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記得我的孩子在初中階段,有兩年的時間他那個情緒的變化我完全拿捏不住。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就晴轉陰,更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晴天下一聲大暴雨。
回想起那個時候,我還是忍不頭皮發麻,根本不想再回到那個時間重新再經歷一次。
也經常有朋友說起,現在家裡這隻到了青春期的孩子,脾氣是那麼的捉摸不定,讓人頭痛,讓人疲憊。
我還記得在孩子情緒反覆無常的時候,通常想和他講道理,但是這似乎是根本就行不通的事。就算他情緒穩定良好時,已經答應好的事,在他脾氣上來時,完全就忘了曾經的約定。現在人大了一點,倒還是好了一些,可是也還是有翻臉不認帳的時候。
在孩子脾氣無常時期,我們最想要做的事,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控制他的脾氣,希望他能理性一點,畢竟他已經長大了,不再是三歲的小孩子。但是,現實告訴我們,青春期的孩子在情緒管理方面,確實是小孩子。
「當孩子感到不開心時,父母的第一個想法,就是用一個理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來直接處理這種情況。不幸的是,講道理似乎對情緒激動、不堪重負的孩子沒有太多幫助,告訴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會增加他們的壓力負荷。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尤其是當他們受困於可怕的主觀體驗時。」——《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現在我能接住他情緒激動了,就會等他平靜這後,問問他當時為什麼發脾氣,再問他那個時候的感覺是什麼。
比如,我每天早上在他靠大沙發上休息時開著檯燈學習,在前段時間,檯燈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帶著眼罩學習。可是在前兩天,他突然就對我的檯燈有了意見,說是帶著眼罩都能看到燈光。我是恨不得狠狠地給他一巴掌,胡說八道也得正經一點。
當時我忍住了,但心裡實在是不舒服,因為誰都知道帶著眼罩就讓眼睛隔絕了光線,看不到什麼。在他放學回家後,我看他心情不錯,於是就趁機問他為什麼。結果他說:「雖然是帶著眼罩了,但是眼睛前面有一團燈光。」
這下我明白了,前幾天他靠在沙發上假寐時,我是開著檯燈的,他閉眼時能看到我的檯燈,所以就算他帶著眼罩,存留在腦子裡的印象還是檯燈就在眼前,影響了他還沒睡醒的腦子的判斷。於是我改變了用檯燈的時間,在他起床前用,他起床後我就開頂燈,他靠在沙發上假寐時,我關了頂燈再開檯燈,這下他就乖了,不再說帶著眼罩眼前也有光暈。
所以,觀察孩子的壓力源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許我們會因為孩子們無常的脾氣而大動肝火,但如果找到他的壓力源,就可以換個方式把事情順利解決。
「通常,當孩子在情緒方面掙扎時,你知道,是因為他們表現出來了,但有時你根本沒有絲毫的察覺和懷疑。即使你知道,可知道該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孩子越大,就越能藏得住心事。有時候你明知道他不開心,但他卻不會有什麼特別明顯的表現。
有一天,我和孩子有了矛盾,結果他說在他小時候我也採用了同樣類似的方法對待他。一下子,我就明白了,有些時候,我們在情緒崩潰時的歇斯底裡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惡劣影響。雖然他們不說,平時也好像沒那麼回事,但在特定的時候被觸發時,孩子就會有模有樣的把從我們身上學到的壞習慣表現出來。
當時我聽到孩子說出我過去的惡劣行為時,立刻就向他道歉,並且表示我那個時候的壓力非常大,無法控制住自己,給他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我不求他原諒我,但我還是希望他能時時提醒我不要再走過去傷人傷己的老路。
小風波很快就過去了,孩子也看得到我這幾年所做的努力,也相信我說到做到的能力,他沒說原諒了我,也沒說不原諒我,但我相信,過去造成的傷害,會一直存留在他心裡,也正因為如果,我更要提醒自己:自我調節與管理這兩件事,永遠不能疏忽,永遠不能放棄。
「情緒方面的成長必須由孩子自己體驗。孩子所感受的不只是一種主觀感覺,要複雜得多,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體驗,融合了心理和生理。」——《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通常,我們不喜歡家裡存在不和諧的氣氛,如果某人情緒激動了,我們都希望他能理智地控制住自己,不讓他在家裡把負面情緒表現出來。
現在我不這樣想了,孩子如果有脾氣,那就讓他發洩出來好了,大不了我不開心時自己想辦法調整一下,事後再告訴他,他情緒爆發時我很不開心,就像我衝他發脾氣時他也不開心一樣。因為只有在我這裡能包容他的負面情緒,他才能體會到負面情緒對別人的影響如何。
「孩子需要認識到他們處於過度焦慮或憤怒狀態,需要考慮他們的情緒是否適合當時的情況,如果不是,則能夠使自己平靜下來。」——《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這一點,看似容易,實則做起來非常的難,因為這需要有一個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家長帶領孩子慢慢地進行。因為我從來沒見到過一位情緒無常的家長能引導出一個可以在情緒方面自我調節好的孩子,更多的時候,孩子都在壓抑自己,生怕觸怒家長而換來皮肉之苦,甚至冷漠對待。
想想我自己的過去,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是因為愛孩子,我就不會主動地學習,更不可能會在孩子情緒激動過後緩緩引導他反思自己的行為,也許他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一個有著「不良行為」的孩子了。
「孩子的情緒越激烈,他監控、評估和調整情緒的能力就越差。孩子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平靜,這也應該是父母(或老師)的首要任務。幫助孩子冷靜下來,不是試著強迫他去監控、評估和調整自己的感受。」——《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有一種想法我覺得並不可取,那就是:孩子長大後,青春期過後,就會慢慢變好。人心隔肚皮,孩子那個時候再對父母好,可是造成的傷害卻並不會隨之消失,而是轉身隱藏在內心的某一個角度,耐心地等待著某一個時期突然爆發出來,讓孩子崩潰。
很多成年人的突然崩潰,其實就是因為外部的壓力觸動了內心的傷痛,從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用處……
「如果孩子『卡』在某個情緒裡,往往會本能地對他所害怕或生氣的事情做出反應。對於兒童或青少年來講,發現自己被糟糕的情感包圍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大人的恐懼或憤怒的反應使得孩子更難變得冷靜,更難找到自己的情感平衡。恐懼或憤怒籠罩孩子越多,他就越難配合我們,或理解我們說的是什麼,甚至感覺不到我們是來幫助他應對這一挑戰的。」——《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學得越多,就越發覺得作為父母的責任越是重大。孩子的成績不好,我們可以想辦法提高,但情緒這個事情處理不好,卻是終身的傷害。
「我們應該接受所有的情緒,不要迴避那些讓我們感到不安的情緒。就像我們自己痴迷於一些探索黑暗和令人不安的情緒的電影一樣,孩子也一樣需要在探索令他害怕的情感主題時感到身心安全。我們只有保持冷靜和投入,才能提供這種安全的感覺。這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調節可怕的情緒,而不是卡在裡面或者完全失控。」——《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讓問題暴露在陽光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害怕別人的眼光,害怕別人的解讀,也就是說,我們害怕別人說我們不夠強大,不夠完美,我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害怕因此被懲罰……因為我們確實如此。
所以,當有人用憤怒對待我們時,我們就會用同樣的憤怒去回應對方,我們總想證明我們沒有錯,錯的都是對方。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要認真對待情緒調節這個問題。也許我們不夠完美,但是幫助孩子加強自身對待情緒調節這件事,卻是關乎孩子一生幸福的事,值得我們慎重對待。
20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