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08年,美國社會學羅斯的著作《社會心理學》,英國心理學家麥孤獨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導論》先後出版,標誌著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
2.F.H.奧爾波特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科學。
3. 社會行為:是人對社會因素引起的並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反應系統。它包括個體的習得行為、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人際合作與競爭、群體的決策行為等等。
4. 社會心理:是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過程,是由社會因素引起並對社會行為具有引導作用的心理活動。
5.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可分為四個層面:個體層面、人際層面、群體層面和社會層面。
①個體層面主要研究:個體社會化與自我意識、社會知覺、態度、社會動機、社會學習。
②人際層面主要研究:個體之間相互作用如人際溝通、人際關係等等。
③群體層面主要研究:群體凝聚力、群體心理氛圍、個體與群體的相互作用、社會影響。
④社會層面主要研究:風俗、時尚、階層、民族心理特徵、國民性。
6.社會心理學研究應遵循的主要原則:①價值中立原則;②系統性原則;③倫理原則。
7.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①觀察法;②調查法;③檔案法。
8. 社會化的基本內容有:
①教導社會成員掌握生活與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②教導社會成員遵守社會規範;
③教導社會成員樹立生活目標,確定人生理想;
④培養社會角色。
9. 社會化的基本條件:
①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附期
②人類的遺傳素質提供了社會化的可能性。
10. 個體社會化的載體:①家庭;②學校;③大眾傳播媒介;④參照群體。
11. 自我:也叫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認知。是心理學的古老課題。
12. 主我是認識的主體,是主動的自我,是進行中的意識流。客我是認識的對象,即被觀察者,它包括一個人所持有的關於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識與信念。這是詹姆士提出的。
13. 鏡我,是由他人的判斷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14. 社會知覺包括對他人、群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現在一般主張,社會知覺過程實際上是社會認知過程。
15. 社會知覺是一種基本的社會心理活動,人的社會化過程,人的社會動機、態度、社會行為的發生都是以社會知覺為基礎的。
16. 印象是個體(認知主體)頭腦中有關認知客體的形象。
17. 印象形成:是個體接觸新的社會情景時,總是按照以往經驗,將情景中的人或事進行歸類,明確它對自己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的過程。
18. 首因效應:最初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後來獲得信息的影響更大的現象。
19. 近因效應:最新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20. 刻板印象:是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形成對某類人或某類事較為固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