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科普——自我實現的預言和負性循環

2020-12-15 小琪打呼嚕

自我實現的預言和負性循環

麥克十分擔心馬上要到來的銷售報告。儘管這份報告裡滿是利潤和效益,麥克卻認為當他匯報時一定會出洋相。他是如此緊張以致匯報當天他以身體不適為由告假回家休息。「這證實了預想!」他心想,「我真的就是一個失敗者。」「自我實現的預言」——一個人預測了一種結果然後不經意的行為方式導致了原來預測結果的發生。通常情況下,這個術語指的是一些負性或者不幸事件的發生,比如失敗或者失望、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如焦慮、憤怒或者抑鬱。

而且,因為這些不良的結果常常是由於人們自身所致並且不斷積累,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惡性循環」。多數情況下,惡性循環始於根深蒂固的對自己、他人或者世界的負性和非理性信念、看法或者期望,這種根深蒂固的負性信念通常是成長和過往經歷的產物,往往受重要他人和事件的影響並深植心中。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聽到父母對他有這樣的評價,如「蠢貨」「你不行」「壞孩子」或者「你沒有價值」。要不了多久,這些負面的教導就會在這個人心裡生根,這個不幸的人就會開始相信這些貶損和基本上不準確的觀念。

一旦這些負面信念在心裡生根,就開始繁衍出各種嚴厲無情的、非理性的想法和期待,表現出負性的自言自語和不愉快的心理畫面。簡而言之,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不好的,那麼你大概就會一直想著關於自己不好的事情。這些負性想法,反過來,又滋生了大量的負性情緒如憤怒、抑鬱、焦慮、愧疚和羞恥。很自然地,如果你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沼中,想把事情做好是很困難的。

接下來,你可能會出現如社會退縮、迴避、不誠信、侵犯甚至濫用藥物和酒精的行為。這個循環仍在繼續:如果你的行為都是非正向的,那麼不良結果的發生也在情理之中。差勁的表現、人際問題,甚至失敗、離婚、藥物依賴都可能出現。而這些糟糕的結果進一步強化了最初引發這一系列後果的核心負性信念從而使得這個惡性循環完整運作起來。那麼,可以做些什麼來打破這種負性自我實現預言的惡性循環呢?解決方法應該是給予正確的信念和正向的行為。

◆正確的信念是利用更恰當的想法和期待來消除核心的非理性信念、取代負向自語並且推翻心理意象。

◆正向行為是鼓勵人們在面對問題時接受挑戰而不是一味地迴避。

更多關於自我實現預言的介紹

亞歷克決定就一些輕微焦慮的問題諮詢一位治療師。不幸的是,治療師卻告訴他,他以為的小問題其實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不進行強化治療,情況會越來越糟。亞歷克回家之後覺得相當抑鬱和焦慮。「我想我真的搞砸了,」他告訴妻子,「我真是一點也沒想到會這樣糟。」每個人都知道我們可以通過自我對話讓自己陷入糟糕的感覺和事情裡。如果一個人說:「那個聚會對我來說一定是個折磨。」那麼他八成在聚會中體驗到的都是不愉快的經歷。丹說:「我知道金姆不喜歡我。」那麼當他遇到金姆時,他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惹人厭煩從而驗證了自己的看法。現在我們想談一談關於自我實現預言的另外一種類型,稱為「醫源性的」,這意味著症狀是由醫生引起的。

舉個例子,一位心理醫生可能告訴來訪者因為他來自一個功能失調的家庭,或者她的父母都是酗酒者,又或者他們經歷過一些性虐待,所以他們會有一些情感創傷、內心脆弱和心理障礙都在情理之中。我們知道有很多人當經歷一些輕微的或者暫時的心理困擾時,需要的僅僅是一些安慰、簡單的建議,以及一些社交技能訓練或者一個療程的腹式呼吸放鬆法,然而,他們去找了心理治療師,而恰恰是這些治療師弄得他們心煩意亂、覺得無助和無望。

負性自我實現預言不幸的一環是他們自動設定了一個「心理循環」來讓絕望和悲觀的態度一直持續。甚至有些所謂的自助書籍也在引導讀者認為如果他們來自不完整的或者功能失調的家庭,他們不可避免地會有情感創傷。而近來的研究告訴我們更多樂觀的現實。

◆如果得到正確的治療,即使那些擁有不少創傷經歷(如果不是非常可怕的話)的人也可以戰勝這些不幸經歷帶來的影響。所以注意那些標籤的影響並且相信你可以戰勝多數的心理問題。◆如果你現在學習了一些應對技能,那麼不管過去你的心情有多糟糕,你的境況會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如果你現在學習了一些應對技能,那麼不管過去你的心情有多糟糕,你的境況會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相關焦點

  • 思維導圖,解剖自信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自信,往往能讓人在關鍵的時刻爆發出力量來,但是從心理學上分析是為什麼呢?其實以前我們分析過過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可以說是自我期待,人是自戀的,會因為追求我是對的,去實現自己的這份自戀。那些所謂的「我的想法」,「我的認識」,「我的自我感知」,其實很少是單純的來自於自己,很多時候往往是來自於權威的影響,就是某個人對你來說是權威。認識到這個道理,那些頑固和固執的自我意識,比如「我是誰」,「我是怎樣的」都會鬆動甚至改變,而不會鑽牛角,進入死胡同。而當自我意識改變後,你就發現你的外在命運在改變。
  • 什麼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關於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是,一旦你說了一句話,你就會愛上你自己說的這句話,而出於人類最本質的自戀需求,你會把事情朝這句預言的方向去推動,以此來證明,你是對的。只要形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概念,我們看人的眼光就會犀利起來。
  • 你很可能不清楚自己擁有這項神奇的能力 /自我實現預言
    這些問題的回答就需要心理學裡的自我實現預言理論(Self-fulfilling prophecy)來回答。什麼是自我實現預言呢?自我實現預言,也叫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是指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並最終影響他們對自己評價。通俗的說,自證預言就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
  • 人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什麼意思呢,我們的外在命運和我們的內在想像,是鏡像的關係,我們的外在命運是由內在想像決定的,特別是我們潛意識層面的想像。換句話說就是,人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潛意識就是你的命運。那是否意味著,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就會得到呢,如果是這麼簡單,還用糾結痛苦焦慮嗎,現實情況是大部分人的痛苦都來源於求而不得。
  • 自我實現的預言
    因為它們通過了十分恰當和精確的評估過程。 皮格馬利翁效應 按照人們應該成為的樣子去對待他們,並且你要幫助他們變成他們能夠成為的樣子。——歌德 起初,自我實現的預言是指對情況的錯誤定義引發了一種新行為,這種新行為使得最初的錯誤概念變為了真實的。自我實現預言的外在效果是使得錯誤的盛行得以延續。
  • 自我實現預言的謊言
    比如我從小就學不好數學/從小就會跳舞/從小就愛和人打交道……誠然,這些依據都是具有很強說服力的,但是自我實現預言背後隱藏了一個很黑的寓意:               自我評價常常是非科學的。換句話說,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並不準確。          這話怎麼理解?
  • 信任——自我實現的預言
    那是因為人們會被自我實現的預言給帶領。自我實現的預言又稱為自證預言,或者是自我應驗的預言。它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專有名詞,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正確與否,都將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也就是說,人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
  • 詳解戀愛中的自我實現預言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稱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應"、"羅森塔爾效應"。這個實驗只是一個經典例子,在近40年的後續研究中,心理學家在不同的環境中無數次證明這一理論的有效性。自我實現預也叫自證預言,是指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並最終影響他們對自己評價,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會影響到自己未來的行動。
  • 自我實現預言:你的口頭禪,正在成為你的命運
    一個人的命運和軌跡很有可能反映在口頭禪之中。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遇人便說:「我真傻,真的。」 在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男主習慣說:「一切皆好。」 而他們的不同口頭禪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軌跡,從心理學角度看,口頭禪會決定個人命運。
  • 相悅情感:自我實現預言怪圈
    的確,這個猜測也會有他一定的合理性,但這個猜測也可以換種說法稱作「自我實現預言」。當你表現出了你百般的猜疑後,對方對你做出回應,表達對你的不悅。你就會進一步地產生了實現這種預言的想法。「他果然出軌了」。最終在反覆的猜疑中,你們的感情也就無疾而終。自我實現預言就真的實現了。
  • 真正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女人,往往都懂得「自我實現預言」的原理
    本文是《心理學與女性成長》專欄,通過專欄的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關於女性成長的知識,解決在自我發展和提升過程中遇到的困擾。讓我們女人明白和掌握內心強大的方法、成長的方向以及將來的人生規劃等。儘快,從底層上去改變思維模式,從層次上去提升自我。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在眾多的電影題材中,永遠都不乏對於女性的描述,一些經典且刻骨銘心的女性角色,會帶給我們很深遠的影響。
  • 人際交往中的「自我實現預言」
    根據自我實現預言理論(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你希望別人對你好,首先你要正確地對待他們——對他們好。「自我實現預言」指的是直接或間接導致預言本身實現的一種預測。換句話說,積極的或者消極的預言,強烈堅持的信念,或者錯覺(被宣稱是真實的,其實是錯誤的),都可能足以影響到人們,使人們的反應最終會導致先前錯誤的預言實現。
  • 心理學:一味追求情緒穩定,是一種自我消耗和自我攻擊
    其次,當某種「負性情緒」來臨,人們會啟動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自我保護),「我不能被它控制,要保持穩定狀態」。羞恥是暗藏心底的一種被洞穿感和無價值感,感到被別人看透,感到羞恥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逃避。這也是人們出現情緒困擾時,採取壓抑、迴避態度的真正原因。因為,感覺連情緒都無法掌控,自己很無能。於是開啟自我攻擊,自我貶低模式。
  • 自我實現的預言,你想實現哪個自己?
    ——小福一個人常說的那些話可能會成為他自己的生命預言今天我們來說說「自我實現的預言」。它意思是,一個人常說的那些話,可能會成為他自己的生命預言。所以請警惕那些不太積極的自我預言。你有沒有注意過自己最常說的話是什麼呢?請認真思考一下,或者問問身邊的人,在他們聽來,你說得最多的話又是什麼。我們的自我預言多來源於他人每個人都會有對自我的認識,但是問題那些自我評價真的那源於真實的自己?
  • 自我實現的預言:「就說我不行,我果然搞砸了」
    其實並不一定,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做「自我實現預言」,也叫做自證預言,是指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並最終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說,當你提出某個觀點或者有某種想法的時候,事情的結果就會不斷往哪個方向移動,最終很有可能會發展為相對應的事件。
  • 你所有的想法,都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多些關注具體的問題,多些關注當下的困境,多些關注自我的發展,因為這是關乎到你的切身利益,關注你一年後掙多少錢,學會多少技能,找到什麼樣的伴侶,交到什麼樣的朋友……而且你會發現這是無限不循環的步驟,你永遠提問不到盡頭,也得不到什麼提高,這類人其實是陷入了一種思維陷阱,以為拓寬視野,就是多關注社會熱點,多看一些角度獨特的觀點,因為這很方便,一直能讓別人代替自己思考,而自己也頻頻能得到恍然大悟的快感
  • 自我實現的預言——你期望的,總有一天會實現!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以前看起來很遙遠但特別期望達到的事情,正在不斷的實現感覺好像自己發射的腦電波影響了周圍的環境,進而實現了自己的預言。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今天忽然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一個理論叫:自我實現的預言。這是來自於一個心理學家做的有趣實驗。
  • 《抱怨的藝術》——當心掉進自我實現預言的陷阱
    自我實現和自我挫敗的預言說到自我實現,不得不提到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學生的表現會在不知不覺中與老師期盼的一致當心掉進自我實現預言的陷阱當然,除了「壞孩子」的自我挫敗,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或者正在「自我預言」並且「自我實現」著。我們每個人的家裡幾乎都有那麼幾件壞東西,甚至新買來都沒有用過,就被我們堆在角落裡接灰了。
  • 如何利用自證預言,完成自我期待
    曾在很多不同的書或專欄中看到過「自證預言」,讓我對這個概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在心理學上,「自證預言」是存在的。人並非被動地任從環境影響,而是主動地根據個人的期望,作出相對應的思想及行為反應,而使期望得以實踐。
  • 用羅森塔爾效應解讀《墊底辣妹》中「自我實現預言」帶來的成功
    我將以《墊底辣妹》中的坪田老師為例,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會透過「自我實現預言」來分析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利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有成長中,擁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