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心理問題,人們常有的一個誤區是:把心理問題歸結為個人心理脆弱。
常有人說:有人遇到同樣的問題,遇到更大的困難,都挺過去了,你出現心理問題,就是太脆弱。
這樣的看法,錯誤的把心理問題的原因,歸結為單一的個人心理素質。實際上,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總結了一個「三因素模型」,歸納了導致心理問題的3種主要因素。
1. 支持系統
「支持系統」指可以獲得他人支持的來源,通常是親情、友情、愛情。
(1)親情
「親情」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其次,兄弟姐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姨舅等親人,有機會成為重要的支持系統。
「有機會」取決於個人與這些親人交往中,建立的情感親近程度。如果個人從父母那裡,得不到足夠的支持,甚至父母成為負性刺激——帶來負面影響——但能從其他親人獲得足夠支持,能夠有效降低出現心理問題的風險。
父母是最重要的支持來源,可能有人會想到原生家庭。有人會說:如果原生家庭影響這麼大,為什麼有些人經歷糟糕的原生家庭,仍然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有些人卻困在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中,妨礙自己活得更好?
原因之一,在於是否在父母之外,能獲得其他親人支持,也包含我下面會談到的,親情之外的支持。
(2)友情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有些人在不好的家庭中成長,也得不到其他親人支持,但可能有朋友陪伴,提供有力支持,化解生活經歷中的負面影響。
友情的支持,不是吃喝玩樂的朋友數量,而是能夠傾訴、信任,有深度情感聯結的朋友數量。
(3)愛情
對於成人來說,愛情是非常重要的支持來源,重要程度常超過父母。愛情對成人的重要性,常常拔高人們對愛情的期望,將親情、友情中沒有獲得的支持,理想化全部加在愛情上,讓愛情不堪重負。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份良好的愛情關係,對人的支持、療愈作用——一個成長在糟糕原生家庭的人,有機會在良好的愛情關係中重生。
如何建立良好的愛情關係,讓愛情成為有效的支持系統,我寫過一些文章,放在知乎專欄中,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以後會繼續更新。這裡篇幅有限,就不多說了。
心理諮詢的療效之一,也在於為來訪者提供支持,在諮詢期間成為來訪者的支持系統,並幫助來訪者建立生活中的支持系統。
2. 負性刺激
「負性刺激」指帶給人負面影響,主要是負面情緒的事件或他人。「負性刺激」對人心理問題的影響,可以分為數量和強度兩方面。
(1)數量
人們常低估了小的負面事件帶給人的影響。心理健康的研究證明,很多時候正是小的負面事件積累的影響,導致了人的心理問題。
小事不小。
就像戀人或夫妻,「雞毛蒜皮」的「小事」日積月累,才是破壞關係的「真兇」。
多數人面對負面影響非常大的事情,比如父母、愛人去世、破產等,能夠扛過去,反而是持續不斷的負面瑣事,容易讓人崩潰。
如果人在短時間內,持續經歷負面事件,不論是多件小事,還是大事、小事多有,或是多件大事,都可能讓人產生心理問題。
除了經歷負面事件,如果負面來源是某個人,日常接觸的頻率高低,會較大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比如負面來源是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沒法離開父母,每天持續產生負面影響,難以消化;如果負面來源是老師或同學,接觸頻繁,負面影響大;對於成人來說,如果負面來源是同事或領導,同樣負面影響大。
如果負面來源是偶遇粗魯罵人的路人,或是小區某個鄰居,見面次數越少,負面影響越少。
(2)強度
對人造成的負面影響越大的經歷,可能一次就導致心理問題,比如創傷後應激障礙。
一個人如果短時間內接連遭遇幾件大事,比如剛離婚,又遇到父母一方去世;或是工作被辭退,父母又重病。接連的重大負面影響,可能導致人出現心理問題。
「不堪重負」,因為「重負超重」。
3. 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方式的多樣性,有助人降低出現心理問題;如果方式比較單一,比如心情不好,只有玩手機一種方式,當玩手機不管用時,就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發展多項愛好;保持規律的飲食、睡眠作息;保持一定的身體鍛鍊,都是自我調節的有效方式。
找人傾訴,獲得支持也是自我調節方式。不過,這會涉及到支持系統的來源。
反省修身,擴展思維見解,提高多角度看問題,減少以偏概全、主觀臆斷等誤解,也能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
前面提到的支持系統和負性刺激,對造成心理問題的影響,是一種相對影響。
一個人需要獲得多少支持才足夠?
負性刺激的數量是5件,還是10件?
負性刺激強度如果用1-10分衡量,1分強度最小,10分強度最大,8分算高強度,還是10分才是高強度?
這種相對影響受自我調節能力影響。
如果人的自我調節能力好,可能支持系統少些,負性刺激數量可以承受多些,強度大些,也不會出現心理問題;反之,自我調節能力差,可能支持系統不少,較少的負性刺激,也可能導致心理問題。
自我調節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原來需要多些支持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提高後,即使支持系統沒有增加,也能降低出現心理問題——相當於增加了自我支持;
原來短時間內,可能承受負性刺激的數量上限是5件;自我調節提高後,承受上限可能到8件;
原來可承受的負性強度刺激,可能是6分;自我調節提高後,可能到8分。
自我調節能夠影響支持系統和負性刺激,可能有人會說:這不是說明,出現心理問題還是自我調節能力差嗎?
不對。
支持系統和負性刺激,同樣會影響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
如果一個人原生家庭糟糕,也沒有朋友,從小缺少支持系統,就像無水之源,心理發展缺少足夠的能量,會限制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可能只學習到非常有限的自我調節方式,比如逃避問題。
如果一個人的成長中,持續遭遇負性刺激,比如父母離異或一方去世,或是留守兒童寄人籬下,又遇到校園霸凌;唯一關係好的朋友轉學;高考前發燒,發揮失常;……
持續的負性經歷讓人疲於應付,怎能有多餘的能量鍛鍊自我調節?就像掙扎於生存線的人,怎麼能要求對方優雅、得體地生活?
以「支持系統-負性刺激-自我調節」三因素模型看待心理問題:
當我們面對他人時,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支持系統,不了解對方經歷過什麼負性刺激,避免想當然的認為對方心理脆弱,減少對他人的苛責;
當我們面對自己時,可以試著看看負性刺激的外因,不要完全歸結為自己太脆弱;
可以看看支持系統,發展人際關係改善現狀;
即使自我調節能力暫時差,不用過分苛責自己,試著看看成長經歷中的支持系統和負性刺激,是否抑制了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可以告訴自己,自我調節能力可以不斷提高。
時間不是只有過去,還有現在和未來,有機會去改變。
作者簡介:許標,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學碩士,全職心理諮詢師,5000+小時心理諮詢經驗,2000+小時專業受訓經驗。預約諮詢可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