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主要說一個主題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意思是一個人常說的那句話可能會成為他自己的生命預言。
人是非常自戀的動物,一旦說了一句話就會愛上自己的這個說法,為了證明「我說的」這句話是對的,就會把事情朝這個方向推動。
外在人生,命運,常常是我們內在意識花了很多年推動的結果。所以要注意經常說的那些話。
想想我平時最常說的是什麼呢,最常寫的一個詞是其實,最常說的話是嗯嗯,然後是很難我做不到。
嗯嗯,就是其實我有點討好人格的傾向,會更多的順從。但是當我覺知到這個暗示,可能已經是改變的開始了。
潛意識就是命運。我們的外在命運和我們的內在想像,也就是內在意識是鏡像的關係。
潛臺詞是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外在命運看到他的內在想像,也可以通過它的內在想像,看清楚他的外在命運。
同樣如果我想改變自己的外在命運,就需要去認識和改變我的內在意識。
有個談話技巧,就是短時間內一個人把一句話說了三遍以上,就會知道這句話非常重要,會和對方探討這句話到底意味著什麼。
案例是一個男士,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初戀情人,很早認識,和一個不太好看的老婆,和老婆有了孩子,但頻繁因為三角關係吵架,對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在講述這段關係的過程中,他不斷說「這是命」,不長的談話,重複了三遍。說他跟妻子相親的過程很詭異,類似某種命運的安排,不是他的意識在做選擇。
心理學心理諮詢有個技巧叫「具體化」。有時候我們需要知道細節,才能知道對方具體想表達什麼意思,因為詞語是非常容易含糊和有歧義的。比如可以請對方說出時間、地點、人物等線索,以及其中的想法、情感、情緒、身體感受也可以非常簡單的說,「你剛才那句具體是什麼意思?請多說說吧。」
他說他有30多次相親,一次相親在進入房間裡,看到最醜的那個女孩兒,心裡咯噔,說千萬不要是她,結果最後成親的對象就是她。
明明是當事人的內在意識做的合理選擇,卻因為他不清楚自己的內在意識,到底是什麼,所以將結果歸因成外在命運。這裡隱含了一個前提假設就是,我們做任何選擇都是為了追求好處。
問題核心在於,在決定時,知不知道某個選擇的好處是什麼?來諮詢的這位先生看起來不知道,所以需要探究一下。假設跟那個美女初戀結婚會什麼感覺?
有個對話技巧叫做「擱置」,我們常常陷入矛盾思考中,假如這樣會怎樣,假如那樣會怎樣,這會讓思考變得混沌。可以這樣問,假如這個問題不存在,那你會怎麼樣?
假如跟初戀美女結婚會有什麼感覺?他說感覺很好啊,只是面對時,免不了有點兒自卑。
答案就出來了,美女是女神跟女神過日子,會有自卑的心理負擔,而跟自己不好看的老婆在一塊兒就沒什麼,不高興就吵,再不高興就打。家暴不好,別人會非議,但也會有人說,找一這麼難看的老婆,真讓人同情,他本來找到更好的。
你看這樣他可以將自卑甩到妻子身上,外人也會這麼看,沒有跟美女結婚,跟妻子結婚,真的是一個很狡猾的選擇。
他選擇多數時間跟妻子在一起,本身地位高,有優越感,同時又可以跟美女保持情愛關係,偶爾見一下,滿足對美女的期待,又不用天天生活在自卑中。
好像有點卑鄙,但從心理學角度上看,很正常,甚至是不由自主的選擇。所以他說,這是命,也是有道理的。
一個人認為的外在力量決定著的命運,其實很可能是內在想像驅動著自己所做的選擇。而內在想像,包括意識和潛意識。
意識就是自己的理性,清晰地塑造自己的人生,但更大程度上是潛意識的塑造,並且它太強大了,以至於很難認識到,潛意識的想像如何決定著自己的命運。
就像榮格說的,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聽起來讓人覺得無力,但榮格還說過另一句話,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改寫了。
意識層面的東西,因為我們很容易感知到,所以我們會說這是「我」做的選擇。
而潛意識層面的東西,因為我們不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所以我們會覺得這不是「我」做的選擇,是命運一般的外在力量推動的結果。
不過當我們擴大了覺知範圍,覺知到潛意識的部分時,潛意識就變成了意識層面的東西。
總結:
第一,我們的外在命運是由內在想像決定的,特別是我們潛意識層面的想像。
第二,要特別重視一個人經常說的話,當一個人在短時間內把一句話說了三遍以上,這句話就非常重要,值得好好探討。
第三,我們在做任何選擇,都是為了追求好處,問題僅僅是,你是否知道這個好處是什麼?
為什麼我會經常寫其實,說嗯嗯呢?
「其實」想表達什麼意思呢?我習慣先說一種表象,然後再說其實,就是說深層的,說我認知裡的深層的。而實際上,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共識,或很多人都知道。
我在裝逼。這樣說的目的,就顯示我比較優秀,比較卓越,比較深刻,懂得多,感覺你們都沒有我聰明,呵呵。
這其實是一種自戀,很深刻自我的自戀。它的反面就是自卑,就是覺得自己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嗯嗯,當時什麼感覺不記得了,現在想來可能是討好加敷衍。本意是順從,後來時間長了變成了敷衍。
思考:你有沒有什麼經常說的話呢?歡迎和我一起探討。