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是,一旦你說了一句話,你就會愛上你自己說的這句話,而出於人類最本質的自戀需求,你會把事情朝這句預言的方向去推動,以此來證明,你是對的。
只要形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概念,我們看人的眼光就會犀利起來。
我讀高中的時候,我們班成績最好的哥們,經常考年級第一名,照這個成績,他考北大清華都綽綽有餘,而且考北京大學也是他的夢想,因為他的叔叔上了清華大學,總瞧不起他們家,他很想為家裡爭一口氣,去考一直被稱為「中國第一學府」的北大。
他是有這樣的實力,但卻常常說,北大不好考啊,我能考上南開大學就很滿足了。結果,最後高考,他發揮失常,果真是上了南開大學。
再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女人總說,男人都不是好東西。那麼你可以推測,這很可能就是她的生命預言,她找的男人都不會是好東西,因為找了好男人,就意味著她常說的這句話是錯的了。
關於這個,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
一位女士,是一個大城市的處級幹部,各方麵條件都很好,但她經常鼻青臉腫地去上班,因為她的丈夫家暴。
第一任丈夫家暴,她離婚了;第二任丈夫還家暴,她又離婚了。第二次離婚的時候,她正好40歲,她發誓再也不結婚了,因為覺得男人都不是好東西。
可是有個好男人一直在追求她,這個追求者別說對女人暴力了,他甚至從來都不和女人吵架。這位女士離婚後,他更用心地追求她,女士被打動,於是和他結婚了。
沒想到,結婚後的第二周,她又被打了。她打電話叫了幾個朋友過來看她,而正巧,其中有一位是心理醫生朋友。
你可以想像一下,在這種場合你會怎麼做。我猜,大家十有八九會去指責家暴男。她的朋友們就是這樣做的,她們質問家暴男,你難道不知道她有多不幸嗎,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她!
不過,心理醫生朋友不同,她沒有參與指責,而是問,請告訴我,你們到底發生了什麼?能不能講講細節。
心理醫生朋友,也是有意使用了「具體化」的對話技術。再回顧一下這個昨天介紹的概念:具體化即,你必須搞清楚一個人話語中的那些細節,你才能具體知道對方是什麼意思,因為詞語是非常容易含糊和有歧義的。
細節是魔鬼,魔鬼般的細節一講出來後,所有人鴉雀無聲,再沒有人去指責這個男人。
細節是,他們因為很小的事吵架,好像就是因為做菜鹽放得不對,越吵越激烈,吵著吵著,女人對男人說: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某某某打我媽一樣!
女人說的某某某是她爸爸,因為她很恨爸爸,所以都是直呼其名。
男人說,怎麼可能,我今天和你吵成這樣都很奇怪,我平時都不和女人吵架的。
這個女人歇斯底裡起來,開始大喊:你就是想打我!打呀!打呀!不打你不是男人!
她剛喊的時候,男人沒做什麼,但她癲狂地喊了很多次後,男人腦袋突然一片空白,然後一拳揮了出去,將他最愛的女人打倒在地,嘴角流血。
在男人腦袋一片空白的時候,其實發生了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就是他被洗腦了。本來,他有一個積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我是一個好男人」,結果被妻子的預言「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給洗掉了。
女人預言了男人都不是好東西,而當她真遇到一個好男人的時候,就會去改造他,把他改造成壞男人,這樣雖然她活得痛苦,但卻證明了,自己是對的。根本就沒有好男人嘛!
可能你會覺得,太暗黑了,怎麼講的都是消極的故事。
不過,我還是要跟你說,雖然我們很喜歡使用正能量這個詞,但很多心理學家發現,活得幸福快樂的人真不多。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龍說,每年他都會和妻子玩一個遊戲:請那些他們兩個都認為幸福快樂的人來參加聚會。但他們發現,每年都湊不夠一個圓桌。
人太自戀了,而自戀,容易成為幸福快樂的大敵。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再回到這個故事去尋找答案,站在第一人稱的角度,這兩個故事藏著至少兩層自戀:
第一層自戀是,我是對的。所以,我說了事情是怎樣的,就會把事情朝那個方向推動,用這個去證明,我說的是對的。因為這個原因,今天講的這位女士,把好男人變成了家暴男,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兩口子和旁觀者看到,這個男人在道德上是不對的,而他們關係中的問題都是男人導致的,她自己則是清白無辜的。
第二層自戀是,我比你強。在關係中,我要一份這樣的自戀,叫做我高過你。所以,我地位高、你地位低的格局才會讓我自在舒服。
有一本寓言小說叫《盔甲騎士》,這個書名也被翻譯成《為自己出徵》,裡面講了一個偉大騎士自我醒悟的過程,其中一個細節是,他突然明白,當他的妻子酗酒時,他雖然看上去很惱火,但其實內心深處有一份高興在,因為這樣就可以把他們之間的問題都推給妻子了,而他這位偉大的騎士就沒有責任了。
我們常常會覺得命運這個詞,意味著一種痛苦與悲觀。但從這個故事你就可以看到,當我們在關係中追求這樣的自戀時,自然會痛苦,而我們自己,就是痛苦命運的親手締造者。
不過,必須澄清,我絕對不是反對自戀,自戀有它很深的合理性,在這裡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們都需要從滿滿的自戀出發,在走出自戀的過程中,發現我和你都是好的,才能擁有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