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自我調節-工作自我概念讀後感

2020-09-07 AlfredLi07

我們如何把我們擁有的關於自己的所有這些信息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自我調節是指人們控制和指導自身活動的一種方式。人們對自己的了解是全面的,掌握著自身的大量信息,包括他們的個人特徵和願望,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構思。人們制定目標並追求目標,正如王健林所說的一句話「裡一個小目標,先賺他一個億。」在此過程中,人們利用自己的社會技能和自我調節能力來適應不同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調節往往都是自動發生的,不需要直覺或者意識的參與。就好比,我最近一直跟著派出所的警察們, 不知不覺中我就將自己融入這個環境,想要變的和他們一樣,雖然我只是一個小跟班。人們具有控制、改變和中止自己反應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對於自我來說是關鍵、重要且艱難的,特別是當這兩種身份差距過大的時候。我馬上面臨網課,這也就意味著我,我要講自己的身份從一個「警察」再次跳轉回學生這個身份,我要從派出所那個大環境中走出來,回到學生這個身份中。因為如果我不這樣做,網課對於一個「警察」身份的人來說,幾乎是毫無作用。這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工作自我概念。」在特定情境中突出的部分自我概念。當一個結婚生子的人從公司回家,在家中突出的自我概念就是丈夫、父親,而不是員工、經理。在家庭中,經常有家長對孩子說這樣一句話:「你作為學生你不學習你幹什麼?」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分析出來,在家長心中孩子突出的那個自我概念是學生身份,隨後才是一個孩子。那麼我們不妨做一個等價代換,同樣的場景,都是在家中,孩子將父母的這個自我概念次於員工,公務員之後,也就是說在孩子的心中,父母突出的那個自我概念是一個工作者的身份,那麼我想孩子也可以說出這樣的話:「你作為員工你不好好工作你幹什麼?」這時可能又有家長會說,孩子不能這樣說,固然家長可以讓孩子閉嘴,但誰都不能讓另一個獨立的個體「閉腦」,他不說,不代表他不這樣想。所以更好的方法是從自身做起,將孩子視為一個孩子,而不是一個學生,因為學生這個自我概念是在學校、補習班時突出的概念,而到了家中,孩子才是那個應該突出的自我概念。據我個人觀察,那些真正學習好的學生,在家中,家長並不會去刻意逼迫孩子學習,但為什麼他們的學習還是拔尖?因為他們在正確的時間選擇了正確的工作自我概念,在學校時,在做作業時,他們將學生的工作自我概念放在了首位,一旦這項工作結束,他們立刻將這一身份隱藏起來,專心去玩又或者是專心去做些他們自己喜歡的事,而他們的家長也不會在這樣的一個時刻,再次將他們學生的自我概念召喚出來。因為這這會造成過度勞累反而導致事倍功半。

相關焦點

  • 《社會心理學》--自我調節-<個人控制>讀後感
    這一過程在社會心理學上被稱為「個人控制」。個人控制感使人們能夠制定計劃、應對挫折和進行自我調節。制定計劃體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個人能力來制定相應的計劃。拿學生來說,基礎不好,那就制定一個鞏固基礎知識的計劃;對於那些偏科的學生,就制定一個「攻堅克難」的學習計劃,再加上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具體的方案又有差別。
  • 《社會心理學》--自我調節-<自我覺知>讀後感
    自我調節也受我們的注意方向的影響,也就是注意力的形象,特別是注意是指像內部自我,還是指向外部環境,也就是說,究竟我們是專注於自身,還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他人對我們的觀點上。通常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於外部環境,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常常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他人和他人對我們的觀點身上,但偶爾我們也會將注意力指向我們自己。當我們在照鏡子時、拍照時或者其他能體現自我的行動時,我們往往將注意力集中於自身。
  • 《社會心理學》--自我調節-<自我複雜性及自我效能>讀後感
    對於自我概念很重要的另一個自我方面設計自我複雜性。一些人通過一種或兩種主要方式思考自己,而另一些人則活在別人的口中。就像家長經常對孩子們說的:「到了學校,你就是一名學生,別考慮其他的。」這也是我父親經常對我說的一句話。當一個人主要把自己看作學生,他的注意力和關於自己的信念就會集中於他的學業和課堂表現。但在外人可能就會用更複雜的眼光看他:作為一名學生,一個男孩又或者是一個體育生。
  • 《社會心理學》--自我肯定讀後感
    人們的動機也會驅動自我調節。一般而言,人們尋求準確,穩定和積極的自我概念,並尋求促進這些自我方面的情景或行為。為了讓我們未來的結果可以預測和可控,我們需要對自己能力有相當準確的評估。在缺乏促使人們顧全面子或力爭成功的因素時,人們傾向於選擇最可能提供關於自己能力的信息的任務,也就是最能表現自身的能力的任務。這被稱作「驅動型的自我肯定」。
  • 《社會心理學》--動機與自我讀後感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自我證實」,尋找並解釋能夠證實自我概念的途徑,並且在此之後會出現另一種心理活動,被稱為」自我改善「,這種改善是為了尋求更準確的自我認識,但往往自我認識總是會高估自己,在」自我改善「心理的驅動下會努力縮短自身真實情況與自我認識之間的差距。可以清楚的看到,在這兩個心理活動名詞的前面,都有」自我「兩字。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是個平時愛運動的人,經常打籃球,踢足球。
  • 《自我與身份》解讀5_第4章_自我、自我概念和身份
    在社會心理學中,「身份」(identity)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包含兩個維度的含義:(1)人格維度,是指一個人的特質和性格特徵;(2)社會維度,是指一個人的社會關係、角色和社會群體成員資格的總和。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感覺過程有助於使用「自我」來做出有意義的選擇,使用「自我」作為一個重要的感知、動機和自我調節工具。
  • 社會心理學:一個人很自我的三種表現,你有嗎?
    社會心理學:一個人很「自我」的三種表現,你有嗎?文:小北好看的圖片:正版授權原創聲明:本文獨家發布於百家號「社會解讀」| 謝絕轉載 喜歡本文請點擊上方關注社會心理學:自我(1)喜歡通過別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吳豪是我認識的朋友當中最敏感的,因為他總是喜歡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如果別人肯定了他自己,那麼他就會沾沾自喜,如果別人給了否定的聲音,那麼他就會一整天悶悶不樂。
  • 《自我與身份手冊》解讀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人們思考和評價自己的過程;(2)自我反省對情緒和心理健康的影響;(3)人們如何受到他人對自己的看待和評價的影響。利裡博士是美國心理協會、心理科學協會和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協會的成員,並獲得了國際自我與認同協會頒發的終身職業獎。利裡博士也是《自我和身份》雜誌的創始者和《社會心理學評論》的編輯。
  • 自我調節學習 ——概念框架變化和新範式、技術系統及教學支持的願景
    摘 要:改進後的自我調節學習概念框架被稱為「持續變化的框架」。本文討論了若干相關先前概念框架(如申克的框架、齊默爾曼的框架和賓特裡奇的框架)的共同要素及局限性。新的框架強調了目標編寫過程的循環特性及自我效能感和動機信念的總體效應。此外,在發揮自我調節學習全部潛力方面,現有的框架確實存在不足之處。
  • 自我調節的重要性
    原本以為社會很簡單,誰知工作後就像一隻小白鼠一樣,在社會的大鍋裡被翻來翻去。被同事排擠,欺負,想找人傾訴排解。找朋友和家人,他們會耐心的跟你講一講關於社會的那些事。漸漸地需要傾訴的地方越來越多,負能量也越來越多。
  • 李靜 ∣ 指向自我調節學習的學生自我評價研究述評
    自我評價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出現了自我評價的思想萌芽。如《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這裡的「省吾身」就屬於一種自我評價。此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些都包含著自我評價的思想。但《論語》裡的自我評價主要是對人倫道德的評價,強調的是一種自我修養。這是自我評價最初的歷史形態。
  • 認知與調節自我差異提升幸福感
    重要他人的標準是自我標準的外在參照,需要個體的內化和認同才會對自我加工起作用。因此,自我差異的研究以本人立場的自我標準為主。  自我差異通常在3歲左右出現,此時的孩子能區分自我與環境的差別,產生自我概念。
  • 合理調節情緒 積極關懷自我
    答案是「不會的」,我們並不會被情緒完全控制,每個人都有主觀能動性,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些科學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而非情緒的奴隸。這裡有一個概念,叫做情緒調節,它是由Gross(2002)在他提出的情緒調節過程模型中界定的。認為情緒調節是由我們對自己產生何種情緒、何時產生情緒、體驗到情緒的強烈程度以及如何表達情緒進行控制的策略組成。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可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學習,才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才需要引導孩子學習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在孩子初中時期,我並不能做好自我調節這件事,更多的時候我都採用自我控制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但總有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時候。
  • 我不是壞孩子:自我調節vs自我控制
    「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可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學習,才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才需要引導孩子學習自我調節而不是自我控制。在孩子初中時期,我並不能做好自我調節這件事,更多的時候我都採用自我控制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但總有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時候。
  • 媽媽們怎麼自我調節心理?產後抑鬱症的自我調節方法
    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媽媽們應該怎麼樣去自我調節心理的方法吧。   產後抑鬱症的表現   1、情緒低落   代表人物就是林黛玉了,做什麼事情都沒勁、對什麼都高興不起來、總是唉聲嘆氣、甚至會悲觀絕望。   6、自我評價過低   這類的表現就是過度的貶低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都進行批判,於是帶來的就是強烈的內疚感、自責感、無用感。   產後抑鬱症的自我調節方法   主動求助:   產後抑鬱的女性內心會有一種無助,心理專家分析,這種無助感可能是幼年被忽略的陰影地重現。
  • 「自我概念」主題講座 |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自我」嗎?
    個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動。自我概念在引導一致行為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我勝任概念積極的學生,成就動機和學習投入及成績明顯優於自我勝任概念消極的學生。有關品德不良學生的研究也證明,學生有關自己名聲與品德狀況的自我概念直接與其行為的自律特徵有關。當學生認為自己名聲不佳,被別人認為品德不良時,他們也就放鬆對行為的自我約束,甚至破罐子破摔。
  • 小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特點
    (小升初) 特點:小學兒童的自我意識更加深刻。他們不僅擺脫了對外部控制的依賴,逐漸發展了內化的行為準則來監督、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且開始從對自己的表面行為的認識、評價轉向對自己內部品質的更深入的評價。 1.
  • 自我意識:概念及分類
    在眾多的心理學考點中,有關自我意識的考點雖然不多,也不算繁雜,卻也是考試的。接下來,我們以考點「自我意識的分類」為主線,對有關自我意識的考情進行簡單梳理,以饗考生。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考情】本考點主要考查單選(識記:定義反選、地位)、多選(識記:內涵的三個方面)。
  • 社會心理學知識點匯總
    1. 1908年,美國社會學羅斯的著作《社會心理學》,英國心理學家麥孤獨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導論》先後出版,標誌著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2.F.H.奧爾波特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科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