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的三因素模型:支持系統-負性刺激-自我調節

2020-11-03 許標心理諮詢科普

對於心理問題,人們常有的一個誤區是:把心理問題歸結為個人心理脆弱。

常有人說:有人遇到同樣的問題,遇到更大的困難,都挺過去了,你出現心理問題,就是太脆弱。

這樣的看法,錯誤的把心理問題的原因,歸結為單一的個人心理素質。實際上,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總結了一個「三因素模型」,歸納了導致心理問題的3種主要因素。



1. 支持系統

「支持系統」指可以獲得他人支持的來源,通常是親情、友情、愛情。

(1)親情

「親情」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其次,兄弟姐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姨舅等親人,有機會成為重要的支持系統。

「有機會」取決於個人與這些親人交往中,建立的情感親近程度。如果個人從父母那裡,得不到足夠的支持,甚至父母成為負性刺激——帶來負面影響——但能從其他親人獲得足夠支持,能夠有效降低出現心理問題的風險。

父母是最重要的支持來源,可能有人會想到原生家庭。有人會說:如果原生家庭影響這麼大,為什麼有些人經歷糟糕的原生家庭,仍然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有些人卻困在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中,妨礙自己活得更好?

原因之一,在於是否在父母之外,能獲得其他親人支持,也包含我下面會談到的,親情之外的支持。

(2)友情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有些人在不好的家庭中成長,也得不到其他親人支持,但可能有朋友陪伴,提供有力支持,化解生活經歷中的負面影響。

友情的支持,不是吃喝玩樂的朋友數量,而是能夠傾訴、信任,有深度情感聯結的朋友數量。

(3)愛情

對於成人來說,愛情是非常重要的支持來源,重要程度常超過父母。愛情對成人的重要性,常常拔高人們對愛情的期望,將親情、友情中沒有獲得的支持,理想化全部加在愛情上,讓愛情不堪重負。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份良好的愛情關係,對人的支持、療愈作用——一個成長在糟糕原生家庭的人,有機會在良好的愛情關係中重生。

如何建立良好的愛情關係,讓愛情成為有效的支持系統,我寫過一些文章,放在知乎專欄中,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以後會繼續更新。這裡篇幅有限,就不多說了。

心理諮詢的療效之一,也在於為來訪者提供支持,在諮詢期間成為來訪者的支持系統,並幫助來訪者建立生活中的支持系統。


2. 負性刺激

「負性刺激」指帶給人負面影響,主要是負面情緒的事件或他人。「負性刺激」對人心理問題的影響,可以分為數量和強度兩方面。

(1)數量

人們常低估了小的負面事件帶給人的影響。心理健康的研究證明,很多時候正是小的負面事件積累的影響,導致了人的心理問題。

小事不小。

就像戀人或夫妻,「雞毛蒜皮」的「小事」日積月累,才是破壞關係的「真兇」。

多數人面對負面影響非常大的事情,比如父母、愛人去世、破產等,能夠扛過去,反而是持續不斷的負面瑣事,容易讓人崩潰。

如果人在短時間內,持續經歷負面事件,不論是多件小事,還是大事、小事多有,或是多件大事,都可能讓人產生心理問題。

除了經歷負面事件,如果負面來源是某個人,日常接觸的頻率高低,會較大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比如負面來源是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沒法離開父母,每天持續產生負面影響,難以消化;如果負面來源是老師或同學,接觸頻繁,負面影響大;對於成人來說,如果負面來源是同事或領導,同樣負面影響大。

如果負面來源是偶遇粗魯罵人的路人,或是小區某個鄰居,見面次數越少,負面影響越少。

(2)強度

對人造成的負面影響越大的經歷,可能一次就導致心理問題,比如創傷後應激障礙。

一個人如果短時間內接連遭遇幾件大事,比如剛離婚,又遇到父母一方去世;或是工作被辭退,父母又重病。接連的重大負面影響,可能導致人出現心理問題。

「不堪重負」,因為「重負超重」。


3. 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方式的多樣性,有助人降低出現心理問題;如果方式比較單一,比如心情不好,只有玩手機一種方式,當玩手機不管用時,就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發展多項愛好;保持規律的飲食、睡眠作息;保持一定的身體鍛鍊,都是自我調節的有效方式。

找人傾訴,獲得支持也是自我調節方式。不過,這會涉及到支持系統的來源。

反省修身,擴展思維見解,提高多角度看問題,減少以偏概全、主觀臆斷等誤解,也能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

前面提到的支持系統和負性刺激,對造成心理問題的影響,是一種相對影響。

一個人需要獲得多少支持才足夠?

負性刺激的數量是5件,還是10件?

負性刺激強度如果用1-10分衡量,1分強度最小,10分強度最大,8分算高強度,還是10分才是高強度?

這種相對影響受自我調節能力影響。

如果人的自我調節能力好,可能支持系統少些,負性刺激數量可以承受多些,強度大些,也不會出現心理問題;反之,自我調節能力差,可能支持系統不少,較少的負性刺激,也可能導致心理問題。

自我調節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原來需要多些支持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提高後,即使支持系統沒有增加,也能降低出現心理問題——相當於增加了自我支持;

原來短時間內,可能承受負性刺激的數量上限是5件;自我調節提高後,承受上限可能到8件;

原來可承受的負性強度刺激,可能是6分;自我調節提高後,可能到8分。


自我調節能夠影響支持系統和負性刺激,可能有人會說:這不是說明,出現心理問題還是自我調節能力差嗎?

不對。

支持系統和負性刺激,同樣會影響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

如果一個人原生家庭糟糕,也沒有朋友,從小缺少支持系統,就像無水之源,心理發展缺少足夠的能量,會限制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可能只學習到非常有限的自我調節方式,比如逃避問題。

如果一個人的成長中,持續遭遇負性刺激,比如父母離異或一方去世,或是留守兒童寄人籬下,又遇到校園霸凌;唯一關係好的朋友轉學;高考前發燒,發揮失常;……

持續的負性經歷讓人疲於應付,怎能有多餘的能量鍛鍊自我調節?就像掙扎於生存線的人,怎麼能要求對方優雅、得體地生活?

以「支持系統-負性刺激-自我調節」三因素模型看待心理問題:

當我們面對他人時,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支持系統,不了解對方經歷過什麼負性刺激,避免想當然的認為對方心理脆弱,減少對他人的苛責;

當我們面對自己時,可以試著看看負性刺激的外因,不要完全歸結為自己太脆弱;

可以看看支持系統,發展人際關係改善現狀;

即使自我調節能力暫時差,不用過分苛責自己,試著看看成長經歷中的支持系統和負性刺激,是否抑制了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可以告訴自己,自我調節能力可以不斷提高。

時間不是只有過去,還有現在和未來,有機會去改變。


作者簡介:許標,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學碩士,全職心理諮詢師,5000+小時心理諮詢經驗,2000+小時專業受訓經驗。預約諮詢可私信。

相關焦點

  • 用轉移、替代和升華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來源:新浪博客郝旭光 提要:今年春天因為疫情而被迫宅在家裡,人們常常會產生很多負性情緒。面對負性情緒,建議看問題時用相對、全面、動態代替絕對、片面、靜態的合理化方式,通過延遲、轉移、替代和升華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 宅家戰疫情,如何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只要心理上接受、理解了負性情緒,人們就有可能不輕易被負性情緒所幹擾。  但是,如果聽任這些負性情緒的隨意變化,時間長了,可能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甚至是生理健康,出現一些交「智商稅」的行為。
  • 生活中負性攀比心理一定要克服
    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積極的比較,是在理性意識驅使下的正當競爭,往往能夠引發個體積極的競爭欲望,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負性攀比指那些消極的、伴隨有情緒性心理障礙的比較,會使個體陷入思維的死角,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極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負性攀比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於攀比中無法自拔,對人對己都很不利。
  • 認知與調節自我差異提升幸福感
    溫暖型教養方式培育的兒童更加注重理想自我,拒絕型教養方式的兒童則對責任、義務等應該自我更為重視。  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同時擁有兩種及以上自我差異,但是自我差異的成分對於個體的重要性以及各成分的表徵形式卻大相逕庭。自我差異的研究將自我標準作為重點,從自我差異與負性情緒的聯結關係出發,探討自我差異在心理症狀的出現及維持中的重要作用。
  • 我在東大學教育|齊默爾曼三階段自我調節學習循環模型
    今天,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在自我調節學習理論的這個領域中,具有代表性地位的齊默爾曼三階段循環模型。齊默爾曼是美國教育心理學的教授,他在1986年的一篇量性方法的論文中提到過有關於自我調節學習模型,並在2000年時明確提出了三階段循環模型,在03年將三階段的循環模型用一張圖解釋清楚,在09年再次更新了這個理論。什麼叫做自我調節學習呢?
  • 正念與領導力:正念對領導者自我調節作用,是情緒崩潰前的緩衝墊
    通過一項對領導者的時滯調查(N=505),我們發現,領導者的觀點採取和消極影響介導了情緒衰竭和自我報告的領導行為之間的關係。此外,我們發現,領導者的正念緩衝了情緒衰竭與負性情緒之間的關係,削弱了情緒衰竭與變革型領導和虐待性監督之間的中介關係。然而,領導者的正念並沒有緩和情緒衰竭與觀點獲取之間的關係。我們還討論了其理論和實踐意義。
  • 《自我與身份》解讀3_第2章-1_自我作為心理-社會動態過程系統
    由此而避免了霍爾蒙克斯問題,也就是說,人們的自我調節不是被幽靈所控制,而是可以理解為一種控制論的自我調節環路。第二節 自我的心理-社會動態過程模型本章的中心議題是將「自我」視為一種動態的心理-社會動態過程系統。
  • 自我調節學習 ——概念框架變化和新範式、技術系統及教學支持的願景
    本文在描述已有的三個自我調節學習概念框架基礎上,提出一個經過改進的概念框架,並且還要探討一種新教育範式和技術用以支持自我調節學習,以及從教育學視角指明如何更有效地教會學生提高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儘管申克(1990)的第一個概念框架只包括了目標設定、自我效能和自我調節,但隨後他將這個概念框架闡述為三個階段——計劃、表現控制和自我反思(Schunk,2001)——這與齊默爾曼早期提出的三階段模型相似(見圖1)。
  • 合理調節情緒 積極關懷自我
    所以,從概念上我們知道,情緒調節的使用範圍更廣泛一些,它既可以包括我們採用某些策略降低消極情緒,也可以包括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減弱積極情緒或增強消極情緒。早期的應對方式是弗洛伊德(1973)提出來的,又叫做自我防禦機制,包括三個重要的概念:本我、超我和自我。
  • 心理煩惱需要自我調節
    問題的癥結就在於認知評價系統如何對外界刺激應答和選擇。  讓我們來讀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學者向南隱問禪學,南隱以茶相待,他將茶水倒入杯中,茶滿了,但他還是繼續倒,學者說:  「師傅,茶已滿出來了,不要再倒了。」師傅說:「您就像這茶杯一樣,裡面裝滿了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您若是不首先把您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對您說禪,只有心虛才能容道。」
  • 居家期間有負性情緒怎麼辦?心理專家六步「良方」來了
    久居家中產生焦慮、擔心、沮喪、失眠等負性情緒怎麼辦?新疆精神衛生中心(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專家建議面對疫情產生的應激反應要正確接納六步調節自我心理、改善生活狀態「目前,大眾對疫情的認知和了解相比年初已有增加,恐慌心理有所減少,但也要認識到各種各樣的情緒、心理、行為反應,都屬於特殊時期的正常反應,可以通過自我調整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
  • 心理學科普——自我實現的預言和負性循環
    一旦這些負面信念在心裡生根,就開始繁衍出各種嚴厲無情的、非理性的想法和期待,表現出負性的自言自語和不愉快的心理畫面。簡而言之,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不好的,那麼你大概就會一直想著關於自己不好的事情。這些負性想法,反過來,又滋生了大量的負性情緒如憤怒、抑鬱、焦慮、愧疚和羞恥。很自然地,如果你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沼中,想把事情做好是很困難的。
  • 關於心理問題的四個自我調節方法,你可能不知道
    心理問題的表現八種心理問題會給我們帶來心理壓力。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也不要覺得多麼難以啟齒,心理問題的產生並不是突然有的,往往都是由負面情緒點滴積累產生的,當這些負面情緒產生的時候,我們並不會馬上注意到它,可是對於一些自我調節能力低的人來說它也不會消失,而是隱藏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日積月累,至小情緒變成大問題。
  • 心理醫生支招:抑鬱症的自我調節法
    治療抑鬱症的常見原則還包括每天在鏡子前練習微笑,時間久了連心理也會快樂起來。快樂的心態能使人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水平處於最佳狀態,促進體內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類和醯膽鹼,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提高機體的控病能力。這是走出抑鬱症必不可少的一種自我調節方式。
  • 政科前沿|熊猛等:相對剝奪感:概念、測量、影響因素及作用
    5.1相對剝奪感對個體變量的影響5.1.1相對剝奪感與心理健康通過與周圍人主觀比較而產生的相對剝奪感被認為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Schmitt和Maes(2002)以德國585名東德人和387名西德人為被試,分別對他們的相對剝奪感、內群體認同和心理健康進行兩次追蹤測試,結果發現內群體認同調節相對剝奪感對東德人心理健康的跨時間負性影響,東德人的內群體認同感越強,則相對剝奪感對其心理健康的負性影響就越弱。
  • 第1141篇:變則通:自我調節的學習
    楊絳先生在回復年輕人的信中有一句話,「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我頗為認同,且感嘆自己確實該多讀書,因為許多當下的困惑都在最近讀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沉思錄》《教育心理學》中找到了答案。曾經與小夥伴兒聊天,感嘆自己沒怎麼認真讀書寫作,大家在鼓勵及安慰之餘,也會說自己的狀態同樣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然而如何做到持續性學習?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
    一、影響自我調節能力的因素自我調節能力是在基因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的影響下發展的。影響因素一:基因大腦的前額葉與執行功能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繫,它能幫助人們調節行為,集中注意力,處理多項任務,例如抑制恐懼。同時,適宜的環境為嬰兒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提供了腳手架。
  • 免費心理測評系統
    付出-回報不平衡模型認為,個體工作是為了實現自我調節機制,工作為個體提供了獲得自我效能(成功的業績)、自尊(被人賞識)和自我整合(歸屬團隊)的機會。基於互惠(reciprocity)原則,個體付出努力,就期望獲得回報。然而,如果出現高付出,低回報,那麼互惠的通路就被打斷,個體自尊就會受到威脅。
  • 神經衰弱怎麼辦 自我調節最重要
    4、自我調節。那麼勤奮工作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累垮了自己,就得不償失了。對待工作,應張弛有度,必要的時候要進行自我調節,合理安排好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關係,勞逸結合,不要緊張過度。5、求助。如果通過自我調節實在不能消除神經衰弱的症狀,可以求助於親戚朋友開導,也可以去諮詢一下心理醫生,醫生通過自己的醫療經驗對患者進行疏導,嚴重者甚至可以藥物治療,不要諱疾忌醫,但也不要病亂投醫哦!
  • 媽媽們怎麼自我調節心理?產後抑鬱症的自我調節方法
    眾所周知,產後憂鬱症已經成為很普遍的問題之一,這也是孕婦在懷孕期間容易有的心理疾病。女性朋友產後容易患上產後抑鬱症,這對女性心理健康非常有害,女性朋友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寶寶的健康,專家解釋,越是年輕的女人在生產之後越容易受到產後抑鬱症的困擾。所以,女性們在產後怎麼緩解心理壓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