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調節的重要性

2020-12-19 攀登321

初入社會,知識淺薄,毫無心理承受能力,不知道進了社會為什麼就變了。

原本以為社會很簡單,誰知工作後就像一隻小白鼠一樣,在社會的大鍋裡被翻來翻去。

被同事排擠,欺負,想找人傾訴排解。

找朋友和家人,他們會耐心的跟你講一講關於社會的那些事。

漸漸地需要傾訴的地方越來越多,負能量也越來越多。

傾訴欲太強並不是件很好的事情,不光是負面能量,還有我們的成就,成績,未來規劃,生活點滴,去哪裡玩,我們都想去分享一下。

擁有強大的傾訴欲望,這是一種巨大思維陷阱,生活在傾訴與分享裡,會讓你失去處理情緒和自我調節的能力,任何事都不會解決,不知道怎麼處理。

牛耕田回來,疲憊不已,看到了狗,牛便跟狗抱怨「老朋友,我真的太累了,好想休息一天。」

狗走了後遇到貓就說「我看到牛了,它實在太累了想要休息一天,也難怪主人給它的活太累了」 。

貓轉身和羊說「牛抱怨主人給它的活太累了,明天不想工作了」。

羊對雞說「牛不想給主人幹活了,它抱怨活太多太重,也不知道別的主人對它會不會好點」。

雞對豬說「牛不準備給主人幹活了,想要去別的主人家看看,也是阿,主人還用鞭子打它,一點都不心疼它」。

主婦晚飯前給豬餵食,豬就說「主婦,我有事情對你說,牛不願意給主人幹活了,它要去別的主人那裡,這活太累了,你要好好教育它」。

得到豬的報告,主婦對主人說「牛要背叛你,它想換個主人,你準備怎麼處置它」。

第二天牛就被殺了。

無心的一句話,以訛傳訛不知道最後這句話會變成什麼樣子。

在與人交談時我們都應該有所保留,收起傾訴欲與分享欲,不要像牛一樣什麼事都做了,到最後還是被淘汰。

世間險惡說什麼做什麼都得慎言慎行,生存很難,但不要因為自己的無心之舉讓自己更難。

在擁有負面能量和很累的時候,要學會自我調節情緒,排解壓力,我們最終都是在學著與自己相處,學會自我調節是必備的一項能力。

在進行自我調節時我們需要以下兩點:

1:了解自身情緒:

知道什麼時候開心,什麼時候不開心,因為什麼不開心。

2:處理自身情緒:

了解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你該如何調節自身的情緒。

樊登老師曾說:當你莫名其妙的心情不好,一定要小心莫名其妙,世界上沒有莫名其妙的事,你往深探索,一定會發現有一個潛意識的東西在等著你。

1:察覺到自己情緒有問題時,去自我分析是什麼事情導致情緒不好。

2:找到原因後,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怎麼做心情才能好起來。

3:釋放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發洩方式。

4:自我反省:這次發現解決問題,下次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相關焦點

  • 論輕度抑鬱症患者自我調節的重要性
    首先抑鬱症是存在治癒的可能性的,尤其是輕度抑鬱症,是完全有可能治癒的,但是這個疾病,不光是服用藥物就可以達到治癒效果,自我調節同樣是重中之重。就醫的及時性所以如果是在輕度抑鬱症範疇,可以首先是自我調節,如果調節不過來,也別給自己太長的時間去調節,比方說兩個月,最長三個月自我調節,當然有的時候比方說調節了一個月,發現這個情況還越來越嚴重了,我覺得可以馬上就去找心理醫生。
  • 認知與調節自我差異提升幸福感
    金盛華等研究者認為,兒童在3年級左右自我概念就會變得很清晰,因此自我差異也相對穩定下來,此時兒童自我標準的來源為老師和同伴的期望。自我差異表現受到社會文化、教育、家庭、社交媒體、社會情境、自我圖式等諸多因素影響,自我差異的領域、類型、大小隨時間的推移會發生變化,但這些指標與童年期的記憶關聯是恆定的。馬尼亞(N. Mania)的研究表明,個體自我標準的領域及重要性主要來源於父母的教養方式。
  • 第1141篇:變則通:自我調節的學習
    伍爾福克在《教育心理學》模塊31中講到的「自我調節學習」,給了我一些啟示。班杜拉曾指出,正式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擁有可以進行終生自我教育的智力工具、自我信念以及自我調節能力。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個體必須成為自我調節的學習者,擺脫對教師的依賴,能夠進行獨立的學習。自我調節學習是指人們用於激發並維持自身的思維、行為及情緒以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自我調節學習者有能力,而且願意學。
  • 《社會心理學》--自我調節-<自我覺知>讀後感
    自我調節也受我們的注意方向的影響,也就是注意力的形象,特別是注意是指像內部自我,還是指向外部環境,也就是說,究竟我們是專注於自身,還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他人對我們的觀點上。通常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於外部環境,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常常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他人和他人對我們的觀點身上,但偶爾我們也會將注意力指向我們自己。當我們在照鏡子時、拍照時或者其他能體現自我的行動時,我們往往將注意力集中於自身。
  • 媽媽們怎麼自我調節心理?產後抑鬱症的自我調節方法
    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媽媽們應該怎麼樣去自我調節心理的方法吧。   產後抑鬱症的表現   1、情緒低落   代表人物就是林黛玉了,做什麼事情都沒勁、對什麼都高興不起來、總是唉聲嘆氣、甚至會悲觀絕望。   6、自我評價過低   這類的表現就是過度的貶低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都進行批判,於是帶來的就是強烈的內疚感、自責感、無用感。   產後抑鬱症的自我調節方法   主動求助:   產後抑鬱的女性內心會有一種無助,心理專家分析,這種無助感可能是幼年被忽略的陰影地重現。
  • 李靜 ∣ 指向自我調節學習的學生自我評價研究述評
    這一評價理念明確了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評價過程中的重要性,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理解評價信息,監控他們學了什麼,將所收集的關於自己學習的證據與先前知識聯繫起來並用於新的學習,這個過程屬於學生的元認知的調節過程。這一時期一些自我評價研究者也將學生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學習聯繫起來進行研究。唐(Tan,K.)2007年在自我評價的概念辨析中指出自我評價學習者可以學會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發展對學習的控制感。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主要指的是「由自我施加對自我的控制」,即個體在環境中不斷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運用自我調節能力,如學習,減肥,情緒管理等等。擁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可以讓人在做事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社會心理學》--自我調節-工作自我概念讀後感
    自我調節是指人們控制和指導自身活動的一種方式。人們對自己的了解是全面的,掌握著自身的大量信息,包括他們的個人特徵和願望,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構思。人們制定目標並追求目標,正如王健林所說的一句話「裡一個小目標,先賺他一個億。」在此過程中,人們利用自己的社會技能和自我調節能力來適應不同的情況。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可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學習,才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才需要引導孩子學習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在孩子初中時期,我並不能做好自我調節這件事,更多的時候我都採用自我控制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但總有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時候。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可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學習,才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才需要引導孩子學習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在孩子初中時期,我並不能做好自我調節這件事,更多的時候我都採用自我控制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但總有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時候。
  • 心理問題的三因素模型:支持系統-負性刺激-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自我調節方式的多樣性,有助人降低出現心理問題;如果方式比較單一,比如心情不好,只有玩手機一種方式,當玩手機不管用時,就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發展多項愛好;保持規律的飲食、睡眠作息;保持一定的身體鍛鍊,都是自我調節的有效方式。找人傾訴,獲得支持也是自我調節方式。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的作用
    時間一久,儘管控制的結果並不怎麼樣,但我們都認為自我控制是絕對正確的,因為我們如果不進行控制,那麼將會有這樣或者那樣不好的結果。 當我們在自己身上多次進行自我控制失敗後,就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控制玩遊戲的時間,控制睡懶覺的時間。 自律是自我控制的一種,但經過我多年的實踐後發現,自律其實是一種更好的自我調節的後果。
  • 51家庭管家: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始於共同調節
    那麼,怎樣在大家的養育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我調整能力呢?小孩發展自我調整能力的關鍵一點,是他們會去持續吸收身旁世界產生的諸多事情,因此他最先會去看看爸爸媽媽是怎樣調節自身的。因此說到小孩要學習自我調整的能力,實際上最關鍵的學習途徑便是要看到,爸爸媽媽是如何去調節自身的,那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學會了自身怎樣調節。因此請大伙兒回望一下:作為爸爸媽媽,自身一直可以處在平和情況嗎?是不是能夠 保持放鬆的狀態?
  • 抑鬱症的自我治療的書 抑鬱症自我調節的書
    抑鬱症的自我治療的書核心症狀:①情緒低落,心情低沉、鬱悶、悲傷、不開心,對今後感到沒有信心,沒有希望,甚至悲觀絕望,出現自傷自殺觀念和行為。②興趣缺乏,患者對什麼都沒興趣,對以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也失去興趣,整日生活懶散,行為被動,離群索居,不與人溝通。
  • 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學習策略
    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於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學習過程。計劃策略、控制策略和自我調節策略都屬於元認知策略。              回想自己的語言學習歷程,有不少有意識的自我調控。初中一次英語課上老師追問「Pardon?Could you say it loudly, please?」
  • 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始於共同調節 | 公開課精華文稿(上)
    為什麼我們今天要選用「自我調節的能力」這個主題呢?是因為現在的社會確實變化很快。2020年,我們每天都在變化。那麼,如何在我們的養育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呢?孩子發展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一點,是他們會去不斷吸收身邊世界發生的種種事情,所以他首先會去看父母是如何調節自己的。當孩子感覺到我在父母周圍的時候,感覺到父母是平靜的,他們是理解我的,這個時候孩子就更有能力去聽到父母在說什麼,也更有能力關注到父母在對他做什麼。我想邀請大家想像一個場景。
  • 《社會心理學》--自我調節-<個人控制>讀後感
    個人控制感使人們能夠制定計劃、應對挫折和進行自我調節。制定計劃體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個人能力來制定相應的計劃。拿學生來說,基礎不好,那就制定一個鞏固基礎知識的計劃;對於那些偏科的學生,就制定一個「攻堅克難」的學習計劃,再加上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具體的方案又有差別。應對挫折體現在,人們通過自我控制,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能,來應對挫折又或者說是在挫折中學習一些經驗,用來應對下次的挫折。
  • 合理調節情緒 積極關懷自我
    所以,從概念上我們知道,情緒調節的使用範圍更廣泛一些,它既可以包括我們採用某些策略降低消極情緒,也可以包括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減弱積極情緒或增強消極情緒。早期的應對方式是弗洛伊德(1973)提出來的,又叫做自我防禦機制,包括三個重要的概念:本我、超我和自我。
  • 謝茂松:美國正在失去自我調節能力?
    這種在疫情中的政治失能是一時的現象,還是美國體制開始失去它一直炫耀的自我調節能力?這個問題一方面要分短期、中期來看,另一方面又要對大趨勢做出判斷。而這一切也極大地破壞了美國的自我調節能力,這大概是美國的政治、經濟精英始料未及的。但除卻疫情,世界也看到當處於疫情第一波嚴重期時,在幾艘航母出現大量人員感染病毒的狀況下,美國的軍機、軍艦卻還在世界各重要區域巡邏,以顯示維持軍事威懾的存在。因此,如果美國真的面臨戰爭時,切不可低估其戰爭動員力。我們要把疫情考驗下與真正的戰爭考驗下美國是否有自我調節能力區分開來。
  • 【國旗下的演講】自我調節 高效學習
    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演講是《自我調節 高效學習》。調節學習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會讓我們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認識首先是處理好學與玩之前的關係,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放在學習上。但是學習並不是學生生活的唯一,我們不能只會埋頭讀書。處理學和玩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應該學會勞逸結合,學習時專心致志,活動時生龍活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