒、犯罪等問題,我們就會認為這個孩子的品格有問題,甚至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比起其他域,親社會域天然地對於孩子來說有著更大的壓力,因為它涉及一個孩子和別的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的衝突。
  • 我不是壞孩子 共情和親社會域:更好的自我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是的,我們可以接受孩子學習差,厭學,貪玩,但是,如果孩子有品格上的問題,比如偷竊、撒謊、吸毒、犯罪等問題,我們就會認為這個孩子的品格有問題,甚至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比起其他域,親社會域天然地對於孩子來說有著更大的壓力,因為它涉及一個孩子和別的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的衝突。
  • 我不是壞孩子  社會域:觀察社會性發展的新透鏡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其實,我也挺擔心孩子的社會技能,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著獨特的交友方法和思想,與成年人比起來,他們更注重自己的朋友是否與自己興趣相同,是不是有共同的交流語言。他們的友誼很純淨,幾乎沒有太多的雜質,沒有太多的利益計較。 比如我的孩子,如果他的朋友請他設計宣傳單,那麼他一定會做到夜半三更,哪怕只能睡三個小時就必須起床上學。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的五大領域模型
    不要說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都不能完全接納我們,更何況長大之後,要想無條件地被年邁的父母接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許,我也做不到完全無條件接納我的孩子,但是,我可以去努力嘗試,去努力向這個目標靠近。為人母,是終身制的,有一個孩子來幫助我覺醒,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既然如此,就該好好努力去學習,努力去做好自己。
  • 我不是壞孩子:生物域:吃、玩、睡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一般來說只要在孩子表現了一些「不良行為」之後,只要我們能耐心地平靜地不加判斷地去詢問孩子,他一般還是會給出答案的。往往那些答案很讓人意外,因為我們會想不到自己無意間的舉動會給孩子造成一些錯覺。
  • 我不是壞孩子  認知域:冷靜、警覺、學習
    在認知域,我們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看到的最常見的問題存在於以下領域:注意力、忽略幹擾、延遲滿足、想法合併、觀點排序、容忍挫折、從錯誤中學習、關注點切換、找因果關係、抽象思維。通常情況下,絕大多數孩子在認知域裡表現出來的問題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也常常有朋友對我說:「根據老師的反應,孩子在上課時總是注意力不集中,要麼東摸一下,西摸一下,要麼就是發呆,或者看著窗子外面不知道在想什麼。」
  • 我不是壞孩子:需要更多
    儘管我的家裡一眼望去很是雜亂,可是我發誓,我已經盡我最大的努力做了精減,因為我不是很喜歡每次搬家時總要搬很多的東西,而在這些東西裡,又有很多東西是常年不用,卻是在一時興起是腦子不作主買下來的。特別是我衣櫃裡的那些衣服,有些買來很多年了,喜歡是喜歡,可就是沒穿過多少次。
  • 你不是「壞孩子」
    你不是「壞孩子」批改學生的日記,不經意中就被打動了。她給這篇自命題日記命名——《來自一個「壞孩子」的自述》,字體算不上漂亮,但看得出她很認真。文中這個「壞孩子」為世俗所不能接受的種種的「壞」其實是孩子天真幼稚的表現。這個「壞孩子」一路孤單地成長著。她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有一顆敏感而脆弱的心。讀著,我的心也不覺有些沉重。透過文字,我似乎看見一個女孩的模樣:她沒有乖乖的學生頭,臉上似乎掛著什麼都無所謂卻很乾淨的笑。
  • 我不是壞孩子,壓力下的父母:何去何從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當孩子入學後,善變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天性之一。這不是壞事,因為善變意味著他們可能願意更多不同方式的學習或者生活,但對於父母來說,這樣的善變就意味著他們常常搞不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他們常常不知道孩子做這些事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方一凡,你憑什麼?
    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方一凡,你憑什麼?文|煙火生活壞孩子,幹啥都不行;好孩子,哪兒哪兒都好,是很多家長與老師根深蒂固的觀念。在這種偏執中,不是壞孩子,而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受到的委屈最多,被埋沒的也最多。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有一個劇情觸動了擁有老師與媽媽雙重身份的我。
  • 周口清朝乾屍復活《龍紋戰域》沙城遭圍攻
    一直以來,我們對乾屍的了解都是從恐怖電影中獲知,電影裡的乾屍總能讓觀眾們膽顫心驚。然而現實中,人們覺得這些殭屍並不存在。直到前幾日,周口驚現清朝乾屍,而且令人髮指的是這具乾屍正如電影所演穿著一身清朝服飾。這讓不少網友驚呼:「世界上真的有乾屍存在嗎?」。
  • 你並不是一個壞孩子
    一個自稱叫陳小衛的人打電話給我。電話那頭,他滿懷激動地說:「丁老師,我終於找到你了。」他說他是我10年前的學生。
  • 豆瓣8.9《伴我同行》:壞孩子的友誼背後,暴露了家庭教育的不足
    少年們的友誼真誠又純粹,但家長們仍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和「壞孩子」做朋友。在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在「壞孩子」的純真友誼背後,隱藏著的是家庭教育的不足。01 不懂情緒管理,自己沉溺傷痛讓孩子淪為「隱形人」,又用踢貓效應持續傷害孩子!
  • 試聽:張小覺 - 你是壞孩子
    試聽:張小覺 - 你是壞孩子 發布時間:2011年04月15日16:32 | 我來說兩句 (0) | 來源:搜狐視頻 請不要關閉瀏覽器 內容介紹:   歌詞:  《你是壞孩子
  • 《我不是差等生》登陸央視 大話"壞孩子"故事
    信報訊 從明天開始,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拍攝的12集兒童題材電視劇《我不是差等生》將在中央電視臺八套下午的「青春劇苑」中播出。這是一部另闢蹊徑的兒童題材電視劇,《我不是差等生》要給觀眾說說「壞孩子」的故事。
  • 「HipHop男神」滿舒克:我們不是壞孩子
    「HipHop男神」滿舒克:我們不是壞孩子 2016-10-30所以,我們不是壞孩子。」29日晚,HipHop派對——「震榕門」在福州震撼上演,具有「HipHop男神」之稱的滿舒克來到現場,為福州歌迷獻上了一場音樂盛宴。  HipHop一詞源於美國黑人,整個HipHop文化發源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包括饒舌(Rapping)、打碟(DJing)、塗鴉(Graffiti)、街舞(Breaking)。
  • dnf代號希望隱藏怪物在哪裡?全部隱藏怪物位置匯總
    首頁 > 部落 > 關鍵詞 > dnf最新資訊 > 正文 dnf代號希望隱藏怪物在哪裡?全部隱藏怪物位置匯總 dnf代號希望換裝副本中隱藏的怪物在哪裡可以找到,全部的隱藏怪物位置在哪呢,我們來一起看下具體的隱藏位置信息介紹。
  • 如何評價《小歡喜》方一凡說:媽媽,我不是個壞孩子?
    在這裡,方一凡說「我不是個壞孩子,我只是學習不好,我真的很喜歡唱歌跳舞,我想參加藝考。」這一幕讓小編深有感觸,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中,好像成績的好壞就代表孩子的一切,成績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這個答案是否定的,作家韓寒高中時成績一落千張,精力都花在自己喜愛的寫作上,平時考試都是花一個月時間「突擊」只求60分就好,在那個年代他就是一個「異類」如果按照成績評定,他就是一個「壞孩子」,可就是憑著這放蕩不羈的性格和自己的努力,韓寒實現了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