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和自我挫敗的預言
說到自我實現,不得不提到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學生的表現會在不知不覺中與老師期盼的一致。當老師們知道哪些學生更有天賦時,他們就會無意識地做出鼓勵這些學生去獲取成功的舉動。反之亦然。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損害性在於:
被認為沒有天賦的學生經常會將這一關於他們潛能的負面信息內化。他們會慢慢相信對他們的較低期望是有道理的,同時會做出相應的表現。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可持續六年之久。
所以,最終,並不是老師放棄了那些「壞學生」而是因為他們從內心認定了老師對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他們放棄了自己。
當心掉進自我實現預言的陷阱
當然,除了「壞孩子」的自我挫敗,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或者正在「自我預言」並且「自我實現」著。
我們每個人的家裡幾乎都有那麼幾件壞東西,甚至新買來都沒有用過,就被我們堆在角落裡接灰了。
我們可能嘗試過聯繫售後去處理,可能受到了一兩次挫折,但我們最終還是放棄了。或許,我們壓根什麼都沒有做,只是認命地在想:「算了,反正也解決不了。」
正因為我們覺得「反正也解決不了」,所以,我們就真的沒有解決。我們用一種不作為的方式實現了我們自己的「預言」。
但我們還是不願意把它直接扔掉,我們依舊在幻想未來的某一天會投訴成功或者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但每次想到它或者瞥到它都不由得心頭一緊。甚至會覺得憤怒。
我們感到憤怒的是我們的無助感,而不是壞了的商品本身。在任何領域感到無能都會給我們的情緒和自尊帶來負面影響。
可是,我們是真的「無能」嗎?我們只是在自我挫敗而已。
我們為什麼不願意扔掉那些壞了的東西?會不會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承認它們給我們帶來的挫敗感和無助感?
所以這些壞了的東西躲在角落裡,成了我們抱怨無能以及導致抱怨無能的自我挫敗預言的紀念品。
除了面對那些壞了的商品我們掉進了自我實現預言的陷阱中,還有多少事情我們在「自我預言」著呢?
「我都這麼大年齡了,學不會了……」
「我也想瘦,可是我減不下去」
「他是不會喜歡我的……」
停下來吧!!!
當心掉進自我實現預言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